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軍,被視為國軍十大王牌军中的主力之一。

目录. 1 沿革. 1.1 组建前; 1.2 抗战时期; 1.3 第二次国共内战; 1.4 在台湾时期.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軍國民革命軍軍旗存在時期1937年—1989年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效忠於 中華民國 中國國民黨部門正規軍種類軍隊規模3個師:第二師,第二十五師,第195師駐軍/總部陝西咸陽、臺灣臺北別稱第六大主力參與戰役抗日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指揮官著名指揮官關麟徵、劉玉章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軍,被視為國軍十大王牌軍中的主力之一。

目次 1沿革 1.1組建前 1.2抗戰時期 1.3第二次國共內戰 1.4在台灣時期 2長官 3組織與主官異動 4參考文獻 4.1引用 4.2來源 5參見 沿革[編輯] 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二軍從1937年於陝西咸陽成軍至1989年在臺灣臺北裁撤。

組建前[編輯] 第2師的前身是源自於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教導團。

1925年春,教導第一團在第一次東征淡水、棉湖、興寧之後,與教導第二團合編而成黨軍第一旅(旅長何應欽)。

1925年7月3日,廣州國民政府成立軍事委員會,決定取消地方軍名目,一律改稱國民革命軍。

1925年8月,黨軍第一旅與教導第三團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一師(師長何應欽)。

1926年5月第一師在廣東潮安與粵軍第十四師(師長馮軼裴)互換兩個團: 第1師第1團與第14師第40團對調。

1928年10月原黃埔教導第一團編為第2師第4旅第7團。

從教導第一團至第二師成立初期,這隻部隊曾經參與了東征、北伐、中原大戰、豫鄂皖大別山區進攻紅軍根據地作戰。

[1]1939年10月改為第2師第4團。

1952年10月改編為第33師第97團。

1976年第33師改稱第333師。

如今教導第1團的種子仍舊存在於第298旅(由第333師998旅改稱)之中。

歷任團長為王柏齡、沈應時、金佛莊、鄧振銓、黃杰、侯克聖、楊少初、趙公武、廖慷、司徒洛、劉玉章、雷克文、羅怒濤、李運成、郭永、張燦光、賈乃隆(截止到1960年)。

第1師第3團與第14師第41團對調。

黃埔軍校教導第3團1925年8月編為第1師第3團,1926年6月改稱第14師第41團,1928年7月改編為第2師第4旅第8團。

1932年8月15日與紅四方面軍悟仙山激戰後撤編。

歷任團長為錢大鈞、王祿豐、樓景越、趙強華、陳應龍。

1927年9月,第3、14、21師合併為第九軍。

1928年7月25日,根據編遣會議決議,第九軍於安徽蚌埠縮編為3旅6團制的第2師(17862人),師長顧祝同,基幹部隊為第14師40、41團(第四旅),3師7,8團(第五旅)和21師60、61團(第六旅)。

其中第十四師縮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二師第4旅轄第7、第8團。

第2師分駐宿縣、蒙城、阜陽整訓。

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第2師作為先頭部隊進占武漢。

1929年6月,第6旅與第3師第9旅(旅長柏天民)互換番號。

1929年9月在漢口裁撤第5旅旅部,師改兩旅六團。

第25師前身是成立於1929年的黃埔陸軍軍官學校軍官教育團,同年6月,軍官教育團改番號為教導第二師(師長張治中)第二旅,1931年1月教導第二師改為第四師,師長徐庭瑤,第二旅新番號為第十一旅。

1932年3月,第十一旅改制為第四師獨立旅(旅長關麟徵),1933年1月,獨立旅在攻克紅軍安徽金家寨基地後,於安徽蚌埠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二十五師,師長關麟徵。

[2] 1933年3月日軍侵犯熱河承德,第二十五師急調長城古北口防禦,第二師(師長黃杰)也調至河北密雲支援,參加長城戰役,[3]此時,這兩師與第八十三師(師長劉戡)短暫組成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軍長徐庭瑤。

長城戰役第十七軍官兵陣亡逾萬人。

[4]之後第十七軍建制撤消,1935年2月第二師補充旅參加了川北截擊紅軍,而1936年3月第二十五師在山西與紅軍作戰,4月3日在三交鎮擊斃紅軍將領劉志丹(紅軍方面資料稱死因不明)。

