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全面施行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 - 科技大觀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81年,B型肝炎的疫苗首次被FDA核可,同年台灣引進B肝血漿疫苗,在台大及台北榮總對B肝帶原母親之新生兒進行臨床研究,確定了高危險新生兒出生後接受疫苗接種可預防B肝 ... 跳到主要內容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TechTalk 影音&廣播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教師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影音 TechTalk 影音&廣播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教師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Login! × 請先登入 登入 註冊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臺灣全面施行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 107/07/02 瀏覽次數 5368 紀威佑|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 對現在30歲以下的人來說,可能很難想像,過往台灣每5個人就有一個人是B肝的帶原者。

直至今日兒童的B肝帶原率已從原本的10%下降至不到1%。

這一切都要歸功到1984年7月台灣全面實施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1,8]。

根據WHO的統計數據,B型肝炎在東亞的盛行率約為6.2%,其次為非洲地區的6.1%,相較於歐洲地區1.6%和美洲地區0.7%,是屬偏高[2]。

病毒性肝炎與肝癌一直是台灣極盛行的疾病,儼然成為「國病」。

正所謂「國病之所在,即為研究之所在」,台灣B型肝炎的高盛行率,即成為醫療與公衛最佳的研究對象。

  B肝病毒於1965年由BaruchBlumberg醫師發現。

B型肝炎病毒屬於肝病毒科(hepadnaviridae),病毒顆粒有著脂質組成的外膜和正二十面體的蛋白質殼粒。

B型肝炎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後,形成獨有的共價閉合環狀DNA(covalentlyclosedcircularDNA,cccDNA)結構開始綁架並操縱宿主的RNA及蛋白質合成,最後組裝出下一代的病毒顆粒並釋放到周邊去感染更多肝臟細胞。

病毒的傳染途徑包含血液、體液、性行為等水平傳染,和母嬰在周產期經由血液、羊水、陰道分泌物的垂直傳染。

Blumberg醫師和微生物學家IrvingMillman合作,發展出病毒的血液檢查,並在1969年將B肝病毒加熱使其失去活性,製成第一代的減毒性疫苗。

這些成果讓Blumberg醫師榮獲1976年的諾貝爾生醫學獎[3]。

1981年FDA通過的B肝疫苗—默克藥廠的Heptavax,把B肝病人血漿中的病毒顆粒分離出來,用甲醛和加熱等方式去除其活性而製成。

直到1986年,第二代的B肝疫苗以遺傳工程製成病毒表面抗原,不含病人的血品,消除任何可能因為施打疫苗而感染疾病的疑慮[1,2]。

  圖、病毒構造與生活史(GrahamColm,wikimedia)   1980年代,台大醫學院小兒科張美惠教授到美國海軍第二研究所研習「如何建立血庫與組織庫來研究疾病自然史」。

此後,她積極建立小兒肝炎的血清庫,並長期追蹤20~30年,慢慢將兒童的B型肝炎自然史填補起來[4]。

一般成人在感染B肝後,絕大多數都會產生表面抗體,只有1-5%的人會成為慢性B肝帶原者,但若在兒童則為30%,在新生兒上則高達90%[9]。

張教授發現:台灣早期10-20%高比率的帶原人數,最大宗就是B型肝炎的母嬰垂直傳染。

  1981年,B型肝炎的疫苗首次被FDA核可,同年台灣引進B肝血漿疫苗,在台大及台北榮總對B肝帶原母親之新生兒進行臨床研究,確定了高危險新生兒出生後接受疫苗接種可預防B肝感染[5,6]。

1984年,台灣和法國巴斯德藥廠合作,並將其B肝血漿疫苗技術轉移給新成立的保生製藥公司(已於1990年代關廠)。

同年7月1日起,臺灣實施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

  同時間,張教授持續研究小兒B肝的自然史,並陸續發表其研究發現。

1997年,她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上發表了石破天驚的一篇論文。

這篇論文有著個極為樸實的標題:台灣全面B型肝炎疫苗接種與兒童肝細胞癌發生率(UniversalhepatitisBvaccinationinTaiwanandtheincidenceofhepatocellularcarcinomainchildren.TaiwanChildhoodHepatomaStudyGroup)。

論文指出:自台灣全面接種B肝疫苗後,6到14歲的兒童肝細胞癌發生率,從1981-1986年的每十萬人0.70例,到1986-1990年的每十萬人0.57例,再到1990-1994年的每十萬人0.36例,呈現穩定下降的趨勢(下圖)。

簡單的數據首度證明B型肝炎疫苗的施打可以預防肝癌的發生。

雖然現今此項知識已成為常識,但在當時可說是一項重大的觀念突破,同時也為這篇論文贏得了超過2000個引用次數[7]。

  圖、1975年到1987年兒童肝癌發生率(Chang,1997)。

虛線為1984年7月1號開始施打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

1986年後出生的小孩,其6至14歲的肝癌發生率降為0。

(圖片來源:張美惠)   B肝疫苗的全面施打,在台灣的公衛史上是個重要的里程碑,這都要感謝許多研究人員努力不懈的研究成果,以及政策執行者能積極將研究成果轉為防疫政策。

30年後的現在,6歲兒童的B肝帶原率已低於0.8%,達到世界衛生組織低於1%的目標。

可預見未來B型肝炎將會如同天花般消失,且B型肝炎造成的肝癌也將不再是國人的威脅。

責任編輯:郭啟東/國立中山大學 資料來源 本文由科技部「主題科學傳播」團隊策劃執行 B型肝炎(5) 主題科學日(88) 推薦文章 111/06/29 開啟元宇宙世界的新篇章!關鍵半導體技術如何再次突破物理限制? 黃元豪| 國立清華大學通訊工程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1/06/29 世界級類神經網路成產業新動能!臺灣如何用國產AI晶片走入國際? 林永隆| 國立清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 儲存書籤 111/05/30 摩爾定律還沒走到盡頭?盤點半導體未來的三大挑戰 陳玉鳳|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1/04/29 立方衛星又來了,你追了幾顆?專訪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張起維教授 廖珮君|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影音&廣播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