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我之間 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 > 呂世浩 - 從谷底往上爬的人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呂世浩 · 趙高為何不斷要拿李斯和蒙恬比較 · 因為蒙恬正是對李斯宰相地位最大的威脅。
最要的是,始皇做的事,李斯都有插 ...
關閉廣告
從谷底往上爬的人生
跳到主文
在手裡拿著鐵鎚的人,世界就像一根釘子。
部落格全站分類:心情日記
相簿
部落格
留言
名片
Mar13Tue201820:32
呂世浩
任何一個成功,都是一連串客觀因素及主觀抉擇的組合,缺一不可,所以很難複製別人的成功。
我寧可研究別人的失敗,因為失敗常常是由於抉擇判斷的錯誤。
如果我們能夠慎思明辨避免別人一半的錯誤,成功的機會就大大增加。
所以遇到困難,與其抄近路學他人而失敗,不如仔細分析自己的問題及資源,判斷摸索解決方案。
路雖長些,成功把握卻大一些。
今天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風,導致很多方面的困境。
這種抉擇判斷的能力,通常都是在面臨困境時掙扎思考時磨練出來的。
這就是為什麼過去貧苦人家的孩子,常比養尊處優的富家子弟有出息的原因。
前言
「不識其君,則視其使」,要知道領導人是個什麼樣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他最喜歡用什麼樣的人。
而一個人的成功和失敗,除了看他本人的條件外,還要看他碰上了什麼樣的對手。
有時不是始皇太聰明,而是他的敵人實在太過愚蠢。
看起來是夥伴的人,卻可能讓你失敗,,看起來是敵人的人,卻加速了你的成功。
敵我之間,如此難辨,從歷史的觀點來看,其中的關鍵究竟何在?
第一章─詬莫大於卑賤,悲莫甚於窮困
要了解一個人,光是看他本人的生平是不夠的。
因此在前面兩本書中,我們還看了始皇生長的家族,因為這對他的性格和觀念影響甚鉅;我們看了始皇的孩子如何,因為身教重於言教,孩子往往反映了這個人不為人知的一面。
除此之外,任何事業都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我們還得看跟這個人一起共創事業的夥伴們,都是一群什麼樣的人。
而一個人能否成就事業,還和他的對手是什麼樣的人,也關係密切。
而這兩方面的內容,正是本書的重點。
始皇的臣子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李斯。
在《史記。
李斯列傳》中,「歎」是最關鍵的一個字。
李斯的一生共有四次嘆息,每次都是他人生的關鍵,最後終於哭泣,「歎」字緊緊地扣住了李斯的一生。
日此各位要密切注意李斯每一次嘆息,都是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下。
從歷史上來看,人是否能成功,除了自己本身具備的能力外,還在於他所處的環境。
這就是人為何要慎選環境的原因,荀子說得好:「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能夠超越環境的人不是沒有,只是實在太少了。
如果你不能改變所處的環境,那你的一生往往就在這個環境中,被它所拘束、被它所困厄,你很難改變、擺脫自己原有的命運。
所以人如果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就要去找一個能夠實現希望的好環境。
這個社會就是「需要」和「有用」。
如果你希望到一個理想的新環境去,你就要問這個環境需要什麼樣的人?針對它的需要,你是不是有用?說得更清楚一點,你想要改變你所處的環境,第一步就是改變你自己。
如果你不能讓自己成為好環境需要的人,你永遠不可能到那個環境去。
但是人要怎麼樣才能改變自己呢?只有一個字:「學」古人說:「不學無術」,反過來想,只要你肯學,就會有術。
只有習和教育,才能真正改變一個人。
李斯是個聰明人,既然要學,就要找最好的老師學。
人就怕學不成,一旦你「學已成」,把自己確實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之後。
那接下來就不是環境挑你,而是你挑環境了。
為什麼呢?因為你有用,而人家需要啊!
