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好的時尚店Colette關門了 實體買手店末日來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過去二十年間,在巴黎聖路易斯大街的Colette時尚買手店,你可以淘到各種小眾香氛、金屬飾品和獨立唱片,也可以買到Supersmile這種難得一見的化妝品專業品牌,也不會錯過很多諸如與PLAYcomme des garcons等著名潮牌合作的限量版獨家T恤。

但在12月20日後,你可能再也無法體會到這種購物體驗了。

據悉,曾是全球時尚人士朝聖地的巴黎Colette實體買手店,已經正式關店了。

Colette就位於這個公寓里

在Colette營業的最後一周,這家買手店的顧客依然絡繹不絕。

店內擺滿了藝術家和品牌與Colette的最後一次聯名產品,Colette還特意更換了櫥窗內容,滾動播放過去20年所有櫥窗照片合成的畫面,並在最後打上一句標語「Colette的過去很棒」。

這一輕鬆的場景,與今年夏天剛宣布年底閉店消息時造成的時尚圈「震盪」完全是兩幅畫面。

當時Gucci還專門刊登了訃告,仿佛買手店的末日已然來臨。

這家擁有20年歷史,全球最潮,曾是全世界最有名的買手店之一,也是第一個「玩概念」的先鋒。

它的閉店著實讓人惋惜,但我們除了說再見還能從中學到什麼?

12月19日,這個櫥窗被拆除

無法複製的Colette藍

許多時尚人士去Colette朝聖時,未必會買什麼東西,他們可能會去地下一層的水吧喝上一瓶水。

Colette的水吧提供來自世界各地100種左右口感好、包裝別致還具有歷史故事感的飲用水,藍色波點的空間設計足以媲美川久保玲和草間彌生。

Colette作為時尚潮流之地,這個原本只作為附屬於商店的餐廳也變成了潮流的一種。

這就是Colette的無法複製之處,它並不只是把時尚圈的幾個大品牌或潮牌羅列在店中。

從開闢一個ipod音樂欣賞區,到陳列家居用品,再到設置畫廊藝術空間,Colette是在復刻整個巴黎的時尚生活方式,從而也開創了「生活方式集合店」的運營模式。

「藍」是Colette的標誌

Colette不會區分品牌檔次、劃分品牌區域,也不會設置價格門檻,那些滑稽、非主流的小物品與LV這種一線大牌混合搭配,一周更換一次陳列。

創始人 Colette Roussaux 和女兒 Sarah Andelman憑藉「心血來潮和直覺」,打造一種龐雜卻有趣,但難以統一概括的店面風格,儘可能涵蓋不同的品味與審美。

不過Colette卻越來越私有化,其出色的店面布置吸引了不同級別的藝術家,他們希望把「僅此一件」的限量設計放在Colette售賣,這就引發了聯名的熱潮。

最先入場的是愛馬仕這樣的奢侈大牌以及著名的品牌設計師,隨後就擴展到運動鞋、配飾、壁紙、宜家購物袋甚至iMessage的表情包等,逐漸就形成了只有在Colette才能買到的Colette限量款。

效果極佳的聯名也成了Colette向外發聲的方式,它逐漸成為Colette的核心價值所在,也促使創始人 Colette和女兒Sarah從品鑑力極佳的買手,轉變成了提供創意策劃的設計界人士。

無法複製是一把雙刃劍

Colette的成功,離不開創始人 Colette和女兒 Sarah的獨特個人品味與辛苦經營。

創始人 Colette在解釋選擇閉店的原因時,自稱已到退休年齡,掌管店鋪的精力有限。

一個三層樓高,總面積約750平方米的獨立商店,內有110名在職雇員,但所有商品的陳列,以及聯名款式的創作都依靠Colette和Sarah去決定,維持店鋪的運轉確實需要花費很大心力。

Colette的靈魂人物

這種類似於家族式的經營模式,其實也是許多歐洲時尚大牌發家的重要模式,但Colette稍顯不同的是,她們就像在單兵打仗,容易陷入「成也蕭何敗蕭何」的局面。

堅持不開分店保持特立獨行是一方面,但更多地是由於這種無法複製的運營模式其實並不易於普及。

Business of Fashion(時裝商業評論)的中國區執行編輯主管Queennie Yang道破了這種詭異的矛盾感:「堅持不開分店,也沒有其他自營業務的單點模式,在如今的市場中風險頗高。

但其獨特的品味卻又難以複製,即便複製了之後,其本身的價值又被再度稀釋,有著傳說中的買手店們走進了一個悖論。

資深時裝評論人唐霜也表示,說Colette「倒閉」是不妥的,對於它關門這件事,應該討論的點不是實體店的存亡,而是模式無法複製的精品買手店需要注入極大的精力,卻並不像品牌那樣,可以獲得實體之外的續存附加價值,因此一旦靈魂人物退休離職,精品買手店也就消亡了。

「限量聯名」概念確實是Colette發明的,但聯名的蝴蝶效應也徹底改變了Colette的經營模式,聯名款在Colette內已占據頭等位置,原本那些檔次不高價格不貴的新奇玩意更難覓蹤影。

但買手店僅僅依靠聯名生存是不可能的,必須保持獨立生存的能力,如何在保持自我與容納創新之間保持平衡,是精品買手店需要考慮的地方。

Colette是閉店了,但還有很多可愛的店在等著我們

也許很多時尚弄潮兒對最傳統的「純買手制」的百貨式買手店已不屑一顧,認為時尚離不開百貨是保守主義的看法,如今街頭就是潮流,需要更多像Colette一樣的極具個性的買手店。

但百貨式買手店的生存能力非常頑強,這些私人店鋪的所有者不僅是時尚愛好者,且很大一部分都擁有行業資源,她們不僅促使老佛爺、連卡佛百貨完成向買手制百貨的轉變,也靠自身對品牌的獨特認知和審美傾向給商品帶來溢價,從而與集團式的買手店形成互補,在買手市場形成各占鰲頭的局面。

創辦於1970年的布朗斯百貨是英國乃至全球最享有盛譽的買手店之一,創始人Joan Burstein同樣把許多優秀的設計師與品牌引入了英國市場,並在其運營的買手店進行設計展示,許多新銳創意通過百貨依然能觸達人群。

小眾、區域性、單品類的運營模式,是許多買手店的準則,這正是應了咱們中國那句老話「船小好調頭」。

而類似於Colette這樣集合式的買手店也不是沒有,義大利版《Vogue》雜誌的前編輯Carla Sozzani與她的妹妹,現任《Vogue》雜誌主編的Franca Sozzani聯合開辦的10 Corso Como概念店就是一個例子,唯一不同的是這個買手店走的是國際化經營的路線。

作為巴黎地標性的經典概念買手店的Colette可能是一個傳奇,但它的閉店也不意味著實體買手店的前景一片慘澹,更不意味著買手店的末日已經到來,畢竟買手店是體現年輕人創意與活力的地方,此消彼長再正常不過,最重要的是找到如何存續的價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