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舉兩得- 教育百科| 教育雲線上字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陳軫就舉了管與的例子回答秦王:以前有兩隻老虎為了爭食一個人而相鬥,管莊子看到了,就要將牠們殺死,這時管與卻阻止說:「兩隻老虎互相爭鬥,結果必定是大的受傷,而弱小 ... 跳到主要內容 ::: 一舉兩得-教育百科 詞條檢索 全文檢索 音讀檢索 切換漢語拼音鍵盤 切換注音小鍵盤| 關閉 小提醒: 輸入完畢後請點選 音讀檢索 進行搜尋 聲母 韻母 詞條名稱:一舉兩得 ㄧ ㄐㄩˇ ㄌㄧㄤˇ ㄉㄜˊ  yījǔliǎngdé (變)yìjǔliǎngdé 切換來源 ToggleDropdow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教育部成語典教育部教育Wiki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教育部成語典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ㄧ ㄐㄩˇ ㄌㄧㄤˇ ㄉㄜˊ ㄧˋ ㄐㄩˇ ㄌㄧㄤˇ ㄉㄜˊ 漢語拼音: yījǔliǎngdé (變)yìjǔliǎngdé 解釋: 比喻一種舉動同時兼收兩利。

【例】種花既可美化環境,又可怡情養性,真是一舉兩得。

比喻一種舉動同時兼收兩利。

【例】種花既可美化環境,又可怡情養性,真是一舉兩得。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一舉兩得 授權資訊: 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ㄧ  ㄐㄩˇ  ㄌㄧㄤˇ  ㄉㄜˊ  漢語拼音: yījǔliǎngdé 解釋: 比喻一種舉動同時兼收兩利。

《晉書.卷五一.束晳傳》:「一舉兩得,外實內寬,增廣窮人之業,以闢西郊之田,此又農事之大益也。

」《警世通言.卷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伯牙討這個差使,一來,是個大才,不辱君命;二來,就便省視鄉里,一舉兩得。

」也作「一舉兩便」。

比喻一種舉動同時兼收兩利。

《晉書.卷五一.束晳傳》:「一舉兩得,外實內寬,增廣窮人之業,以闢西郊之田,此又農事之大益也。

」《警世通言.卷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伯牙討這個差使,一來,是個大才,不辱君命;二來,就便省視鄉里,一舉兩得。

」也作「一舉兩便」。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一舉兩得 授權資訊: 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ㄧ ㄐㄩˇ ㄌㄧㄤˇ ㄉㄜˊ 漢語拼音: yījǔliǎngdé 釋義: 比喻做一件事,同時有兩方面的收穫。

#◎語本《戰國策.秦策二》。

△「一箭雙雕」 比喻做一件事,同時有兩方面的收穫。

#◎語本《戰國策.秦策二》。

△「一箭雙雕」 典源: #◎1《戰國策.秦策二》1>楚絕齊,齊舉兵伐楚。

陳軫謂楚王曰:「王不如以地東解於齊,西講於秦。

」楚王使陳軫之秦,秦王謂軫曰:「子秦人也,寡人與子故也,寡人不佞,不能親國事也,故子棄寡人事楚王。

今齊、楚相伐,或謂救之便,或謂救之不便,子獨不可以忠為子主計,以其餘為寡人乎?」陳軫曰:「王獨不聞吳人之遊楚者乎?楚王甚愛之,病,故使人問之,曰:『誠病乎?意亦思乎?』左右曰:『臣不知其思與不思,誠思則將吳吟。

