第十五章民國初年的內憂與外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由於袁世凱的帝制自為及北洋軍閥的割據混戰,使剛萌芽的民主共和體制幾經摧殘 ... B.民國17年蔣中正完成北伐,全國統一,經十年的建設,為八年抗戰奠定了基礎. 第十五章 民國初年的內憂與外患 緒 論 一、國民革命運動 1.倡導者:孫文 A.開端:中法戰爭,開始有「推翻清廷,創建民國」之志 B.領導的革命與革命組織   興 中 會 同 盟 會 時間 光緒20年(甲午戰後) 光緒31年(日俄戰後) 地點 檀香山 日本東京 目標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主義 民族主義、民權主義 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 決定 1. 廣州起義計畫,陸皓東殉難 2. 定青天白日旗為革命軍旗 3. 定國號為中華民國 4. 將政治革命與社會革命,畢其功於一役 起義 2次,限廣東 9次,包括廣東、廣西、雲南、湖北 其他 1. 光緒21年設總機關於香港,託名乾亨行 2. 光緒23年陳少白在台北設分會,參與惠州之役,孫中山親自來台 1. 以民報為宣傳機關 2. 宣統2年翁俊明在台北設分會,參與黃花岡等役,如苗栗的羅福星 2.結果:辛亥革命成功建立了中華民國,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結束了2000年之久的君主專制政體 二、民國的體制脆弱,內憂外患不斷 1.由於袁世凱的帝制自為及北洋軍閥的割據混戰,使剛萌芽的民主共和體制幾經摧殘 A.割據軍閥擁兵自重,相互爭雄,阻礙國家的統一,也嚴重拖延中國現代化的腳步 B.民國17年蔣中正完成北伐,全國統一,經十年的建設,為八年抗戰奠定了基礎 2.帝國主義的勢力不斷擴張,操控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使中國的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屢遭破壞而岌岌可危 3.中國共產黨趁機興起,與軍閥、失意政客一起威脅中央的統一 第一節 中華民國的建立 一、辛亥革命 1.背景 A.改革派訴求的立憲國會與收回利權運動無成,加上皇族內閣引起全國性大騷動,部分改革派人士轉而傾向革命 B.革命派經十餘次武裝起義,宣傳已普及於海內外,全面性的大革命只待時機而已 2.時間:宣統3年8月19日(陽曆10月10日) 3.導火線:保路風潮 A.起因:a.郵傳部大臣盛宣懷宣佈鐵路國有政策,取消由民間紳商集資興辦粵漢及川漢鐵路的成案 b.清廷對於原有股本償還辦法不公,又藉築路為名,大借外債,引起不滿 B.結果:湘、鄂、川、粵等省的保路風潮,以四川最烈 C.影響:a.革命黨乘機活動,行革命之實,全省陷入混亂 b.清廷採取高壓政策,派湖北新軍入川鎮壓,造成革命黨人發動武昌起義 4.經過:武昌起義 A.湖北革命成功的原因 a.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武漢為九省通衢要地,漢陽又設有鋼鐵廠和兵工廠 b.革命黨人長期經營的結果 湖北自張之洞興辦新式教育後,一般人民富於維新思想,革命組織團體如科學補習所、日知會、共進會、文學社等先後成立 宋教仁在上海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合併各個革命團體,便於指揮;由邊區革命進入中樞革命階段 B.