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電影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臺北電影獎(英語譯名:Taipei Film Awards)是創始於1988年原為「中時晚報電影獎」,而在1994年 ... 2011年,台北電影節創立「卓越貢獻獎」,表揚對台灣電影貢獻卓著的電影工作者 ...
臺北電影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臺北電影獎TaipeiFilmAwards2021年臺北電影獎授予對象臺灣電影工作者日期每年7月地點臺灣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堂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臺灣)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市文化基金會前稱中時晚報電影獎獎勵台北電影獎獎座首次頒發1988年最近頒發2021年官方網站www.taipeiff.taipei
臺北電影獎(英語譯名:TaipeiFilmAwards)是創始於1988年原為「中時晚報電影獎」,而在1994年更名為「臺北電影獎」,為臺灣電影工作者的重要獎項之一。
目次
1歷史
2爭議
3獎項
3.1現行獎項
3.1.1正式獎項
3.1.2非正式獎項
3.1.3會外賽
3.2已停辦獎項
4參見
5參考文獻
6外部連結
歷史[編輯]
臺北電影獎的前身是1988年中時晚報所創立的「中時晚報電影獎」,由焦雄屏擔任首屆召集人[1]。
直到1994年更名為「臺北電影獎」,將獎項分為「商業映演類」及「非商業映演類」。
而在1998年台北市政府舉辦的首屆台北電影節,並把該獎項列為電影節的競賽項目[2]。
2002年,台北電影獎取消「商業類」及「獨立創作類」競賽分類,改為「專業類」競賽限定獨立製片才能報名,並另設「業餘獎」鼓勵市民拍攝影像,但當時卻引發批評;2003年,取消「專業類」和「業餘獎」,直接在台北電影獎之外另設「台北主題獎」,作為鼓勵市民創作的類別(該獎於2012年起停辦),2004年,台北電影獎競賽取消過去專業/非專業、商業/非商業的競賽分類,也取消了獨立製片的限制。
[3]
2009年,主辦單位參見國外影展的獎項,而創設「電影產業獎」,並將該獎項分為三大類,分別是「終身成就獎」、「特別感謝獎」及「卓越創新獎」[4]。
2011年,台北電影節創立「卓越貢獻獎」,表揚對台灣電影貢獻卓著的電影工作者或團體,首屆得主為影評人李幼鸚鵡鵪鶉。
[5]本獎項而後於2017年,與「楊士琪紀念獎」合併為「楊士琪卓越貢獻獎」。
2019年,台北電影獎更新賽制,將過往四大類(劇情長片、紀錄片、短片、動畫片)之入選名單作品均可角逐個人獎項,改為四大類作品及個人獎項都將明確訂出至多五組的入圍名單.並將原先代表技術獎項的最佳藝術貢獻獎4名,擴增為8個獎項,並明定項目為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配樂、最佳造型設計、最佳聲音設計、最佳視覺效果以及一名最佳藝術貢獻獎(鼓勵上述以外之傑出技術表現)。
[6]
爭議[編輯]
2008年臺北電影獎取消不分類混合競賽,以及停止頒發最佳實驗片等獎項,並將百萬首獎限縮於劇情長片作品,以及增設電影技術與演員獎項,導致該屆頒獎總金額有超過三分之二是分配給劇情長片類。
此舉引發臺灣電影工作者和電影評論家的抗議,並參與在2009年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所提出「一個流失原創精神的電影節」的公開連署[7]。
最終在2010年將臺北電影獎的競賽規則更改為不分類評選[8]。
2016年臺北電影獎入圍名單原定於5月10日正式公布,但因名單提前被網路駭客外洩於官網,以至於主辦單位臨時改至5月9日公布所有入圍名單[9]。
2017年報名參賽作品《上岸的魚》向臺北電影獎提出撤片要求,改至2018年參加競賽。
但官方表示,已於2017年3月份完成初審資格審核,依規定往後不得再重複報名。
該部電影監製姚經玉則認為,官方未公告初審資格完成日期,並在2017年4月25日仍收到參賽資料補件通知,代表初審並未結束[10][11]。
最終在李烈的協調之下,化解了雙方的爭執[12]。
獎項[編輯]
參賽影片必須為台灣電影,或是中華民國籍或持有中華民國居留證的導演執導之外國電影,共分成「劇情片」、「紀錄片」、「短片」與「動畫片」,最大獎為百萬首獎。
現行獎項[編輯]
正式獎項[編輯]
百萬首獎(1998年起)
最佳劇情長片(1988年起)
最佳紀錄片(1998年起)
最佳動畫片(1998年起)
最佳短片(2008年起)
最佳導演(1998年起)
最佳編劇(2008年起)
最佳男主角(2008年起)
最佳女主角(2008年起)
最佳男配角(2009年起)
最佳女配角(2009年起)
最佳新演員(1998年起)
最佳剪輯(2009年起)
最佳攝影(2008年起)
最佳配樂(2008年起)
最佳美術設計(2014年起)
最佳聲音設計(2016年起)
最佳造型設計(2019年起)
最佳視覺效果(2014年起)
最佳傑出技術(2020年起)
卓越貢獻獎
非正式獎項[編輯]
媒體推薦(2004年起)
觀眾票選(2004年起)
會外賽[編輯]
最佳電影行銷(2019年起)
最佳海報(2019年起)
最佳預告片(2019年起)
已停辦獎項[編輯]
最佳實驗片
評審團特別獎
特別推薦
最佳整體技術
最佳音樂(-2016年)
電影產業獎(2009年-2010年)
楊士琪卓越貢獻獎(2017年-2020年)
最佳藝術貢獻(2019年)
參見[編輯]
台灣主題
電影主題
金馬獎
南方獎
參考文獻[編輯]
^陳韋臻.全球化城市電影節慶的假象從台北電影節風波談起.放映週報.2015-12-30[2017-05-17](中文(繁體)).