因此學成之後,接下來就請你慎選環境。
有些人才學出眾,但他不懂得挑環境,甚至挑錯了環境,一生照樣沒有出頭之日。
《孫子兵法》所謂七計中,以「主孰有道」為第一要件,就是因為碰上無道的領導者,任你有千種智謀、萬般本事,他不聽,你也是要失敗的。
在李斯來看,再沒有比地位卑賤更讓人覺得羞恥的事,再沒有比窮困更讓人覺得悲哀的事。
所以李斯要什麼?他要的就是名利地位,他要的就是榮華富貴,他一生奮鬥的目標就是這個。
李斯認為,一個人長久處在卑琖的地位、困苦的環境,卻只知非議世人勢利,擺出輕視財富的模樣,還要說:「不是我能力不如人,是我不屑去做而已」,這不是一個有志之人的心態。
在李斯的心中,名利富貴比什麼愛國之心都重要。
各位就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心性到底如何。
人和人的相遇,第一印象往往極其重要。
而遊說對方的真正重點,永遠不是你想說什麼,而是對方想聽什麼。
李斯清楚地看出了秦王的志向,捕捉到他的需要。
各位看看這段話但說中秦王的目標(滅諸侯,成帝業),說中當今的危機(怠而不急就),還提出了解決的方法。
解決的辦法是什麼?就是一個字「快」!趕快把握這萬事一時的良機,完成統一天下的事業,因此他說服了秦王。
以財物賄賂六臣,因為送錢是對大部分的人最有用的辦法。
但總有少部分的人是錢解決不了的,這種人該怎麼辦?而李斯改良的辦法就是,派刺客把不肯收錢的人立刻殺掉!因為死人就沒有辦法再發揮影響力了。
此外,再想辦法離間各國的君臣,讓他們彼此懷疑,國家更加混亂不安。
既然要「快」,因此光是收買、刺殺、離間還不夠,只要對方陷入混亂,秦國就馬上派良將率領軍隊,趁對方還沒來得及反應的時候,立刻攻打對方,這樣統一大業就可以成功。
要說服對方留你下來最好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讓對方相信,留下你比趕走你,對他更有利!所以李斯上書一篇。
中國人自古認為,想要爭奪天下,就必須先爭奪人才。
楚漢之爭,項羽一開始明明強於劉邦,為何最後卻是劉邦獲得勝利?。
但在傳統的觀點來看,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用人」。
項羽既不能用人才,又不能殺他們,最後還把他們拱手讓給敵人去用,從這一點就可以知道項羽必敗。
說服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清楚掌握那個人到底想要什麼。
但反過來說,一旦被人清楚掌握了你要什麼,人家要說服你就太容易了。
李斯說:「唉!我曾聽我的老師荀子說過:『物禁太盛』。
」這是真正的中國思想,中國人相信什麼事物到了頂峰後,接下來就要衰落。
盛極則必然是衰,所以當我們說一個人的一生已經走到頂峰的時候,就代表接下來他要走下坡了。
富與貴不同,富是有錢,貴是有地位。
人要如何給自己留退路?我們可以從張良的例子中得到啟示。
漢初三傑中,韓信冤死,蕭何曾經下獄,只有張良面對多疑猜忌的劉邦和呂后,卻能取得他們的信任,最後全身而退。
原因何在呢?當漢高祖取得天下、定都長安後,這時諸將人人爭功,希望得到更多更好的權勢財富時,張良卻做了三件事:
第一表現自己身體不好,常常生病。
第二宣告自己一心修仙,不關心人間的名利地位。
第三他不只是說說而已,還閉關修練,杜門不出。
身體不好,就難以領軍為官。
一心修仙,就代表對人間的名利沒有興趣。
杜門不出,不和其他功臣往來,就少了無窮是非。
當別人都只想到「進」的時候,只有張良已經想到了「退」,所以才能明哲保身。
「怎麼退」從來就不是大問題,問題是你真的「捨得退」嗎?
孔子日:「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什麼是「戒之在得」?這是好聽的說法,其實就是「戒之在貪」!
第二章─李斯的選擇
立儲乃是國家之根本,根本不能確立,國家就要動盪,這在歷史上有著無數血淋淋的教訓。
因此身為國君,絕不能輕易地顯露自己對兒子的偏愛。
始皇在這一點上犯了大錯,以至於後來才會為人所趁。
正確的決定是否就能獲得好的結果,必須看具體執行的人。
歷史上很多時候,做好事未必有好的結果,關鍵就在於「委之非人」。
胡亥的反應就和我們絕大多數人都一樣,永遠在道義和利害之間猶豫徘徊。
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什麼是「幾希」?也就是一念之間而已。
胡亥在一開始何嘗不想做忠臣孝子,但最後他還是向利益屈服了,就這一念之差,他從此就要踏上一條自我毀滅的道路。
趙高為何不斷要拿李斯和蒙恬比較?因為蒙恬正是對李斯宰相地位最大的威脅。
最要的是,始皇做的事,李斯都有插一腳,天下人怨恨李斯,扶蘇必拿李斯祭旗交代天下人。
又,長子扶蘇真正信任的人是誰呢?是蒙恬。
李斯也不可能告老還鄉,因為秦國有誅殺大臣的傳統。
大凡愛好名利富貴的人部怕死,因為他要活著下來享受名利富貴的滋味。
李斯最喜歡的是功名富貴,他絕對不願意失去它們。
因此在這一刻,他終於做出了選擇。
大凡是人,沒有不喜歡功名富貴的。
但決定你最後是什麼樣的人,就看你是否能有所不為。
中國人常講的不是「有為有守」,而是「有守有為」,人必要有所守,方足以有為。
第三章─為之奈何?
