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供違反程序正義,刑案難以定罪 - 法務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取供違反程序正義,刑案難以定罪葉雪鵬(曾任最高法院檢察署主任檢察官) ... 現行的刑事訴訟制度對證據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法官要對被告定罪,在採 ... 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首頁 法治視窗 法律推廣 法律時事專欄 回上一頁 轉寄文章 友善列印 A- A A+ 法律時事專欄 取供違反程序正義,刑案難以定罪 發布日期: 101/11/06 最後更新日期: 109/12/24 點閱次數:7027 取供違反程序正義,刑案難以定罪 葉雪鵬(曾任最高法院檢察署主任檢察官) 日前報載:現任立法委員的陳明文,在擔任嘉義縣縣長任內的民國九十六年間,涉嫌圖利廠商,將縣境內的民雄污水下水道工程的底價,洩漏給廠商,讓廠商以少於底價新臺幣二十萬元得標。

案在檢調單位偵辦時,得標的偉盟公司負責人賴文正,在調查單位及檢方詢問和訊問中,都直承自陳明文處得知底價。

因此,檢察官在去年將涉案的一干人等提起公訴,其中陳明文被起訴的罪名是《刑法》上的「洩漏祕密」罪和《貪污治罪條例》中的「圖利」罪,審判中又追加了背信的罪名。

有的涉案被告是以「洩漏祕密」罪提起公訴;至於賴文正是以什麼罪名被起訴,報上沒有交代? 受理此案的嘉義地方法院在今年的八月間對這案件進行最後一次審理,舉行的辯論庭竟長達十五小時才結束,創下嘉義地院言詞辯論最長的紀錄。

可見檢被雙方攻防的激烈。

上個月的二十八日這案宣判,除了一位有公務員身分者被依洩密罪判處罪刑外,陳明文及其他被告都被宣告無罪。

陳明文的無罪理由,據嘉義地院發言人對外表示:是該案的關鍵證人賴文正於審判中表示,他是受到調查官用交保的利誘,才說出陳明文不利的證詞。

承審法官也曾經勘驗過相關資料,認為賴文正在偵查中確有受到調查官以「有善意回應能交保」的利誘,是一種不正當的訊問方式。

賴文正的證詞無「證據能力」。

此外又無其他證據證明陳明文有洩漏祕密給賴文正的事實,所以會判決陳明文無罪。

無罪的消息傳開後,檢方表示要等到判決書收到後會作審慎研究,決定是否上訴。

被告方面則表示檢調的偵辦明顯是政治操作,利誘賴文正配合製作筆錄。

他非常感謝一審法官明察秋毫,還他公道! 幾天前報紙又有後續報導:指檢方已對被判無罪的陳明文提起上訴。

嘉義地區的世紀大審,又得在台南高分院重演一番,未來二審法院若同意一審法院的見解,維持無罪判決定讞。

回過頭來算算舊賬,調查官的一句「有善意回應能交保」的話,不知耗費了多少司法資源?由於這一句話,竟然會使受詢問人胡扯他人下水,而且還敢在檢察官面前具結證明自己所說非虛,具了結以後,仍然敢昧著良心說假話的證人,是要負起偽證罪的刑事責任,檢察官鐵定不會輕輕放過。

所以這案件一時還不會馬上落幕,想看好戲者未來該有續集可看。

這裡不探討這案件的偵辦與審判上有沒有不當的地方,只談談報上刊出這判決所提到的「證據能力」的問題。

一個人有了犯罪嫌疑,被檢察官提起公訴,或者由自訴人自行提起自訴,受理訴訟的法院就要依據《刑事訴訟法》規定的程序進行審判,被告在未經審判證明有罪確定以前「推定其為無罪」。

是這法第一百五十四條第一項所明定的無罪推定的原則;也是證據裁判的原則。

至於被起訴的人有沒有起訴的犯罪事實,完全要依憑證據來認定,「無證據不得認定犯罪事實」,是同條第二項的規定。

一個人既然被控方也就是檢察官或自訴人起訴,在檢察官或自訴人方面,自以為手頭握有的證據,足以使被告負起刑事責任,受到應有的處罰。

不過,證據的證明力,不是控方說了就算,要由法院經過合法的調查程序,然後依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五條第一項的規定,由審理的法院「本於確信自由判斷」,「但不得違背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

