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俠玩表:為什麼日本手錶沒有瑞士的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為什麼日本手錶沒有瑞士的好?」

瑞士和日本都不是鐘錶業的起源國,據可考的資料,鐘錶的起源地應該是在德國或義大利。

但是瑞士和日本在後來的歲月里各自憑著優勢在世界鐘錶業占據相當重要的位置。

那麼,到底哪一家的手錶更好呢?我的理解是「日本手錶曾經比瑞士好,但是現在日本手錶沒有瑞士好,並且以後也難以超過了

第一節 日本手錶曾經比瑞士好

鐘錶誕生之初的作用就是用來讀取時間,判斷鐘錶好壞的標準就是看其走時是否準確。

自1866年開始,瑞士Neuchatel納沙泰爾的天文台開始每年舉行比賽,各個鐘錶品牌將自己的產品送交到這裡來進行為期45天的測試,歷經五個方位和冷.熱.常溫的變化。

最後按精準度排名,成績靠前的品牌自然獲得榮譽,市場銷量大增。

直到1963年,Seiko精工才作為日本鐘錶品牌的代表第一次參加瑞士納薩泰爾的天文台競賽。

第一年的比賽裡面,Seiko帶去了石英鐘(不是手錶),只贏得了小型石英計時器項目的第10名。

1964年,Seiko又去了,這一次帶的是機械手錶,不過最後的成績比較悲催,只拿到了第144名和第153名

此時的瑞士人沾沾自喜,認為日本鐘錶的質量並不優秀。

結果到了1968年,一切都改變了。

在這一年的瑞士納薩泰爾天文台突然宣布停辦了!原因在於,Seiko精工的手錶居然一下子把第2.第4.第8名全都給拿下了(比賽的結果直到第二年才敢公開)。

為了顧及國家以及品牌的面子,納薩泰爾天文台只能不陪Seiko繼續玩了,再玩下去臉都都要丟光。

沒有辦法,Seiko於是轉到了隔壁的瑞士日內瓦天文台繼續比賽。

這個時候,瑞士人感覺事態嚴重,很可能重演納薩泰爾天文台的比賽悲劇。

於是他們開始玩套路了,當時Seiko拿到瑞士比賽的是機械錶,瑞士日內瓦天文台改變比賽的規則,讓石英表和機械錶可以放在同一組比賽。

石英表由於先天性的優勢(振動頻率高),所以肯定會比機械錶更精準。

雖然比賽最後的結果是瑞士CEH電子鐘錶中心的石英表Beta21拿到了前3名,但是第4到第10名全都是日本Seiko的機械錶。

這臉打的太疼了!

被切割成固定形狀的石英有一個特性,對其施以電壓,石英就會產生穩定的振動。

多年來,石英晶體震盪器利用水晶的電能特性以確保時間速度精確性的標準模式,已經眾所周知。

但是,要將石英水晶在精確性方面的優勢充分地應用到尺寸較小的手錶中去,還有許多技術問題需要解決。

1969年12月25日,Seiko成功將石英機芯小型化,在東京推出了品牌首枚石英腕錶「Seiko Quartz Astron」,展現出史無前例的卓越性能。

平均每月的誤差在5秒以內,比當時任何其他腕錶都要精確100倍以上,且能持續工作一整年,是大多數機械錶的250倍。

石英革命由此開始。

雖然日本並不是石英表技術的發明人,但是Seiko精工已經苦心研究了10年。

並發明了關鍵技術:石英晶體切割的形狀調整為音叉的樣式;通過研發IC(集成電路)和步進馬達(時間能一秒一秒地運行)來更好地利用從晶體震盪器中發出的信號並進行準確的運作。

最關鍵的是Seiko沒有在專利權問題上對自己獨一無二技術進行壟斷,而是向全世界公開

石英表精確.耐用,逐漸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大家都放棄機械手錶,轉而購買石英表。

而瑞士的老牌制表品牌在機械錶上賺了不少錢,對於石英電子技術的發展缺乏足夠的預測,同時也缺乏準備,沒有及時建立好的基礎。

導致在這一場的技術換代中,沒有競爭過日本。

與此同時,日本.香港.東南亞等新興的鐘表生產地區開發了不少電子表,因為物價.人力成本相對較低,物美價廉的它們大大擠占了傳統機械錶市場。

石英腕錶面世而產生的技術劇變,導致瑞士行業規模大為縮減∶員工總數從1970年約90000人下跌至1984年僅超過30000人。

與此同時,公司總數從1970年1600間下跌至572間,同時世界機械制表業也受到慘重打擊。

這一時期,日本表在國際市場上是橫著走,瑞士制表業被打得半死不活。

第二節 瑞士手錶脫胎換骨,反敗為勝

瑞士傳統機械錶製造商陷入了危機。

1983年,正值制表業面臨最嚴峻的危機時,關鍵性的人物尼古拉斯•海耶克出現了

在他的領導下通過兼并收購瑞士兩家倒閉的制表企業——ASUAG和SSIH,成立了SMH(Swiss Corporation for Microelectronics and Watchmaking Industries Ltd.——瑞士微電子技術及鐘錶聯合公司)集團。

