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Vincent van Gogh)|手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為偉大的藝術家,梵谷不只留下了他那些如稀世珍寶的畫作,更留下903封信,記錄了他作為一個「愛自然,愛學習,愛工作,特別是愛人類的人」,那渴望被世人理解的靈魂。

日前,《梵谷手稿》由未讀圖書推出,精選梵谷寫給親人及友人的150多封書信里談創作、構思、理念的內容,輔之以250多幅作品,讓讀者兩相對照,更深入地了解梵谷眼中的藝術。

1

著迷於描繪底層勞動者

文森特·梵谷直到二十五六歲時才找到他的人生使命——成為一名藝術家。

在此之前,他與大多數年輕人一樣,對未來充滿迷茫。

他涉足過藝術品買賣,還做過老師和各類神職。

但即便是早期的信件,也能揭示出某些貫穿了他一生的個性。

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他總能在風景和自然中尋得心靈的慰藉和創作的靈感。

他的信,無論寄自倫敦、海牙,還是歐洲北部,都充滿了對周圍環境詩情畫意的描繪。

在他的創作初期,這種田園牧歌般的情愫和虔誠的信仰結合在了一起(他父親是一位牧師)。

雖然文森特最終放棄了他的宗教信仰,但他對自然的熱愛卻絲毫未減。

《星夜》《梵谷的麥田》等風景畫如今享譽全球,然而在1882年3月的信里,他曾對自己產生懷疑。

他寫道:「我真不是塊畫風景的料。

畫風景的時候,總是有些地方畫得太寫實了。

青年時期,他的另一興趣點是長期著迷於描繪鄉村生活和體力勞動者。

在比利時的礦區博里納日(Borinage),他短暫而尷尬地擔任過傳教士,速寫下了礦工的日常生活場景;這些畫作也是他辛酸地講述礦工艱苦生活的最好註解。

他還在凌晨四點出門去觀察拾荒者。

可以說,梵谷從來沒有放棄他的信念:藝術應當關心現實的問題,探索如何喚醒良知,改造世界。

然而在美術界,對於他描繪底層勞動者的行為頗有微詞。

在1882年4月寫給弟弟提奧的信中,梵谷曾因不被社會所理解痛苦地說道:「尋找繪畫素材,來往於勞動者之間,反覆焦慮著怎麼處理模特,身臨其境地去捕捉事物最自然的狀態,是個苦差事,有時候更是髒活累活。

」但是他更有自己的疑問:「難道我深入繪畫對象的生活,就是降低人格嗎?難道我走近工人們,走進窮人的房子或者請他們來我的畫室,就是自輕自賤嗎?」

《吃土豆的人》作於1885年4月。

這幅作品是梵谷的第一幅代表作,也是他自認為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在梵谷眼中,農民才是整個社會最重要的一群人,他在寫給弟弟提奧的信中,稱讚「他們憑藉著自己的雙手,自食其力,何等榮耀」,並且認為「描繪農民的畫就不應該有優雅的香氣」。

2

將繪畫作為畢生追求的原因

在這本書里,他沒有被生活瑣事所侵擾,沒有精神的痛苦與壓力。

在這裡,他只屬於繪畫,屬於藝術,屬於那片金黃的麥田與飛過群鴉的天空。

梵谷在寫給弟弟的一封信中說:「不管我的畫什麼時候會變得好賣,我都不太在意。

」在生前少有人認可的他,到死後才驟然成名。

這對於任何一位藝術家而言,大概都是無法消解的痛楚。

在梵谷的一生中,儘管作品風格幾經變化,但他卻始終受到同一藝術風格的顯著影響。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對法國藝術家讓-弗朗索瓦·米勒的敬仰之情,在他早期的信件和草圖中以及他去世前幾年成就最高的作品中,都有流露。

米勒對農村生活深情而莊嚴的描繪,對梵谷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最後,我們還能在他最早期的書信中,看到他和弟弟提奧之間的情誼。

自從宣布成為藝術家之後,梵谷幾乎完全仰賴提奧對他的忠實支持。

這份兄弟情誼,是梵谷一生中意義最為重大的親友關係,是他情感、思想和經濟上的支柱,其重要程度無以復加。

1884年到1887年間,梵谷與提奧的信件往來並不頻繁。

原因是多方面的,由於要依賴提奧提供繪畫費用,非常不自在的梵谷和弟弟之間的關係日趨緊張;1885年,梵谷的父親去世;1886年時,他出人意料地去了巴黎,和弟弟住在了一起。

但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梵谷開始接觸到印象派,繪畫技法也日趨成熟。

1883年時,梵谷曾給提奧寫過一封長信,談起了他為什麼要將繪畫作為畢生的追求:「我必須在有限的幾年中完成一定數量的創作……我在世上唯一的顧慮就只有對這世界未盡的義務和責任,因活在世間三十載,我還虧欠它一些可以流傳後世的素描和繪畫作為紀念品,不是為了某些特定活動應景作樂,而是為了在畫中表達純真的人性……我的一切作為,都是出於這個願望。

在生命的最後十年中,梵谷一共創作了兩千多幅作品,其中包括九百多幅油畫和一千一百多幅素描和草稿。

大概他自己也不曾想到,生前曾經無人問津的自己,在死後卻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畫家之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