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好萊塢電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美國新好萊塢電影(英語:New Hollywood),又稱美國新浪潮,是指在1967年-1976年的好萊塢電影經歷了外來影響之後,以及經歷了從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業影片製作的衰退 ... 美國新好萊塢電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美國新好萊塢電影(英語:NewHollywood),又稱美國新浪潮,是指在1967年-1976年的好萊塢電影經歷了外來影響之後,以及經歷了從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業影片製作的衰退與電視興起對電影的衝擊,從形式到主題進行了的一些改變。

目次 1背景 2電影小子出現 2.1電影小子共同特點 2.2電影小子代表 3參考資料 背景[編輯] 好萊塢電影在經歷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民族電影興起和法國新浪潮的衝擊影響,以及1950年代到1960年代的商業影片製作衰退,再加上電視節目變多而紛紛不再競標轉映電影等因素下,開始對類型電影從形式到主題進行反思。

而面對電視的侵入,美國也開始考慮進行一些技術方面的變革,例如:寬銀幕、立體電影、嗅覺電影等,一系列的新技術推向市場。

此外,由於美國面臨政治社會動盪與電影舊體制與觀念的危機,加上青少年次文化興起,因此觀眾群轉向青少年;這些都成為這時期電影革命與演變的主要背景及因素[1]。

電影小子出現[編輯] 此時期「電影小子」有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FordCoppola)、馬丁·史柯西斯(MartinScorsese)、喬治·盧卡斯(GeorgeLucas)、史蒂芬·史匹柏(StevenSpielberg)。

電影小子共同特點[編輯] 皆受過電影專業訓練,了解電影美學、電影攝影及電影史。

本身為古典好萊塢電影的擁護者,會與美國電影史對話和致敬。

影片都深具個人自覺。

電影小子代表[編輯] 法蘭西斯·柯波拉曾被稱為是美國的新浪潮的旗手,是一個擅長表現人的孤獨與暴力的導演。

擅於表現:諷刺批判西方對科學自豪文化、影像物變、影音相互辯證、從更新類型到破壞類型。

馬丁·史柯西斯為延續幫派電影的重要導演,影片常具自傳行式;喜歡利用人物內心獨白及花俏攝影鏡頭和水平緩慢鏡頭表現。

喬治·盧卡斯原為導演,後來成立盧卡斯影業走向幕後(製片、視覺特效)常和好友史蒂芬·史匹柏互相合作。

史蒂芬·史匹柏其電影可略分為:速食電影與高品質電影,前者較商業化,能和觀眾對話,例如:大白鯊、法櫃奇兵;後者運用歐洲電影技巧,使好萊塢電影也可增添藝術成份,例如:太陽帝國。

史蒂芬·史匹柏36歲時,就有4部影片被列入美國最上座的10部影片之中。

參考資料[編輯] ^從「電影小子」淺談歐陸北美二戰後的電影改革.  TheFirstFiveYearsofthe70sepisodeofSiskelandEbert TheAmericanRevolution-DGA 閱論編美國電影作品 1900年代 1900年 1901年 1902年 1903年 1904年 1905年 1906年 1907年 1908年 1909年 1910年代 1910年 1911年 1912年 1913年 1914年 1915年 1916年 1917年 1918年 1919年 1920年代 1920年 1921年 1922年 1923年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代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代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1950年代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代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代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代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代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代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代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代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獎項 國家評論協會獎 奧斯卡金像獎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 金球獎 國家影評人協會獎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 金酸莓獎 獨立精神獎 哥譚獎 評論家選擇電影獎 好萊塢電影獎 工會獎 美國導演工會獎 美國編劇工會獎 美國製片人工會獎 美國電影剪輯艾迪獎(英語:AmericanCinemaEditors) 電影音訊協會獎(英語:CinemaAudioSocietyAwards) 金膠卷獎(英語:MotionPictureSoundEditors) 奧提歐斯獎(英語:CastingSocietyofAmerica) 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獎 美國演員工會獎 藝術指導工會獎 服裝設計工會獎(英語:CostumeDesignersGuild) 外景製片人工會獎(英語:LocationManagersGuildAwards) 組織 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 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 美國電影協會 其他 最高電影票房收入列表 AFI百年系列 國家影片登記表 前法典好萊塢 古典好萊塢電影 美國新好萊塢電影 閱論編電影新浪潮 阿根廷(英語:CinemaofArgentina#1990s) 澳大利亞 巴西(英語:CinemaNovo) 英國(英語:BritishNewWave) 捷克 法國 香港 印度(英語:Parallelcinema) 伊朗(英語:IranianNewWave) 日本 哈薩克(英語:Cinema_of_Kazakhstan#Late_1980s-early_1990s:_Kazakh_New_Wave) 墨西哥(英語:NuevoCineMexicano) 奈及利亞(英語:NewNigerianCinema) 羅馬尼亞(英語:RomanianNewWave) 台灣 美國 西德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美國新好萊塢電影&oldid=70658071」 分類:​電影新浪潮1965年美國建立1960年代美國電影1970年代美國電影1980年代美國電影好萊塢歷史和文化隱藏分類:​含有英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CatalàČeštinaDansk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فارسیFrançaisעברית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Nederlands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Српски/srpski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