在第一本書中,我曾談過古人讀史的方法,第一步是設想你是書中的歷史人物,在需要做決定的那一刻,你會怎麼辦?你做出抉擇,再打開書看書中的歷史人物怎麼辦,他的選擇與你有何不同,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
這樣用一個又一個的歷史實例,來磨練自己的智慧,就會如呂祖謙所說的,「學問亦可以進,智識亦可以高」。
但這個方法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當你面對自己人生的難題時,必要問:「如果是我過去讀過的歷史人物,在面對這個問題時,他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相信我,你大概不是歷史上第一個碰到這個難題的人,過去有無數的人都遇到過和你相似的難題。
歷史最大的功用之一,就是讓你知道,人生不是只有一種答案,其實可以有各式各樣不同的選擇。
_自殺是全天底下最愚蠢的事。
為什麼呢?在道理,姑且不從道德角度看,而從利害角度看。
人生在世,為什麼我們不能成就事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怕死。
其實不止你怕死,所有的人部怕死。
因為怕死,所以我們顧忌東、顧忌西、束手縮腳,所以才什麼事情都辦不成。
倘若有一天你連死都不怕,試問天下還有甚麼事情擋得住你?天下還有甚麼困難不能克服?而你擁有了「不怕死」這麼強大的武器,結果居然白白去自殺?天下還有比這更蠢的人嗎?
為什麼古代聖賢的經典中,很少談到感情,而多半談智慧和責任?因為他們深知,任何事只要一牽涉到感情,就會變得非常複雜而麻煩,感情往往會讓人不可理喻。
有時候,權力的大小不在於你的官位高低,而在於你和領導者間的距離遠近。
人生的難題,永遠都在「不得已」三個字。
當不能面面俱到時,你要先完成哪個?又要先捨棄哪個?
從歷史來看,有時大奸似直,奸臣說的話比忠臣還像忠臣。
這是二世最最害怕的事情,他得位不正,心中有鬼,日日夜夜就是怕人揭穿真相。
而趙高想要利用二世,就一定要把他最害怕的東西點破。
因為二世皇帝得位不正,他每天都擔心萬一真相被大臣和兄弟們知道了,自己就可能從皇帝的位子上被趕下來。
對胡亥來說,自己的利益遠比大秦的利益要更重要得多,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誰都可以殺。
第四章─吉凶從何而來?
為人主的第一大忌,就是被人「隔絕中外」,也就是壟斷一切消息管道。
所謂人主之大權,就在於能夠決斷,如果你所知的消息都是別人刻意要你知道的,你自然只能做出那個人要你做出的決定。
因為誰壟斷了訊息,誰就壟斷了權力。
一個領導者既然知道自己不能,就更應該廣納意見、磨練心智,學則有術。
《尚書》說:「王道蕩蕩」,就是這個道理。
怎麼能因為要隱藏自己的無能,就把自己放在一個只接觸少數人的環境中呢?趙高為什麼這麼建議?.不就是想操縱胡亥嗎?
大凡靠討好上位者得到權力的人,就會深恐別人也奪走了上位者的偏愛,因而搶奪他的權力。
什麼叫做小人?就是不把其他人的死活放在心上的人,他在乎的永遠只有自己。
各位認為李斯是笨人嗎?當然不是。
那他為什麼會上趙高的當?如果各位看過我講張良故事中「忍」和「先」的道理,就會知道緣故。
因為李斯瞧不起趙高,認為趙高不過是個宦官(古人都看不起宦官,各位看太史公的就可以知道),是個狐假虎威(二世也能算虎嗎)、溜鬚拍馬的小人(你李斯比他有好到哪裡去嗎),所以對趙高根本沒有防備,才會中了趙高的計。
領導者的權力根源在於能決定他人的賞罰,如果底下的人可以擅行賞罰,就等於奪取了君上的權力。
同樣一個人在兩個不同人的心中,評價可以相差多少?在胡亥的心中,趙高是忠信雙全的賢人;而在李斯的心中,趙高是一個貪欲無厭的賤人。
兩個人對同一個人的判斷,居然可以相差這麼多!
