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最新→社會學 - 考前命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十三、社會學者在研究社會問題時,經常可見結構功能論及社會衝突論兩個對立觀點的解釋。

針對貧窮現象與問題,試說明並比較這兩種理論觀點的看法。

考前命題 Home 107年最新→社會學   1-1社會學3787-01  1-2社會學3787-02  1-3社會學3787-03 十三、社會學者在研究社會問題時,經常可見結構功能論及社會衝突論兩個對立觀點的解釋。

針對貧窮現象與問題,試說明並比較這兩種理論觀點的看法。

【擬答】: 貧窮是人類社會古老的問題,在資本主義社會裡更是眾所關切但也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

針對貧窮現象與問題,說明並比較這兩種理論觀點如次: (一)功能論的觀點: 1.社會上有些職業需要比較高級的才能,或犧牲比較多,這些職業對社會的重要性也比較高,為了吸引人們從事這類難度高的工作,就必須優厚的金錢的酬勞和高等社會聲望地位。

2.貧窮本身就功能論的觀點而言,也有它的社會功能、社會學者甘斯(Gans)指出窮人往往成為廉價勞力的供應者,他們常常就填補了那些沒人想幹的工作空位。

窮人往往也會做有錢人家的僕人、雜工和園丁等等,讓富人生活更輕鬆。

3.貧窮狀況的存在也讓社會上有一些職業得以興起和存續,例如社會工作者、警察、當鋪業者、色情業者、毒販。

窮人也是舊貨市場或是廉價物品的消費者。

更值得注意的是,貧窮的現象是社會強調勤儉等美德的例證,也給人們從事慈善工作的機會。

總之,貧窮的存在對社會維持不平等制度是有作用的。

(二)衝突論的觀點: 1.對人類貧窮現象的研究,自馬克思以來一直是很關注的。

我們也可以說衝突論,尤其是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的論點中心就在解釋貧窮現象,並致力於消除人類社會的貧窮現象。

2.衝突論者主張在資本主義社會裡,資產階級掌握生產工具和權力,對沒有資產的人民進行剝削,就造成了貧窮現象的產生和持續。

3.貧窮現象其實也就是階級剝削造成的極端不平等的現象,使得一部分的民眾在收入、居住、教育和醫療上極不充分。

而相對的,少數資產階級卻擁有絕大部分的經濟和政治資源。

(三)綜合而論: 1.所得分配是會隨時間而變化,功能論和衝突論的解釋也有所不同。

功能論會強調產業結構的變化或是人們對職業價值觀念的改變,都可能使得所得分配產生變化。

例如,台灣在近年來所得分配不均的現象持續惡化,就在於高科技產業結構的變化,即高科技產業獲利高而傳統產業經營困難,甚至產業外移造成失業。

2.就衝突論而言,則可以在於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勞資雙方勢力有所消長,資方往往可藉口經濟不景氣而壓低工資,勞方則在整體經濟不景氣的狀況下,也無力要求改善待遇,甚至也不得不接受較差的待遇,以維持生計。

於是所得分配就愈來愈不均。

  十四、何謂社會排除問題? 【擬答】: 社會排除(socialexclusion)的概念與觀點,伴隨著歐美等國失業與貧窮問題的日益嚴重而討論日烈,概念的起源從歐洲的瑞典與法國,流傳到美國之後,為保守主義者與「新右派」學者所用,發展出「底層階級」(underclass)的論述與概念。

社會排除將傳統的貧窮概念-傾向靜態的、經濟面的測量指標,帶往一個多面向的(物質、經濟、心理、文化、價值與社會參與等)、動態的(強調生命週期與貧窮歷程的關係)、更能解釋弱勢處境循環、以及行動上更積極的概念。

其問題焦點大量聚焦於長期失業與社會孤立的問題解決上,發展積極性的福利政策以因應年輕、移民第二代、中高齡等長期失業或就業邊緣問題。

而社會排除觀點對於就業危機、單親家長、市中心少數族裔貧窮等問題,也比較能突顯其與主流社會價值與體系的相對位置。

(一)社會排除的面向從「經濟邊緣地位」和「社會關係孤立」兩個主要面向出發,逐漸發展成一套多面向的概念群組,包括勞動市場排除、經濟能力排除、文化排除、社會關係排除、空間排除和制度性排除等,茲分別說明如下: 1.勞動市場排除:當個人發現由於低技術或就業障礙,其欲進入或再進入勞動市場,正規與持續就業的機會相當渺茫,甚至是永久性的被排斥時稱之。