[5]在關麟徵帶領下,第二十五師在山西造成紅軍很大困擾,善於運動戰的表現,也贏得「千里駒」的美名。

抗戰時期[編輯] 1937年7月七七事變後,第五十二軍於咸陽編成,旋移防河北保定隸屬第一戰區,軍長關麟徵。

下轄第二師,師長鄭洞國;第二十五師,師長張耀明。

[6]該軍組成後,參加平漢鐵路北段作戰。

1938年,該軍轉進至魯南,參加徐州會戰,在台兒莊戰役中表現出色,頗受好評(關麟徵軍長因功晉升中將,第二十五師師長張耀明記大功一次,第二師和第二十五師各發獎金一萬元)。

同年7月參加武漢會戰外圍的江西瑞昌戰鬥,同年9月,關麟徵升任第三十二軍團軍團長。

張耀明繼任軍長,趙公武任副軍長。

1938年10月,第一九五師(師長梁愷,由河南省4個保安團編成)加入第五十二軍建制。

[7] 1938年11月,第五十二軍在接下來的中國抗日戰爭中,隸屬第九戰區,守衛湘北新墻河防線,與日軍隔河對峙達九個月久,接著在1939年9月參加了第一次長沙會戰等戰役,1940年秋天,日軍進駐法屬越南後,第五十二軍調防雲南南部,防止日軍攻擊滇南。

在國軍接受美援後,第五十二軍成為半美械部隊〔三個師裝備一個美式輕裝步兵師的武器配備,師炮兵營配備七五山炮,非美式制式的105榴炮,且僅有第二師有師山炮營,共12門山炮;並混用國產武器〕。

雖然第五十二軍從此是半美械部隊,但和全美械部隊差異很大,劉玉章在國共內戰東北戰場初期北寧路戰役時,看到石覺統帥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軍,就發現第五十二軍的「裝備與軍容,均不如友軍遠甚」。

[8] 第二次國共內戰[編輯] 抗戰勝利後,由滇南駐地赴越南北部接受日軍投降,後從海防由美軍船運秦皇島,一路沿北寧鐵路經長城攻入東北,擊敗林彪部,第25師於1946年1月15日接收瀋陽,1946年3月攻擊撫順,4月兩次進攻本溪,與程世才率領的三縱、四縱作戰,收復本溪。

1946年10月開始安東戰役,與東北民主聯軍在摩天嶺血戰,打開進軍安東的門戶。

接著第二師得到情報,知道安東市空虛,大膽長驅直入,取下鳳凰城、安東,直抵鴨綠江北岸。

[9]1946年11月新開嶺戰鬥,第二十五師被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全殲,師長李正誼等三千餘人被俘,兩千餘人陣亡,戰後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五團第一營營長梁鳳彩在草河口收容突圍官兵,五天後收容兩千五百餘人。

[10]12月2日第一九五師攻入通化。

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初的臨江戰役,第52軍一直是進攻主力之一,師老兵疲久攻不下。

1947年5月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決定縮小防線,棄守安東地區、通化地區,第五十二軍回到瀋陽附近整補,擔任瀋陽至營口沿線的守備。

