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工藝興衰—台灣工藝產業的興起與變遷@ 阿燦的部落格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看工藝興衰—台灣工藝產業的興起與變遷工藝與人們的實際生活關係密切,可以說是人們生活累積的智慧與技藝。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口的增加,生活需求不斷擴張,工藝品的 ... 阿燦的部落格歡迎光臨!這裡有我的生活點滴,訪客請留下令人懷念的足跡!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806271828看工藝興衰—台灣工藝產業的興起與變遷?工藝園地看工藝興衰—台灣工藝產業的興起與變遷        工藝與人們的實際生活關係密切,可以說是人們生活累積的智慧與技藝。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口的增加,生活需求不斷擴張,工藝品的製作由早期純手工製作的手工藝品(Handicrafts),逐漸演變導入現代科技,以機器來取代部分人工,使生產速度加快,產量增加,這種大量的以規劃設計生產工藝品,來滿足市場需要的產業,即是工藝產業(CraftsIndustry)。

     材美、工巧、美感、創意是製作良品美器的基本條件。

工藝品與非工藝品之最大差別,在於製作者是否具有美感表現的創作活動。

因此,工藝品具有講求創意、美觀與實用的特質,又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涵蓋了食、衣、住、行、育、樂與宗教祭祀等生活內容,所以工藝的實際意義,涵蓋了技術、藝術與生活需求等三個主要層面,最能代表一個國家、族群或地域的文化特徵,也是研究人類各時期活動的最主要依據。

     就地理位置言,台灣處於西太平洋北回歸線上,嘉義以北是亞熱帶,南邊是熱帶,因此平地氣候十分溫暖。

但因山地面積佔總面積的三分之二,最高的玉山高達海拔3,952公尺,使得山地的氣候呈現由暖而寒的垂直分佈。

這個四面環海,水氣充沛,而氣候溫暖又多變的海島,滋生了最多樣的動植物,自然產生豐富的天然材料;海洋孕育珊瑚、魚貝,中央山脈更蘊藏大量的大理石,玉石等礦產,早期尚未工業化的台灣島,可以說是一個天然資源十分多樣、富饒的地方。

     正因為台灣是一個適宜人居的大島嶼,約在二千年前,就已成為南島民族分佈的最北限,而且族群眾多。

在這個自然資源豐美的土地上,原住民依他們原有的傳統生活領域,利用周遭環境提供的自然材料資源,各自發展出十分豐富多彩的生活文化,成為南島語系民族中,文化最多樣的族群。

無論織布、做陶、築屋、木雕、石雕、竹籐編織、金工等,都各具擅長和特色。

     四百多年前,福建、廣東沿海的漢人開始渡過海峽,遷移台灣島上墾荒,並與平地的平埔族人混居,這是海峽兩岸族群融合的開端。

西洋大航海時代,葡、西兩國航海人首先登陸基隆,是台灣與西方世界的第一次接觸。

嗣後,善於經營的荷蘭人於1624年由南台的安平登陸,構築熱蘭遮城,20年後又在台南建築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以為政務中心,經營台灣長達37年。

他們教導平埔族大量種植甘蔗,甚至從印尼引進水牛改善農耕方法,他們獲取蔗糖、鹿皮、稻米等物質與日本貿易,甚至對住民頒佈律法,約束駐地的生活與交易。

迄1661年始被漢人鄭成功率軍逐出台灣。

     以反清復明為號召的鄭成功父子,率軍民二萬五千餘人來台據守,實施屯墾,進一步引發反清人士及士兵親屬陸續渡海來歸,閩粵移民漸多。

迄1683年清廷收復台灣後,開始實施教化建設,前後約200年間,閩粵移民與住民人口大量增加,是漢人來台的大遷移時期,也使漢民族文化成為台灣住民的主流。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導致台灣割讓給日本。

