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俠玩表:沛納海,大塊頭就意味著沒有智慧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家好我是表俠,致力於為您提供最有態度,有溫度,有深度的腕錶服務。

表界深似海,我會用我的專業和專注在您玩表的大道上為您一路填坑。

用最公正客觀的態度去評價每一塊腕錶。

很多朋友可能還不知道我,可以搜索:表俠玩表

鐘錶圈中,有那麼幾個品牌爭議性極大,愛的人很多,恨得人也不少。

其中沛納海如果說是第一,那就沒有人敢稱第二。

按照套路,得先聊聊歷史。

沛納海的歷史起源於1860年,喬凡尼•沛納海(Giovanni Panerai)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的感恩橋創立鐘錶店:這家鐘錶店身兼店鋪和工廠,同時還是城中第一家制表學校。

第一階段 RADIOMIR

二十世紀初的時候,沛納海就開始為義大利的海軍提供各種軍品儀器。

根據軍方的要求,沛納海創製出Radiomir,一種以鐳為基礎的發光材質,作為儀器和錶盤的夜光塗劑之用。

這樣的強夜光可以幫助潛水員在水底讀取各種時間、數據。

1936年,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沛納海開發出「Radiomir」腕錶的首個試作品,供義大利皇家海軍第一潛水部隊指揮部(First Submarine Group Command)的蛙人部隊使用。

這款表的眾多特點仍然保留至今:闊大的精鋼枕型表殼(直徑47毫米),夜光數字和時標,線型表耳與表殼焊接相連,手動上鏈機械式機芯,寬闊的加長防水錶帶,可佩戴於潛水衣之外。

海軍的歷史檔案記載在1936年僅生產了10枚原型腕錶,而量產款直到兩年後才開始投入生產。

為使此原型表款更好的發揮其功能,沛納海對其進行了多處改良,並推出了一款全新的Radiomir腕錶。

新款腕錶具備以下特點:雙層錶盤,上層錶盤帶有指針與數字時標,增強了鐳塗層的可讀性與夜光特性;線型表耳更加堅固耐用,兩端帶有金屬杆,焊接於表殼中部。

錶盤在水下的可視性也得到了加強,四個基本方位帶有醒目的阿拉伯數字以及其他時標,時針與分針,沒有小秒針。

第二階段 RADIOMIR 1940

皇家海軍的要求變得更加苛刻: 腕錶必須能經受得住水下最惡劣條件的長期考驗。

因此,其必須具備極強的抗疲勞性。

1940年開始,表耳得到加固以滿足這些要求,並與表殼採用一體式鑄造方式,以提高其防水性能。

如今的一些「Radiomir 1940」表款採用枕型表殼,兩側邊緣更加明顯,各個零件的一般尺寸進行了修改,圓柱形(而非第一階段的錐形)上鍊表冠。

第三階段 LUMINOR 1950

Luminor可自行發光,取代了原來的鐳塗料。

這種氚(氫的同位素)基化合物於1949年1月11日註冊專利,註冊商標即「Luminor」。

受此項新專利的啟發,在Radiomir之後,沛納海研發並推出了其另一經典表款 – Luminor腕錶。

Radiomir完成了到Luminor的演進。

在二戰進入尾聲後,沛納海繼續其在戰爭開始之初就進行的技術研究,完善了Luminor的研發。

新的Luminor表因其錶冠護橋而獨樹一幟,線型表耳也得到了加強,並與表殼採用一體式鑄造方式,表殼延續了Radiomir 1940表款的枕形表殼與扁平、寬闊的表框。

如今搭載這一表殼的表款名為Luminor 1950。

從左到右依次為沛納海古董表3646、 6154、6152,可以很清楚地看見從Radiomir到Radiomir 1940,最後到Luminor 1950的演變歷程。