陳誠接管東北大權後,調來覃異之(抗戰期間任52軍副軍長)接任趙公武的軍長職位,這讓第二師師長劉玉章不滿。

[來源請求] 陳林達麾下195師因在秋季作戰中表現卓著,尤其是彰武之戰,大膽突襲,繳獲無算,獲頒四等寶鼎勳章。

國軍統計東北戰績:新22師第一,195師第二。

四保臨江戰鬥總結對195師評價很高: 敵一九五師特點:在形勢順利時,一般習慣長驅直入,大膽迂迴。

如四平戰役後,初一階段之表現伸縮性大,狡猾異常。

如抓我空隙即鑽,見形勢不利即逃,故去年半年與我對峙時間很長,並未受到很大損失。

遇虛則攻,遇強則守,在我總的反擊下,取防守之勢,以攻為守,積極加強小部隊活動。

為驅逐我軍,不使接近其駐地,力爭主動,免遭圍困和在據點同時挨打的形勢。

在龍頭戰鬥中,趁我空隙強攻頭道崴子,見我攻擊即早逃走。

又如在二、三道江抽水洞一帶只有2個營守備,尚餘一部經青溝子向我陣地進攻。

工事構築,偵察警戒極重視,射擊紀律甚嚴,不易對其進行奇襲與偷襲動作,同時偵察化裝技術好,偽裝欺詐誘俘動作強。

如在鐵廠子化裝農民牽著牛、拉爬犁、欺騙麻痹我,突襲我便衣。

潰逃時將酒肉丟失,待我便衣食取時,伏擊之,依賴炮火性大,對我炮火甚懼。

敵之中下級軍官軍事常識較豐富,執行命令堅決,也表現呆板機械。

如小荒溝戰鬥中敵1個班遭我炮火襲擊,不敢撤走;抽水洞戰鬥中其排長帶1個班處於孤軍待斃形勢下,仍不退,故遭受坐襲待殲;敵對我之戰鬥檢討極為重視,如在通化召開軍事戰鬥討論會,對戰鬥中繳獲我之戰術文件研究即足以證明。

[來源請求] 通化守備戰鬥,四縱的4個團圍攻通化,195師守了5天,結果四縱傷亡過大攻不動只能撤圍。

1947年11月7日,第一九五師脫離第五十二軍建制,並擴編為新五軍,195師師長陳林達晉升新五軍軍長。

52軍軍長梁愷兼任第一兵團副司令官,副軍長劉玉章、鄭明新,第2師師長劉玉章,第25師師長胡晉生,暫編第58師師長王家善。

劉玉章1942年升任第2師師長時陳林達是第2師副師長。

兩人同為黃埔四期。

劉玉章向陳誠提請放長假離職;陳誠不允。

劉玉章又提出要去南京中央干訓團受訓,陳誠無奈,只得放行。

[來源請求] 東北冬季攻勢打響後,陳誠、覃異之再三命劉玉章立即返任。

劉玉章覲見蔣介石表示絕不在陳誠麾下效力,除此之外校長但有差遣,萬死莫辭。

1948年2月,陳誠離開東北,衛立煌接任,覃異之請辭52軍軍長職,衛立煌以劉玉章繼任軍長,劉玉章遂重返東北。

[來源請求] 重建後的第二十五師(欠第七十三團)在1948年2月鞍山戰鬥遭解放軍第四、第六縱隊與南滿獨立第一師合圍,激戰14日之後全師覆沒,師長胡晉生被俘。

相較於第二十五師,同時期在劉玉章率領下的第二師,兵隨將轉,是東北野戰軍的好敵手。

但是從1947年冬開始,第五十二軍的前後兩任軍長梁愷、覃異之領導無方,外加部隊遭分割使用,除了第二十五師主力守衛鞍山遭滅之外,暫編第五十四師(師長謝代蒸)守遼陽,暫編第五十八師(師長王家善)守營口,軍部與第二師在瀋陽,各自孤立的下場是分被別東北野戰軍擊破,而第二師鞭長莫及無法救援。

[11]1948年3月發生了影響第五十二軍之後命運的人事變動,劉玉章終於升任第六任軍長,並以第七十三團為基礎再次重建第二十五師,另外也恢復暫編第五十四師(後改調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八軍建制,於錦州覆滅)。

在1948年9月遼瀋戰役開始時,經國民政府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衛立煌上將許可,第五十二軍未隨廖耀湘兵團西進解錦州之圍,反而南下搶佔出海口,從瀋陽出發,「徒步機動,祇花了兩天半時間,走了三百華里,到達營口」,[12]「快動猛打」擊敗守衛解放軍,對比之下西進廖兵團,以機械化之師,外加行軍初期並無大軍阻斷,卻「每天行進竟不到二十華里」。

[13]1948年10月21日,海軍「重慶」號、「永泰」號、「永勝」號、「永康」號等4艦到營口海面用炮火支援國民革命軍第52軍從東北野戰軍獨立第二師作戰奪取營口[來源請求]。