^鄭秉泓.鄭秉泓/2016台北電影獎:比洩密更重要的事.東森新聞.2016-05-11[2017-05-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1)(中文(繁體)).
^聞天祥口述.《一瞬二十》:台北電影節競賽項目變革之路.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96~97頁.
^李行、明驥獲頒台北電影節「終身成就獎」.自由時報.2009-07-09[2018-04-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7)(中文(繁體)).
^張士達.李幼鸚鵡鵪鶉愛鳥影癡獲貢獻獎.中國時報.2011-04-19[2018-04-26](中文(繁體)).
^2019第21屆台北電影節雙競賽徵件開跑.拍手.2019-01-16[2019-03-12](中文(繁體)).
^2009台北電影節總觀察.放映週報.2013-07-05[2017-05-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中文(繁體)).
^鄭秉泓.寫在2016年台北電影獎頒獎以後:假性的平等.聯合報.2016-07-18[2017-05-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8)(中文(繁體)).
^翁新涵.誇張/「台北電影獎」入圍外洩 提前公布正式名單.今日新聞.2016-05-09[2016-12-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6)(中文(繁體)).
^吳琬婷.去年李烈閃辭主席台北電影節今年爆「說謊」.自由時報.2017-04-30[2017-05-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22)(中文(繁體)).
^陳建嘉.台北電影節引說謊爭議監製遺憾喊「斬首示眾」.聯合報.2017-04-30[2017-05-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4)(中文(繁體)).
^洪文.獨家/魏德聖、九把刀棄賽!阿樂學長錯失台灣第一影帝.東森新聞.2017-05-16[2017-05-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9)(中文(繁體)).
外部連結[編輯]
官方網站
台北電影節的Facebook專頁
台北電影節的Instagram帳戶
YouTube上的台北電影節頻道
閱論編臺北電影獎現有獎項
百萬首獎
最佳劇情長片
最佳紀錄片
最佳短片
最佳動畫片
媒體推薦
觀眾票選
最佳導演
最佳編劇
最佳男主角
最佳女主角
最佳男配角
最佳女配角
最佳新演員
最佳攝影
最佳剪輯
最佳美術設計
最佳造型設計
最佳聲音設計
最佳視覺效果
最佳傑出技術
最佳配樂
楊士琪卓越貢獻獎
曾設獎項
電影產業獎
卓越貢獻獎
歷屆典禮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閱論編台北電影節獎項國際新導演競賽·臺北電影獎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註:2001年停辦。
閱論編台灣電影歷史
電影史
新電影(1982年至1987年)
作品類型
臺語
列表
軍教
健康寫實
三廳
列表
1970年代
1970年
1971年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代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代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代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代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代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票房
最高電影票房收入列表
台灣
台北
票房透明化
週冠軍列表台灣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台北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組織
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獎項
金馬獎
臺北電影獎
南方獎
金穗獎
學生影像新星獎
楊士琪紀念獎
其他
影展
電影院列表
提名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競賽列表
閱論編台灣影視音頒獎典禮電影金馬獎·金穗獎·臺北電影獎·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影評人協會獎電視電台金鐘獎·金視獎音樂金曲獎·金音創作獎·Hito流行音樂獎·KKBOX風雲榜·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年度十大專輯暨單曲自媒體走鐘獎
閱論編全球電影頒獎典禮亞洲日本日本電影金像獎 ·藍絲帶獎 ·電影旬報 ·每日電影獎 ·報知電影獎韓國大鐘獎 ·青龍電影獎 ·百想藝術大賞 ·釜山國際影展 ·全州國際影展臺灣金馬獎 ·臺北電影獎 ·金穗獎 ·高雄獎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香港香港電影金像獎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中國大陸中國電影金雞獎 ·大眾電影百花獎 ·中國電影華表獎 ·百合獎 ·上海影評人獎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美洲美國奧斯卡金像獎 ·金球獎 ·MTV電影大獎 ·土星獎 ·衛星獎加拿大溫哥華影評人協會獎 ·多倫多影評人協會獎歐洲英國英國電影學院獎 ·英國獨立電影獎 ·倫敦影評人協會法國凱薩電影獎 ·坎城電影節 ·三洲影展德國德國電影獎 ·柏林國際影展義大利義大利電影金像獎 ·威尼斯影展荷蘭鹿特丹影展西班牙哥雅獎 ·錫切斯影展 ·聖賽巴斯提安國際影展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奇幻影展 ·世界電影原聲學會獎丹麥波迪獎 ·羅伯獎
臺灣主題臺北主題文化主題電影主題人物主題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臺北電影獎&oldid=70946867」
分類:1988年台灣建立1988年建立的獎項台北電影節台灣電影獎項隱藏分類:含有英語的條目維基數據上沒有官方網站含有內容需登入查看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English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台北電影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各屆影展概況
- 2【歷屆電影節】1998第一屆台北電影節相關資訊
【歷屆電影節】1998第一屆台北電影節相關資訊. 661.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tiff2010 的頭像 · tiff2010 · 2010第十二屆台北電影節Taipei Film Festiv...
- 3臺北電影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北電影獎(英語譯名:Taipei Film Awards)是創始於1988年原為「中時晚報電影獎」,而在1994年 ... 2011年,台北電影節創立「卓越貢獻獎」,表揚對台灣電影貢獻卓著的電...
- 42012第14屆台北電影節 -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影展期間共規劃170部影片、放映287場次,以培育鼓舞臺灣電影優秀人才,並努力在國內外推動臺灣電影。 從1982年《光陰的故事》上映,開啟了1980年代台灣新電影運動的序曲, ...
- 5第一屆台北電影節得獎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