沛納海在之前並不生產機芯,而是外購勞力士等品牌的機芯,然後再自己裝殼外賣。

所以說,這些古董潛水錶的外觀設計、防水專利、夜光材料配比乃沛納海最重要的財富。

1993年,沛納海品牌開始向公眾發售鐘錶。

到了1997年,歷峰集團(昔日的梵敦集團)將沛納海納入旗下,之後在義大利設立授權分銷商網絡。

接下來的幾年中,沛納海在國際高檔表市場上初露頭角。

上面的這三塊乃沛納海的現代表款,依次為PAM 232、PAM 587、PAM 372,其外觀設計則來自古董表款3646、 6154、6152。

單靠「傻大粗」就成功了?沛納海可沒有你想像中那麼簡單

第一,沛納海的確擁有一段真實的歷史故事,曾是義大利海軍的軍用腕錶供應商。

現代有不少的新興品牌湧現,他們可以通過外購機芯廠、砸錢打廣告、提高在售款公價等方法提高品牌的「地位」。

但是他們無法去編造一段歷史故事出來,這很容易被拆穿。

在這個需要講故事的年代,而一段被人沒有的歷史對於奢侈品鐘錶來講非常重要。

同樣的事情,寶珀身上也發生過。

當年海耶克花了3000萬瑞郎買下寶珀,看中的就是它在1735年就創立的悠久歷史,哪怕當時寶珀已經沒有工廠,沒有產品收藏,沒有工人,沒有交易合同。

寶珀已經消亡了25年,一切都是空白,就是一個名字而已。

第二,沛納海擁有自己的專利。

沛納海乃專業的潛水錶生產製造商,三個細節可以窺見。

整體銑出的螺絲生耳設計取代普通三段式彈簧生耳,防止意外斷裂。

增加的表把護橋不僅可以防撞,而且還能防止調時誤操作。

表圈和底蓋通過六枚長螺絲固定,可以牢牢壓住表蒙,以免意外脫落。

雖然它的外表看上去很傻大粗,但其設計都是為特殊的軍用潛水設計,實用性強。

這樣的設計,沛納海還有很多很多。

第三,有勞力士幫忙背書。

當年沛納海還使用過Angelus的機芯,沒見沛納海到處宣傳Angelus,而是反覆提及勞力士。

因為勞力士是全球銷售額最大的單一鐘錶品牌,已經在神壇之上。

當年給沛納海代工的兄弟現在變成了業界大佬,沛納海無論如何都可以從勞力士那裡沾一點光。

大樹底下好乘涼!

第四,歸入歷峰集團旗下。

1993年,沛納海推出首度面向公眾推出三款限量版系列表款:Luminor、Luminor Marina和Mare Nostrum腕錶,其靈感均取材於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創作的軍用腕錶,並被許多收藏家與熱愛沛納海腕錶的人士爭相搜購。

但是,就整體而言,沛納海品牌運營得很辣雞。

1995年的時候,品牌就不得不到處找人接盤了。

最後,在1997年,沛納海成功歸入歷峰集團麾下。

這樣的好處不僅僅在於找到了金主投資,而且獲得了集團旗下兄弟品牌的技術、生產設備支持,同時還能使用遍及全球的銷售、公關網絡。

又是大樹底下好乘涼!

第五,天然的稀缺性和後期的稀缺性。

沛納海作為軍用手錶,採用定製的方法去銷售,生產數量本來就少,再加上用途特殊,歷經二戰的殘酷,留存下來的古董表少之又少,可謂天然的稀缺性。

而在歷峰集團接盤以後,不僅利用庫存的古董表機芯生產了一些限量款,就連可以量產的款式也要進行限量發售。

這就人為的後期稀缺性,採用飢餓營銷,導致市場「供不應求」,引發搶購熱潮。

第六,極高的辨識度。

沛納海設計之初就是按照軍用要求,直徑都比較大。

因為都佩戴時,並不是戴在手上,而是纏繞在潛水服外面。

同時,巨大的直徑可以裝載精度更高的懷表機芯和使用更大的夜光填塗。

再加上標誌性的外殼設計,幾乎不可能被誤認為其他品牌。

第七,大表潮流。

手錶是從懷表演變而來,以前技術不先進只能做大表。

技術高超的鐘表企業才有能力去生產小、薄的腕錶,當時主流都在追求小表。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鐘錶界開始了變化,那種優雅、圓形的正裝表受關注程度大不如前。

