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漢語拼音與通用拼音的爭論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通用拼音」是台灣中央研究院語言學者余伯泉等人,針對台灣中文英譯需求,以羅馬字母所研發設計的拼音寫法,能精確表達國語。

閩南語、客家話,及其他華語方言,通用性可達 ... 黃瑞田‧寫作部落格這裡記錄了我從事寫作的點點滴滴!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0612180122澄清漢語拼音與通用拼音的爭論?學術論文  澄清漢語拼音與通用拼音的爭論 ──與國際接軌的是「漢字」為主,「拼音」為輔 黃瑞田     自從教育部確定要採行通用拼音之後,支持與反對的聲浪,又成為另一波統獨對決,各說各話,口水戰與筆戰搞得大家是非難分,尤其是反對通用拼音的人士,更以「通用拼音不能與國際接軌」為訴求,認為台灣若採用通用拼音,就會與國際「脫軌」。

可是,這些日子以來,我發現主張漢語拼音的人,對漢語拼音卻是一知半解。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10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開始系統整理各式拼音方案,到1955年10月提出了四個漢字式的、兩個國際通用字母式的拼音方案,在全國徵求意見。

1956年2月發表了《漢語拼音方案(草案)》,使用拉丁字母來標記漢語的音素,在全國範圍內廣徵意見,當時收到了四千三百多件書面意見。

1957年10月又提出了修正草案,11月國務院第60次會議通過《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式批准,1982年向「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登記為國際漢語拼音的標準。

「通用拼音」是台灣中央研究院語言學者余伯泉等人,針對台灣中文英譯需求,以羅馬字母所研發設計的拼音寫法,能精確表達國語。

閩南語、客家話,及其他華語方言,通用性可達90﹪。

通用拼音和漢語拼音這兩個系統在國際使用的比較上,由於台灣的小朋友是以「ㄅㄆㄇ」學國語,而非使用通用拼音學中文,而中國大陸十四億人口及至北京學中文的老外,都是使用漢語拼音,在如此強勢的國際流通性對比下,國內若採用通用拼音做為英譯,難免會顯得較弱勢。

不過,台灣語文有獨特的使用習慣與文化的獨特性,尤其拯救台灣鄉土語言及文化,通用拼音是最好的工具,衡量得失,為了保存台灣的語言及文化,採用通用拼音是最好的選擇,否則,就算是國際化了,卻失去了台灣語言及文化,要如何向子子孫孫交代? 從爭議的關鍵點來看,主要還是國際接軌的問題。

其實,「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文字兩項改革之一,另一項改革是1956年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

這兩項改革幾乎是同時進行。

「漢語拼音方案」最終目的是漢字拼音化,但是,在試用推展時遇到了重重的阻力,多數人認為:如果改用拼音文字,就要變成文盲。

因此,「漢語拼音方案」立法時,它的主要功能是設定在「法定的注音符號,不是代替漢字的拼音文字,而是給漢字注音和拼寫著通話的」(張玉來:〈《漢語拼音方案》的歷史貢獻及所存在的問題〉,《語海探源》第四輯,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是學習普通話的語音系統,幫助認讀漢字,取代了1918年由北洋政府的教育部公布的ㄅㄆㄇ注音字母。

但是,注音字母並沒有廢除,例如《現代漢語辭典》、新編的《辭源》,都是用〈漢語拼音方案〉和注音字母同時注音。

1990年以前,中國大陸出版的書,封面上除了中文書名之外,多數還會印上漢語拼音文字,例如上海文藝出版社的《遁世與救世──中國文化名著新評》,封面上的漢語拼音是《DUNSHIYUJIUSHI─ZHONGGUOWENHUAMINGZHUXINPING》,請問,主張漢語拼音的人士,誰看得懂?倒是另一本文匯出版社的《大陸與台灣的歷史淵源》,漢語拼音為《DALU YU TAIWAN DE LISHI YUANYUAN》,把詞與詞分開了,比較不會混淆。