李斯到底犯了什麼錯誤?簡單來說就是四個字:「疏不間親」。
在這個社會上,無論你有再對的道理,無論你有再好的想法,當你要在某人面前批評另外一個人的時候,請你一定要想清楚,你批評的那個人,跟你現在講話的對象,他們兩個是甚麼關係?人家對你的信任到底有多少?和對另一個人的信任相比,誰高誰低?如果你跟某人間的關係疏遠,記得絕對不能去攻擊跟他關係親近的人,因為他寧可相信那個關係親近的人,也絕對不會相信你。
這不是道理對錯的問題,這是人情世故的問題。
趙高查辦李斯,李斯就被抓起來,關到監獄裡面去了,李斯做出了他一生的第四次嘆息。
第一次嘆息時,他只是個地方小吏;第二次嘆息時,他已經是富貴極矣的丞相;第三次嘆息時,他面對人生最重要的選擇,決定了背叛秦始皇;到如今第四次嘆息,他已經成了階下囚了。
秦國除了「殺」以外,另外一招就是喜歡用「詐」。
可是不要忘了你騙人,人家也會騙你。
秦國騙盡六國,最後自己的君臣也互相騙成一團,趙高現在用的也是這一套。
上下交相詐,秦國就這樣滅亡了。
中國有一部經典,專門在談吉凶。
那部經典就是《易經》,《易經》被許多傳統讀書人推崇為五經之首,在中國也幾乎人人都知道這本書。
但要真正明白《易經》所說的道理,就不能不讀,這是全書的總綱。
《易經,繫辭傳》裡面,有一句話說的極好: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人的吉凶,究竟從何而來?人的吉凶,就從「物以類聚」而來!你是個什麼樣的人,你身邊就會聚集一群跟你一樣的人。
當你處在這一群人之中,你的吉凶就已經注定了。
追求富貴不是壞事,孔子從來沒有說:「富貴於我如浮雲」,孔子說的是:「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中國文化反對的不是追求富貴,而是追求不義的富貴!
可能有更聰明的朋友要問我,那我隱藏、偽裝自己的本性總可以了吧?君子總會跟我交朋友了吧?很遺憾,那是不可能的。
你的本性可以瞞過人一時,卻瞞不過人一世。
《中庸》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大學》說;「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你自以為你隱瞞得過別人,卻不知在別人眼中卻是清清楚楚,相處久了都知道你是什麼貨色,你終究瞞不過人的!
所以古人講知人之法,最簡單的便是「不識其人,則視其友」。
不認識這個人,我就看他的朋友都是什麼樣的人,我就知道他是個什麼樣的人了。
為什麼?因為「物以類聚」,聚集來的必然是和你性子相近的人。
如果這個人交的朋友都喜歡抽菸、喝酒、打麻將,只有他喜歡爬山、看書、聽音樂,天底下有這個道理嗎?
你是個君子,你身邊聚集的就會是一群君子,他們未必會對你的前途有什麼幫助,可是不會害你。
你是個小人,你身邊聚集的就會是一群小人,小人只要有利可圖,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所以古人才說:「勢利之交,未有不凶終隙末者也。
」小人今天跟你好,是因為有勢利可圖,一旦勢利盡了,他什麼壞事都是做得出來的。
既然如此,我們究竟要如何才能交往到理想的朋友,讓我們真正趨吉避凶呢?很簡單,改變你自己!你喜歡什麼樣的人來做你的朋友,就改變自己成為那樣的人。
你改變不了別人,但起碼能改變你自己。
如果你能成為一個真正有德之八,你身邊的朋友必然也都是有德之八,那才是真正的吉。
你不是有德之人,你身邊來的全是一群小人,一時縱然是吉,終究是要凶終隙末的,這就是人生的選擇。
人的一生能不能趨吉避凶,就看你自己的選擇!