這便是所謂的「自由心證主義」。

用自由心證來判斷證據,並非自由到可以隨心所欲,漫無限制,也不是不經法定的調查程序,就可以自由判斷。

所以,成為判決基礎的證據,必須踐行過法定的調查程序,而且依同條項但書規定:所謂的判斷「不得違背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

所謂「經驗法則」,是指我們基於日常生活經驗所得的定則,並非審理案件的法官個人主觀上的推測。

另外,同法條的第二項又規定:「無證據能力、未經合法調查之證據,不得作為判斷之依據。

」法條中所稱的「證據能力」,是指特定的訴訟事件,那些資料可以作為嚴格的證明,和應具有的地位、資格或能力。

此項證據必須確實存在,在性質上可以採為證據者,便是有證據能力的證據,相反的就是無證據能力的證據。

訴訟法上,很少有對證據能力積極加以規定,一般都是消極地就無證據能力,或者限制證據的能力,用法條明文加以規定。

至於證人在司法警察詢問的時候受到「利誘」,刑事訴訟法中也無明文規定有沒有證據能力。

如果是被告的自白,用「利誘」的方法取得的話,依第一百五十六條第一項的反面解釋,是無證據能力。

證言可否作同一認定,是法官對證據判斷的職權。

證人屬於被告以外的人,證人在審判外的言詞陳述,除法律別有規定者外,不得作為證據。

這是《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九條第一項所規定,就算沒有「利誘」,原本就無證據能力。

同法第一百五十九條之一第一項另規定:「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向法官所為之陳述,得為證據」。

「被告以外之人於偵查中向檢察官所為之陳述,除顯有不可信之情況者外,得為證據。

」第一百五十九之二條又規定:「被告以外之人於檢察事務官、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調查中所為之陳述,」與審判中不符時,其先前之陳述具有較可信之特別情況,且為證明犯罪事實存否所必要者,得為證據。

」如果不是在自由意旨下所作陳述,也沒有這法條的適用。

現行的刑事訴訟制度對證據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法官要對被告定罪,在採證方面,必須多費思量,處處交代清楚,才會使當事人心服口服! (本文登載日期為101年11月6日,文中所援引之相關法規如有變動,仍請注意依最新之法規為準) 回上一頁 收合 法務部簡介 認識法務部 組織架構 重大政策 施政重點 重要措施 所屬機關介紹 司法記者茶敘資料專區 線上服務e點通 查詢系統 線上申辦 我要留言 申訴窗口 法律諮詢資源 律師法涉外業務資訊專區 陳情處理規定 特約通譯名冊 就業資訊 消費者保護(登載內容係資料交流,不代表本部意見) 服務熱區 法務資料庫 犯罪防治研究資料庫 司法保護資料庫 法律人才資料庫 出版品 研究報告專區 法治視窗 法律資源 法律推廣 重大犯罪專論與趨勢分析 公務員廉政倫理規範 國家廉政建設行動方案 中央廉政委員會 本部廉政會報 法眼明察獎專區 法治QA 法務統計 資訊公開 政府資訊公開服務 應主動公開資訊 訴願決定書查詢 法務研究計畫與成果 遊說資訊專區 電子公布欄 中英網站專有名詞對照 資訊安全行政規則 人民申請提供政府資訊案件統計 檢察官評鑑委員會專區 檢察官人事審議委員會決議公告專區 內部控制專區 政策宣導廣告經費彙整 請託關說登錄查察專區 性別主流化/性騷擾防治專區 行動化應用軟體服務績效 黑心油品事件專區 貪污治罪條例第4條第1項第3款案例分享 法務部獎項(勵)專區 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第14條身分關係揭露專區 毒品銷燬公告 物價聯合稽查專區 轉型正義業務專區 下載專區 Youtube影音下載 動畫下載(Video) 影音下載(Audio) 焦點新聞圖片區 宣導資料下載 公文檔案附件下載系統 網站連結圖示 司法改革 回頁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