』今軫將為王吳吟。

王不聞夫管與之說乎?有兩虎諍2>人而鬥者,管莊子將刺之,管與止之曰:『虎者,戾蟲3>;人者,甘餌4>也。

今兩虎諍人而鬥,小者必死,大者必傷。

子待傷虎而刺之,則是一舉而兼兩虎也。

無刺一虎之勞,而有刺兩虎之名。

』齊、楚今戰,戰必敗。

敗,王起兵救之,有救齊之利,而無伐楚之害。

計聽知覆逆者,唯王可也。

計者,事之本也;聽者,存亡之機。

計失而聽過,能有國者寡也。

故曰:『計有一二者難悖也,聽無失本末者難惑。

』」〔注解〕 (1)典故或見於《東觀漢記.卷八.耿弇列傳》。

(2)諍:音ㄓㄥ,競爭、爭執。

(3)戾蟲:凶狠暴烈的動物。

戾,音ㄌ|ˋ。

(4)甘餌:美味而誘人的食物。

◎2《戰國策.秦策一》司馬錯曰:「……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

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

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願從事於易。

夫蜀,西辟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

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

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

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正亂之名。

……」〔參考資料〕《東觀漢記.卷八.耿弇列傳》弇以軍營臨淄西安之間,視西安城小而堅,藍兵又精,未易攻也。

臨淄諸郡太守相與雜居,人不專一,其聲雖大而虛,易攻。

弇內欲攻之,告命軍中治攻具,後五日攻西安,復縱生口令歸。

藍聞之,晨夜守城。

至期日夜半,令軍皆食,會明,求乞攻西安,臨淄不能救也。

弇曰:「然。

吾故揚言欲攻西安,今方自憂治城具,而吾攻臨淄,一日必拔,何救之有?吾得臨淄,即西安孤,必復亡矣,所謂一舉而兩得者也。

且西安城堅,精兵二萬人,攻之,未可卒下,卒必多死傷。

正使得其城,張藍引兵突,臨淄更彊,勒兵憑城,觀人虛實。

吾深入重地,後無轉輸,旬日之間,不戰而困,諸君不見是爾。

」遂擊臨淄,至日中,破之。

張藍聞臨淄破,果將其眾亡。

#◎1《戰國策.秦策二》1>楚絕齊,齊舉兵伐楚。

陳軫謂楚王曰:「王不如以地東解於齊,西講於秦。

」楚王使陳軫之秦,秦王謂軫曰:「子秦人也,寡人與子故也,寡人不佞,不能親國事也,故子棄寡人事楚王。

今齊、楚相伐,或謂救之便,或謂救之不便,子獨不可以忠為子主計,以其餘為寡人乎?」陳軫曰:「王獨不聞吳人之遊楚者乎?楚王甚愛之,病,故使人問之,曰:『誠病乎?意亦思乎?』左右曰:『臣不知其思與不思,誠思則將吳吟。

