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 國語文學科中心-高中國文學習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希望用歷史作為範例,讓各位來看看前一次巨變中,最傑出的歷史人物們是如何來面對 ... 教授開設的「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上課內容,亦被全球最大、最重要的線上課程 ...
首頁
每月輕經典列表
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每月輕經典
【點閱數:11,341】
作者簡介 呂世浩,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北京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除了兩岸名校的雙博士之外,更在傳統私塾中學習四書五經長達十多年,因而打下了深厚的國學基礎。
呂老師的「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通識課程,被臺大學生在PTT上譽為「四年修不到,成終生遺憾」。
在COURSERA開設的「秦始皇」課程,更是MOOC第一門中文文史課程,一開課便引起巨大迴響,選修人數超過四萬三千人,學生遍及全世界。
呂老師說:「我為什麼要開設這樣的課程?因為這些人物都活在巨變的時代,也都試著在為他們的時代找一條出路。
我希望用歷史作為範例,讓各位來看看前一次巨變中,最傑出的歷史人物們是如何來面對時代的巨變,然後又是如何創造出一個嶄新的時代!」
●世浩的博客:blog.sina.com.cn/u/2377522840
(錄自博客來簡介)
文本應用寫作練習:
宋代著名的史學家呂祖謙,就說過如何讀歷史的方法:人二三十年讀聖人書,一旦遇事,便與里巷人無異,只緣讀書不作有用看故也。
何取?觀史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而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何處之。
如此觀史,學問亦可以進,智識亦可以高,方為有益。
「里巷人」就是現在網路上多說的「鄉民」,如果讀了幾十年的書,碰到事情除了跟鄉民們一樣湊熱鬧,發表一點個人的感想外,卻對於如何解決事情,一點方法也沒有,那讀書有什麼用?如果讀了這麼多歷史,自己卻在應付現實事情時,半點幫助都沒有,那學歷史有什麼用呢?各位對此難道沒有疑惑嗎? 怎麼讀歷史才能有用呢? 當你讀一本歷史書,讀到書中的古人面臨重要的抉擇關頭時,請你這時立刻把書蓋上。
好好想一想,如果你身處對方的位置時,你會如何決定?作什麼樣的決定?把一切都想清楚後,再把書打開,看看這個人物是怎麼做的,他最後作了什麼樣的決定?他的決定帶來的是成功或是失敗?原因何在?然後比較自己與古人,在選擇和方法上有何異同之處? 這種學習歷史的方法,重視的不是「記憶」,而是「思辨」。
像呂祖謙這樣學歷史,每個人都可以透過一件又一件史事的鍛鍊,一位又一位人物的分析,來一步步鍛鍊自己的思辨。
最後不僅歷史知識會有所增長,連處世智慧也會不斷提高。
事實上不只呂祖謙這麼讀歷史,清代的名臣左宗棠也是這樣讀歷史的,他說:讀書時,須細看古人處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氣象?及自己處事接物時,又細心將古人比擬。
設若古人當此,其措置之法,當是如何?我自己任性為之,又當如何?然後自己過錯始見,古人道理始出。
斷不可以古人之書,與自己處事接物為兩事。
古人重視歷史,是因為歷史有很強烈的實用性--它教導人們如何從前人發生的無數案例中分析事情,了解成功和失敗的道理。
這也就是太史公所說的,讀史是為了「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太史公自序)、「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
(節錄改寫自〈我們為什麼要學歷史?〉)
根據引文所述,請回答以下問題:(一)試比較呂祖謙與左宗棠兩人讀歷史的異同。
(文長100字以內)(二)「古人重視歷史,是因為歷史有很強烈的實用性」,除了「實用性」之外,還有什麼特性?為什麼?請至少舉一項特性說明。
(文長100字以內)(三)每人皆有自己學習的特性,請以「學□的方法」為題,說明自己的經驗與啟示。
(文長300字以內)
教學文章由北一女中 鄭元傑老師提供
老師評語
《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推薦文 本書是台大歷史系呂世浩教授開設的「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上課內容,亦被全球最大、最重要的線上課程網站Coursera票選為最受華語世界學生歡迎並修習前四名。
一門課超越國度,廣受推薦,除了教授本人魅力之外,內容一定獲得極大共鳴。
上課內容化為書本文字,是否能轉化這股吸引力,是否能達到課堂上師生互動的問答、思辨效果,便是我好奇的地方。