時機:a.保路風潮起,鄂軍入川鎮壓,武漢較為空虛 b.革命機關被破壞 C.結果:a.湖廣總督瑞澂倉皇遁走,武昌光復,推新軍協統黎元洪為都督 b.軍政府連克漢口、漢陽,同時照會各國,聲明保護外人生命財產及其既得利益,立獲各國承認,嚴守中立 5.影響:各省迅起響應 A.為武昌之役後,革命情勢能夠穩定發展的主要原因,使得與清廷議和 a.內地18省中,有14省宣告獨立 b.上海、南京的光復以及海軍的歸附,更是大動國際視聽,並奠定了革命軍在長江下游的基礎 c.清廷雖仍保有直隸、山東、河南、甘肅及東三省,但已危機四伏,如:山東一度宣佈獨立,東三省亦有半獨立性質的國民保安會 B.同盟會不能控制全局,導致後來革命失敗 a.獨立的各省非全由同盟會所策動,大多為立憲派、舊官僚、新軍或會黨所掌握 b.革命陣營內部的分裂,導致共進會支持黎元洪,光復會投靠了袁世凱 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 1.時地:宣統3年11月13日(1912年1月1日),南京 2.經過:A.各省代表經上海、武漢、南京會議,決定組織中央臨時政府 B.孫中山返國當選為臨時大總統,副總統黎元洪,正式成立臨時政府 a.武昌起義前,正在美國籌款 b.革命成功後,赴歐要求英國斷清廷借款、制止日本援助清廷,同時與法國朝野廣泛接觸 C.代表立法機關的臨時參議院隨後開幕 3.提出新措施:A.提倡平權,革除清廷時期官職人員「大人」、「老爺」的稱呼 B.維護人權,不准刑訊,禁止人口買賣 C.尊重言論、出版自由,使用陽曆 D.提倡女權,嚴禁女子纏足 4.意義:亞洲第一個共和國,開啟民主新紀元 三、清帝退位與南北統一 1.南北議和與清廷退位 A.由來:a.清廷重新起用袁世凱-湖廣總督 →欽差大臣→內閣總理 b.袁世凱不再為清廷效命,反而施展兩面派手段 藉革命軍以要挾清廷,最後任命他為內閣總理 以武力攻下漢口、漢陽,迫使革命軍接受議和 c.在英人斡旋下,雙方停戰議和 B.經過:a.代表-(袁)唐紹儀 Ö(孫)伍廷芳 b.地點-上海 c.秘密協議-革命黨人多思假手袁世凱推翻清廷,孫總統只得委屈求全 C.結果:清帝溥儀於2月12日下詔退位,由民國政府依法予以優待 2.臨時政府北遷與政權轉移 A.改選臨時總統 a.孫總統提出三個條件:臨時政府必須設在南京 新總統必須到南京就職 新總統必須恪守《臨時約法》 b.目的:使袁世凱離開其北洋基地之惡劣環境,並擺脫列強對北京的威脅 B.結果:事與願違 a.袁世凱嗾使曹錕在北京發動兵變,拒絕南下,臨時參議院卒允其在北京就職 b.頒布臨時約法 用意:為內閣制,目的在防範袁世凱專權的可能性 制定:臨時參議院根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修訂完成 法律地位:憲法完成之前的國家根本大法 意義:中國有史以來,首次將人民的權利義務列入國家根本大法之中 c.新內閣成立 唐紹儀為內閣總理,3月25日抵南京組織新內閣,接收臨時政府 新內閣的軍政、財政大權均由袁氏集團掌握,只有教育、農林等部總長由同盟會員擔任 d.4月1日孫總統正式解職,臨時參議院與臨時政府北遷,南北遂告統一 第二節 民初政局的動盪 一、袁世凱的獨裁統治 1.政潮黨爭 A.政黨爭權:a.國民黨 由來:聯合其他政黨與同盟會共組成,與袁世凱對立 理事長:孫中山 實際領袖:宋教仁,力主政黨內閣 b.進步黨 由來:共和、民主、統一三黨合併,支持袁世凱 理事長:黎元洪 實際領袖:梁啟超 B.政局動盪:袁世凱專制自為,嫉視國民黨,更忌恨宋教仁 2.