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升貶該怎麼算? - 名家評論– 工商時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匯率升值多少,貶值多少經常為專家們朗朗上口,但是這個升貶幅度該怎麼算,卻未必為政府官員及專家們所知,這看來簡單的升貶幅,怎會難倒許多人, ... 首頁 最新評論 名家Video 精選專題 企業永續DNA RCEP來了 台灣產業發展 揭開數位時代 名家群 編採線上 我要投稿 訂閱電子報 工商時報 簽到 歡迎!登錄到您的帳戶 您的用戶名 您的密碼 忘記密碼了嗎? 找回密碼 找回密碼 您的電子郵件 搜尋 名家評論–工商時報 首頁 最新評論 名家Video 精選專題 企業永續DNA RCEP來了 台灣產業發展 揭開數位時代 名家群 編採線上 我要投稿 訂閱電子報 工商時報 首頁總經經濟 Facebook LINE Telegram Email 匯率升貶該怎麼算? 文/于國欽 由於我們不習慣用倒數去敘述匯率,在敘述時已錯誤,畫起匯率走勢圖更尷尬,對著往下走的線圖,卻得於一旁敘述匯率走勢上揚… 匯率升值多少,貶值多少經常為專家們朗朗上口,但是這個升貶幅度該怎麼算,卻未必為政府官員及專家們所知,這看來簡單的升貶幅,怎會難倒許多人,原因就在於許多錯誤的詞彙已內化在我們心裡。

錯誤詞彙已內化 就以匯率波動最大的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為例,這場風暴始於泰銖匯率由當年六月25.7一路狂貶至次年一月53.8,當年連我國經濟部的文件都表示泰銖此一期間貶值已逾100%,這個貶值幅度就是用變動率的公式算的,以53.8減25.7,再除以25.7,就得出這個數字,就如同算出口成長率、物價上漲率一樣,這樣難道有錯嗎? 很不巧,當時也有若干官方指稱這一期間泰銖貶值幅度為50%,差這麼多,一時之間把大家都弄糊塗了,這又是怎麼算的?這是取倒數計算出來的數字,也就是用1/53.8減1/25.7,再除以1/25.7,這麼一算就得出這個貶值幅度了。

那麼,泰銖到底是貶了100%?還是貶了50%?毫無疑問,後者才是正確的答案。

當我們提泰銖匯率由25.7貶至53.8時,正確的意思是指一美元在這一期間對泰銖的升值情況,而非泰銖對美元貶值的情況,因此所算出的變動率100%是美元對泰銖升值100%。

那麼,泰銖的貶幅該如何算?自然是以一泰銖在這一期間兌換美元的變化,原來一泰銖值1/25.7美元,半年後一泰銖值1/53.8美元,如此在座標平面上所畫出的泰銖匯率走勢自然是逐月下滑,以變動率計算,便會得出貶值50%的結果。

這裡告訴我們,美元對泰銖的升值幅度,並不等於泰銖對美元的貶值幅度,然而由於我們不習慣用倒數去敘述匯率,在敘述時已錯誤,畫起匯率走勢圖更尷尬,對著往下走的線圖(例如美元對台幣匯率從30朝28邁進)卻得於一旁敘述匯率走勢上揚,圖、文並看有著嚴重的違和感。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各國匯率升貶都得取倒數算,像英鎊、歐元由於比美元值錢,因此當我們看到英鎊匯率為1.36時,這不是一美元值1.36英鎊,而是一英鎊值1.36美元,而歐元匯率1.22同樣也是指一歐元值1.22美元,因此這兩種貨幣的升值、貶值並不需取倒數,直接以變動率計算即可。

當然,取倒數算匯率升貶幅是很煩人的,事實上在計算時並不需如此大費周章,我們設前後兩期匯率為e1、e2,取其倒數1/e1、1/e2循變動率公式演算出來會變成(e1-e2)/e2,恰好和一般算法(e2-e1)/e1相反,如此即可輕鬆的算出匯率升貶幅度。

由此算法可知,今年元月(前14天平均)新台幣匯率較去年元月升值5.6%,與日圓相當,低於韓元6.7%、人民幣7.0%。

再以之觀察當年亞洲金融風暴也會發現,韓元一年之間狂貶50%,當年受創之大於此可知。

美國真的超強勢 再以此觀察1985年美國迫使英、法、德、日簽署的廣場協議,各國貨幣隨即對美元升值,以1985年元月至1987年元月這一期間而言,英鎊升值33%、日圓升值64%,法郎及馬克也都升值逾50%,近年美國雖沒有再提出類似廣場協議、史密松寧協議,然而靠著量化寬鬆(QE)釋出數兆熱錢湧向各國,照樣可以讓各國匯率扶搖直上,美國的強勢及可怕於此可知。

▎1971年美國首次出現貿易逆差,為解決貿易失衡,美國把矛頭指向歐洲,揚言對進口商品加徵10%的附加稅,迫使德、法、英、義等國簽署史密松寧協議(SmithsonianAgreement),隨後歐洲各國貨幣對美元大幅升值。

▎1984年美國貿易逆差再度擴大,這次美國認為日圓匯率低估是罪魁禍首,次年邀日、歐等五國諮商,簽署了著名的廣場協議(PlazaAccord),日、德、法、英的貨幣又大幅升值,連新台幣也受池魚之殃,改變了台灣的產業結構。

>>訂閱名家評論周報,關心全球財經大小事 延伸閱讀 喝一碗打房心靈雞湯!阻升台幣央行累了嗎?柳暗花明了嗎?掌握2021年台灣經濟發展的歷史機運沒大陸市場會怎樣? 相關文章名家 國防支出嚴重偏低應妥籌財源 台灣房市歷史經驗:利息是最大的持有成本 成長率會騙人 最熱文章 依循慣例不一定沒事,企業... 2022.01.11 從基礎設施基金看REI... 2022.01.07 科技龍頭轉型台灣必須掌... 2022.01.11 矽通膨時代來臨 台積電為... 2022.01.07 美國財政是否仍有餘裕因應... 2022.01.07 訂閱名家評論報 每周一早上10:00發送,讓您掌握熱門時事評論、嚴選名家好文,歡迎訂閱。

已送出,請至您的EMail信箱收取訂閱確認信,按下確認連結以完成訂閱。

標籤5G AI CPTPP ESG GDP RCEP 中小企業 中美貿易戰 人工智慧 併購 供應鏈 公司治理 再生能源 區塊鏈 半導體 台商 台灣 台積電 台股 大數據 央行 專家傳真 川普 工商財經周報 後疫情時代 拜登 數位轉型 新冠疫情 新冠肺炎 新南向 比特幣 氣候變遷 產業轉型 疫苗 紓困 經濟成長率 美國 聯準會 觀念平台 貿易戰 通膨 金管會 金融科技 防疫 電商 客服專線:(02)2306-3848 業務專線:(02)2308-7111 #6611#6612#661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9:00~12:00、13:30~18:00 財經要聞 證券投資 金融理財 房地產 產業快訊 數位專題 樂活人生 工商書房 人物 付費專區 展覽 友好網站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權聲明 ©Copyright2021工商財經數位股份有限公司ChinaTimesGroupAllRightsReserv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