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救經濟有方法,不容易卻有意義 - 社會創新平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們常脫口而出「貧窮人口」、「底層階級」、「弱勢族群」、「邊緣社會」,總不經意的以為是他們是一樣的人群、一樣的生活狀況,雖然她們常常擁有相同的表徵—貧窮低階 ...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language=='en'?'貧窮救經濟有方法,不容易卻有意義':'貧窮救經濟有方法,不容易卻有意義')}}
2020-05-12
{{(language=='en'?'SocialInnovationOrganization':'社會創新組織')}}
{{(language=='en'?'TaiwanSocialEnterprise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Society':'社團法人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
3505
{{(language=='en'?'Share':'分享')}}0
{{(language=='en'?'NoPoverty':'終結貧窮')}}
{{(language=='en'?'ZeroHunger':'終結飢餓')}}
{{(language=='en'?'QualityEducation':'優質教育')}}
我們常脫口而出「貧窮人口」、「底層階級」、「弱勢族群」、「邊緣社會」,總不經意的以為是他們是一樣的人群、一樣的生活狀況,雖然她們常常擁有相同的表徵—貧窮低階,但是卻很可能源自不同的社會或經濟原委;如果細究這些族群的背景條件與人生歷程,常常有許多出人意表的理由與弱勢過程,即使有心想為他們做些有正面改善的扶助行動,卻因為不夠深入的了解,伸出的友誼之手未必有想像中的效果。
社會融入障礙下的貧窮與弱勢
造成貧窮的原因千百種,總的來說他們面臨倆方面的障礙原因,致使貧窮者難以融入主流社會度,分別是「社會結構障礙」與「經濟嵌入障礙」。
(1)社會結構障礙存在於:都市與鄉村的公共基礎建設差距、族群生活方式與價值觀不同、家庭結構不健全以致缺乏照顧與培養、先天性個人身心狀況等,諸多會區別個人使用與享有社會資源的不相同,愈是無法如一般多數人的享有社會資源者,愈容易成為社會邊緣、弱勢或少數社群。
弱勢者未必貧窮,但是長期的弱勢必然會促成更多的資源貧窮。
(2)經濟遷入障礙則源於:工商產業更迭與外移,造成既有專業技術不適,工業自動化簡化人力,社區(會)經濟蕭條致使就業減少等,屬於就業技能調整方面的困擾。
因為收入變化與減少,直接衝擊家庭經濟。
長期的經濟不足,又會驅使個人或家庭走向社會邊緣,成為社會弱勢。
在前一篇吠文中放言「底層社會救經濟」,為求避免自己也是簡化思維,所以文中先剖析貧窮線下的底層社會,也有三個階層--求生存、改善生活、自我投資,他們各自有不同貧瘠程度的生活狀態與心理動力;才敢大膽的說,尤其是第三階層比較接近「主流—貧窮」線的自我投資階層族群,他們有強烈主動的追求改變心理,會相當積極努力工作、寧願挨餓也設法學習能夠進入主流社會的工作技能,就是希望獲得翻越貧窮線的常態性工作機會與收入,如果提供適時的支援與機會,不僅讓他們自己改變貧窮狀態,也會創造新增的經濟產出;但是,大前提是這些人確有”意願”與”技能”。
脫貧的泥沼與奮鬥力
確實,脫貧有其根本的環境困局,讓身在該社群中的人或組織,也不知如何克服,但是有心人仍然可以看到即使一絲絲的資源條件,下一步就是如何為不同條件的群體或個人,設計適合的構想與輔導執行的過程。
首先,我們還是先剖析不同狀況的貧窮社區(群)的內部狀態。
作者用社區(群)所具備的「脫貧動力」,以及社區成員獲得新技能與經營力的程度,據以區分四種貧窮或弱勢狀態的社區。
脫貧動力(transformationmotivation)
可以用四方面行為觀察貧窮族群的本身求變的心境,是否有轉變貧窮地位的內部動力,包括:成員與族群內的動機,外部支援系統的態度,內外部資源投入的持續性,族群內部的利益共享性(集體意識程度),以上各項指標分數愈高,代表這個特定族群在貧窮線位階愈高,愈是肯自我投資翻越貧窮邊界。
技能引進(capabilityempowerment)
同樣也可以四項學習行為指標,評估貧窮者學習轉換技能的潛力,包括:個人身心智能條件,基礎教育與科技程度,移轉技術在地化,自主經營組織;指標分數愈高代表貧窮者與在地組織,能夠與外來技術產生良好的學習互動,甚至建立能夠自主經營的持續性系統。
轉變貧窮的四項途徑與開發策略
