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主義與資本邏輯的本質關聯及其超越路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實質上,消費主義就是資本為了實現這一“商品的驚險的跳躍”而由資本制造出來的意識形態,其功能就是為順利完成商品的售賣而挖掘和制造出人們的消費欲望,從而擴展資本的消費 ... 理論中國網  | "黨的文獻"公眾號 "黃城根下"公眾號 "黨的歷史"公眾號 (微博)黨史網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理論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 消費主義與資本邏輯的本質關聯及其超越路徑 作者:毛勒堂 高惠珠   發布時間:2014-12-16   分享到: 20世紀中葉以來,消費主義在西方發達國家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生活方式、文化態度和價值觀念。

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后,在經濟全球化潮流的裹挾之下,消費主義已經在國內廣為擴散。

對此,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立論,作出了不同的評價。

有的認為消費主義具有促進經濟發展之功效,是利大於弊的﹔也有的認為,消費主義鼓勵人們過度消費,扭曲了人性,既不能給人們帶來幸福,也有害於環境,是弊大於利的。

究竟應如何看待和評價,我們認為,隻有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方法揭示出資本邏輯與消費主義的本質關聯,才能從根基上破解這一理論難題。

一、資本邏輯的內涵及其基本特征 揭示和把握資本邏輯,首先要對資本及其本質進行批判性的澄清和劃界。

從詞源學意義上看,“資本”(capital)源於拉丁文詞caput,具有“腦袋”、“頭目”、“基礎”和“首都”等意思。

在中世紀的拉丁文中,“資本”這個詞用來指涉牛或其他家畜,因為那時家畜被視為額外財富的來源,被看作實現價值增值的存在物。

由於家畜圈養的成本低廉、便於計數,能夠自如活動而易從危險地方轉移開,更重要的是家畜能夠把價值較低的物質轉化成一批價值較高的產品(如牛奶、皮格、羊毛、肉等)且可以繁殖。

因此,當人們用“資本”這個詞指稱牛或家畜時,“資本”一詞開始便具有了兩重基本的潛在含義——表示資產(家畜)的物質存在和它們實現價值增值的潛能。

[1](P28-29) 追求價值增值,是“資本”與生俱來的特性。

國民經濟學的資本觀正是這一遺傳基因的現代版,其認為資本是積累起來的勞動,是一種實體性的生產要素,所以資本不過是“各種資本品的總存量”,而“資本品是為生產上的需要而生產的商品”[2](P356)。

然而,這種把資本簡單地等同於實體性的生產要素的做法,遮蔽了資本的社會關系本質,抹殺了資本的剝削性質,也消解了資本的歷史性維度,從而構成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

針對國民經濟學關於“資本是積累起來的勞動”的觀點,馬克思從人之社會關系存在的本體論層面,深刻指証了資本的關系本質和剝削性質。

馬克思指出:“資本的實質並不在於積累起來的勞動是替活勞動充當進行新生產的手段。

它的實質在於活勞動是替積累起來的勞動充當保存並增加其交換價值的手段。

”[3](P346)所以,“資本不是一種物,而是一種以物為中介的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作為直接生產者的財產,不是資本。

它們隻有在同時還充當剝削和統治工人的手段的條件下,才成為資本”[4](P877-878)。

“資本不是物質的和生產出來的生產資料的總和”[5](P577),而是屬於一定社會歷史形態的生產關系。

在此,馬克思揭示出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資本的階級性質。

資本,作為市場經濟的載體,具有怎樣的運行機制呢?馬克思認為,作為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資本不僅包含著雇佣勞動與資本的階級關系,而且是一種運動,它隻有在不斷的運動中才能生產價值、實現價值和增殖,從而得以不斷維持和鞏固自我的存在規定。

所以馬克思指出,資本“隻能理解為運動,而不能理解為靜止物”[5](P292)。

對於資本運動的總循環過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並用公式G—W…P…W′—G′予以清楚地表述。

在資本總循環過程中,既有流通領域,又有生產領域,資本依次經過購買、生產、售賣三個階段,並分別採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的形式不斷循環,從而達到生產資本、實現資本和擴大資本的目的。