意即,一個原本是「活躍的勞動儲備力」,儲備久了就變成「過剩勞力」而永遠被排除在市場之外。

值得注意的是,單一的勞動市場排除不見得會真正導致社會排除,而往往是與其他排除形式一起作用發生的。

這種排除將會讓人產生對社會無貢獻、無價值之感。

2.經濟上的排除:當個人無能透過就業來維持其個人或家庭的最低生活水準,而必須仰賴福利供給或非社會所認可的賺錢管道以獲得經濟資源時稱之。

值得注意的是,貧窮的是社會文化上的定義且會隨著國家脈絡而變動的,而福利使用者在概念上,又可被視為「制度上的融入者」。

因此,經濟上的排除在此,應更指向為社會所鄙視的負面意涵上。

3.文化排除:意指個人無法根據社會所認可、主流的行為模式、生活型態、文化期望和價值等來安排自己的生活,甚至面臨到社會制裁、偏見或歧視的命運。

例如美國社會對於貧窮文化、底層階級的觀感就是一種文化上的排除。

而部份研究亦指出,年輕人失業比中高齡失業更容易經驗到文化排除,因為這些年輕人將與永遠被排除於中產階級的主流消費模式與物質水準,而中高齡者好歹已經在社會上有過一定位置。

4.社會關係排除:當個人在社會關係的範圍與品質上,遭遇孤立、疏離、社會聯繫薄弱、只能與少數同為弱勢者來往等情況時,基本上就是一種社會關係的排除。

伴隨著社會關係排除的,通常有次級連帶關係與次文化認同等現象。

5.空間上的排除:空間上的排除往往與社會關係排除有很強的聯動關係,當個人因前述各種排除的發生而導致在行動上與參與上受到限制,變成一種弱勢者聚居於物質與環境條件都較差的地區裡,就形成一種地理區位、空間上的排除。

缺乏大眾運輸、商店、文化活動等,空間上的排除讓原本就比較弱勢的人,要付出更高代價以取得各種服務。

6.制度性的排除:失業與貧窮者也容易在不同時期、不同生活面向上遭遇到制度性的排除,尤其是來自學校、教育訓練機構、公私立福利機構、就業輔導單位、銀行、保險公司等體系的排除,都會讓人產生一種不安全感、依賴、羞辱和消極的感受。

    十五、關於社會流動的類型與意義請舉例說明之? 【擬答】: 社會流動(socialmobility)指的是個人社會地位的任何變更(上昇、不變或下降)或集體(如團體或階級)的身分轉換。

亦即指人們從某一個社會職位到另一個社會職位的變動。

(一)從微視面來看,是屬於個人流動,包括: 1.「垂直流動」係指一個人的地位有「向上」或「向下」的變動。

2.「水平流動」(horizontalmobility)則是指雖有職位上的變動,但即沒有地位上的改變。

例如,張三轉換工作,職位不升也不降。

一個人的社會階層流動中,前後兩個社會階層的地位相當或接近的,是為水平流動。

(二)從巨視面來看,是屬於集體流動(團體或階級的流動),如婦女或喀斯特努力提昇本身的社會地位。

社會學家分析個人流動時從下列兩方面之著手: 1.代間流動(intergenerationalmobility)一個家庭成員的社會階層與父母代社會階層的差異是為代間流動;而個人的社會階層在前後不同時期的改變,稱之為代內流動,或是生涯流動。

2.代內流動(intragenerationalmobility):代間社會流動是社會階層化研究的一個相當重要的現象。

因為一個社會代間社會流動的流量反映著個人社會階層受影響於出生時家庭的社會階層的程度;換言之,它反映了一個社會的開放程度。

(三)社會學家發現高度工業發展和教育普及是促進上昇流動的兩大因素。

1.工業化水準越高的社會,低工資和低職位的工作越來越少;同時,越朝向自動化生產和資訊發達的社會,越多中上級工作被創造出來。

因此,工業化帶動經濟發展,使人們爬升機會大大地增加。

2.教育普及,尤其中高等教育擴充,使人們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機會更傾向平等。

教育具有篩選人才到不同工作的作用。

1-3社會學3787-03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