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來的淡水河流域-- 漢人移民的「臺灣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荷蘭人與西班牙人來台後,開始招募漢人入墾,開啟了臺灣史上新的一頁。

但是漢人大量移墾臺灣,則要到1683年清朝統治之後。

清代由於中國閩粵地區人口過剩,漢人紛向海外 ... 漢人移民的「臺灣夢」 ◎夢想--   臺灣由於一直處於中國對外航路之外,一直到16、17世紀才逐漸有較可靠的漢文記載。

17世紀以前臺灣原住民與漢人之間只有零星的貿易通商記載,而北部的原住民則以與漢人通商聞名,如八里十三行遺址就發掘出許多唐、宋銅錢。

  荷蘭人與西班牙人來台後,開始招募漢人入墾,開啟了臺灣史上新的一頁。

但是漢人大量移墾臺灣,則要到1683年清朝統治之後。

清代由於中國閩粵地區人口過剩,漢人紛向海外移墾、貿易,臺灣由於地廣人稀,逐漸成為漢人移入地區。

臺灣在清朝早期,土地肥沃,有官員稱臺灣土地不需施肥,就可有數倍於中國本土的收穫,其農作物甚至可回銷中國,形成了閩粵漢人心目中的「臺灣夢」,而漢人俗諺甚至有「臺灣錢淹腳目」、「臺灣好趁食」的說法。

◎「現實」--   然而,漢人源源湧入造成的壓力及清廷限制渡台,使得漢人的「臺灣夢」並非如此美好。

到清朝中後期,漸有〈勸人莫過台歌〉之類的流傳,描述了渡台及來台後的艱辛。

  此外,早期臺北地區對漢人而言,更屬氣候環境不佳之地,故到清初仍移墾不多。

臺北在明鄭時是流放犯人的地方,而移墾的人數也很少,侷限在淡水河口附近。

直至1697年時,來台北採硫的郁永河,在臺南時仍遭朋友勸阻說:人至臺北即病,病輒死。

凡是隸役、軍隊聽到派遣到雞籠、淡水,都欷歔悲嘆,如使絕域,以生還為幸。

而他到臺北後,由於僕人多水土不服生病才相信此傳言。

臺北盆地的漢人開墾情形,十八世紀初仍有『武嘮灣、大浪泵等處,地廣土沃,可容萬夫之耕』的描述,其時應仍無大量漢人進墾。

回前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