呂教授以《史記•秦始皇本紀》內容為主,佐以《左傳》、《戰國策》等加強論證,帶領讀者進入文本,探究司馬遷文字背後涵義,讀者除了能梳理歷史脈絡,更領悟「時」與「變」的關係,最終直指人性。
本書一開始以張良為例,剖析《史記•留侯世家》下面這段文字,指引本書的讀法,歷史的思辨: 張良嘗閒從容步遊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
為其老,強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驚,隨目之。
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
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
」良因怪之,跪曰:「諾。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
」五日雞鳴,良往。
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
」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
後十年興。
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
」遂去,無他言,不復見。
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終輔劉邦王天下。
這一段文字蘊含歷史脈絡、故事轉折與人性,開頭一句「良嘗閒從容步遊下上」就極富時空脈絡。
他身為韓國貴族,秦滅韓之後並未沒收張家財富,張良也可以繼續過著安逸生活,本書內容敘述至此,呂教授提出張良想滅秦的問題:「各位要想一想,張良如果不這麼做,一樣可以安享榮華富貴終生,他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選擇?」接著分析張良心理層面:為對得起韓國的恩澤,他散盡家財為韓報仇。
張良剛執行襲擊秦始皇的任務,卻誤中副車失敗,失敗後居然能逃一死,還拋頭露面「從容步遊」,可見得他「異於常人」,關鍵在於「有膽」。
異於常人何以導向成功,必須通過事件,增強人格特質。
因此,呂教授又問:「這一刻,請把書蓋起來。
想像你就是張良,你該怎麼辦?」讀者可以跳脫文字,自己先思考,再看看教授怎麼說:下一刻因為遇見老父,在撿鞋穿鞋過程中,張良的反應「愕然,欲毆之」、「強忍」、「殊大驚」、「良因怪之」,顯示張良能異於常人,壓抑情緒與習氣,「用理智控制感情」。
人的成就在於不斷磨練與挫折,老父接下來多次考驗,張良除了忍,其實已經超越了,「人生要就不忍,既然已經忍了,就要一忍到底」,解釋了「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
由此脈絡下來可以得知,未來張良的行為處事、輔佐君主手段都因異於常人的人格特質導致「終輔劉邦王天下」。
若無經過自己思考再應證,通常讀者的閱讀習慣將錯過細微而富有意義的部分,對於情節結果缺乏深刻理解。
因此,本書達到比課堂講課更好的對話功能,文字是讀者直接面對內容的互動,也能回頭咀嚼文字,本書適時在讀者容易忽略,卻是文本轉折處提出問題,要求讀者暫停閱讀,先自行換位思考,最後對照文本脈絡,呂教授總結歷史人物作此決定的背景、脈絡與人性,點出何以影響歷史之「異」。
歷史不是死知識,不是記憶,要如何活用歷史,此書作了最佳示範:把自己丟入當時情境,想想自己會做出什麼決定、為什麼這樣做,再往下閱讀歷史文本的結果。
比較自己與歷史人物的異同,試想可能的好壞結果,這就是思辨,在對話、比較、分析、結論的過程中,認識自己足與不足之處,修正自己處事決策,簡單來說,歷史就是「溫故」→「思辨」→「知新」不斷迴環反覆的過程。
以張良為例說明歷史讀法之後,閱讀本書主體「秦始皇本紀」就能懂得秦始皇興起與殞落,因為能忍、靜待機會、順應時勢而起,卻因為人性之貪而誤信方士之言,因為手段殘忍無人敢說真話而失去看清真相的機會,最終迅速滅亡。
這段過程在歷史脈絡中循環著,甚至當今社會局勢不也重演同樣劇碼?那麼,對現代人該有何種啟示,而不只是認知「歷史重演」的概念?呂教授提出中國歷史共有三次巨變,每一次巨變皆使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與階級等全部推翻,「第一次巨變是從仰韶時代到龍山時代。
第一次巨變之後,血緣貴族脫穎而出,建立了一套姓氏制度。
第二次巨變是從春秋戰國到秦漢時代,禮壞樂崩,象徵地緣的「氏」比象徵血緣的「姓」來得更重要,「氏」就取代了「姓」,以「氏」為「姓」,「姓」就逐漸式微。
第三次巨變是從鴉片戰爭至今。
行之二千多年的「名、字」制度也遭受破壞,如今大都只有「名」,而無「字」了。
」(推薦序,孫鐵剛)在巨變時代通常伴隨價值觀混亂,在一切渾沌未明的情況下,人可能無所適從,也可能開創新局。
因此,閱讀並思辨歷史顯得迫切重要,因為學習歷史能啟發智慧,將自己生命歷程與古人智慧呼應,「『學』的目的就是為了『生』」,而不是死的知識與智慧。
這是一本不讓你一口氣讀完的書,呂教授順著史記文本脈絡,一方面解釋文字,一方面提出關鍵問題,逼讀者停止閱讀,思考後再回到文本。
歷史不能只看一方見解,因此常以其他史書材料應證。
因為呂教授的關鍵提問常能扣住人性,所以能理解故事發展邏輯,例如「為什麼趙高敢大膽去說服李斯篡改遺詔?」秦始皇死時,李斯沒有通知真正的繼承人扶蘇,趙高看出李斯存有異心不願讓扶蘇繼位,因此敢去說服地位比他高太多的李斯。