隨後,國軍徵調了葫蘆島、大沽、長山島等地的商船和機帆船駛往營口編成運輸艦隊,其中有「海菲」號、「宣懷」號、「中101」號、「中108」號、「中111」號等。

海軍方面的報告、戰史稱運輸船只有中字號六艘、聯字號(LSI)一艘、商輪五艘撤運52軍[14]。

10月28日,桂永清乘坐「太康」號趕到營口,親自部署指揮搶運: 「重慶」號巡洋艦位於遼河口外,掩護艦船進出遼河,必要時炮擊營口市區,掩護最後撤退部隊; 「永興」號、「太康」號軍艦駛入遼河,泊於西炮台附近掩護裝運,俟殿後部隊登船啟運後,再逐次退出遼河; 「聯利」號、「中基」號、「中鼎」號、「中建」號4運輸艦入港,協運人員、馬匹及物資 「宣懷」號及各中字輪入港載運部隊 「海菲」號、「渤海」號輪船則停在遼河口外,以待駁運 派兵控制港內帆船作為駁運和殿後部隊撤退之需[來源請求]。

10月29日,「中基」號、「中建」號、「中鼎」號首先裝運非戰鬥人員及傷兵撤離。

接著「聯利」號、「海菲」號、「中102」號也裝上了非戰鬥人員及輜重離港。

10月30日,「渤海」號、「宣懷」號、「中101」號、「中108」號、「中111」號等進入港內。

10月31日3時許,東北野戰軍第九縱(司令員詹才芳)向營口發動攻勢,營口港內一片混亂。

31日4時許,裝運國第2師的「宣懷」號商輪突然起火爆炸,中艙和底輪的2000餘人葬身火海,只有甲板和上艙人員得以逃生。

[15]「中基」號在「太康」號和「永興」號的炮火掩護下於當日7時20分最後出港。

許多未來得及上船的國軍官兵舉槍向艦船射擊,艦上也開炮回敬,不少人死於自相殘殺之中。

11月1日,海軍艦艇護運第52軍軍部及第25師(缺1個團)、軍直特務團共一萬多人撤至葫蘆島,留在營口的第2師、第25師1個團及軍直人力輸送團等部被殲滅。

11月2日,營口被東野佔領。

到11月5日止,收容第二師殘部(郭永、侯程達、張晴光[16]團所屬官兵搭乘漁船陸續抵達),[17]敵前海上撤退雖可以算是成功,但是可以預期的是輜重幾乎全失,後來再船運至江南常州整補。

[18] 回顧內戰東北戰場,第五十二軍除了第二十五師先後兩次慘敗之外,與東北野戰軍交手勝多敗少,但再多的戰術勝利也無法彌補國府戰略上的錯誤。

1949年5月上海戰役期間,第五十二軍於月浦之戰造成解放軍重大損失。

[19] 在台灣時期[編輯] 1949年5月27日,在軍長劉玉章率領下,先撤到舟山,後至臺灣,同年6月再到澎湖,是以完全建制能保持戰力來臺之部隊,雖然如此,實際上全軍上下大約只從上海撤出一萬人。

[20]後來陸軍先後將首都榮譽團士兵、第七補訓總隊第二團、第七十三軍殘部撥補第五十二軍充實戰力。

[21] 1954年7月1日,中華民國陸軍在臺灣實施大規模的整編,第五十二軍番號改編為陸軍第八軍(與抗戰時期的李彌第八軍毫無關係),1956年更動番號為陸軍第三軍,[22]1976年先更動番號為陸軍第十一軍,再改為陸軍第六十九軍[23]。

1989年軍級單位裁撤,時駐地為臺灣臺北。

來臺後也少有實戰經驗,但第八軍軍部輪調至金門時,曾經歷1954年9月3日砲戰、10月5日砲戰與1955年1月2日砲戰。

[24] 1955年11月以後,軍部所屬師級部隊不再固定,軍建制部隊僅為軍司令部及軍直屬部隊[25]。

第二師番號後來變更為第三十三師、第三三三師,代號為埔光部隊,素有「天下第一師」稱號(因第一師覆滅未撤退來臺);第二十五師變為第三十四師、第二三四師,代號為長城部隊;兩師皆為國軍主力。

1997年7月1日至2001年6月30日,實施「精實案」師級單位裁撤後,留下8個師級指揮機構(第三十三、三十四師為其中兩個),聯合兵種旅成為高階戰術單位,埔光部隊(黃埔之光)保有一旅:第二九八旅,改代號埔傳部隊;長城部隊(紀念長城戰役古北口之役)保有一旅:第二百旅,改代號古北部隊。