至二戰結束日本投降為止,合計50年間,台灣在日本治理下,又歷經一次異族文化的大洗禮。

日本據台後,派遣學者專家有計畫的調查研究,普設學校實施皇民化教育,利用島上人力興辦事業,開發資源。

這一時期也是台灣社會走上現代化道路的重要階段。

     台灣光復未久,1949年國民政府率一百餘萬軍民撤退來台,又是一次漢人來台的大遷移。

此次移民不限閩粵,而是大陸各省的政治菁英、學者、公教、學生和士兵,移民規模空前浩大。

來台的移民同時引進大陸各地的習俗文化,長期以閩粵為主體的台灣住民社會,再一次經歷政治文化的衝擊和融合,無論食、衣、住、行、育、樂的生活習慣和用具,均產生重大的改變。

  國共內戰導致海峽兩岸長期對峙,各自獨立發展,迄今已逾70年。

二戰後全球科技飛躍發展,並歷經世界性的資訊革命,台灣長期依賴美國協防,追隨美式科技與商業文化,使得台灣人民的生活和工藝發展,與彼岸產生大幅差異,一個嶄新的、多元的「文化台灣」漸漸成形。

  1960年,政府為鼓勵民間發展產業,公佈獎勵投資條例法規,次年又訂頒施行細則,創造台灣工藝外銷之有利條件,此後以外銷為導向的工藝產品出口迅速增加。

1973年台籍人士第一位擔任台灣省主席的謝東閔先生就任後,注重民生事業,推行「小康計畫」,倡導「家庭即工場」措施,省府並公佈「台灣省手工業輔導辦法」積極推行,家庭從事手工藝生產遂形成風潮。

同年,省府為加強提升生產力,改善產品品質,將「南投縣工藝研習所」升級改制成立「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擴大組織編制員額,設置技術組、設計組、推廣組、資料組及陳列館等單位,並興建大型展示館,開始晉用大專畢業專業人員,加強研究發展與行銷推廣,積極輔導廠商開發新產品,台灣的工藝發展遂邁入一個新階段。

     1974到1987年是台灣工藝產品外銷最繁榮時期。

在政策激勵、有效輔導及促進外銷的環境氛圍下,台灣的工藝產業發展一日千里,各地產業發達地區逐漸形成專業區,出口金額年年快速成長。

依據海關資料統計:工藝類產品出口金額至1987年達最高峰,計達新台幣1,695億餘元,占台灣當時總出口金額的十分之一。

因產品暢銷歐美各國,外國廠商遂予台灣「禮品王國」之美譽。

     在台灣逐步走向富裕社會的過程中,以外銷為主的工藝產業對累積外匯存底貢獻很大。

各類工藝產品外銷,以勞力密集、量產性的木製品、金屬製品及玩具玩偶為大宗,約佔出口金額半數,至偏重高附加價值、著重設計創造的陶瓷、玻璃、珠寶、皮革等,仍在起步階段,其出口產值尚待提升。

     因多年來台灣外銷市場過度集中於美國,巨大的貿易順差迫使美國施加強大壓力,政府遂於1987年開始實施經濟自由化政策,新台幣對美金原用固定匯率(美金1比40),改採浮動匯率,新台幣猛然大幅升值,短時期內匯率竟飆到1比25,匯差相較高達百分之37!這一政策予脆弱的台灣工藝產業致命打擊;因工藝產業本屬小型或家庭式微型產業,勞力密集、資本小、加工層次低,利潤不高,應變能力薄弱,同時工資不斷上漲,導致外銷無利可圖,只得紛紛歇業關廠。

至90年代,台灣產業環境被迫進入轉型期,原以OEM(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型態為主的代工產業,被迫揚棄或轉移他國。

     進入經濟轉型期後,台灣工藝產業的變動十分激烈,互有興衰。

工藝產品出口緩慢衰退,外銷金額佔總出口的比率亦逐年降低。

首當其衝的是竹籐加工業,剛好遇上印尼禁止籐材原料直接出口,台南、關廟盛極一時的籐家具產業雪上加霜,迅速消失。

三義、苑裡的木雕品外銷原以日本市場為主,亦遭波及,除因匯率變動之影響外,台灣林業政策改變,全面禁止伐木事業,雕刻用木料短缺也是主要原因,木雕與竹雕乃棄加工量產,轉而走向少量化、藝術化。