人們開始追捧大表徑,恰好沛納海都是大表,順應了歷史潮流。

第八,周邊多,可玩性高。

沛納海易於拆裝的錶帶設計,極大地促進了後換錶帶的繁榮。

只要換一根價格便宜的錶帶,就能帶來完全不同的外觀感受。

並且,因為使用懷表機芯,所以不少的表友還自己模仿沛納海的款式去DIY手錶。

今天我們測評的具體表款就是沛納海最後一代的Luminor 1950系列6152的現代款PAM 372。

Panerai Ref.6152,由勞力士為沛納海代工生產,採用勞力士的蚝式表殼,機芯由勞力士外購後修改使用。

這款6152數量小於300隻。

10年的時候,圖中這塊賣家就報價10萬歐。

今天測評的Pam 372就長這個樣子,表殼直徑達到了47毫米。

首先,我們取下了Pam372的背透後蓋,直徑達16½法分的機芯一覽無餘地暴露了出來。

背透後蓋上雕刻著這款手錶的材質、品牌等信息。

平面表底蓋配備藍寶石表鏡,可盡覽內部機芯。

Luminor 1950區別於Radiomir和Radiomir 1940最明顯的護橋被取下,這一部件的第一作用就是提高手錶的表把的防水性。

只需輕輕的撥動,壓杆就能被打開,之後就能對手錶進行上鏈和調時。

同時增加的表把護橋不僅可以防撞,而且還能防止調時誤操作。

表把的內側填充了一圈的橡膠。

另外,表把的把杆裡面帶有彈簧,並不是一根整體,目的就是和護橋的壓杆相配合。

這兩個設計都是為了增加手錶的防水性能。

表殼採用一體式,表殼延續了Radiomir 1940表款的枕形表殼與扁平、寬闊的表框。

在表耳間分別刻有兩行字,分別代表這塊手錶的表殼型號6835和表款型號372,這一設計完全延續了古董表6152。

表耳上還雕刻有一隻小魚和「100m」字樣,代表這塊372的防水水壓。

表殼與錶帶、錶帶和表扣的銜接都是使用一整根的長螺絲,而不是我們常見的彈簧生耳。

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提高牢固性,畢竟當年的沛納海是軍表出生。

然後我們把表鏡給取下,這款372並沒有採用藍寶石表鏡,而是Plexiglas®樹脂。

Plexiglas®樹脂就是我們常說的亞克力塑料,只是Plexiglas®乃德國的德固薩公司旗下的註冊商標。

1933年一種新型材料在德國誕生――註冊為Plexiglas®. 同時Plexiglas®也成為世界第一個亞克力產品的註冊商標。

上手拿到這塊亞克力表鏡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真的很厚很厚,估摸達到了3毫米。

而其他的非潛水錶也就1毫米左右的厚度,不然也不能保證這塊沛納海372能經過100米深的水壓測試。

另外在表鏡的還鑲嵌了一個鋼製的內圈,主要的目的我猜測是為了避免表鏡遇到較低溫度時發生收縮,導致其脫落。

錶盤採用沛納海標誌性的3.6.9數字時標,辨識度超級高!

除了數字刻度以外,從側面看過去,可以很清楚發現這塊372也是採用了沛納海標誌性的「三明治」設計。

整個錶盤分為三層(表面、夜光、基板,三個重疊,就好像三明治一樣)。

值得一提的是「三明治」錶盤中間的夜光並不是滿滿的一層,全部覆蓋完基板,而只是填充了數字刻度的輪廓而已。

錶盤12點鐘位置有「Luminor Panerai」字樣,在古董表6152之上,這裡是印刷上去的。

而到了現代款的372,採用古體字鐫刻在錶盤之上。

指針的款式延續了古董表的設計,但還是做了細微的調整。

時針、分針的長度均縮短,前端的尖角也變小了。

另外顏色由黃銅色變成了金色,因為沛納海給指針採用了鍍金工藝。

第一是為了更亮眼,第二是防鏽。

可以說,沛納海一開始最重要的就是夜光技術。

第一代採用的強輻射鐳,第二代採用低輻射的氚夜光,即「Luminor」。

前面這兩項,沛納海都有自己的專利。

而現代,沛納海已經完全換用了其他品牌的無任何輻射的SuperLumiNova夜光。

相關閱讀《科普!手錶的夜光到底有沒有輻射?致命嗎?》

雖然沛納海乃義大利品牌,和義大利海軍關係甚好。

但現在其生產已經轉移到了瑞士,所以在錶盤六點鐘位置的下方印刷有「swiss」字樣。

「swiss」的兩側還有「L」字樣,這裡在古董表上的含義的「Luminor」氚夜光。

現在沛納海用了SuperLumiNova夜光,裡面也有「L」,不知道取這兩個誰的首字母?

翻轉過來,我們可以仔細觀察這塊372的機芯。

這款手動上鏈機械式機芯完全由沛納海設於諾沙泰爾的制表廠自主研製。

該機芯直徑為16½法分,其寬闊的尺寸,源自沛納海歷史表款所搭載的機芯。

P.3000機芯還裝配快速調校時間裝置:一個12齒星形輪,加上一個小型彈簧離合器,即可讓指示本地時間的時針以一小時為一格移動,而不會影響分針或腕錶的運行。

比如這塊Angelus 8天動儲機芯

這塊手錶的設計結構非常地簡單幹脆。

一共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是原動系,也就是儲存能量的部分。

這款P3000機芯,一共擁有兩個相連發條盒,能提供3天的動力儲存。

第二部分就是傳動系,將發條盒裡面的能力傳遞到擒縱部分。

不過這塊機芯的擒縱輪連同是設計到第二部分的。

第三部分就是擺輪了。

配有雙重支撐的擺輪橋板,比懸臂式單夾板更加安全穩固。

擺輪振頻為3赫茲,相當於每小時21,600次。

無卡度遊絲,故無需使用快慢針。

Glucydur®材料的可變慣量型特大螺釘擺輪(13.2毫米),外圈裝配四顆調節螺釘,無需卸下整個裝置,即可調整走時的精度。

配有Incabloc® 防震裝置,提高日常使用的防震能力。

至於機芯的裝飾打磨,採用了最為簡單粗暴的拉絲紋。

倒角也是使用全自動的機器直接削切的,不過倒角的光澤感非常犀利。

機芯的側面都採用了噴砂工藝處理,非常地細膩光潔。

之後,我們對這款P3000機芯進行了儀器測試。

在滿動力的情況下,表面朝上時,瞬間誤差僅僅為正3秒/每天。

因為是長動力機芯,所以本次我們還測試了P3000機芯在動力即將消耗完畢時的誤差,達到負6秒/每天。

綜合兩次的精度測試數據,我們可以清楚發現,這塊手錶的走時水平已經相當不錯了。

47毫米的大塊頭並不意味著沒有智慧!

民間流傳著十沛九假一傻的流言,都說一個沛納海救活了一批假表長,說的只是外觀,真正看家的本事不是一下就能學走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