二次革命(民國2年) A.原因 a.宋教仁案 原因:參、眾兩院國會議員選舉,國民黨佔優勢,實現政黨內閣希望濃厚,也有問鼎總統的可能,引起袁的猜忌 結果:宋殺仁在上海被暗殺,輿論譁然,孫中山力主聲罪討伐,黃興等多數人則主張法律解決 b.大借款案 袁世凱積極部署軍事,一意以武力對付國民黨 未經國會同意,違法向英法俄德日五國銀行團簽訂「善後大借款合同」,取得帝國主義的財政支持 c.罷免三都督案:罷國民黨籍的江西、安徽、廣東都督,並派北洋軍南下 B.經過:李烈鈞、黃興、陳其美分別在江西、南京、上海倉促起兵 C.結果:因步調不一,互不統屬,不及兩個月即被各個擊破,孫、黃流亡日本 孫中山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繼續進行反袁革命 袁志得意滿,加速帝制自為的行動 3.從獨裁總統到短命皇帝 A.袁世凱竊國 a.脅迫國會議員選舉他為正式總統 b.取消國民黨黨籍議員資格,使國會不足法定人數,最後予以解散 c.罷廢《臨時約法》,另訂《新約法》,改內閣制為總統制,將總統權力極度擴大 d.將總統任期由5年改為10年,得連選連任,且候選人由現任總統提名 B.洪憲帝制 a.認為時機成熟,公開進行帝制 歐戰方酣,列強無暇東顧;日本也獲得二十一條要求的滿意答覆 由總統府的外籍顧問,宣稱共和政體不適合中國 楊度發起「籌安會」,鼓吹君主立憲 袁的親信黨羽組織「變更國體請願聯合會」,再由「國民代表大會」推戴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 b.民國4年底正式接受,並改民國5年為「洪憲元年」 c.各地反袁聲浪不斷 孫中山在日本發表討袁宣言,中華革命黨成為武裝討袁的先鋒 進步黨的梁啟超發表<異哉所謂國體>一文,公開反對帝制 蔡鍔、李烈鈞與雲南將軍唐繼堯組織護國軍起義,反袁聲勢為之一振 國際間,列強一再警告,勸袁暫緩實施帝制 北洋派大將馮國璋、段祺瑞等人,亦露骨反對帝制 d.結果:僅83天的洪憲帝制告終,袁在眾叛親離下,羞憤而死 黎元洪繼為總統,實權則由國務總理段祺瑞所掌握,但府院不合 臨時約法及國會恢復,並補選馮國璋為副總統 二、從府院之爭到南北分裂 1.府院之爭 A.督軍團叛變 a.起因:民國6年,德在歐戰中實施潛艇封鎖政策,美國參戰,並盼中國加入 段祺瑞欲藉參戰之名,擴張勢力,排除異己 b.經過:段祺瑞召集各省督軍會議聲援,並嗾使偽「公民請願團」脅迫國會議員,強要通過參戰案 議員憤慨、部分閣員憤而辭職,黎元洪遂將段祺瑞罷免,故段系督軍亦宣佈脫離中央 c.結果:黎元洪召安徽督軍張勳進京調停,反而引發復辟事件 B.復辟事件 a.起因:督軍團叛變起,黎元洪電召張勳北來調停 b.經過:張勳逼黎解散國會,並擁清廢帝溥儀重登帝位 c.結果: 段祺瑞舉兵討伐張勳,復辟失敗 黎元洪辭去總統之職,由馮國璋代理總統,段祺瑞重任國務總理 2.南北分裂:民國6~17年 A.原因:段氏驕橫跋扈,孫中山乃在廣州成立軍政府,組織非常國會 a.大權獨攬,不尊重法紀,不恢復國會 b.逕由國務院通過向德國宣戰,成為協約國的一員 c.與日本訂立軍事及借款密約,並藉此出賣國家權益 B.孫中山的護法(臨時約法)戰爭 a.時間:民國6年軍政府成立;民國12年申討曹錕竊國止 b.響應者:部分海軍及國會議員、西南數省軍政人員 c.目的:恢復國會,維護約法,使民主共和趨於正軌,以達中國之和平統一 d.挫折 民國7年,桂系軍閥陸榮廷及政客岑春煊的掣肘,將軍政府改組為七總裁製,孫中山首次離粵 民國11年,陳炯明在廣州叛變,蔣中正聞訊赴難 C.