外部扶助機構希望建立雇用貧窮者的社會企業,或者幫助他們在地創業,都必須先充分理解,貧窮者的能力條件與在地環境的支援動力,利用這兩項指標可以區分出四種開發在地經濟的途徑。
諮詢引導—在地自主經濟
當社區(群)成員共識性高,想引進外部資源與技術,帶動社區經濟發展,而在地人力亦擁有相當的學習能力與發展鄉里意願,但是欠缺外界工商投資與消費力,此時通常都會邀請外界專家意見,因為工商業進入意願低,而且會以自身利益為重,所以多數不再與大企業聯繫,社會企業或社區經濟就成為他們的新試點。
這時我們便會以社會設計(在地需求與在地條件適應)(註1)、簡約設計(盡量採用不需大投資的簡化流程與產品概念)、綠色原則(不破壞環境與社區生活)等概念,採取我們的專業步驟(註2),逐步的從環境認識開始走入社區意識,掌握他們的需求與既有技能或資源特色,再導引出他們有參與性的發展目標與策略。
大原則是為在地組織既有有的團隊力量,注入一些有在地考量的創新思維,提升他們的經營技能,經由他們的集體決策設立目標、成立組織、計劃行動步驟,開拓市場,然後輔導組織便可以撤離,保持平常性諮詢互動即可。
連結借力—合作走入新局
想當多的社區受到人口外移基本建設不足等原因,即使居民有相當意願與集體共識要發展在地經濟,吸引回鄉或新居民移入,但也難以引入外部資本、技術、與企業組織,這時只有先確認自己有何特色文化、或農業與農產加工手藝,先設定本鄉所擁有可完整呈現的產品、文化、旅遊服務等,再設法與外部的組織合作,藉由他們的服務、銷售、生產等經營活動,將產出帶給不易接觸的消費市場。
當然,重要的是社區產出能否與合作廠商,產生理念與經營效率上的互利關係,這也是外來諮詢者的工商社會關係,另一個難以意料的價值貢獻。
例如我們在雲南中甸(香格里拉)山區裡的痲瘋病村,為在地病友的後代,引入的手工皂、高山蜂蜜品與技術,試圖創造在地的手工藝工作機會,但是鑒於在地人與外界社會長久隔離,無法與外部市場維護合作關係,輔導者就必須花費長時間的市場對象嘗試與居中搓合,必須藉助合作機構,將該社區有特色(當然也有社會成見的包袱)的產品銷售出去。
母雞效應—成功案例擴散
當社區成員彼此間沒有共識,甚至有不同的否定意見,輔導者首先須確認邀請自己進入的機構或個人,是否為可信任、對社區有分享意念的良好扶持對象,確認後才可以展開輔導;通常符合前述條件者,心態開放學習力也比較強,只是欠缺多數社區成員的支持助力。
此時也不要氣餒,集中力量就輔導對象所擁有的資源條件,為他量身訂做一套可以幫助他的產品製作與銷售系統,由於一開始的組織規模較小,輔導協調的負荷也小,技術學習單純容易,所以相對的輔導成功可能性也較高,一旦進入穩定經營狀態,就可以逐步吸引觀念不排斥與目標不衝突的成員加入,一者不用口舌說服,二者是逐步擴張,沒有立即的業績壓力,輔導過程障礙少。
例如我們在泰國北部山區,為一所華文學校建立雨水接收系統(飲用與洗滌雙系統),連輔導對象本身內部都有不同意見,我們就要求給我信任讓我們放手去做(當然甚至我們自己出錢買材料),一但大家拿到乾淨免費的水(本來每個月要二萬台幣買飲用水,洗滌水髒污不堪),所有的懷疑與被動心態就立即轉變,此時,也可以放心撤出,讓他們自己走下去,因為技術案例已經存在。
慈善誘導—救濟購買勞動
在烏干達農村,幾乎每個以母親為中心的家庭,可以擁有一小塊農地,所有生活所需就只能靠這塊地上的農產,所以他們就家家種植玉米跟青香蕉(剝皮後烹飪食用),這些可以日日有的收取食用的作物。
就生活方式而言,他們幾乎是處於採集農業階段,即使有點咖啡豆種植,也是小量低價,不足以作為現金收入來源。
這裡的農民活在沒有金錢貨幣的世界裡,所以也就不會有工商業。
他們是貧窮的最底層--赤貧,他們沒有未來期待、沒有行動組織、連改變是甚麼都沒能力想像。
唯有接受外部救濟時,才能獲取衣鞋文具等物資。
輔導者在這裡要完全放掉,引進或輔導任何跟外界交易往來的商業構想,唯有先從日常生活所需,如:食物衣鞋及居住條件等,展開自力生產與服務的技藝訓練,尤其食物多樣性與衣鞋的在地製作,先創造窮人間彼此服務內部市場,即使用以物易物(barter)的交易方式;甚至將救濟品當作初期非貨幣購買力,誘導貧窮者動起來、做別人需要的服務、體驗交易可以獲取生活物資的道理,先建立以貧窮農村為對象的社區經濟系統建構,才有條件談如何與都市區只留社會的經濟接軌。
結語—開發貧窮經濟力是現今社會挑戰
不論是人道的社會公平,或現實的經濟發展成果,當既有經濟展現鈍化現象時,朝向更高更好更優質的科技產品科技發展,固然是必須要走的路—為人類探索更舒適生活,但是受惠的是有消費力市場,而且必須是汰換舊產品改買新產品(即使舊產品仍堪用),也激化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與垃圾壓力。
但是,換個角度想,人類社會有幾乎六成人口,沒機會沒能力購買一般工商產品,也沒辦法加入社會生產,不論就生產與消費兩端都是社會的損失嗎?