2004年1月實施「精進案」,裁撤師級指揮機構,2013年4月1日,第二百旅再次更換番號為陸軍機械化步兵第二三四旅,代號回復為長城部隊。

2013年7月1日,第二九八旅更換番號為陸軍機械化步兵第三三三旅,代號回復為埔光部隊。

長官[編輯] 歷任軍長從成軍至撤臺初期為關麟徵、張耀明、趙公武、梁愷、覃異之、劉玉章、郭永。

在臺歷任軍長依序為侯程達、張光智、田樹樟、郝柏村、胥立勛、丁恩元、張道一、張振遠、蔣仲苓、夏超、梁鳳彩、李君志、柏隆櫃、羅本立、黃世忠、王文燮、張前廣、張光錦、梁世銳。

組織與主官異動[編輯] 抗日戰爭整編成軍至國共內戰上海戰役前: 1937年7月(駐地陝西咸陽):軍長關麟徵,副軍長張耀明。

第二師師長鄭洞國,第二十五師師長張耀明。

1938年10月:軍長張耀明,副軍長趙公武。

第二師師長趙公武,第二十五師師長張漢初,第一九五師師長梁愷(新調入,由河南保安團編成)。

1943年2月(駐地雲南):軍長趙公武,副軍長梁愷。

第二師師長劉玉章,第二十五師師長姚國俊,第一九五師師長鄭明新。

1945年8月(駐地雲南文山):軍長趙公武,副軍長梁愷。

第二師師長劉玉章,第二十五師師長劉世懋,第一九五師師長陳林達。

1947年6月(駐地東北):軍長梁愷,副軍長劉玉章、鄭明新。

第二師師長劉玉章,第二十五師師長胡晉生,暫編第五十八師師長王家善(由原滿洲國軍改編)。

第一九五師調離第五十二軍建制,擴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五軍。

1948年3月(駐地東北):軍長劉玉章,副軍長平爾鳴。

第二師師長平爾鳴,第二十五師師長李運成,暫編第五十四師師長黃建墉(暫編第五十八師投共,重建暫編第五十四師調入第五十二軍建制)。

1949年4月(駐地上海):軍長劉玉章,副軍長李運成。

第二師師長郭永,第二十五師師長李有洪,第二九六師師長劉梓皋(暫編第五十四師後改調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八軍建制,於錦州覆滅,第二九六師在第五十二軍撤至葫蘆島時調入)。