勞力密集之金屬用品加工業、大理石雕刻、聖誕裝飾品、西洋裝飾陶瓷等小型外銷產業,也都在短暫幾年內迅速衰退或消失。

原以勞力密集的、中國傳統色彩為主的藝術瓷,因不敵大陸產品低價進入台灣,亦走上衰落之途。

     工藝產業轉型期亦是鄉土文化紮根興起的契機。

自1979年起,各縣市文化中心相繼成立,提供個人創作者發表作品之舞台,民眾創作風氣日益普及。

1981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正式成立,開始研訂文化藝術相關法規,同時成立「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獎助藝術創作,更使藝文創作活動蔚為風氣。

     另一方面,民眾的社區意識開始覺醒,相關單位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也是帶動地方特色產業興起的基因。

1995年文建會舉辦全國文藝季,由台灣工藝研究所承辦「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首先倡導以社區總體營造之理念,活用地方特色資源,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文建會除設立傳統藝術中心外,並補助各縣市文化中心設置具地方特色之工藝博物館,每年獎助舉辦地方特色之藝文或產業活動,諸如: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花蓮國際石雕藝術節、宜蘭國際童玩節等,促使地方產業蓬勃生根。

2002年起文建會進一步編列預算,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文創逐漸成為產、官、學界之顯學,普為地方民眾所接受。

     在文化政策導引及經濟環境影響下,手拉胚陶藝發展迅速,並帶動生活創意陶瓷業的蓬勃發展;嘉南地區交趾陶也逐漸擺脫寺廟傳統造型,走向生活化、禮品化,成為一項深具鄉土特色的陶藝產業;三義木雕藝術與新竹玻璃藝術風潮興起,創作人才輩出;花蓮石雕藝術創作風氣促進花蓮成為國際石材加工運銷中心;年青輩金工珠寶創作人才陸續學成歸國,金工藝壇更形活躍,同時影響傳統銀樓業的轉型發展。

另外,瀕臨消失的傳統漆藝,在台灣工藝研究所多次聘請藝師開設研習班的傳承輔導下,學習者漸多,傳統漆藝得以傳承、復興,走向創作榮景,漆藝作品屢次在國內外的競賽展覽場合中揚名,博得國內外人士的贊賞;921大地震後社區重建,台灣工藝研究所輔導中寮植物染、集集丸石影雕、上安梅枝工藝、魚池澀水陶等,使得地方特色產業在重建區蔚然勃興。

在產、官、學及藝文界人士不斷地努力下,文化創意產業百花齊放,以工藝為臉譜的「文化台灣」已經隱然成形。

  經濟轉型與文化振興是台灣脫胎換骨的良機。

產業轉型是痛苦的,文化振興更是一條不能放棄的漫長道路。

歷經多次異族統治、多種文化衝擊的台灣,有如一個小小的文化熔爐,這個火爐曾經在經濟發展中發光、發熱,這光和熱如想繼續照耀,永不停息,需要以現代的思維,國際的眼光和穩健的腳步,不斷地向前行進。

世界強國莫不強調以文化立國,文化藝術振興是提昇國民素質的良策,工藝發展更是改善生活品質的妙方,這一良策與妙方也將孕育新的「文化台灣」。

   阿燦/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親情之旅-阿拉斯加與加州紀遊....|日誌首頁|弄孫至樂—我有二個小孫女......上一篇親情之旅-阿拉斯加與加州紀遊...下一篇弄孫至樂—我有二個小孫女...回應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我的相簿 mingtsanleu's新文章探討先祖父呂漢公的啟蒙教育我的祖母來自摘星山莊新冠肺炎疫情何時休手工業研究所成立前後的回顧生命中的貴人漫談工藝文化館興建秘辛回憶媽媽的晚年–母親百歲冥誕紀念永銘心田的記憶龍翔千禧—美國龍年開展有兒偕行1999匈牙利捷克偕妻辦展訪友之旅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mingtsanleu'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關鍵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