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K11年度大展「BAGISM包·當代」展覽開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海K11購物藝術中心舉辦的全球首個原創高端時尚包袋跨界藝術展——「BAGISM包·當代」,於今天正式拉開帷幕。

該展將在7月15日至10月9日在上海chi K11 美術館舉行。

K11及KAF創辦人鄭志剛先生與策展人及藝術家合影

K11一直將藝術、文化、時尚與設計的力量有機融合,以充滿想像力、創新的藝術展覽和跨界活動展現K11獨特的時尚藝術氣息。

這次K11將藝術跨界延伸至時尚領域,攜超過350餘件跨越400年歷史包袋及15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展開一段超越100天的跨越國度及時代的時尚藝術之旅。

如今包袋已經成為大眾日常生活中獨一無二的配飾,也是女士們的心頭至愛。

手包這幾百年間隨著歷史與社會的發展與變遷,有著不同的作用和象徵。

它的設計也隨著時代與潮流轉變而不斷更新,所承載的文化和含意也有所不同。

此次K11將藝術結合時尚,用包袋與藝術的創意對話為公眾呈現經典時尚與當代藝術跨界完美融合,以另一種角度思考藝術與包袋和時尚的關係。

展覽現場入口

K11與K11 Art Foundation創辦人鄭志剛先生表示:「時尚與藝術的跨界,是K11一直倡導的工匠精神的最佳展現,也將由K11引領這個趨勢。

我們希望通過這次的跨界藝術展,激發人們對藝術概念與時尚設計的脈絡進行更深入的解讀與討論,審視兩者在文明的軌跡中不可分割的關係,也為中國當代藝術家和社會提供全新的藝術靈感和創作源泉。

為呈現藝術與時尚的完美融合,這次展覽特別邀請了法國策展人伊莉莎白·阿祖萊(Elisabeth Azoulay)女士、青年策展人劉品毓小姐聯合策展,同時由國內知名時尚主編及策展人葉曉薇女士擔任此次展覽策展顧問。

她們將共同策劃並從歷史、女性解放、名人、藝術這四個核心議題,將包袋與藝術品重新展現歷史的過去以及我們生活的當下。

現場觀展

展覽現場以充滿時尚設計與巧妙的展示方式,讓公眾直面了解包袋幾百年的歷史變遷、生活方式的改變與手包的設計演變、背包方式,以及包與女性地位和含義。

公眾還可與巨型Lady Dior手包藝術裝置進行互動,加強現場參與感與體驗。

而展品中還有不少是跨時代的經典和名流珍藏,如Coco Chanel親手設計的包袋、簡·鉑金(Jane Birkin)的原版包袋及時尚傳奇夏帕瑞麗(Elsa Schiaparelli)與伊夫·聖羅蘭(Yves-Saint-Laurent)的私人手包、著名影星劉嘉玲(Carina Lau)的私人收藏等,其中摩納哥王妃格蕾絲·凱麗用過的Hermès原版包袋更是首次在國內展出、讓觀展者近距離接觸經典包袋設計的藝術之美。

現場觀展

展覽策展人伊莉莎白·阿祖萊(Elisabeth Azoulay)表示很榮幸作為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之一,手包作為生活飾品,如今大部分都被放入櫥櫃進行展示,希望透過藝術設計來賦予這個飾品更多的內涵和含意,透視其背後跨越幾百年的歷史和經典設計,以一個嶄新的視角展現在公眾的面前,完美詮釋每個經典包袋作品。

現場觀展

此次展覽的另一大亮點是邀請到何采柔、胡為一、李爽、梁遠葦、廖逸君、羅智信、靳山、彭薇、王浩然、王恩來、王思順、于吉、徐震、張恩利、趙要(按照姓名首字母排序)等15位中國當代藝術家,通過慾望、信息、生活/軌跡、性別、現成製品、傳統、廣告、社會參與以及消費者9大主題,帶來充滿自我主張的「BAGISM」藝術作品。