貧窮社會是新經濟的來源,是我好喜歡說的一句口號,不僅是因為人道上的必要,更是懂得藍海策略(註3),或對非市場的創業智慧的肯定。
來吧,任何覺得生活很苦悶,未來很灰暗,世界沒公義的人,不論你的身分、地位、年齡或專業,都可以出門到陌生的國度社區走走,看看別人的弱勢或者貧窮,你就知道我們可以出去作點貢獻與付出的,我們實在沒有苦悶的權利。
看看別人連為何努力都不肯定,但是永遠有個祈求-吃的飽、活得安定,你就知道希望是甚麼。
「貧窮救經濟」不是冷言瘋語;唯有忽略或鄙視它的,才是罔顧現實社會簡單道理。
附註:
註1.社會設計(socialinnovation)
具有多層面意義,有著強調依使用者社會條件而設計;為社會少數或弱勢者問題而設計;具有社會價值的設計原則等。
日後將在其他文章中補充說明。
註2.社區經濟輔導過程
(1)田野觀察:社區環境與生活空間/建築與遺跡/技藝與出產物/文化典故/在地生活體驗。
(2)社區對話:與主要成員會談,確認社區環境與人文資源特色。
(3)構想建議:輔導機構內部分析並提出初步構想,再次會談修正。
(4)規劃與組織:共同提出執行計畫與長期組織運作架構。
(5)經營模式設技:邀集內外部專家與特殊資源,參與行動規劃。
(6)執行與修正:外來技術與在地,直到社區團隊可以全然接手。
註3.新藍海策略
接受藍海策略的觀念,認為尋找人類新需求是避開既有市場日趨激烈競爭的有效策略,但尋找新需求有兩種途徑,一是經由知識與技術創新,開發更高等級更新功能的產品,激發消費者對更高端產品的需求,另一種方式則是尋找沒被重視與被服務的人群。
官方網站:http://www.seietw.org/
你可能會感興趣
【有愛,就不遠】偏鄉送愛中秋禮盒募集計畫
財團法人熱愛生命文教基金會
-做公益,很自然基金會都是來自脆弱環境的孩子,因家中經濟劣勢、親職失能、需照顧身...
終結貧窮
終結飢餓
促進平等
TiC100原民大平台:提升專業人才與原鄉產業
即景管理顧問社
產品與服務內容營運模式平台會有原住民人才培訓與人力資源資訊以及人力外包項目短程營...
終結貧窮
優質教育
良好工作
TiC100幫助社會弱勢就業計畫
門診中心
時程規劃:商業模式分析圖: 關鍵合作夥伴 KeyPartn...
終結貧窮
終結飢餓
健全生活
TiC100為你而思讓吃下每一口都在累積健康資本
interWellness為你而思
一、產品介紹interWellness為你而思提供一個友善飲食搜尋平臺。
使用者可...
終結飢餓
健全生活
產消責任
2022年綠色飲食生活圈食農教育示範計畫
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食農教育推動策略的思考向度-連結與治理目前的推動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面向來思考...
優質教育
產消責任
夥伴關係
【新北好農域UP!青年創生行動】現正招募中!
5%DesignAction社會設計平台
報名資訊與須知 完整詳情、活動時程與權利義務請務必參考招募簡章及行動官網。
對象...
優質教育
永續城鄉
夥伴關係
延伸文章資訊
- 1社會團結經濟研究室- 誰是工作貧窮者? - Google Sites
這些名稱所指涉是一群有工作、有所得,但自己及家庭持續陷於經濟貧困的社會底層族群。 工作貧窮的成因,不在於勞動者是否辛勤是否努力,. 乃在於工作時間、所得,與 ...
- 2貧窮限制了你的想像!!三成壯世代「每月花4萬」吃喝玩樂 ...
壯世代教科文協會日前發起「壯世代感心服務網路調查」針對壯世代族群在食、衣、住、行、育、樂等六大面向進行問卷,發現高達34%的壯世代每月消費超過4 ...
- 3SDG 1 消除貧窮/社會夾縫生存戰——看見墜落的人 - 社企流
SDG 1.4 確保貧窮與弱勢族群享有平等獲得經濟資源的權利. 在SDG 1.4 中,目標在2030 年前,讓所有人無論貧窮與否,皆能平等地享有運用經濟資源 ...
- 4社會工作者服務貧窮處境者的經驗探究
戶)、或是未達低收入戶資格卻苦於貧窮. 的個人或家戶,都有他們面臨經濟壓力各. 自辛苦的地方,本文稱這樣的族群為「貧. 窮處境者」。當社會工作者服務貧窮處境.
- 5貧窮救經濟有方法,不容易卻有意義 - 社會創新平台
我們常脫口而出「貧窮人口」、「底層階級」、「弱勢族群」、「邊緣社會」,總不經意的以為是他們是一樣的人群、一樣的生活狀況,雖然她們常常擁有相同的表徵—貧窮低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