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數據判斷手錶優劣你會嗎?老司機當場揭穿簡單原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普通消費者常常喜歡把一塊手錶的走時精度作為判定其「好壞」的重要標準。

走得准,就是好;走得不准,就是不好。

標準很簡單明了,但是在實際的生活中,鄒三山卻覺得很難去進行判定,因為拿到一塊手錶我們不能馬上知道它走得準不準,得經過一段時間的對比驗證才知道,比如將手錶正面朝上放置於水平桌面24小時以後看和標準時間之間的差異。

因為機械腕錶走動時總是會發出「滴答 滴答」的響聲,這些聲音來自機芯內部的擒縱裝置,而重要裝置本身對手錶走時起決定性作用。

當一隻擒縱輪齒碰上擒縱叉的一端,便會發出「滴」的一聲。

然後,隨著擺輪的擺動,擒縱叉會「鬆開」擒縱輪,直至碰到擒縱叉的另一端,便會發出「答」的一聲。

校表儀正是對手錶擒縱所發出的「滴答」聲音進行一系列的收集、處理、對比分析後得出了手錶本身的走時精度。

我們人類依靠耳朵也能聽到「滴答」的聲音,但是校表儀卻厲害的多,它能聽到我們聽不到的細節和處理複雜的運算對比。

最為常見的校表儀是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拾音器」,一個是「處理器」和「顯示屏」集合體。

當我們把手錶放到拾音器上,拾音器就會收集擒縱發出的滴答聲,然後通過電線傳輸到處理器進行分析,並把結果反映到顯示屏上。

得到的結果通常有6個,依次為:Rate 誤差:以當前手錶的瞬間狀態運行24小時後,手錶會出現的走時誤差。

上圖顯示為24小時後會快14秒。

Amplotude 擺幅:擺輪左右擺動的幅度大小。

上圖顯示為擺幅247°。

Beat error 偏振:擺輪向左擺動、向右擺動所需時間之間的差值的一半,按毫秒計算。

上圖顯示偏振為0.1毫秒。

Lift Angle 升角:擒縱叉和擺輪共同走過的角度。

上圖顯示升角為52°。

Frequency of the balance wheel 擺頻:擺輪每小時左右擺動次數的總和。

因為顯示屏面積有限,所以4.5兩個結果有時候會擠在一起,需要切換顯示。

擺頻通常為18000次到28800次每小時。

Graphical charts 線圖:根據擒縱發出的聲音而分析得出的綜合性反應。

對於普通表友來講,需要我們留意和關心的也就只有「誤差」「擺幅」「偏振」「線圖」這四個。

而升角和擺頻在機芯研發生產的時候就已經被固定了,除非手錶爛到不行,大家基本不用在意這兩個的變化。

鄒三山在此還要插播一條信息,那就是手錶擺放的位置也會影響到手錶的狀態。

比如一塊手錶錶盤朝上時就走得快一點,表面朝下就走得慢一點,不同方位之間的帶來的差異為稱為「位差」。

「位差」裡面包含「誤差」「擺幅」「偏振」「線圖」等。

而手錶擺放位置,如果只算垂直角度,那就一共有8種,不過通常來講,我們只考慮「錶盤朝上」「錶盤朝下」「錶盤3點鐘位置朝上」「錶盤6點鐘位置朝上」「錶盤9點鐘位置朝上」這5個方位。

我們看到的這些數據只能針對於手錶的基本走時功能,如果手錶帶有月像、計時、兩地時等其他的多功能,這些額外功能靠校表儀是完全沒有辦法去鑑別好壞的,大家拿到手錶以後只能實地進行操作驗證。

不過只要是手錶走時功能正常,其他的複雜功能也是會正常運行的。

很多朋友會疑問到一個事情,那就是上校表儀檢測出來的數據和實際佩戴的結果不一樣。

這樣的情況是完全正常的,因為校表儀只是測量手錶在靜止狀態下的某一瞬間的精度,而我們佩戴手錶時會有震動、磁場、溫差、氣壓等外部變化,且每個人每天佩戴的頻率和習慣不一樣,所以動態的結果是沒有辦法量化比較的。

還有很多表友疑問到,為什麼1000塊錢買的國產手錶上儀器檢測出來的數據也很漂亮,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的誤差就大了。

那是因為便宜的手錶在校表時並沒有對溫度、磁力、震動這些外部因素納入考量。

而勞力士、百達翡麗、歐米茄這些大品牌的手錶除了會把手錶進行靜態的測試以外,還會模擬外部環境變化進行檢測,可謂「一分錢一分貨」。

看上去差不多,只是「看上去」而已。

當然,並不是指所有貴的手錶都是好表,也有很多價格不菲的手錶不做動態檢測,直接賣。

「價格並不決定產品質量的下限,但能決定其上限。

」所以想要花最少的錢玩最牛的表還是要多看看《鄒三山的玩表秘術》裡面的教程解析你就明白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從檢測數據讀懂一塊手錶的好壞?

我們常常把一塊手錶的走時精度作為判定其「好壞」的重要標準。走得准,就是好;走得不准,就是不好。標準很簡單明了,但是在實際的生活中,很難去進行判定,因為拿到一塊手錶我們不能馬上知道它走得準不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