第五章─將情感放在理智之上的結果
我從不認為,有哪一本書是絕對可信的,個別事件得個別論證,這才是比較科學的態度。
《老子》說:「寵辱若驚」,不是只有辱才要驚,有時寵也要驚。
所以年輕的朋友,如果遇見有人對你超乎常理的好,一定要小心,人家可能想買的是你的命!
鞠武的回信開頭就說:「快於意者虧於行,甘於心者傷於性」,行事只求一時稱心快意的這種人,最後必然對他自己是有所損傷的。
所以《孫子兵法》說:「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
」孫子認為發動一場戰爭的原因,絕對不可以因為情緒,絕對不可以因為理想,絕對不可以因為正義,絕對不可以因為和平;發動一場戰爭永遠只能因為一個原因,就是「我會打贏」!這也就是所謂的「事必成然後舉」。
而一個智者考量事情,向來是「未慮勝、先慮敗」。
也就是在做事之前,先要考慮萬一事情失敗了以後,能不能承受這個代價?如果能承受才去做,如果不能承受失敗的代價就不要去做。
這也就是所謂的「身必安而後行」。
做事想成功,絕不能憑藉一時的感情和衝動,如果想要成功,你就必須把理智放在感情之上。
秦國想滅六國,天下皆知。
鞠武的辦法看起來沒有新意,但其實是當時六國唯一可行的辦法,也就是「拖」!不要忘了,秦滅六國是各個擊破;當一國滅亡時,其他各國都在袖手旁觀或各自為戰。
如果當時的各國能聯合抵抗,秦國絕對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就輕易統一天下,這樣還能等待日後的變化,替燕國找到一條生路。
燕太子丹和秦王政剛好相反,他是把感情放在理智之上。
一個把感情放在理智之上的人,他想的不是成功,而是為了求一時之快意而孤注一擲。
這樣做或許一時會很爽,但是必須承擔後果。
他從頭到尾想的都是心中的感受,而不是計畫的可行性。
從這一點來看,燕太子丹不是個智者,他是個賭徒。
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沒有人料得到,立於不敗之地,才能等待時機,這也就是《孫子》所說的:「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
其實天下無難事,問題總是在於你願不願意付出足夠的代價?想做成一件事,就必然要考慮你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信任與利用不同,利用是有期限的,燕太子的耐性也就短短三個月。
一個人不信任對方,卻還想依賴對方來成就大事,天下有這種道理嗎?如果你真不信任這個人,你一開始就不該跟他說你的真正圖謀,要知道「縱令燕秦同日而亡」這種話,萬一傳到秦始皇的耳朵裡面,會替你的國家帶來多大的禍患。
如果你真信任這個人,就不該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懷疑他。
燕太子丹外表看來禮賢下士,但實際是個什麼樣的人,各位就懂了。
做大事需要什麼樣的人呢?需要神勇之人。
什麼叫做神勇?神勇是「怒而色不變」,那就是田光要推薦的荊軻,為什麼要這樣的人呢?天下真正的第一等人,不是碰到事情就張揚的人,而是不顯山不露水的人,「怒而色不變」的人才能使人沒有防備,才能夠辦成大事。
什麼叫做「神勇」?就是你明知此去必死無疑,但即使如此還是視死如歸。
九死一生,還敢前去,不過骨勇而已;十死無生,還敢前去,連臉色都不改,這才叫做「神勇」!色厲者內必荏,要刺殺秦始皇,一定要是荊軻這樣的人才可以!
既要貿然託付大事,又不敢真的相信對方,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太子丹不過是個凡夫,這個人成不了大事。
要記住,沒事多講話的人,通常都是不能克制心中衝動的人,這樣的人很難成大事。
第六章─如何刺殺秦王?
慈不掌兵,你如果真的於心不忍,就應該放棄你復仇的圖謀。
太子丹這個人,真的不是個做大事的人。
想要得到天下最難得到的東西,卻吝於付出代價。
這個也不願意,那個也不願意,這個也捨不得,那個也捨不得,這種人只配做個田舍翁,能夠做什麼大事?把性命託付給這種人的人,真是何其愚蠢。
做事要怎麼樣才能成功?《孫子兵法》不是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嗎?「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事前要有萬全的準備,才能夠確保成功。
而這些準備之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
「軻所以未行者,待吾客耳。
」荊軻為什麼遲遲不肯出發?他就是在等待他的門客,那個門客同樣是個有才之人,只有兩人合作,才能擔保這個事萬無一失。
送禮就要送人真正想要的才有用。
成大事者,不顧小節。
第七章─一個注定失敗的計畫
真正胸懷大志的人物,怎麼能為了一時意氣而死在這種地方?
