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 原文、翻譯及賞析_荀子詩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荀子. 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

木直中繩,輮以爲輪,其曲中規。

雖有槁暴(pù),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2022年10月17日 農曆:壬寅年九月廿二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简体 首頁 唐詩三百首 宋詞三百首 古詩十九首 詩詞名句 文言文 賦 詞牌名 先秦 兩漢 魏晉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現代 近代 您在這裡:首頁›文言文›勸學 ㄑㄩㄢˋㄒㄧㄠˊ 勸學 朝代:先秦 作者:荀子 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

木直中繩,輮以爲輪,其曲中規。

雖有槁暴(pù),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

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君子性一作:君子生)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爲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蘭槐之根是爲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

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肉腐出蟲,魚枯生蠹。

怠慢忘身,禍災乃作。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穢在身,怨之所構。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溼也。

草木疇生,禽獸羣焉,物各從其類也。

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衆鳥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

《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儀一兮。

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爲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爲士,終乎爲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

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

爲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

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爲法則。

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

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爲禽犢。

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

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

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

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

則末世窮年,不免爲陋儒而已。

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

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

不道禮憲,以詩書爲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

有爭氣者,勿與辯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

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

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

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

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

”此之謂也。

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

學也者,固學一之也。

一出焉,一入焉,塗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爲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爲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

使目非是無慾見也,使耳非是無慾聞也,使口非是無慾言也,使心非是無慾慮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羣衆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

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

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

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文言現象 更多 作者:佚名文言實詞文言實詞興文言翻譯xīng起;興起。

《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3]焉。

”文言實詞就文言翻譯jiù接近;靠近;趨向。

《勸學》:“木受繩則直,金~礪則利。

”文言實詞望文言翻譯wàng遠望;遠看。

《勸學》:“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文言實詞長文言翻譯cháng長,與“短”相對。

《勸學》:“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文言虛詞而1.表修飾關係。

《勸學》:“吾... 譯文及註釋 更多 作者:佚名譯文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的。

譬如靛青這種染料是從藍草裏提取的,然而卻比藍草的顏色更青;冰塊是冷水凝結而成的,然而卻比水更寒冷。

木材筆直,合乎墨線,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彎曲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到)如圓規畫的一般的標準了,即使又曬乾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爲這樣的。

所以木材經墨線比量過就變得筆直,金屬製的刀劍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智慧明理並且行爲沒有過錯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麼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 分析 更多 作者:佚名課文可分爲三部分。

①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並加以論述。

"學不可以已"強調學習的重要性,接着具體論述其重要性,即學習可以提高、改變素質,使人智慧明達、言行無過。

這一部分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共用了"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等5個比喻。

②第二部分(第二段):論證學習的重要作用。

闡述學習的重要作用是:學習可使人增長才乾的本領,可以改變人的品性。

這一部分也運用了比喻論述的方法,共用了"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等5個比喻。

③第三部分(第三段):論述學習應持的態度。

闡述學習應持的態度是:逐漸積累、堅... 賞析一 更多 作者:佚名本文圍繞“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從學習的意義、作用、態度等方面,有條理、有層次地加以闡述。

大量運用比喻來說明道理,是這篇文章的特色。

荀子的《勸學》是歷來爲人們所傳誦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爲勉勵學習常用的成語。

這裏節選三段,在原文中本不相連,但是意脈一貫,可以獨立成篇。

文章大量運用比喻來說明道理。

這些比喻取之於人們熟悉的事物,又包含豐富的含義,因此,道理能說得淺顯明白,發人深思。

文章開篇就鄭重地寫道:“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這不但是《勸學》篇的第一句,也是整個《荀子》... 創作背景 更多 作者:佚名戰國時期,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度逐步形成,歷史經歷着劃時代的變革。

許多思想家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對當時的社會變革,發表不同的主張,並逐漸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別,歷史上稱之爲“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批評別人,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戰國時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爲統治階級辯護的思想,而荀子卻認爲:人力能征服自然,應該利用自然爲人類服務。

他的門人 賞析二 更多 作者:佚名《勸學》作爲《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

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爲理論基礎,旁徵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爲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於枯燥和單調的。

但這篇文章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爲人們傳誦不衰。

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於,它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 賞析三 更多 作者:佚名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諸子的哲理散文一樣,也是獨具風格的。

它既不像《老子》那樣,用正反相成、矛盾統一的辯證法思想貫穿始終;也不像《墨子》那樣,用嚴密、周詳的形式邏輯進行推理;既不像《莊子》那樣,海闊天空、神思飛越,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樣,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具有雄辯家的特點。

他是在老老實實地講述道理。

他的文章樸實渾厚、詳盡嚴謹,句式比較整齊,而且擅長用多樣化的比喻闡明深刻道理。

這一切構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

有人曾將《荀子》一書概括爲“學者之文”,這是十分恰當的評論。

《勸學》... 猜你喜歡: 高中文言文 荀子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趙國猗氏(今山西運城臨猗縣)人,時人尊而號爲“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

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

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爲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說’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荀子其他詩詞更多 勸學 唐詩三百首全集  |   宋詞三百首全集  |   古詩十九首全集  |   詩詞名句 |   詞牌名大全 友情链接: 手Q阅读 Copyright©2017讀古詩詞網-dugushici.com  |  免責聲明  |  站務郵箱:[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