1949年5月25日,陸軍第五十二軍由上海撤往舟山後: 1950年7月(駐地桃園中壢):軍長劉玉章。

轄第二師師長郭永、第二十五師師長李有洪、第四十師師長張文博。

1954年7月(駐地福建金門):改稱「陸軍第八軍」,軍長郭永。

轄第三十三師〔第二師與第四十師之一部改編〕師長侯程達、第三十四師〔第二十五師與第四十師之一部改編〕師長張文博、第六十八師〔第三三九師改編〕師長汪奉曾。

1956年6月(駐地臺北樹林):改稱「陸軍第三軍」,軍長郭永。

轄第三十三師師長杭世騏、第五十七師師長陳德煌、第五十八師師長孫竹筠。

1976年1月(駐地福建馬祖):改稱「陸軍第十一軍」,軍長梁鳳彩。

轄第三十七師師長葉昌育、第五十三師師長孫建功、第六十五師師長程邦治。

1976年8月(駐地臺灣臺北):改稱「陸軍第六十九軍」,軍長李君志。

轄第三三三師師長陶光遠、第一二七師師長葉昌育、第二八四師師長何清中。

1989年7月(駐地臺灣臺北):第六十九軍司令部裁撤〔陸精七號案〕,軍長梁世銳。

[26]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孫建中,《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第5-49頁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第12-15頁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第29-32頁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第32頁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第35頁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第51頁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第52頁 ^劉玉章,《戎馬五十年:劉玉章回憶錄》,台北,陸軍印製廠,1977年,第113頁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第224-225頁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第230頁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第271-273頁 ^張晴光,《血戰餘生》,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第271頁 ^"血戰餘生",第272頁 ^《戡亂戰史(五):東北地區作戰(下)》,國防部史編局,1980年,第447-8頁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第294頁 ^張晴光:《血戰餘生》,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 ^"戎馬五十年:劉玉章回憶錄",第219頁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第295頁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第303-316頁 ^陳鴻獻等,《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官生訪問紀錄》,"第五十二軍排長郭宗富訪問紀錄",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第498頁;郭為第五十二軍二九六師師長劉梓皋之表弟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第339頁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第342頁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第348頁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第352-353頁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第341頁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第339-351頁 來源[編輯] 書籍 孫建中:《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台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 劉玉章:《戎馬五十年:劉玉章回憶錄》(台北市:陸軍印製廠,1977年). 張晴光:《血戰餘生》(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參見[編輯] 國軍十大王牌軍 關麟徵 劉玉章 黃埔陸軍軍官學校 陸軍機械化步兵第三三三旅 陸軍機械化步兵第二三四旅 閱論編國民革命軍陸軍的軍第一至四十九軍第一軍·第二軍·第三軍·第四軍·第五軍·第六軍·第七軍·第八軍·第九軍·第十軍·第十一軍·第十二軍·第十三軍·第十四軍·第十五軍·第十六軍·第十七軍·第十八軍·第十九軍·第二十軍·第二十一軍·第二十二軍·第二十三軍·第二十四軍·第二十五軍·第二十六軍·第二十七軍·第二十八軍·第二十九軍·第三十軍·第三十一軍·第三十二軍·第三十三軍·第三十四軍·第三十五軍·第三十六軍·第三十七軍·第三十八軍·第三十九軍·第四十軍·第四十一軍·第四十二軍·第四十三軍·第四十四軍·第四十五軍·第四十六軍·第四十七軍·第四十八軍·第四十九軍第五十至第九十九軍第五十軍·第五十一軍·第五十二軍·第五十三軍·第五十四軍·第五十五軍·第五十六軍·第五十七軍·第五十八軍·第五十九軍·第六十軍·第六十一軍·第六十二軍·第六十三軍·第六十四軍·第六十五軍·第六十六軍·第六十七軍·第六十八軍·第六十九軍·第七十軍·第七十一軍·第七十二軍·第七十三軍·第七十四軍·第七十五軍·第七十六軍·第七十七軍·第七十八軍·第七十九軍·第八十軍·第八十一軍·第八十二軍·第八十三軍·第八十四軍·第八十五軍·第八十六軍·第八十七軍·第八十八軍·第八十九軍·第九十軍·第九十一軍·第九十二軍·第九十三軍·第九十四軍·第九十五軍·第九十六軍·第九十七軍·第九十八軍·第九十九軍第一百至第一二九軍第一百軍·第一〇一軍·第一〇二軍·第一〇三軍·第一〇四軍·第一〇五軍·第一〇六軍·第一〇七軍·第一〇八軍·第一〇九軍·第一一〇軍·第一一一軍·第一一二軍·第一一三軍·第一一四軍·第一一五軍·第一一六軍·第一一七軍·第一一八軍·第一一九軍·第一二〇軍·第一二一軍·第一二二軍·第一二三軍·第一二四軍·第一二五軍·第一二六軍·第一二七軍·第一二八軍·第一二九軍新編軍 新編第一軍 新編第二軍 新編第三軍 新編第四軍 新編第五軍 新編第六軍 新編第七軍 新編第八軍 新編第九軍 新編第十軍 新編第十一軍 暫編軍 暫編第一軍 暫編第二軍 暫編第三軍 暫編第四軍 暫編第五軍 暫編第八軍 暫編第九軍 暫編第十一軍 暫編第十五軍 暫編第十六軍 整編軍 整編第一軍 整編第五軍 整編第十二軍 整編第十六軍 整編第十八軍 整編第十九軍 整編第二十一軍 整編第二十六軍 整編第二十七軍 整編第二十八軍 整編第二十九軍 整編第九十六軍 騎兵軍 騎兵第一軍 騎兵第二軍 騎兵第三軍 騎兵第四軍 騎兵第五軍 騎兵第六軍 其他軍級單位 青年軍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军&oldid=68710004」 分類:自2019年9月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國民革命軍的軍1937年建立的軍事組織1954年廢除的組織1989年廢除的軍事組織隱藏分類:使用過時圖像語法的頁面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新增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