大凡才能出眾的人,如果沒有機會發揮自己的能力,心中必然十分苦悶。
才華越出眾,心中就越苦悶,最好只好每天表現狂態,用這種方式來排遣苦悶的心情,在古書裡這種人就叫做「佯狂度日」。
當然,這不代表每個發酒瘋的人都是有才華的,一千個喝酒的人中也未必有一個是真有才華的人。
荊軻雖然常常與酒友們廝混,但他的為人「沉深好書」,這代表他有內涵;他周遊列國,都結交各地的「賢豪長者」,這代表他的人脈關係。
各位要知道,這些各地的「賢豪長者」,必然閱人無數,你如果沒有真才實學,誰要跟你結交啊?
所謂的處士,就是德才出眾卻不願為官之人,這種人在中國文化裡,往往更受到朝野的敬重。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很喜歡回憶過去,一種人則永遠不想別人再提到自己的過去。
有時你施恩於人,別人未必會感激你,甚至會討厭你。
為什麼呢?因為你念念不忘自己有恩於人。
如果你給別人恩惠時,讓對方感受到這是施捨,那麼他不但不會感激你,甚至可能還會恨你。
以後只要見到你,他又想起當年那一段處處受你施捨、自尊不如你的時候,他又怎麼可能高興得起來?這就是人情之常。
所以有的時候不只受人恩惠是一門學問,給人恩惠更是一門學問。
你給人恩惠的時候,千萬不要讓人覺得他的尊嚴是受辱的,否則以後就會發生你不想看到的結果。
什麼叫做逆鱗?龍脖子下有一片倒生的鱗片叫做逆鱗,相傳誰碰了,龍就會殊死相鬥,非把對方咬死不可。
人也有逆鱗,那是他不想要別人碰到或提到的事情,你如果碰到或提到了那件事,他就終生恨你。
燕太子丹想要模仿曹沫的方法,劫持秦王,叫他吐出侵地來。
如果秦王不答應,就把他殺了,造成秦國的內亂。
這辦法一定會失敗的原因:
第一因為時代不同。
了。
為什麼當年曹沫能成功?那是因為當時的齊桓公要做諸侯的盟主,也就是想要吸引大批的同盟國來成立國際組織,此時不惜賠錢也要賺吆喝,信用當然比土地重要。
但秦朝素來耍詐,哪會講進用?現在又是秦國獨強,又何必在乎信用?秦王不講信用,又奈他何?
第二,對象不同。
曹沫能成功,是因為他的對手是齊桓公跟管仲,這兩個是要臉的。
今天你荊軻的對手,是秦始皇跟李斯啊!太子丹擬定這種計畫,根本就搞不清楚自己所處的時代,更搞不清楚自己面對的對象,既不知天也不知人,怎能不敗?
還有更關鍵的地方在於,大凡做一件事情要成功,最好目標專一,目標越純粹越容易成功。
現在你派一個人去做刺殺秦王這麼危險的事情,殿上瞬息萬變,連一心要刺殺都不一定能成功,更何況現在你還給了他兩個目標,讓他在殿上有猶豫不決的可能,那不是增加了無數變數嗎?時代你弄錯了,對象你弄錯了,連目標都不清楚,這種計畫能成功才怪!
第八章─世上到底有誰愛你?