若不能完成購買階段,生產無法進行,就不能進行剩余價值生產﹔若不能實現售賣階段,使用價值不能轉化為價值,價值就無法實現。

易言之,資本運動的任何一個環節若有不暢,就會阻塞資本的運行通道,從而損害到資本的增殖目的。

資本運動的總過程就是在增殖目的牽引下的資本流通、資本生產和資本不停循環的過程。

因此,概括地講,所謂資本邏輯,就是指在資本的增殖本質強制下展開的“G—W—G′……”的不斷循環運動過程,是資本不遺余力、不擇手段、永無滿足地追逐利潤以實現自我增值的存在邏輯。

在資本邏輯的運行中,無度的資本增殖是其至上目的,通過不擇手段攫取剩余價值是其不二法門,自我利己中心主義是其價值坐標,無限貪婪的增殖野心是其不滅的心理樣式。

由此可見,資本邏輯首先就是一種以追求增值為目標的“增值邏輯”。

由於通過榨取工人而生產出的使用價值(即商品),如果不能賣出去變成價值,所榨取的剩余價值就無法兌現,它就無法實現增值。

對此,馬克思曾形象而深刻地予以揭示:“資本隻有一種生活本能,這就是增殖自身,創造剩余價值,用自己的不變部分即生產資料吮吸盡可能多的剩余勞動。

資本是死勞動,它像吸血鬼一樣,隻有吮吸活勞動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勞動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

”[4](P269)所以,資本的運行邏輯是圍繞著如何獲得更多剩余價值並使之兌現而展開的,它以活勞動為自身的生命源泉,以外在的自然和死勞動為自身的生存條件,以將使用價值轉化為價值為其生存的首要目標。

質言之,追求能夠兌現的剩余價值是資本邏輯的絕對動因,實現自我增殖是資本的至上目的,資本邏輯的本質是增值邏輯。

其次,資本邏輯又是一種以抽象性為表現特征的“抽象邏輯”。

事實上,資本邏輯就是圍繞交換價值而展開的運行邏輯。

它把一切存在物都抽象為交換價值,並以此作為萬物存在的唯一合法性根據,從而集中地體現出其抽象性,即資本似一道“普照的光”,掩蓋了一切其他色彩,又如一種特殊的“以太”,決定著事物呈現的面貌和存在的比重。

對於資本邏輯的這種抽象性質,馬克思曾予以深刻指認:資本“使人與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它“抹去了一切向來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職業的神聖光環。

它把醫生、律師、教士、詩人和學者變成了它出錢招雇的雇佣勞動者”,一句話,“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

[3](P275)所以,資本邏輯是現代社會的“酸”,溶解了異質性的他者,消解了存在的差異性和歷史性。

資本邏輯還是一種顛倒人、物關系的“顛倒邏輯”。

資本邏輯的顛倒性集中表現為資本的異化,就是作為人類勞動之對象化的資本成為主體,成為統治人的抽象力量,而人則降格為資本的附屬物,成為資本的木偶。

所以,“一旦資本成為資本,它就會創造它自己的前提,資本不再從自己的前提出發,它本身就是前提,它從它自身出發,自己創造出保存和增殖自己的前提”[6](P163)。

資本不僅成為神聖的主體,而且資本邏輯成為支配現代社會的根本法則。

在資本邏輯的統治下,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由此呈現出現代社會的顛倒性質和“個人受抽象統治”的存在情狀。

總之,資本邏輯的上述本質特征,都為它與消費主義的內在勾連成為必然。

二、消費主義與資本邏輯的本質關聯 要深入揭示消費主義的本質及其根源,首先要對消費作一簡要說明。

消費是人們在一定的社會經濟關系中並借助這種社會經濟關系所進行的用物品或勞務滿足自己生產和生活需要的活動及其過程。

消費是一個綜合性的范疇,它不僅是人類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同時構成人類始源性的生命活動的組成部分。

馬克思曾指出:“人從出現在地球舞台上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費,不管在他開始生產以前和在生產期間都是一樣。

”[4](P196)而且滿足人類需要的吃喝穿住以及其他一些東西,是人類能夠創造歷史的前提。

所以,消費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然而,強調消費的重要性並不能成為鼓吹“消費至上”、“重佔有”的消費主義的合理性。

所謂消費主義(consumerism),簡單地說就是把消費作為人生的根本目的和體現人生價值的根本尺度,並把消費更多的物質資料和佔有更多的社會財富作為人生成功的標志和幸福的符號,從而在實際生活中無所顧忌和毫無節制地消耗物質財富和自然資源,以追求新、奇、特的消費行為來炫耀自己的身份和社會地位,持有“生存即消費”的人生哲學和生存方式。