』今軫將為王吳吟。

王不聞夫管與之說乎?有兩虎諍2>人而鬥者,管莊子將刺之,管與止之曰:『虎者,戾蟲3>;人者,甘餌4>也。

今兩虎諍人而鬥,小者必死,大者必傷。

子待傷虎而刺之,則是一舉而兼兩虎也。

無刺一虎之勞,而有刺兩虎之名。

』齊、楚今戰,戰必敗。

敗,王起兵救之,有救齊之利,而無伐楚之害。

計聽知覆逆者,唯王可也。

計者,事之本也;聽者,存亡之機。

計失而聽過,能有國者寡也。

故曰:『計有一二者難悖也,聽無失本末者難惑。

』」〔注解〕 (1)典故或見於《東觀漢記.卷八.耿弇列傳》。

(2)諍:音ㄓㄥ,競爭、爭執。

(3)戾蟲:凶狠暴烈的動物。

戾,音ㄌ|ˋ。

(4)甘餌:美味而誘人的食物。

◎2《戰國策.秦策一》司馬錯曰:「……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

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

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願從事於易。

夫蜀,西辟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

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

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

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正亂之名。

……」〔參考資料〕《東觀漢記.卷八.耿弇列傳》弇以軍營臨淄西安之間,視西安城小而堅,藍兵又精,未易攻也。

臨淄諸郡太守相與雜居,人不專一,其聲雖大而虛,易攻。

弇內欲攻之,告命軍中治攻具,後五日攻西安,復縱生口令歸。

藍聞之,晨夜守城。

至期日夜半,令軍皆食,會明,求乞攻西安,臨淄不能救也。

弇曰:「然。

吾故揚言欲攻西安,今方自憂治城具,而吾攻臨淄,一日必拔,何救之有?吾得臨淄,即西安孤,必復亡矣,所謂一舉而兩得者也。

且西安城堅,精兵二萬人,攻之,未可卒下,卒必多死傷。

正使得其城,張藍引兵突,臨淄更彊,勒兵憑城,觀人虛實。

吾深入重地,後無轉輸,旬日之間,不戰而困,諸君不見是爾。

」遂擊臨淄,至日中,破之。

張藍聞臨淄破,果將其眾亡。

典故說明: 播放 戰國時候,因為楚國斷絕與齊國的盟友關係,因此齊國打算出兵攻伐楚國。

陳軫則向楚王建議:「可以割地給齊國,以求得調解;又能因此向秦國講和。

」於是楚王就派陳軫前往秦國,秦王對陳軫說:「你以前曾在秦國任職,說起來我們算是舊識。

因為我沒有治國的才能,所以你後來就離開秦國,到楚國去了。

現在齊、楚即將互相攻伐,我如果出兵相救,也許有利、有弊。

你現在不能只為楚王計謀,應該也要有其他的方法來為我策畫一下。

」陳軫就舉了管與的例子回答秦王:以前有兩隻老虎為了爭食一個人而相鬥,管莊子看到了,就要將牠們殺死,這時管與卻阻止說:「兩隻老虎互相爭鬥,結果必定是大的受傷,而弱小的死亡。

既然如此,你等老虎受了傷再殺牠們,就可以只做一個動作,而同時得到兩隻老虎;省了一次的力氣,但實際上卻等於是刺殺了兩隻老虎。

」陳軫的用意在告訴秦王,齊、楚兩國如果開戰,秦國派兵前往,不但有救齊國的好處,也讓楚國免於被攻伐的危險。

他的計謀不僅讓秦國得到好處,也同時為楚國解除了危機。

典源又見《戰國策.秦策一》。

內容則是表述司馬錯與張儀於秦惠王前,爭論該伐蜀還是伐韓。

司馬錯建議伐蜀,因為秦國如果出兵伐蜀,不但可以得其國,而且將因為為百姓除去暴虐的國君而獲得百姓的擁戴與支持,同時得到名、實兩方面的好處。

後來「一舉兩得」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做一件事,同時有兩方面的收穫。

戰國時候,因為楚國斷絕與齊國的盟友關係,因此齊國打算出兵攻伐楚國。

陳軫則向楚王建議:「可以割地給齊國,以求得調解;又能因此向秦國講和。

」於是楚王就派陳軫前往秦國,秦王對陳軫說:「你以前曾在秦國任職,說起來我們算是舊識。

因為我沒有治國的才能,所以你後來就離開秦國,到楚國去了。

現在齊、楚即將互相攻伐,我如果出兵相救,也許有利、有弊。

你現在不能只為楚王計謀,應該也要有其他的方法來為我策畫一下。

」陳軫就舉了管與的例子回答秦王:以前有兩隻老虎為了爭食一個人而相鬥,管莊子看到了,就要將牠們殺死,這時管與卻阻止說:「兩隻老虎互相爭鬥,結果必定是大的受傷,而弱小的死亡。

既然如此,你等老虎受了傷再殺牠們,就可以只做一個動作,而同時得到兩隻老虎;省了一次的力氣,但實際上卻等於是刺殺了兩隻老虎。

」陳軫的用意在告訴秦王,齊、楚兩國如果開戰,秦國派兵前往,不但有救齊國的好處,也讓楚國免於被攻伐的危險。

他的計謀不僅讓秦國得到好處,也同時為楚國解除了危機。

典源又見《戰國策.秦策一》。

內容則是表述司馬錯與張儀於秦惠王前,爭論該伐蜀還是伐韓。

司馬錯建議伐蜀,因為秦國如果出兵伐蜀,不但可以得其國,而且將因為為百姓除去暴虐的國君而獲得百姓的擁戴與支持,同時得到名、實兩方面的好處。

後來「一舉兩得」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做一件事,同時有兩方面的收穫。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做一件事,同時有兩方面的收穫。