上海的南北和議:民國8年 a.原因:民國7年,段系安福俱樂部操控的新國會推派徐世昌為總統,時值第一次大戰結束,欲獲南方對其總統地位的承認,倡言和平統一 b.結果:因南方堅持恢復國會,取消中日密約,故和議無成 三、軍閥的混戰與割據大勢 1.軍閥形成的原因:A.清末太平天國之役後,總督、巡撫的權力大增 B.武昌革命後,各省的獨立助長此一中央衰微、地方權重的趨勢 C.袁世凱當政時期,廣佈其北洋軍於各地,在袁死後自成派系 2.軍閥特質:各擁重兵,各倚列強以自重,爭奪中央政權及地方勢力 3.北洋軍閥系統:A.皖系-段祺瑞、盧永祥 B.直系-馮國璋、曹錕、吳佩孚(英)、馮玉祥(俄)、孫傳芳(英) C.奉系-張作霖(日) 4.北方軍閥的混戰 A.民國9年直皖戰爭:直+奉皖,北京政府為直、奉兩系控制 B.民國11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直奉,張作霖兵敗東去,宣佈東三省自治 C.民國13年第二次直奉戰爭 a.原因:直系以「恢復法統」為名,先逼徐世昌去職,再逐黎元洪,最後由曹錕賄選總統,引起孫中山、張作霖、盧永祥等各方群起聲討 b.結果:馮玉祥中途倒戈,使直系瓦解,後馮與張作霖共擁段祺瑞為臨時執政 軍閥各有列強勢力支持,混戰不已,中國實際上已成無政府狀態,助長共黨的聲勢 D.軍閥混戰後的割據大勢 a.張作霖:東北、華北 b.吳佩孚:河南、湖北 c.孫傳芳:東南 四、中國國民黨的北伐與統一 1.北伐前的準備 A.民國8年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以因應五四運動的新情勢 B.孫中山在廣州任非常大總統時,曾藉第一次直奉戰爭策動北伐大業,但因陳炯明叛變而中輟離粵,直至12年方回粵任大元帥,成立大本營 C.民國13年的革命準備 a.中國國民黨改組 原因:11年陳炯明叛變 改組: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措施:改訂黨章,發表宣言,闡明三民主義的真諦,並開始容共 b.公佈革命建國的基本政綱 c.蔣中正在廣州成立黃埔陸軍軍官學校 目標:培育為主義奮鬥犧牲的革命先鋒 訓詞:開學典禮中,孫中山親致訓詞,即今日之國歌歌詞 意義:奠定國民革命軍之建立與統一中國的基礎 D.民國14年,孫中山逝世後,蔣中正繼續完成革命事業 a.以黃埔軍校學生為核心的革命軍,兩次東征,連敗陳炯明及滇、桂軍 b.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改組國民革命軍,以打倒軍閥及帝國主義、完成國家統一為目標 2.北伐軍事行動:民國15~17年 A.順序:吳佩孚 →孫傳芳→張作霖 B.結果:民國17年底,張學良宣佈東三省歸順國民政府,北伐統一大業遂告完成 3.國軍編遣會議使內戰再啟 A.原因:全國統一後,兵額龐大,非國家財力所能負擔;且編製複雜,素質不齊,不合乎現代國防需要 B.目的:為求軍政、軍令之統一,以消除割據積弊 C.結果:中原大戰(討逆戰爭) a.叛亂者: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 b.戰區:河南、山東、湖南,以河南為主戰場 c.影響:為北伐後規模最大的內戰,使國民政府地位趨於穩固 長江中下游中共勢力趁機壯大 第三節 民初外患的加劇 一、俄侵外蒙與外交野心 1.俄國覬覦外蒙 A.武昌革命時 a.庫倫活佛受俄人威迫利誘,宣佈獨立 b.要脅外蒙簽訂俄蒙協約及商務專條,排除中國一切權利,外蒙幾已成為俄國的殖民地 B.