消費主義不僅是一種消費觀念,也是一種消費行為,更是一種人生態度,它與一般的消費行為的根本區別在於,不是簡單地為了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消費,而是為了永遠無法滿足的貪婪和欲望而無節制地佔有。

[7](P8) 消費主義是消費社會的意識形態,也是消費社會的一個表征。

消費社會濫觴於20世紀20、30年代的美國,是福特主義的衍生物。

對於消費社會的場景,波德裡亞給予了形象的描述:“今天,在我們的周圍,存在著一種由不斷增長的物、服務和物質財富所構成的驚人的消費和豐盛現象,它構成了人類自然環境中的一種根本變化。

恰當的說,富裕的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受到人的包圍,而是受到物的包圍。

”[8](P1) 消費主義的根源何在?對此,人們持有不同的視角和主張。

有的立足國民經濟學的視角,認為消費主義是20世紀尤其是二戰后發達國家財富快速增長帶來的結果,正是隨著快速發展的生產力以及隨之而來的大規模的財富涌現,使得人們形成了“重佔有”的消費主義生活方式。

有的從政治學的視野出發,認為消費主義是各國政府為了擺脫因消費不足引起的經濟危機而採取的政治策略,對消費主義採取縱容和鼓勵的態度,使得消費主義盛行。

有的則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消費主義的成因,認為人們之所以情願投入消費主義的懷抱,是因為人們在消費中能獲得自由和平等的心理需求,而人們所具有的從眾心理則加劇了消費主義的盛行。

也有的從文化哲學的角度,認為人類中心主義是消費主義的文化哲學原因,消費主義正是人類中心主義內含的“人是宇宙的中心”、“人是自然萬物的主宰”等思想和價值原則在消費領域的具體體現。

同時,也有人把消費主義產生和彌漫的根源歸結為現代傳媒的刺激和誘騙。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對資本主義現代性作過深入剖析的齊格蒙特·鮑曼對消費主義成因的分析。

他從資本增長的內在邏輯、對抗現代社會不確定性、在流動現代性中的身份建構以及輕盈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幸福法則這四個方面,揭示了消費主義生成的緣由。

盡管上述諸家論述對消費主義產生與彌漫的分析不無道理,但我們認為,需要揭示消費主義背后的終極根由,那就是現代社會的資本邏輯,隻有揭示出消費主義與資本邏輯的本質關聯,才能使消費主義的廬山真面目得以真正顯現。

資本邏輯是消費主義生成和盛行的核心根源。

誠如我們在前文中所述,資本邏輯的本質是增殖邏輯,追求無度的剩余價值並使之兌現是資本邏輯運動的動機和根本目的。

然而,資本要實現增殖,就需要確保生產和流通環節的通暢,也就是G—W…P…W′—G′能夠不斷地有效循環。

而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包含了剩余勞動的商品資本(W′)能夠通過售賣轉換成貨幣資本(G′)。

這就是說,資本要不斷地擴大並實現增殖,就不僅要生產出大量的商品,而且要順利地完成商品的售賣,否則資本不僅不能實現自我增殖,還會面臨滅亡的危險。

馬克思曾形象地把商品轉換成貨幣的過程稱為“商品的驚險的跳躍”,認為“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佔有者”[4](P127)。

實質上,消費主義就是資本為了實現這一“商品的驚險的跳躍”而由資本制造出來的意識形態,其功能就是為順利完成商品的售賣而挖掘和制造出人們的消費欲望,從而擴展資本的消費市場。

因此,在現代消費社會,無論是符號化消費,還是奢侈型、攀比性消費等,都不過是資本邏輯在消費領域的體現。

正是在資本邏輯的精心布局和巧妙謀劃下,消費主義涂脂抹粉、顛倒黑白,把動物的消費官能提高為做人的本質和真理,從而不斷地激發起人們的病態欲望,把現代人形塑為消費動物,並誘入消費主義的牢籠中,讓其心甘情願地成為消費主義的囚徒。

