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的土地長出自己的花」帶都市裡的原住民孩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台灣,我們也經常可以在社福機構裡,看到不少隨著父母離開部落、前往都市區討生活的二、三代原住民族(又稱為「都市原住民」),和自己部落的文化 ...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主打
編輯部原創
策展專區
CrossingCampus
時事現場
海外職場
專欄作者
訂閱季刊
頻道
人物故事
People
國際趨勢
Trends
文史藝術
Humanities
生活風格
Lifestyle
觀點評論
Perspectives
編輯嚴選
Editors'Picks
換日線X施羅德
上架,夢想人生
關於我們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搜尋
投書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註冊
登入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
首頁
時事現場
現場
「在自己的土地長出自己的花」帶都市裡的原住民孩子,到阿米斯國度尋根
Trina/迷路人TheLoster
2020/01/17
3656
PhotoCredit:
在台灣,我們也經常可以在社福機構裡,看到不少隨著父母離開部落、前往都市區討生活的二、三代原住民族(又稱為「都市原住民」),和自己部落的文化失去連結;我甚至聽過孩子自嘲能跳得出對拍精準的抖音,卻渾然不清楚每年回部落參加祭典的原因。
這些年下來每到一個新的地方/城市,孩子們日常中哼唱的旋律,大抵能代表那個區域正在流行的音樂與文化:遠在史瓦帝尼的孩子,能夠自彈自唱小賈斯汀的〈Loveyourself〉、在菲律賓用手機播放出Despacido,全院孩童就會馬上舞蹈就定位──美國百大流行音樂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聽見美國流行樂曲的瞬間定位。
圖/Trina 提供
反倒是在傳統文化交流課程中,「被指定」穿上民族服飾的學生,沒辦法像表演外文音樂那樣自在,只能配合老師彆扭地「背誦」出自己的文化、慶典與歷史典故,讓人不禁懷疑:認識自己家鄉的文化,有這麼尷尬嗎?
事實上,相似的情況不只發生在國外;在台灣,我們也經常可以在社福機構裡,看到不少隨著父母離開部落、前往都市區討生活的二、三代原住民族(又稱為「都市原住民」),和自己部落的文化失去連結;我甚至聽過孩子自嘲能跳得出對拍精準的抖音,卻渾然不清楚每年回部落參加祭典的原因。
「就每年回去幾次,阿人很多欸!」青年L一句話總結自己對豐年祭印象。
L所在的社區,隱身在都市裡,有來自不同部落的住戶,雖然以阿美族佔大多數,但也有像社區裡的基督教牧師姊姊一樣,來自布農族的居民。
為了讓都市原住民孩子們能夠認識自己的根,我們在與當地長者以不流利的漢語話家常後,決定把最富饒的文化載體──頭目,請來作為孩子們的母語老師,一步步把部落的故事、自身的經驗傳遞給孩子。
然而,身在都市,畢竟還是和土地有距離,於是我決定親臨現場──前往台東都蘭阿米斯的國度,上一堂扎實的文化課。
阿米斯音樂節,帶孩子重新認識土地
踏進都蘭鼻海岸,就算是正式登入為期兩天的阿米斯音樂節,這場活動除了集結台灣島內既有的部落外,更號召沖繩、菲律賓、大洋洲等南島民族參與,不同族群驕傲地披上各自的族服、沉浸在充滿各種文化卻共存共榮的國度。
圖/牡丹亭 攝影
曾經我非常排斥類似這類以「音樂祭」為名的爆炸性垃圾製造場域,畢竟在此岸被丟棄的,依舊會隨著浪踏上彼岸,不會消逝。
但在阿米斯國度,木板作為招牌、布料拼接成主視覺,並號召參與者自行攜帶餐具,落實環保。
主辦單位把參與活動的阿美族族人,依照年齡階級排開執行分工,並將德高望重的長者安置在可以望向整座都蘭鼻的高處,他們不參與討論只管決策,儼然是一場善美的新舊文化連結。
阿米斯國度3年只能入境兩次、一次只能入境兩天,這幾天徹底清潔撤場以後,野草也將重新長回來。
這個國度只存在這兩天,就像夢一樣,但正如阿米斯音樂節臉書上說的:請你一定要記得,這個夢是美好而真實的。
-擷取自阿米斯音樂節官方臉書
全境除了有音樂祭的既有演出,小教室也相當吸睛:巴奈不懈地說著土地正義、帶著孩子與土地連結。
在全母語的幼兒學習空間,我對其中兩個橋段特別深刻:
其一是來自呂宋島的科地埃拉文化藝術中心(簡稱DKK),用音樂劇帶出科地埃拉人民聯盟CPA的創立以及長久的抗爭,從生活到對抗介入者,最後懷抱著孩子遠眺,並和他們描述中資砸進幾億人民幣的介入下,執行灌溉計劃以利下游地主,使得原住民被迫遷移,甚至將合法成立的地方組織貼上「社會主義」、「人民新軍」、「恐怖份子」等標籤加以驅趕。
家門後的河流不再清澈見底,也代表著阻斷了孩子平時的遊樂場所、居民群聚的交流時光。
圖/牡丹亭 攝影