而SMH就是今天的Swatch Group斯沃琪集團前身。

「SSIH公司擁有歐米茄和天梭兩大品牌,成立於1930年,宗旨是銷售高品質的瑞士腕錶。

通過收購高品質零部件生產企業以及大量低端腕錶品牌,該公司在瑞士制表業鞏固了自身地位」

「ASUAG則成立於1931年,致力於維護、改進和發展瑞士制表業,通過收購半成品機芯生產企業以及大量成品腕錶製造商來實現逐步擴張,公司將收購的成品腕錶製造商併入其子公司GWC General Watch Co. Ltd.(GWC通用制表有限公司)旗下,浪琴Longines當時屬於ASUAG」

時任海耶克工程公司(蘇黎世)(Hayek Engineering, Zurich) 執行長的尼古拉斯•海耶克受命制定一份拯救這兩家公司的戰略方案。

第一步,他的建議包括將ASUAG和SSIH併入SMH,更細緻的解決方案就是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扭虧為盈。

在當時,低成本、高科技、富有藝術美感、令人心動的「第二隻腕錶」(second watch)斯沃琪Swatch已經成功抵抗日本.美國石英表的衝擊。

海耶克開始著手更重要的第二步,準備解決歐米茄和浪琴這兩個品牌。

而海耶克提出的設想是提升歐米茄,降低浪琴。

明確各自產品定位,提高品牌忠誠度。

簡單一點說就是:將手錶原來的日用品定位向奢侈品轉移。

接著,海耶克就開始玩講故事了。

他創立了「Louis Brandt」手錶品牌,這當年可是Swatch斯沃琪集團的頭牌,沒有之一。

Louis Brandt本來是歐米茄品牌的創始人,他創立歐米茄那年剛好是1848年,這年瑞士成為統一的聯邦制國家。

海耶克於是利用這一名字推出高端品牌以迎合市場,推出的萬年曆在1984年就售價16700瑞郎。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這牌子顯然大多數人都沒有聽說過,鮮有人買單,所以就失敗了。

於是乎,才有了後來海耶克花3000萬瑞郎買寶珀,3億瑞郎買寶璣的故事......海耶克花了巨資買這些品牌就是為了要品牌的形象,對於消費者而言,奢侈品必須要有深厚的歷史背景。

只有這樣才能賣出高價,只能才能獲得豐厚的利潤。

後來的故事就是這樣,經過海耶克的謀劃和運營,五年里,SMH集團不僅保住了上百個就業崗位,而且發展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制表公司,從而促進了瑞士制表業的復興

斯沃琪集團(原SMH集團)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就已經形成了制表業綜合品牌系列,其中包括一些鐘錶業歷史上最知名的品牌,生產的腕錶迎合了各年齡段消費者的需求。

第三節 為什麼日本手錶沒有瑞士的好?

這一小節,我覺得是本文想聊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為什麼說日本手錶沒有瑞士的好?那是因為評定手錶好壞的標準已經改變了。

文章一開頭就講到,判斷鐘錶好壞的標準就是看其走時是否準確,但這已經半個世紀以前的標準了。

日本人革新了石英表技術,憑藉先天性的優勢可以輕輕鬆鬆在精度上打敗機械錶。

瑞士制表業無法違背基本的科學常理(石英表比機械錶准),所以導致在「好表就是走得准」的標準下,被日本表打得半死不活。

當年Seiko精工遵守天文台競賽的規則,雖然可以取得好成績,但是瑞士重新制定了競爭規則導致不能奪魁,甚至不惜停辦比賽。

而瑞士手錶之所以能夠脫胎換骨,反敗為勝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海耶克提出了比石英表更精準的技術手段,而是他嘗試改變人民對於「好表」的標準定義。

手錶不再只是用來看時間的工具,而是一種裝飾品,一種彰顯身份的奢侈品。

雖然在此之前,傳統機械錶裡面也有部分也是走的奢侈品路線。

但是這一理念並沒有得到全世界消費者的普遍認可,而海耶克則成功地宣傳了這一標準並且讓大家都信以為真甚至還樂在其中

這一點,就是海耶克最牛逼的地方。

這個就是常說的「一等人制定規則,二等人利用規則,三等人遵守規則」。

在海耶克的重新制定的標準裡面,手錶只要精度過得去就行,決定其大部分價值的是品牌歷史地位.機芯的打磨裝飾以及帶來的虛榮感。

現在定義手錶好壞標準在瑞士人那裡管著?日本表還能翻身當地主嗎?

所以說,日本品牌現在再怎麼發力研究石英表.機械錶,提高精準度都沒有什麼卵用。

有句話說得好,現在手錶最不重要的功能就是拿來看時間了

即使石英表.機械錶做得再精準,到頭來也是會被秒殺淘汰的。

因為現在已經有了1000年才會誤差1.5秒的原子鐘表。

1976年後,日本seiko精工旗下的GS和KS這兩個高端牌子都沉寂了,沒有新產品推出。

1988年Grand Seiko為了迎合市場需求而首次推出石英腕錶,GS品牌復活。

等精工開始醒悟,並於1998年推出全新的9S機械機芯,GS才重新真正站起來。

但這個時候,瑞士制表業已經完成了前期的轉型。

日本seiko精工再怎麼精準和高性價比也對全球市場無力回天了。

現在,聰明一點的日本企業看不到爬到頂層的希望,所以已經開始利用規則了。

瑞士人讓世界都相信「奢侈品」手錶,那我跟著也做奢侈品。

這不,日本西鐵城時計株式會社買下了La Joux-Perret機芯工坊和亞諾Arnold&Son品牌,把日本企業偽裝成瑞士企業,借殼上市,然後發悶聲財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