不過,YUANYUAN若沒有前面的書名對照,就有可能被誤譯為源遠、圓圓、冤冤,最近中國出版的中文書,在封面印上漢語拼音書名的已經不多了。

用漢語拼音來寫學術論文,也不多見,若有,也是以漢字寫作,再轉換為漢語拼音。

而台北市政府一直認為外國人到台灣來,看不懂通用拼音,地名、人名以及一些專有名詞,若不用漢語拼音,就不能與國際接軌,這是似是而非的論調。

      主張漢語拼音的人,對於為何以qi、xi來發ㄑ、ㄒ音,無法說出原由,只是以「那是漢語拼音的特殊音」來敷衍質疑的人。

其實,中國在制定「漢語拼音方案」時,正值五十年代中蘇蜜月期,所以漢語拼音是以蘇聯音作為發音的模式,並非英美KK音標的發音習慣,所以許多會說英文的人,學漢語拼音時,對於q、x的發音,都會傻眼。

另外,台北市民政局長林正修先生,認為通用拼音為了避免使用q、z、x等字母,而使用ji、ci、si等雙字母來替代ㄐ、ㄑ、ㄒ,這個看法是不正確的。

他又提到漢語拼音中的ü不易打字的問題,認為「『ü』」代表國語發音等字並不多,必要時可以省略上面兩點,並不會造成辨識上的困難」,這是外行人的看法,也是和稀泥的作法。

如果能夠這樣做,中國又何必在拼音中加個ü字?      前面已經提及,中國的漢語拼音方案,是為了漢字的拼音識字,與英文的KK音標功能相同,請問:當你在電腦蒐尋英文資料時,會用音標去蒐尋嗎?同樣的道理,在電腦上檢索中文資料時,懂得中文的外國人,會只用漢語拼音去蒐尋嗎?請不要忘記,外國人學中文時,不只是學拼音,還要認識漢字,否則,他就無法分辨YUANYUAN是淵源還是源遠,或是怨言。

至於人名、地名的拼音,教育部已經公布要以通用拼音來整合,設也將在今年年底以前研發通用與漢語的譯音「系統轉換軟體」、「對照差異表」以及「中文譯音系統使用原則手冊」,有了這些配套措施,通用拼音的推廣將通行無阻。

在電腦科技發達的今天,沒有什麼不能克服的問題。

依據《新華字典》來統計,在所收錄的八千個漢字當中,有2274個簡化字,簡化字比率達28.425﹪,但是,電腦卻可以輕易的轉換繁簡字。

至於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之間的轉換,早已不是問題,電腦中的中文輸入法軟體已經兼容並蓄,無論使用哪種拼音法,皆可拼出對應的中文,搶先支援兩種拼音法的自然輸入法V50.4版,是一套小改版的軟體,該輸入法可在同一個模式下同時接受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的拼法,除可同時並用外,也能兩者交互使用。

最後,我要特別提出一些大家所忽略的問題。

「漢語拼音方案」在制定時,只考量漢字的拼音,是一種「有音有字」的識字拼音方案,並沒有將其他「有音無字」的語言拼音考量在內,更不會將台灣地區使用的閩南語、客家話,以及其他原住民語言做通盤的考量,所以,台灣若以漢語拼音做為閩南語、客家話的拼音工具,顯然有所不足。

民國89年10月10日江文瑜、黃宣範在《自由時報,自由廣場》發表〈通用拼音利於與世界接軌〉一文,提到:『「通用拼音」的「通用」觀點所強調的,除了與本土母語達到「互通」的最大公約數外,也極力強調與「漢語拼音」的「通用」,而不同的部分則要比「漢語拼音」更好用。

華語音節共四一○個,「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相同的音節高達大約85﹪,不同的音即有六十六個。

在這不同的15﹪音節中,「通用拼音」考量到它的音標要比「漢語拼音」易學、易記而符合學理』。

這正是台灣使用通用拼音是好的理由之一。

拼音要與國際接軌,應該是指人名、地名等特殊名詞的譯音,這些譯音已經由官方負起統合的責任,當然就沒有不能與國際接軌的問題。

 TIEN/Xuite日誌/回應(4)/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hjt888'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關鍵字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我的相簿 hjt888's新文章幼兒童話的分類黃瑞田實境記憶.記錄實境黃瑞田命運青紅燈黃瑞田玉山北峰去來黃瑞田幼兒詩的特點黃瑞田錫安國家公園奇幻遊黃瑞田兒歌的表現形式(下)黃瑞田兒歌的表現形式(中)黃瑞田兒歌的表現形式(上)黃瑞田還俗黃瑞田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