其二是阿美族歌手阿洛邀請分別來自紐西蘭、復活島,以及甫斷交的索羅門群島音樂人,齊聲唱出自己語言的數字,以及各種零碎的詞彙(眼睛、耳朵、這裡、那裡、哭等),大家驚喜地發現彼此語言中相似的語調甚至雷同之處。
歌手舒米恩也提到自己在過往交流的經驗裡發現,台灣與南島一些國家,例如印尼、紐西蘭的毛利人等,部分的從1數到10的單字是一樣的。
圖/牡丹亭 攝影
「先無論政治與國家怎麼演變,這片海依舊延續我們的情誼。
」來自所羅門的Charles輕聲地在歌曲前呼喊,2019年9月的斷交提醒了我們國際政治的現實,但文化可以成為最溫柔的武器,而海洋就是我們的航道。
「在自己的土地長出自己的花」
自2013年開始邁入第五屆的阿米斯音樂節,仍保持著作二(天)休一(年)的精神,給予土地一年的時間休息、再生,讓原本只是嚷嚷著:「我想在家門前唱自己的歌」的雙金得主舒米恩,把家的場域拉大拉寬,用文化與土地意識,推砌成一整片都蘭鼻海岸的阿米斯國度。
整整兩天,這裡沒有任何的演出時間表,抽離分秒計算的概念,我們用信任與直覺取而代之,甚至不在最後的壓軸時段打歌,而是讓家鄉的族人群集在舞台,不斷吟唱母語歌謠。
圖/Trina 提供
文化,從來就不只是在博物館裡,而是生活中被使用、延續,且和世界上各個民族共享的經驗。
面對如今主流而單一的價值觀及潮流,仍有一群人堅持在自己的土地上,延續自己的文化傳統、過自己認同的生活。
看著木板上「在自己的土地長出自己的花」這句標語,我可以想像著台灣這塊土地上長滿各類物種,在這豐收的季節裡遍地開花。
後記:「就每年回去幾次,阿人很多欸!」的都原高中生L在文化課程後期,邀請班上的漢人同學,一起回到部落豐年祭,認識這個自己土地上的慶典。
執行編輯:邱佑寧
核稿編輯:林欣蘋
PhotoCredit:阿米斯音樂節
原住民
阿米斯音樂節
關聯閱讀
NGO的工作觀察──濟貧,不是錢丟進來就能解決
「面對比你想像中更殘酷的世界,我們該拿幸運做什麼?」
作品推薦
當我踏上非洲史瓦濟蘭──少了父母陪伴的孩子教我如何對世界溫柔
在壯遊之後,我對這世界充滿迷惘但仍努力思考改變
參考資料
TOP
Trina/迷路人TheLoster
哪個企業不該是社會企業?
一棵愛追趕跑跳碰的大樹,對事物的未知充滿好奇,期待靈魂懂得自在。
從青旅到NGO一路踩遍歐亞非,藉由旅行開啟各種感官,不務正業整天實踐白日夢,迷路時的風景更勝安排。
現任職於全球兒童關顧NGO,地方老菜鳥。
合作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看更多
上一篇
雖然無法回家投票,但我們在牛津大學展現台灣民主
下一篇
德國夢的代價:「我曾經擁有過很多,但是沒有一個可以留住」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專訪Feature
專訪金曲得主Suming舒米恩:從文化與移工共感,先有認識、才會喜歡
文化Culture
「用」原住民文化拚外交?「從臺北看天下」的觀點,真能帶我們走向世界嗎?
文化Culture
「台青蕉樂團」如何邊唱搖滾、邊賣香蕉,為高雄旗山找回「香蕉王國」的昔日光輝?
現場Live
停滯的歲月後 爆發出基隆最迷人的魅力
熱門文章
1
「神秘」的中國快時尚品牌,為何在西方年輕人中引發熱潮?(BBCNews中文)
2
為什麼要取英文名字?──曾想以「中文名」闖天下的我,決定放棄了⋯⋯
3
韓半島永遠的異鄉人:在韓出生長大,卻被韓國人要求「滾回中國」、「不要假裝台灣人」的韓國華僑
4
為了留在喜歡的團隊,放棄月薪20萬挖角?──從跨國行銷到海外高管,「開心就好」的工作哲學
5
大家都是斯拉夫人不要分那麼細?烏克蘭、俄羅斯衝突不斷的原因
6
拒絕被貼標分類!專訪「建中郭雪芙」塗兆元:自信,就是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合作推薦
合作推薦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Copyright©2022天下雜誌.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
延伸文章資訊
- 1原住民怎麼能夠 - YouTube
- 2臺灣原住民的地方歌謠—林班歌 - Revue Quart Monde
中華民國在1960年代起經濟起飛的背景下,政府的林務單位策畫山林植樹的龐大事業,當時居住在山區普遍務農而貧窮的原住民,為了能夠快速取得現金,來改變長期以來貧困的 ...
- 3原住民音樂
因此各族語言中,雖有著許多等同於漢人所謂「歌」的概念與辭彙,卻都缺乏一個統稱「樂器」的辭彙。對於樂器,各族只能單獨稱呼每件樂器的名稱。 綜觀原住民的樂器,多為小 ...
- 4原住民原音嘹亮天地— 想念的祭典 - 天下雜誌
在體壇和藝術上,原住民彷彿有種神秘力量,為台灣贏得許多國際聲譽。一句「人如何能買賣羚羊的奔馳」,原住民正提醒與自然相處的哲學。
- 5一首原住民都市流浪之歌的誕生與傳唱:〈流浪到臺北〉之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