這誠如馬克思所言:“工業的宦官迎合他人的最下流的念頭,充當他和他的需要之間的牽線人,激起他的病態的欲望,默默地盯著他的每一個弱點,然后要求對這種殷勤服務付酬金。

”[9](P224)結果竟是,人不僅沒有了人的需要,甚至連動物的需要也不存在了。

概而言之,消費主義在現代社會的興起和彌漫,是由資本邏輯策動的結果,資本邏輯是消費主義的核心根源,消費主義在根本上從屬於資本邏輯。

資本邏輯使消費主義在現代社會的大肆彌漫,使其與人的欲望相結合而駐扎在人們的內心深處,使其成為不少人至高無上的人生理想和價值支柱。

浸潤其中的人在無度的消費中感受做人的意義,在符號化的消費中証明自我存在的價值,在炫耀性的消費中博得他人的承認。

一句話,生為消費,消費至死。

然而,消費主義本身所具有的貪婪性、佔有欲、虛假性,使得消費主義與人類社會的自由、幸福、和諧等價值格格不入。

消費主義的貪婪本質決定了消費要求上的無度性,從而水漲船高,使其在難以實現的消費目標中受盡煎熬。

消費主義內含的佔有欲決定了消費行為上的霸權性,從而必然造成人際緊張和社會失序。

消費主義的虛假性決定了其必然陷入價值虛無主義,從而難以領略幸福的真諦和做人的哲理。

因此,被資本邏輯所裹挾的消費主義已成為“現代社會之癌”。

消費主義在根本上所具有的上述特質,使得其攜帶著資本邏輯所固有的貪婪性、霸權性,從而給現代人帶來一系列難以承受的生命之重。

首先,消費主義持有“重佔有”的消費理念,因而採取“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消費模式,由此造成對自然的無度入侵和強制,大肆破壞自然環境,引發生態災難,從而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日益緊張。

然而,地球並非無疆,資源並非無限,對自然過度宰制的結果是生態的破碎和發展的不可持續性,從而危及人類存在的生態根基。

其次,消費主義是以利己中心主義為價值取向的,堅執“人無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奇”的消費價值觀念,從而對他人抱有一種敵視的態度,充滿著對他者的剝奪和霸權性,並因此不擇手段地欺騙他人、踐踏社會公心和破壞社會秩序。

因此,消費主義在根本上是與和平主義不相容的,造成對社會秩序和公心的損害,從而引發人際沖突和社會不安。

最后,消費主義是以虛假需求為牽引的,因而踐行和持有“沒有最多,隻有更多”的消費原則,把生命的意義系於消費更多的追求中,並因此沉淪於對無法實現的虛假目標的追逐上,使得生命為虛假的欲求所支配和操縱,人為物所奴役,從而導致人之存在意義的迷失,深陷於無邊的價值虛無主義。

可見,消費主義不僅造成破碎的人生之境,導致緊張的人際沖突和社會失序,而且最終消解了生命的價值維度,導致虛無主義。

因此,破解消費主義的鉗制,尋求消費主義的超越道路成為亟待破解的課題。

為此,我們需要艱苦的思想努力和堅毅的行動付出。

總之,消費社會之所以可能,一方面有賴於高度的商品生產作為支撐,另一方面需要強烈的消費欲望為其支持,二者缺一不可。

前者是通過福特主義來完成的,后者則是由消費主義來支撐的。

消費社會需要消費主義為其呼喚出人們內心深處的強烈欲望,不斷制造出大量稀奇古怪的虛假需要,為產品提供廣闊的消費市場,從而把人們牢牢地鉗制在消費主義編織的存在之網中,消費主義因此成為消費社會的意識形態和表征。

也正因此,法蘭克福學派建立起其著名的消費主義文化批判理論,他們認為,消費異化是對不自由的勞動的一種虛假“自由”的補充,認為推行消費異化的消費主義已成為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特殊手段而行使著政治作用。

  三、超越消費主義的現實路徑 隨著市場經濟在我國的深入發展,消費主義也在我國社會彌漫開來,上至領導干部貪污腐敗現象的屢禁不絕,下至青年人中“月光族”的不斷出現,都表明我們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進程中,不能忽視對消費主義的批判。

我們認為,構建超越消費主義的現實路徑,需要從以下諸方面綜合努力。

首先,要深入批判消費主義的資本本質,祛除附著其上的虛假“迷霧”。

消費主義之所以能夠在今天大行其道,並成為支配著人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人們對消費主義的本質缺少深刻的理解,喪失對消費主義的判斷力和批判力,從而不自覺地投入到消費主義的懷抱。

