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促銷總想到降價,到底該如何漲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讀早報時發現兩則有趣的消息。

1

小米公司董事會通過了一項決議:從今天起,小米向用戶承諾,每年整體硬體業務(包括手機及IOT和生活消費產品)的綜合稅後凈利率不超過5%,如超過,我們將把超過5%的部分用合理的方式返還給小米用戶

早報稱這是小米公司創始人雷軍強調的小米董事會「史上最重要的決議」,並表示未來小米將永遠遵循成本定價的原則。

(來源:36kr)

2

供應鏈消息稱,蘋果計劃在2018年第二季度僅生產800萬部iPhone X

知情人士表示,蘋果公司在2017年最後一個季度訂購了太多iPhone X,現在該公司正試圖消化掉積壓在經銷商手中的庫存

(來源:Fast Company)

如果分開看,都是科技領域極為常見的新聞,但連在一起,不難發現這是兩個對自家產品定價極為自信的公司正在經歷著「史上最」的現狀。

蘋果自去年推出了史上最貴的iPhone X之後,各種媒體不斷翻炒關於銷量嚴重下滑等類似的信息,確實,作為一部售價近萬元人民幣(USD 1,149.00)的手機,哪怕品牌口碑再好,腎不夠用的人終究還是會呈現出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態,既然噴不到品牌、噴不了產品,那就噴銷量、噴定價吧。

其實有誰真正想過,iPhone X 256GB 真的是用來跑量的嗎?

再看回36kr今晨早報展示的董事會決議,「綜合稅後利潤率」的計算方式不得而知,估計小米會有自己的計算方法,我們倒推的時候簡單粗暴地把利潤翻一倍,變成10%,以小米MIX 2S售價3299元人民幣來換算,遵循成本定價的原則,小米MIX 2S的成本就是2969元……你信嗎?是不是還有大量未經審計的研發相關的時間成本也包含其中?社會啊小米!

當我們都發現上面這些新聞的有趣之處,不妨回望一下自己,作為餐飲老闆,你的定價又給了消費者怎樣的印象?是否也有過把某個菜漲價10%而銷量暴跌20%或更多的經歷?房地產紅火的年代,每個樓盤促銷的殺手鐧便是「漲價」,不管是因為預判未來周邊會修多一個學校,或者僅僅只是把工地里的一沙堆清乾淨並自稱斷頭路不再斷頭。

而餐飲呢?促銷時漲價的不多見,但降價的倒是數不勝數。

新店開張買一送一,新菜上市68折,限時特惠4折起,和老闆娘私奔全店1折,……要是某家店本來就是平民價,也跟著走走電商套路,想必老闆現在已經順利晉升美食家、無店一身輕了吧?

當然,凡事不能以偏概全,也有成功漲價的,肯德基最經典的吮指原味雞從7元到10元,再通過電商看似回歸6元、實質衝上了168元/客(30份),典型的周邊產品如甜筒也從2塊錢猛拉至7塊錢一個。

只是,和肯德基一樣幸運的年代餐企畢竟不多,更多的餐飲品牌有著不一樣的經歷,以致於很多時候到一家很久沒去的店,竟然可以輕鬆勾起多年前的回憶,狗血的情節尤其是那「熟悉的價格」。

漲不了價到底是因為什麼?感興趣的朋友仍然可以通過在行app上搜索「沈柱燦」,一對一的約見可以讓問題更聚焦。

通過一段時間持續的觀察,我發現大多數餐飲老闆都有一個理解上的誤區。

漲價就是提高菜單價格? NO!