袁世凱總統時期 a.未經國會同意,與俄國成立協定,承認外蒙自治及俄蒙條約,中國不駐兵、不設官、不移民,輿論大譁 b.中、俄、蒙重訂恰克圖協約,名義上外蒙取消獨立,但中國只爭回宗主權等虛譽細節,實際上俄國仍宰制全局 C.共產革命發生後,蒙古發起取消自治運動,並於民國8年復歸中國版圖 D.蘇俄時期 a.民國10年樹立「蒙古人民共和國」,改庫倫為烏蘭巴托(紅色英雄),同時唐努烏梁海也宣佈為獨立國 b.中國雖不予承認,但外蒙實際上已脫離中國,成為蘇俄的第一個附庸國 2.蘇俄的外交企圖 A.建國 a.民國6年爆發兩次革命,帝俄傾覆,共產黨奪得政權,建立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後改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簡稱蘇俄、蘇聯 b.以推動「世界革命」為目標,但西進受阻於英、法、美等國,乃偽裝親善,迂迴東進 B.民國8年於莫斯科成立第三國際,並以中國為推動世界共產革命的重點國家 a.發表兩次對華宣言:加拉罕 民國8年:聲明放棄中東鐵路及帝俄時代的所有掠奪品;目的在甘言誘惑中國以博取好感 民國9年:重申前項承諾,但要求通商及外交承認;因紅軍襲陷庫倫,交涉遂告中斷 b.成立中國共產黨:民國10年 3.中俄的外交關係 A.中俄重新建交與絕交 a.背景:民國12年山東臨城發生火車被劫(津浦路事件),列強擬兵干涉,引起全國憤慨,加拉罕乘機發表第三次對華宣言,大肆抨擊列強以示好中國 b.民國13年簽訂中俄北京協定,正式建交 外蒙為中國的一部分,撤退紅軍 不在本國境內有圖以暴力反對政府之團體存在,不作與對方秩序及社會組織相反之宣傳 c.結果:外蒙紅軍始終不撤,蘇俄扶植中國共產黨則更為積極,民國16年北京政府與俄絕交 B.中國國民黨的聯俄容共 a.原因:孫中山在革命多次受挫之後,唯有蘇聯向他伸出了援手 蘇聯革命的成功,給了孫中山相當大的啟示,乃決意借重蘇聯模式以徹底改造國民黨 b.措施:允許中共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民國12年,蘇共顧問鮑羅廷抵華,並被聘為國民黨首席顧問,正式落實了聯俄容共的政府 民國13年,在鮑羅廷指導下改組國民黨,完成了以蘇聯為典範模式的政黨體質改造,建立了嚴密的黨部組織 c.結果:北伐期間,俄共不斷在中國策動諸項暴動,民國16年國民政府乃宣佈對俄絕交 二、英國圖謀西藏 1.光緒末年:英軍入侵西藏拉薩,強迫簽訂英藏條約,取得通商、賠款等權利 2.宣統年間 A.鼓動達賴十三脫離中國,侵擾川邊,但被清軍平定;達賴十三出亡印度,受英人保護 B.武昌起義,藏人乘機驅逐清軍,英國以餉械助達賴返藏,宣佈獨立,並進兵西康,直逼川邊 3.民國以後 A.袁世凱於民初聲明西藏為中國領土,並派川、滇軍往征,連敗藏軍 B.中(代表-陳貽範)、英、藏簽訂西姆拉草約 a.背景:英國要脅中國不得干涉藏政,不得設官、駐兵,達賴態度又極頑強 俄人此時正加緊窺伺外蒙 b.內容:分西藏為內、外二區;其中內藏包括四川、青海之一部分,外藏自治 中國不在西藏建省、駐兵、設官、移民 c.結果:中國以損失過鉅,所得不過虛飾的宗主權,因而拒絕簽字 2.達賴十三仍屢次興兵東犯,直至北伐統一後,國民政府與西藏的關係始獲改善 三、日侵山東與二十一條要求 1.日本的侵略野心 A.甲午戰後,受制於門戶開放政策以來的國際均勢原則,未能逞其大慾 B.辛亥革命時,日本原擬施行兩面政策,在清廷與革命軍之間相機漁利,但中國南北迅即統一,無機可乘 C.