使用類別 用在「一事二益」的表述上。

例句 種花既可美化環境,又可怡情養性,真是一舉兩得。

登山運動既可以減肥,又可以健身,正是件一舉兩得的事。

把垃圾分類,既可減少垃圾量,又能資源回收,真是一舉兩得。

唱卡拉ok,既可以滿足表演欲望,又可以和同事同樂,真是一舉兩得。

這一趟南部旅遊,不但探訪多處古蹟,也見到了多位老友,真是一舉兩得。

參加這次學術研討會,不僅得到新的學術資訊,又得以認識許多專家學者,真是一舉兩得。

我有個一舉兩得的好法子,那就是我們親自去拜訪他,如此一來既可解釋誤會,又可以當面訪問他,豈不美哉! 書證: 《東觀漢記.卷八.耿弇列傳》:「吾得臨淄,即西安孤,必復亡矣,所謂一舉而兩得者也。

」 《種玉記.第九齣》:「既斷他往來之路,又全你兄妹之情,豈不一舉兩得?」 《東周列國志.第六一回》:「秦楚交伐,鄭必重困。

乘其未入境,當往迎之,因導之使同伐宋國。

一則免楚之患,二則激晉之來,豈非一舉兩得?」 《警世通言.卷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伯牙討這個差使,一來,是個大才,不辱君命,二來,就便省視鄉里,一舉兩得。

」 《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二》:「胡生道:『我今夜乘暗躲在你家後房,樂得與你歡樂,明日我妝做一個鬼,走了出去,卻不是一舉兩得。

』」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七回》:「成敬意也罷,不成敬意也罷,今日這個局,既然允許了,總逃不了的;就何妨借此一舉兩得呢?」 辨識: 近義:一石二鳥,一箭雙雕,事半功倍反義:一無所得,事倍功半,徒勞無功,顧此失彼辨似:形音辨誤同「一舉兩得」及「一箭雙雕」都有做一件事有兩種收穫的意思。

異「一舉兩得」側重於比喻取得兩種好處;「一箭雙雕」則側重於達到兩個目標。

一舉兩得一箭雙雕辨似例句○ㄨ種花既可美化環境,又可怡情養性,真是~。

ㄨ○這次緝凶行動~,不但逮捕到殺人犯,同時也破獲了販毒集團。

參考詞語: 參考詞語︰一舉兩全注音︰| ㄐㄩˇ ㄌ|ㄤˇ ㄑㄩㄢˊ漢語拼音︰yījǔliǎngquán釋義︰猶「一舉兩得」。

見「一舉兩得」條。

01.《三國志.卷二六.魏書.滿田牽郭傳.郭淮》:「兵不遠西,而胡交自離,此一舉而兩全之策也。

」 02.《西遊記.第五四回》:「一則不傷了他的性命,二來不損了你的元神;這叫做『假親脫網』之計。

豈非一舉兩全之美也?」 參考詞語︰一舉兩利注音︰| ㄐㄩˇ ㄌ|ㄤˇ ㄌ|ˋ漢語拼音︰yījǔliǎnglì釋義︰猶「一舉兩得」。

見「一舉兩得」條。

01.宋.蘇洵〈衡論議法〉:「夫使有罪者不免於困,而無辜者不至陷於笞戮,一舉而兩利,斯智者之為也。

」 參考詞語︰一舉兩便注音︰| ㄐㄩˇ ㄌ|ㄤˇ ㄅ|ㄢˋ漢語拼音︰yījǔliǎngbiàn釋義︰一種舉動,得兩種方便。

見「一舉兩得」條。

01.《鏡花緣.第四二回》:「好在將來姪女也要上京赴試,莫若明年赴過郡考,早早進京,借赴試之便,就近省親,豈非一舉兩便?」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_一舉兩得 授權資訊: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查看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相似詞 兩全其美、一箭雙鵰、一石二鳥 相反詞 顧此失彼 詞條功能 轉寄詞條 錯誤通報 友善列印 推薦關聯詞 × 轉寄詞條 請輸入您想要寄送的對象Email,如果1人以上,請使用,分隔 取消 送出 × 錯誤通報 請輸入錯誤原因,我們會送相關人士審核,感謝您的參與 取消 送出 × 推薦關聯詞 請推薦與本項詞條之意義相同但名稱有差異的詞條 取消 送出 關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