事實上,消費主義是資本為實現自身牟利而精心策劃和培植出來的意識形態,它借助龐大的現代媒介,隱秘地透過商業文化,巧妙地把消費主義打造成現代社會似是而非的存在之真理,並將其植入現代人的心靈深處,直至開花結果,使得消費主義最終成為支配現代人的價值理念和生存方式。

因此,深入揭示消費主義的資本本質,努力祛除附著在消費主義身上似是而非的真理性,讓消費主義是其所是地暴露原形。

隻有在人們廣泛地認識到消費主義的本質及其惡果之后,才能現實地邁出超越消費主義的第一步。

其次,要批判在消費問題上存在的形而上學主張,確立消費的總體性視野。

消費主義得以盛行,與社會上流行和持有狹隘乃至錯誤的消費主張相關。

譬如,有的僅局限於國民經濟學(發財的科學)的立場,以是否有利於經濟效率和利潤增長作為衡量消費合理性的唯一尺度,使得現實生活中盛行“不消費就停滯”、“消費主義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等似是而非的神話,歪曲地為消費主義提供輿論支持。

又如,有人從個體主義的立場出發,聲稱“消費是純粹個人的事”,無關他人和社會,從而為自己扭曲的消費行為進行辯護。

然而,消費問題不純粹是經濟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問題和哲學問題,因為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商品和勞動的消費活動,它牽連到背后的消費動機、消費方式、消費效應等社會文化價值因素,而且消費的經濟合理性在更高的層面上必須服從和服務於人的合目的性價值維度。

同樣,消費也根本不是什麼“純粹個人的事”,因為消費者並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個體,而是存在於社會關系和文化關聯中,個人的消費主張和消費行為與他者息息相關,具有明顯的社會模仿性和示范效應。

但是,現實生活中流行的諸如此類的形而上學消費主張,為消費主義推波助瀾,形成浩蕩的消費主義大潮。

所以,我們要深入批判在消費問題上持有的形而上學觀點,確立科學的總體性消費視野,為人們提供合理的消費思想觀照。

再次,要倡導和踐行消費正義的思想理念和價值原則。

在哲學的視野中,正義是基於人的生命尊嚴和存在價值的原則高度,對人們的社會交往關系及其活動所進行的價值檢視和意義追問。

基於對正義的哲學理解,所謂消費正義,就是立足人的生命存在價值的根本維度而展開的對人之消費行為的經濟合理性追問和價值合目的性審視。

而消費是否適應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是否提升人的自由之增長,是否促進社會的幸福和諧,是否順應可持續發展,成為衡量消費正義與否的重要尺度。

消費正義是一種消費價值觀念,更是一種人生哲學,它不僅是對人類生命意義的擔當,也包含著他者存在價值的守護。

因此,消費正義要求可持續的“綠色消費原則”,以重建人與自然之間唇齒相依的和諧生態關系﹔消費正義要求有教養的“道德消費原則”,以營建一個健康文明的社會消費風氣﹔消費正義要求優雅的“審美消費原則”,以提升個體的消費品位和情趣,領悟消費的真理。

今天,面對消費主義的大肆泛濫,我們需要呼喚全新的消費正義理念,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和踐行消費正義的價值原則。

最后,積極發揮政府在消費問題上的規范和引領功能。

鑒於消費主義泛濫的現實情狀,固然需要消費者個體和社會的全面自覺,但是政府由於其所具有的職權和公信力,必須在抵制和消解消費主義方面發揮特殊的積極作用。

政府是社會風氣的引領者和風向標,有義務引導消費者合理消費,有責任對消費主義進行強力約束和規范。

為此,一方面,政府自身不能淪為資本邏輯的附屬物,成為資本的“同謀”,成為消費主義的幫凶和促動者。

另一方面,政府要運用人民賦予的公權力,科學制定消費法規,約束消費主義的大肆泛濫。

目前,中央出台的有關黨政干部廉潔自律的八項規定及對干部中貪腐行為的重拳出擊,都可視為對消費主義的實踐批判。

在此基礎上,政府還應以自身的公信力和清廉良好的消費形象,引領個人、社會、企業進行科學合理和健康文明的消費,引導全社會走可持續的綠色消費道路。

參考文獻: [1](秘魯)赫爾南多·德·索托.資本的秘密[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2](英)約翰·伊特維爾.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第1卷)[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毛勒堂.超越消費主義[J].思想戰線.2006,(2). [8](法)讓·波德裡亞.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