做一個事情的目的是成功,不是做烈士。
今天荊軻要做的事情,是拿一把匕首,要進入「不測之強秦」。
既然「不測」,就得有萬全的準備,盡量將一切條件準備到最好。
而在這眾多條件之中,最重要的就是人。
選擇什麼樣的人,往往就決定了一件事情的成敗。
燕太子丹謀事,也還是一樣不密。
《易經》說:「君不密,則失臣。
臣不密,則失身。
幾事不密,則害成」。
「世路難行錢為馬」,就用「千金之資幣物」去賄賂秦王的寵臣蒙嘉,果然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秦國法制之嚴明,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秦國法制之害,從這裡也可以看得出來。
我們今天的社會始終強調,我們要建立一個法治社會。
法治是不是對的?當然是對的,有法才有個公平的標準。
設立嚴明的法治之前,必然要想到補救的辦法,否則就好像是開車的人,把這台車子往懸崖底下開,可是沒有一個人能夠挽救這個錯誤的命令,所以所有人只好往懸崖底下摔,秦國就是這樣完蛋的。
太子丹是燕王的誰啊?太子丹是燕王的親生兒子。
為了保全自己,他連親生兒子也殺掉了,用來諂媚他的敵人和仇人,有用嗎?完全沒有用。
為什麼沒有用?因為你的敵人有他的目的,沒達成他的目的之前,他怎麼可能放過你?你怎麼求饒、諂媚都是沒有用的!因為他非得完成目的,那就是滅亡燕國統一天下。
人文學,特別是歷史學,所研究的是相對的真實。
什麼叫相對的真實?歷史是過去人類所有的活動,包括心智活動和物質活動;而歷史學是從史料中所能復原的過去人類活動,這些史料包括了「文」(文字記載)和「獻」(口述歷史),現在還要加上考古成果、文物圖像和新科技的幫助。
像這裡太史公所根據的,就是口述歷史。
面對各式各樣的史料,必須找尋他認為最可信、最合理的記載,去修正不可信、不合理的記載,這就是史學家的工作,而我們後人所讀到的歷史,就是這樣被一步一步撰寫完成的。
可是隨著新史料的發現,隨著後面的人有新的認識,這個真相是能夠逐步地更新的,這是一種相對的真實,這才是歷史學真正的樣子。
人文學沒有標準的答案,只有好的答案跟更好的答案。
如果你覺得前面的人所記的不真實,那就請你努力去找出更有根據、更真實的答案,而不要只是批評這不是真實的,所以我們都不要相信它,這並非一種健康的態度。
要找尋真相,需要一代一代的歷史學者不斷地努力。
而從前面的故事,各位就可以看出太史公在面對《燕丹子》這樣野史傳聞的材料和種種的民間傳說,他是如何透過自己的努力逐步地去構築更可信、更合理的真相。
假設擺脫了皇帝的身分,秦始皇這一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的答案是,他是個很可憐的人。
他的可憐在於,他的人生中連一個真心愛他的人,他能真心相信的人,他都找不到。
秦始皇的人生,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嘗試著相信別人,再一次又一次的被背叛。
一個從來就沒人真心愛他的人,難道不是一個可憐的人嗎?這種人的一生,難道不是悲哀的一生嗎?
因為一個人可以靠武力去逼迫人,靠財富去收買人,靠權勢去屈服人,可是你不能靠著這些東西讓別人真心愛你。
可是如果一個人的一生,連一個真心愛你的人都沒有,試問這能算是成功嗎?這能算是幸福嗎?
結語
在歷史上,成功的人可能有各式各樣的原因;但失敗的人通常只有一種原因,就是他蠢。
所謂的蠢,往往不是指個人的才華,而是指個人的選擇。
每個人的人生,都需要做出各式各樣的選擇,每個選擇都會通往不同的道路。
有的選擇看起來像是成功捷徑,其實卻是通往萬丈深淵;有的選擇看起來崎嶇蜿蜒,卻是通往光明大道。
遵循利益或是道德,依照感情或是理智,所做出的不同抉擇,又會帶來什麼樣的最終結果?