於是,後來的發展都在李斯、趙高與胡亥的密謀下騙了天下人。
這麼幽微的人性變化經過提問,讀者更能理解後續發展的脈絡。
本書總結學習歷史的三大功用:啟發智慧、審時度勢、感動人心。
由歷史得知經過無數朝代轉變,唯有「道」不變,這個「道」就是人性與良知。
呂教授雖然沒明確告訴我們第三次的歷史巨變該怎麼走,但他提出歷史與現代、個人與世界的關係,足供我們省思:「要改變世界,只能從改變人心開始。
要成就大事業,也一定要了解人性、掌握人性。
只有人心變了,世界才能改變。
歷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只有從真實出發才能提煉出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 本書推薦給教師,能學習活用歷史、閱讀文本脈絡與背景,更重要的是學到如何提出關鍵問題;推薦給學生,了解做學問方法、思辨自己與歷史關係,能自學也能靈活思考;推薦給所有人,鑑往知來不再是口號,本書讓非歷史領域的所有人叩問在這多變的時代中,如何不迷失,如何找回自己。
歷史不曾放棄我們,我們更要從中提取能量,充滿自信,走向光明。
更多輕經典回顧
複製連結完成
×
LinkCopied
關閉
高中國文學習網會員專區
×
登入
會員註冊
忘記密碼
補寄認證信
帳號
密碼
使用Google帳號登入
登入
若您尚未註冊會員,請點選下方的「加入會員」的按鈕。
會員帳號、密碼通用於「國語文學科中心高中國文學習網、線上測驗系統」,您只要在以上任何一個網站註冊通過,即可在此2個網站登入使用,不需另行註冊帳號。
加入會員
帳號
Email
索取新登入密碼
帳號
Email
補寄認證信
高中國文學習網全文檢索
×
關鍵字搜尋
搜尋
進階搜尋
請選擇文類
古典名篇
現當代古典名篇
請選擇朝代
先秦
秦漢
魏晉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
元
明
清
請選擇作者
左丘明
禮記
荀子
李斯
屈原
戰國策
司馬遷
曹丕
丘遲
諸葛亮
陶淵明
劉義慶
王羲之
韓愈
柳宗元
杜光庭
魏徵
范仲淹
歐陽脩
蘇軾
劉基
歸有光
袁宏道
顧炎武
黃宗羲
蒲松齡
方苞
郁永河
鄭用錫
連橫
孫子
賈誼
徐淑
王粲
李白
司馬光
蘇轍
王安石
沈括
方孝孺
龔自珍
陳第
藍鼎元
詩經
老子
莊子
李密
白居易
杜牧
王禹偁
曾鞏
蘇洵
張岱
陳夢林
洪繻
請選擇文類
古典散文
文化經典
古典韻文
古典小說
請選擇作者出生年代
1900年以前
1901~1909年
1910~1919年
1920~1929年
1930~1939年
1940~1949年
1950~1959年
1960~1969年
1970~1979年
1980年以後
請選擇作者
楊牧
魯迅
賴和
徐志摩
黃春明
余光中
豐子愷
泰戈爾
洪醒夫
請選擇文類
現代詩歌
現代散文
現代小說
搜尋
延伸文章資訊
- 1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 香港閱讀城
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 作者: 呂世浩(著) ; 出版社: 平安文化 ; 出版日期: 06/2014 ; 國際書號: 9789578039117.
- 2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呂世浩|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 本書為流動版面EPUB,適合用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出版社不提供本書TTS 朗讀。 ... 臺大學生口耳相傳「四年修不到 ...
- 3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電子書) - 博客來
電子書: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電子書),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578039117,出版社:平安文化,作者:呂世浩,出版日期:2014/06/03,類別:人文社科, ...
- 4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 說故事電子報
《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作者:呂世浩平安文化出版. 一個文化之所以是活著的,不在於有人講,而在於有一群人具體的實踐它。試問今天的社會可有一個階層,是將 ...
- 5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 - 國語文學科中心-高中國文學習網
我希望用歷史作為範例,讓各位來看看前一次巨變中,最傑出的歷史人物們是如何來面對 ... 教授開設的「中國古代歷史與人物」上課內容,亦被全球最大、最重要的線上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