畢竟絕大多數的餐飲促銷並不是通過漲價實現的,降價打折深入人心,為了不時拉動銷售,把價格定高之後再通過打折吸引顧客,不怕顧客審美疲勞,就怕哪天沒有折扣傷了顧客,於是各大銀行的信用卡部先把5折檔給收了,從周一到下周一,幾乎每天都能打到5折的活動,也不管是王品還是萊麗雅,顧客不分貴賤的被寵著,餐企也來不及細算這當中給自己帶來什麼影響,只要能增點量,自己也跟著加碼做活動,哪怕銀行的信用卡部慢慢縮減了補貼的力度,門口的折扣招牌還是沒捨得換。

那麼,為了心疼那點流量,當利潤減少之後,在折扣相對恆定的基礎上,餐飲老闆能做的事情無非是先自保。

降低菜品的質量、或者壓縮供應鏈的價格等,都不是長久之計,較為靠譜且可持續的方式便是「漲價」。

漲價中最簡單粗暴也是最作死的一種方式,就是直接提高菜單價格。

大眾汽車因為熱銷,各地4S加價銷量都是歷史中抹不去的印象,也是包括大眾車主在內的大多數人為之常年吐槽的,好在人家產品供不應求,罵罵還是有人買。

餐飲是非常注重口碑的,量價在這個行業裡面通常都是背道而馳的,哪怕有些技巧運用得很好的,先漲50%,再綜合地把原來的6折變成5折,也會因為菜品的實付價格上漲而影響了銷量。

這麼一來就漲不得價格了嗎?這裡我貢獻幾個案例,都採用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228元一份的酸辣粉,支持土豪自定義

常規認知中的酸辣粉一般不超過10元,如果是紅色紙碗裝的那種,大多定價5、6塊錢。

然而,在深圳登良路和後海大道交匯處有一家酸辣粉店,普通的酸辣粉加上潮汕牛肉丸、大鮑魚、澳洲龍蝦……客單價50元以上,爆款的酸辣粉每份228元。

這家店經營面積不足20平,高峰時後廚擠進了8名員工,火爆程度可想而知。

25元一份大的,20元一份小的

一家在深圳經營了十年以上的潮州打冷店,主打海鮮,但店裡賣得最多的是海鮮湯粉,後來為了提高客單價,把原來的湯粉定義為「小份」,再增加了一個「大份」,其實這樣的標價並無特別之處,唯一與眾不同的是店老闆特地做了一大一小兩個模型,擺在收銀台上供顧客直觀判斷「大」和「小」的差別,一時間25元的產品爆了……原材料成本的差別並不大,人工和出品時間倒是因為銷量的增長被攤得更低。

從榴槤到牛油果,下次打算用釋迦

這個案例就不用指明具體品牌了,早些時候還能以獨家的姿態酷炫一番,如今也算是給大家做了示範,基礎菜品保持一致的前提下,通過佐料的疊代,或者把佐料獨立成單品,將原來的成品變成半成品,加上各種佐料的配售,成功提高原來成品的售價。

如果有一天,賣回來的產品,只需在原來的菜牌上加入「經典」二字即可,復古的東西銷售的不是產品,以產品以外的情懷往往是無價的。

建立標杆,總有一款值得你仰望

不是所有的菜品都能隨時供應,至少最貴的那款必須提前預約。

這種貌似只存在於高端餐館的操作,近些年也開始在中檔餐廳冒頭,通過原材料在文案和照片上的差別,讓你感受其品質和同品類餐廳的大不同,哪怕你從來沒吃過,不論是吃不起還是沒約到,但不會有人告訴你,即便能從各種宣傳中無死角地感受到,可準確的定義或許根本就不存在,除非老闆親自安排私房菜。

當各位餐飲老闆知道怎麼漲價之後,切莫因小失大,儘管成功漲價不只能多賺錢,還能為品牌的拔高夯實基礎,但漲價的核心一定要回歸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而且在漲價之前,最好能夠想盡辦法降低管理成本、提升人力效率、排除浪費、節約不必要的開支等等。

也只有這樣,各位才能持續的愉快的漲價。

「相關文章推薦」

為何你死磕品牌定位,銷量卻越來越差?

為何真正的免費策略,要比打折更賺錢?

為何一樣玩跨界營銷,卻無法有效導流?

為何花心思搞參與感,卻留不住回頭客?

為何吃飯越來越便宜,外賣卻越來越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科學的定價策略是企業產品營銷制勝的法寶

就拿我們個人來說,都喜歡物美價廉的東西,但是呢,還有一句話非常的經典:好貨不便宜,便宜沒好貨。真是的商業規則告訴我們,物美不一定價廉;但是大眾的消費心態確是希望物美價廉的,這對企業做產品來說,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