同為此次展覽策展人劉品毓認為這次展覽為觀眾呈現一場貫穿400年包袋歷史的時尚與包袋的跨界對話,以不同的角度詮釋包袋在當代社會的角色與意義。

其中,中國知名當代藝術家張恩利為「BAGISM包·當代」這一當代藝術展特別定製了新的繪畫作品,該作品將在之後參與特別公益義賣項目。

張恩利的繪畫作品一直圍繞著日常生活中常被忽視或是被遺忘的物和環境。

當代藝術家王恩來作品《浪潮》位於K11中庭

展覽期間,年輕藝術家王恩來的作品《浪潮》置於上海K11一樓中庭,通過控制排風扇的啟動順序,呈現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垃圾袋充滿變化的波浪矩陣,使垃圾袋脫離原本的功能語境,生成新的關係,讓觀眾在上海K11入口的遠處已經能感受「包·當代」展覽帶來的震撼力。

作為展覽亮點的兩位藝術家,在為我們展現當代藝術的同時,也記錄了生活中日常「物」的印跡。

當代藝術家胡為一作品《集結》

此外,中國著名的人像攝影藝術家肖全的攝影展《我們這一代》也同一天在chi K11美術館內開幕,這是肖全多年來拍攝名人肖像的大型回顧。

同期,10 Corso Como和「上下」之家也將分別舉辦其名為《時代的肖像》及《美麗世界》的展覽。

史無前例的三館聯展主要展出2012年至2015年間的新作品以及一百多張從未公布的作品,可以讓觀眾更全面、更完整的認識肖全的創作。

當代藝術家靳山作品《誤解》

除了展覽,chi K11美術館還將於每周末繼續舉行「BAGISM包·當代」藝術講座及工作坊等教育培訓活動,公眾可通過這些不同類型的互動方式,參與並了解時尚及藝術的話題討論。

K11將持續引領藝術的跨界風潮,為大眾帶來更多跨越不同領域的新鮮創意體驗。

我們這一代 肖全的肖像與歷史語境

我是1990年在何多苓家裡第一次見到肖全的,那時,他已經拍攝了一些文學藝術領域的先鋒人物,例如詩人北島、顧城以及作曲家何訓田、音樂家朱哲琴,畫家何多苓等。

他將自己的照片用簡陋的複印方式裝訂成冊作為《象罔》雜誌的一輯,給我翻閱。

從此,我開始了解肖全並有了之後的「共同戰鬥」。

可以說,我們這一代,是從俄羅斯和蘇聯文化過渡到接受尼采、叔本華、弗洛伊德、薩特等歐洲思想文明的一代;是從托爾斯泰、契科夫、高爾基的文字過渡到狄更斯、巴爾扎克進而迅速與里爾克、艾呂雅、加繆、黑塞的感覺產生共鳴的一代;是從廣播中的革命旋律過渡到傾聽巴赫、莫扎特、蕭邦、拉赫瑪尼洛夫、蕭士塔高維奇、勛伯格的一代;是從列賓、蘇里科夫、謝洛夫、馬克西莫夫轉向米勒、巴比松畫派並很快理解高更、梵谷、蒙克、畢卡索、達利以及康定斯基的一代。

的確,就藝術領域來說,是迅速地解讀杜尚和博伊斯並對那些更為富於當代性的藝術具有充分理解心理的一代。

簡單地說,這是一個閱讀西方並再次開始想像歐洲文明的一代,是充滿理想並希望改變世界的一代。

就像我們隨手抽取這個時期的一封書信中所提及的那樣:

回到重慶,又收到了寄來的《薩特論藝術》,謝謝。

應該說,這種書是專為我們這種人寫的,我常常在看有關論人及存在問題的書時就會這樣想。

(張曉剛致毛旭輝,1990年10月3日)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越來越清楚,這既是孜孜不倦地閱讀也是文化嚴重缺失的一代,既是知識收穫也仍然沾染大量歷史塵埃的一代,即是目標高遠同時也不斷受挫的一代,這一代人從無知中甦醒,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能性,卻在思想與感覺的路上不斷遭遇困境:他們懂得戰場的慘烈,卻也完全沒有想到之後面臨的無盡悲哀,他們左衝右突,自信而又傷感,他們期望一種美好,卻又被告知人世間的殘酷,他們學會了理性的立場,卻又無法避免摧毀理性的惡習,他們養成了感知世界的個性,卻也難以鞏固當初的率性,直到最後,他們各自為陣,各奔東西。