學歷史,可以幫助我們的人生少走很多錯誤的道路,努力走向光明和希望的未來。
這就是讀歷史的第一個功用,「啟發智慧」。
就我個人認為,在歷史上大致可分為三種人物。
第一種人物是所謂的「歷史人物」,他們的選擇能夠改變歷史的方向,對後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第二種人物是所謂的「重要人物」,他們的選擇改變不了歷史的方向,但可以加快或延遲歷史的進程。
第三種人物是所謂的「一般人物」,他們做出任何選擇,都絲毫影響不了歷史。
決定一個人能成為哪一種人物,有時不只是個人的條件,還包括了時代的因素。
這個時代固然充滿著種種迷茫,卻也充滿著各種歷史的機遇。
我期待生逢其時的各位,都能夠好好勉勵自己,替這個時代找出正確的道路,成為新世紀的歷史人物。
這就是讀歷史的第二個功用,「審時度勢」。
但讀歷史還有最重要的第三個功用,那就是「感動人心」。
讀歷史,是為了給予人類自強不息的力量。
當你覺得人生一無所有的時候,請你記得有一個青年人漫步在下邳的橋上,在他最為窮困的那一刻,他仍然不忘記自己「滅亡暴秦,為韓報仇」的志向,最後他竟然完成了這個不可思議的成就。
當你覺得自己只能位居人下的時候,請你記得有一個氏族,世世代代被人當成砲灰,而最後靠著自己的奮鬥,竟然統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國史上的第一個帝國。
當你覺得自暴自棄的時候,請你記得,在古代的東方有一個人,他三歲時死了爸爸,十幾歲時死了媽媽,他年輕的時候家裡面貧窮,到處打工謀生,根本沒有好好接受過正規的教育。
可是他靠著自己刻苦自學、奮發向上,最後終於成為中國歷史最有學問的人之一,那個人就是孔子。
中國文化有一句話是最為勉勵人的,「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sigma6613
從谷底往上爬的人生
sigma6613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
E-mail轉寄
全站分類:藝文評論個人分類:讀書筆記此分類上一篇:-喬治‧艾克羅夫、羅伯‧席勒
此分類下一篇:呂世浩
上一篇:2018年春節刮刮卡機率表
下一篇:呂世浩
▲top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站方公告
[公告]2022/09/02相簿、部落格功能維護公告[公告]2022/08/22、08/23應用市集部分功能維護公告[公告]痞客邦APP全新服務上線-美食優惠券
活動快報
消波快試用套組
開啟消水力,跟泡芙人說byebye!消波塊擁有一項超...
看更多活動好康
我的好友
熱門文章
文章分類
CrossFit(7)農業(2)經絡推拿(4)就是愛思考(12)職涯點滴(13)農業知識(1)讀書筆記(121)財經(2)雜文(4)趣事小記(3)心情碎碎念(2)未分類文章(1)
最新文章
最新留言
動態訂閱
文章精選
文章精選
2021十月(1)
2020十一月(1)
2020八月(1)
2020七月(3)
2020五月(3)
2020四月(2)
2020二月(4)
2020一月(6)
2019十月(1)
2019九月(3)
2019八月(2)
2019七月(1)
2019六月(8)
2019五月(6)
2019三月(5)
2019二月(3)
2019一月(1)
2018十二月(1)
2018十一月(2)
2018十月(1)
2018六月(1)
2018五月(1)
2018四月(3)
2018三月(1)
2018二月(5)
2018一月(9)
2017十二月(5)
2017十月(1)
2017九月(3)
2017八月(2)
2017七月(1)
2017六月(2)
2017五月(1)
2017四月(3)
2017三月(2)
2017一月(2)
2016十二月(1)
2016十月(6)
2016九月(2)
2016六月(4)
2016五月(6)
2016四月(5)
2016三月(9)
2016二月(4)
2016一月(14)
2015十二月(2)
2015十一月(2)
2015十月(2)
2015六月(1)
2015二月(3)
2015一月(3)
2014十二月(2)
2014十月(2)
2014八月(2)
2014四月(1)
2013五月(1)
2013四月(1)
2013一月(1)
2011三月(1)
所有文章列表
文章搜尋
新聞交換(RSS)
誰來我家
參觀人氣
本日人氣:
累積人氣:
QRCode
POWEREDBY
(登入)
回到頁首
回到主文
免費註冊
客服中心
痞客邦首頁
©2003-2022PIXNET
關閉視窗
延伸文章資訊
- 1《敵我之間: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與電子閱讀近況報告| 蔡依橙
- 2敵我之間: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 - 博客來
書名:敵我之間: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578039735,頁數:256,出版社:平安文化,作者:呂世浩,出版日期:2015/08/10,類別:人文社科.
- 3敵我之間: 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呂世浩誠品eslite | 蝦皮購物
呂老師的「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通識課程,被臺大學生在PTT上譽為「四年修不到, ... 敵我之間: 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呂世浩誠品eslite. $252. $280. 5.0. 3 已售出.
- 4<敵我之間 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 > 呂世浩 - 從谷底往上爬的人生
<敵我之間─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 > 呂世浩 · 趙高為何不斷要拿李斯和蒙恬比較 · 因為蒙恬正是對李斯宰相地位最大的威脅。最要的是,始皇做的事,李斯都有插 ...
- 5敵我之間: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 Quotes by 呂世浩 - Goodreads
3 quotes from 敵我之間: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3: '有時你施恩於人,別人未必會感激你,甚至會討厭你。為什麼呢?因為你念念不忘自己有恩於人。如果你給別人恩惠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