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碼女星的紅毯反擊 時尚憑什麼只有維密超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身材,是很多人眼中的時尚第一生產力,比如在紅毯,那些演員、歌手、女星、名媛,甚至亟待上位的網紅們爭奇鬥豔的最佳場所上,越來越多的毒蛇博主次次都要為用爛白菜、紅蘿蔔的比喻排出個最丑、最沒身材、最沒品味等等紅毯獎而不遺餘力地吐槽;而為了出鏡率和知名度的女明星們,為了要走上不論是電影節、時裝秀、還是大型的慈善晚會的紅毯,也同時努力遵守著所謂的行業標準碼。
我們一邊在感嘆中國毯星們無作品卻將功夫全部花在紅毯上的怪異市場,一邊又不斷地對紅毯上的明星們的身材表現,抱持著無比的熱情。
這日漸扭曲的審美,成為不論是歌手、演員還是任何與之相關的人自身才華之外的一道屏障。
去年獲得CFDA美國時尚設計師協會Fashion Icon大獎的碧昂斯,在頒獎禮上如是回憶剛出道時候的辛酸,剛作為真命天女出道之初,碧昂斯和成員們因為「豐滿」的身材,幾乎遭到紐約所有設計師的拒絕,最後,不得不由母親自製禮服。
獲得過艾美獎、全美收入最高的的女演員之一Melissa
McCarthy,甚至在12年參加奧斯卡紅毯前,連續遭到了5個設計師的拒絕。
更不用說這兩年才憑著美劇《女子監獄》火起來的Dascha Polanco,她直言不諱地將業內人士告訴她的話轉述給媒體:親愛的,他們沒你的碼!
大碼明星的反擊
一個明星的實力與她所受到的待遇成正比,那些「大碼」女星的崛起,也用自己的力量告訴時尚界,正視她們的存在。
2016年,在大碼模特出身的設計師Ashley Graham、女裝品牌Lane Bryant、《天橋驕子》第四季冠軍、設計師Christian Siriano的主導下,一場歷時一整年的為「大碼」正名的時尚運動展開。
這些設計師和他們的品牌紛紛推出了專為大碼設計的泳裝、內衣、禮服等產品線。
Rachel Roy、曾經因為身材公開嗆聲老佛爺的搖滾主唱Beth Ditto、三姐妹之一的科勒·卡戴珊等明星品牌,也應聲推出了最大到24碼的服裝(時尚行業的紅毯標準碼為2碼)。
Ashley Graham身穿Bao Tranchi設計的紅色禮服走上了奧斯卡的紅毯,並成為當晚紅毯的主持人之一,如果不是之前的大碼禮服的推廣,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為奧斯卡的紅毯主持人基本上在開獎兩周前才能確定,通常設計師們只可能在標準碼2號的基礎上,為女明星們在樣衣上進行一些小幅度的改動,要重新做一件大碼的禮服,幾乎是不可能的。
為了不砸招牌,大牌們因此會推掉這些大碼明星的邀約。
而今年,Bao Tranchi則主動通過朋友在緊迫的時間內,為Ashley量身定製了禮服,甚至在活動的兩天前,就完成了試裝。
顯然,不可能的任務,在明星們的呼籲下,成為了可能。
社交媒體的「多數」效應
在一言堂的世界裡,時尚界很容易產生一種,全世界的女性都不吃飯、那麼瘦的錯覺,讓他們以為所有人都是一個模子裡面刻出來的。
而社交媒體,正在打破這種迷思,幫助人們相信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中,所有人都值的尊重;讓大碼的明星們發現身後的擁護者,並勇敢地站出來表達自己的需求;讓時尚產業看到,還有一個被遺忘的巨大市場。
15年,黑人諧星Leslie Jones參加自己主演的《捉鬼敢死隊》的發布會,然而卻遭到了無衣可穿的尷尬事。
於是,她將這個「好消息」在推特上分享給了她的粉絲們,很快,她就穿上了Christian Siriano親自為她設計、製作的禮服參加發布會。
顯然,在這個Instagram的粉絲數能夠被成功折現的今天,「民意」和明星的號召力,已經不再是電視廣告而已,各大品牌顯然都不應該錯過這個新的「網紅」定義的多元化時代。
真正的大碼設計
在去年的艾美獎上,Christian Siriano一人為9位大碼女星設計了禮服,這些娛樂甚至藝術的主角,獲得了Siriano的尊重,而他也用他的設計才能,將他們請回了紅毯,這個原本就應該屬於專業人士的場所。
其他的設計師們,如Nathan Paul為Chrissy Metz設計了17年金球獎的藍色絲絨禮服;一向致力於大碼禮服領域的Elann
Zeli,為另一位《女子監獄》的女性Adrienne C. Moore設計了16年演員工會獎的禮服。
同時,設計師們還與這些演員們聯合起來,推出現下最流行的「聯名設計」,比如《周六夜現場》的演員Aidy Bryant與Eloquii的合作等。
在大品牌們還固守偏見之時,明星們也跳出了紐約洛杉磯,也獨立設計師們合作,為彼此提供機會。
維密的模特,永遠有自己的市場,紅毯上妖嬈的女星對身材的追求,也無可厚非、然而這些,都不能夠成為影視業拒絕其他形態或者看低其他形態的理由。
當娛樂被更多面向的面孔、身材、才能代表,那麼與之息息相關的時尚行業,也有義務拋棄習慣與高傲,為他們設計出同樣品位的服裝。
單打獨鬥還是雙劍合璧?時尚界的設計師們還玩「雙飛」套路!
在時尚圈裡闖蕩,可以選擇像Alexander Wang這樣單打獨鬥,但需要大集團的資金和資源支持,還可以選擇結盟夥伴雙劍合璧,以兩個人的力量來做一個品牌似乎更顯輕鬆,而如今,這種1+1>2的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