肖全註定是「我們這一代」中的一員,秉賦與天性使他通過照相機成為「我們這一代」的見證者與參與者,他本能地,感性的記錄著時間與變遷,瞬間而隨意,這是肖全的工作方式,他觀察大街小巷,抓住人物與細節,這使得那些通過審慎思考才可能按下快門的方式完全沒有用武之地。

可是,就在那些一剎那的瞬間中固定的情形,成為了讓人難以忘懷的往昔,成為可以讓人感知的歷史語境。

由於那些在瞬間中成形的圖像來自感覺甚至神經末梢,也就不可能成為一種模型而構成形象的套語,在這個意義上講,肖全的攝影屬於瑪格南大師卡帕、布列松、馬克·呂布的路數——瞬間、尋常卻準確而保持著陌生。

肖全與馬克·呂布超過二十年的師生情誼對他的攝影生涯有著超乎尋常的影響。

肖全在文學、詩歌、音樂、影視、美術、演藝領域接觸的「我們這一代」英雄人物不乏數量,他觀察他們,並將他們的生活與工作記錄下來,這些都構成了歷史的語境的一部分。

其實,這個人類社會的一切,不過是互為語境,並共同構成了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

那些發生在街頭巷尾的故事及其人物,仿佛能夠讓我們看到「我們這一代」的社會環境,這個環境甚至規定著我們的言行。

可是,當我們試圖了解歷史的時候,這些故事與人物同樣也是歷史本身。

儘管千百個事件與人物都有自身的特殊性,但是,肖全在詩歌、音樂、美術、電影以及舞蹈的幾個個案拍攝,的確能夠讓我們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氣息。

肖全的攝影為我們提供的,正是那個「時代氣息」最真實的記錄。

呂澎

肖全介紹

1992年4月北京 楊麗萍

他被稱為「中國最好的人像攝影師」。

他拍攝的三毛,楊麗萍的照片為她們的時代鎖住永恆之美。

他跟隨瑪格南圖片社攝影大師馬克·呂布在中國工作超過二十年。

他的攝影畫冊《我們這一代》是中國再版次數最多的個人攝影集之一。

1993年3月北京、陳凱歌

他是肖全,1959年出生在成都。

他的《我們這一代》攝影集,最早出版於1996年,當年售價人民幣180元,幾乎是那個時候最貴的一本個人攝影集。

裡面幾乎囊括了1980、1990年代文學藝術界風雲一時的各色知名人物,其中有張藝謀、陳凱歌、姜文、何訓田、譚盾、北島、王安憶、史鐵生、陳村、崔健等人。

為了拍攝這本畫冊,肖全走南闖北,用了將近10年時間才告完成。

肖全也因此有了「中國最好的人像攝影師」的美譽。

1995年3月北京 姜文

肖全歷經十餘年拍攝完成的《我們這一代》,是對中國50到60年代出生的知名文化藝術界人士進行影像建檔。

這些年來,他遍訪散落在中國各地的藝術家、文學家,在他的筆記本上排列著以自己的標準選擇出的長長的名單,並且隨著時間和工作的進行,這個名單還在不斷地變化和豐富。

肖全懷著對同代人命運的關懷,懷著對人本身的同情和熱愛,象一道和煦的陽光輕柔地穿過這一代人的生活,用他手中的相機為每一位被訪者投射下一幅溫存的造像。

而他對人物性格的精準把握,以及他與這一代人廣泛密切的交往,也使得他的照片集超越了個人行為的層面,而成為具有社會意義的影像工程。

肖全,用他的溫情和執著,見證了這一代人的生存,折射出了他們的痛苦與歡樂,彷徨與堅持,而在這一切之上,是對生命的永恆關懷。

1995年10月南京 陳丹青

肖全在上海,北京,昆明,台北,巴黎,新加坡,都受邀做過攝影展及講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