歐戰爆發(民國3~7年),藉口「英日同盟」,向德國宣戰,並派兵進攻青島,將膠濟鐵路及沿線礦廠全部佔領,直達濟南,拒不撤兵 2.二十一條要求:民國4年 A.利用時機:袁世凱積極進行帝制,無力對外,乃直接向袁世凱總統提出要求 B.內容:a.第一號為關於山東的權益問題,主要是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利 b.第二號為關於日本擴大在南滿、東蒙的權益內容 c.第三號為關於漢冶萍公司由中日合辦的規定 d.第四號為所有中國港灣島嶼,不得租讓與他國 e.第五號為關於整個中國主權讓渡日本的要求,包括控制中國的政治、經濟、軍警等,並要求日人在中國有布教權 C.談判:(中)陸徵祥、曹汝霖 Ö(日)日置益 D.結果:a.日本始終不肯讓步,且不斷增兵,恫嚇威迫 b.日本發出最後通牒,袁世凱乃於5月9日覆文屈服,除申明保留第五號干涉中國政治各款日後再行商議外,其餘皆允諾,是謂「五九國恥」 3.歐戰期間的中日關係 A.日本起初反對中國加入協約國,後與英、法、俄列強祕密換文,各國允於將來和會中承認日本在東方的既得利益,日本始允促成中國對德宣戰 B.段祺瑞的參戰 a.參戰案雖引起府院之爭與復辟之亂,但在重任內閣總理後,終於對德宣戰 b.日本除大舉予段內閣借款,加緊經濟侵略外,又以共同防敵為名,與段祺瑞訂立軍事協定,將中國陸海軍及軍械、訓練,完全置於掌握 四、山東問題的解決 1.巴黎和會:民國8年 A.目的:商討處分戰敗國問題 B.根據原則:威爾遜的十四點原則,主張廢止祕密外交、實行民族自決 C.實際操縱:美、英、法、日、義五強(三巨頭-美總統威爾遜、英首相勞合喬治、法總理克裡蒙梭) D.結果:a.日本堅持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雖中國代表顧維鈞據理駁斥,但和會屈從日本的侵略要求 b.激起國內北京的「五四運動」 口號:外爭國權,內除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 情形:學生隊伍搗毀曹汝霖住宅,毆打章宗祥,以致多人被捕,但各地隨之響應,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 結果:由於民氣滋盛,曹、章、陸卒被免職 c.中國代表在國內輿論沸騰與留法學生的力阻下,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山東問題遂成懸案 2.華盛頓會議:民國10~11年 A.召開原因 a.日本在中國及太平洋的侵略擴張,衝擊到美國的遠東地位,英國亦深感不安,太平洋情勢日趨嚴重 b.巴黎和會中,山東問題未獲公正解決 B.參加國:美(發起國-哈定總統)、英、日、法、義、中、荷、比、葡等九國 C.討論主題 a.限制軍制:裁減美、英、日、法、義五強軍備,並廢止英日同盟 b.九國公約:做為處理中國問題的原則 尊重中國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各國在中國有平等的發展機會 為美國對華門戶開放政策的再確定,對北京政府地位之鞏固頗有增進 D.會外談判 a.解決山東懸案條約:日本歸還膠州,並撤退日軍;膠濟鐵路由中國付款贖回 b.二十一條問題:將南滿、東蒙的鐵路權及借款權讓與美、英、日、法銀行團,並放棄南滿政治、財政、軍事顧問權及第五號的保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