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羅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人口
白俄羅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提示:此條目的主題不是白色俄羅斯。
白俄羅斯共和國РэспублікаБеларусь(白俄羅斯語)РеспубликаБеларусь(俄語)
國旗
國徽
國歌:《我們白俄羅斯人》白俄羅斯的位置(綠色)歐洲(深灰色) — [圖例放大]首都及最大城市明斯克53°55′N27°33′E/53.917°N27.550°E/53.917;27.550官方語言白俄羅斯語俄語族群84.9%白俄羅斯人7.5%俄羅斯人3.1%波蘭人1.7%烏克蘭人2.8%其他2019年政府單一制共和國[1]• 總統亞歷山大·盧卡申科• 總理謝爾蓋·魯馬斯
立法機構國民議會• 上議院共和國院• 下議院眾議院建立• 宣告自蘇聯獨立1991年8月25日• 被承認1991年12月25日• 憲法通過1994年
面積• 總計207,595平方公里(第85位)• 水域率1.4%[2]%人口• 2021年估計9,349,645▼• 密度45.8/平方公里(第142位)GDP(PPP)2020年估計• 總計$1,858.89億• 人均$19,758GDP(國際匯率)2020年估計• 總計$577.08億• 人均$6,133吉尼係數▼ 0.252[3](2018年)低 · 第11位
人類發展指數▲ 0.823[4](2019年)極高 · 第53位
貨幣新白俄羅斯盧布a(BYN)時區UTC+3(遠東歐時間[5])日期格式日.月.年行駛方位靠右行駛電話區號+375ISO3166碼BY網際網路頂級域.by.бел[6]網站www.belarus.by/cn/
2016年7月1日取代原白俄羅斯盧布(BYR)。
白俄羅斯共和國(白俄羅斯語:Беларусь,羅馬化:Biełaruś;IPA:[bʲɛlaˈrusʲ];俄語:Беларусь,IPA:[bʲɪlɐˈrusʲ])通稱「白俄羅斯」或簡稱「白俄」,其在國家官網的中文名定為「白羅斯」[a][9][10],是位於東歐的內陸國家[11],首都為明斯克。
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於1991年8月25日從蘇聯獨立,於同年9月19日改稱「白俄羅斯共和國」。
白俄羅斯東及北部與俄羅斯為鄰,南部與烏克蘭接壤,西部同波蘭、立陶宛和拉脫維亞毗鄰,國土面積207,600平方公里,人口934萬人(2021年)[12],大部分居住在明斯克或者其他大城市附近,將近85%人口為土生土長的白俄羅斯人,主要少數民族依次是俄羅斯人、波蘭人和烏克蘭人。
1995年後,白俄羅斯語和俄羅斯語均為官方語言。
白俄羅斯憲法並無明確規定國教,大多數人信仰俄羅斯東正教,其次則為羅馬天主教,而基督宗教的不少節日(如復活節等)也被設為國定假日。
目次
1詞源
2歷史
3政治
4地理
5資源
6行政區劃
6.1主要城市
7經濟
8人口
9宗教
10文化
10.1文化發展
10.2藝術和文學
10.3服飾
10.4飲食
10.5文化遺產
11教育
12外交
13媒體
14死刑
15體育
15.1足球隊
16注釋
17參見
18參考文獻
19外部連結
詞源[編輯]
《坤輿萬國全圖》中的魯西亞白俄羅斯(Белару́сь)在白俄羅斯語的字面意思即是「白色的羅斯」,「羅斯」一詞源自古諾斯語的「Ruotsi」,意為划槳手,原指北歐瓦良格人,他們是維京人的一支。
在七、八世紀左右,瓦良格人以武力征服了東斯拉夫人(即今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的統稱),最終在東斯拉夫人的土地上建立了留里克王朝,將國家定名為「羅斯」,因首都在烏克蘭的基輔,史稱「基輔羅斯」。
這是東斯拉夫土地上第一個統一王朝,其統治維持了700多年,於是當地的東斯拉夫人便也逐漸稱自己為「羅斯人」了。
公元12世紀中葉,蒙古人由東面摧毀了基輔羅斯,獨有今白俄羅斯地區頑強地抵擋了蒙古人的大軍,故而「白俄羅斯」有著未被韃靼蒙古侵染之意。
至於「羅斯」與「俄羅斯」,實為同一詞語的不同音譯,而「俄羅斯」這一譯法則是由蒙古人叫出的,大約出現在元代。
有觀點認為,因爲蒙古人在征服宋、金前,已經率先征服了基輔羅斯,他們的語言沒有把捲舌音放在詞首發音的習慣,但是「羅斯」(Rus)在斯拉夫語言中恰恰是以捲舌音「R」為首的,爲了便於發音,因此在其前面冠以元音,於是「羅斯」變成了「俄羅斯」,故此後來元代有了「俄羅斯」、「鄂羅斯」及「斡羅斯」等譯法。
明朝到清初,多音譯為「羅剎」,明代《坤輿萬國全圖》譯作「魯西亞」,到了乾隆年間編修《四庫全書》時,在《欽定元史語解》中正式譯為「俄羅斯」,從此成為固定譯法。
[13]
白俄羅斯(Белару́сь)的中文翻譯,從前還有「別洛露西亞」等,但現代中文譯名普遍採用「白俄羅斯」,而且斯拉夫語言中的「白色」一詞發音,更恰巧與中文裡的「白」發音相近,所以中文譯名「白俄羅斯」既是音譯,也是意譯。
在白俄羅斯獨立前,其英文名稱為譯自俄語的Byelorussia(Белору́ссия),白俄羅斯獨立後將英文名定為直接譯自白俄羅斯語的Belarus[14]。
白俄羅斯名稱中的白色的緣由有多種說法:
13世紀到14世紀期間,西歐人稱今天白俄羅斯大部分地方的信奉基督教的斯拉夫人為白色羅斯人。
在其西部的波羅的人異教徒為黑色羅斯,在其東部今天烏克蘭的人為紅色羅斯。
白俄羅斯人(當地的斯拉夫人)喜歡白色服裝,故而得名[15][16]。
沒有和韃靼人融合的羅斯人為白色羅斯人。
在1267年前沒有被蒙古帝國征服的羅斯人為白色羅斯人。
白俄羅斯駐華大使館曾發文表示,白俄羅斯這一名稱有「獨立的,自由的,不被韃靼蒙古所桎梏的」之意。
2018年3月16日,白俄羅斯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館對外發布聲明稱:「從語言和語義的角度來看,要把我國名稱翻成中文的話,那就應該用『白羅斯』這個詞,即把現在的名稱去掉『俄』字。
這樣就不會把我國和俄羅斯混爲一談。
」宣佈將他們國家的正式中文譯名定為「白羅斯」[17]。
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華民國的外交部仍使用「白俄羅斯」作為中文譯名,尚未更改。
歷史[編輯]
主條目:白俄羅斯歷史
直到1434年,立陶宛大公國的位置,整個白俄羅斯是立陶宛一部分
公元9世紀至11世紀,現代白俄羅斯的大部分領土屬於維京人在公元862年建立的基輔羅斯,一個由留里克王朝統治的遼闊的東斯拉夫國家。
在基輔羅斯大公雅羅斯拉夫一世於1054年去世後,基輔羅斯逐漸分裂為許多獨立的地方公國[18]。
在9至10世紀間,今白俄羅斯南北部建立波洛茨克、圖羅夫—平斯克等公國。
13至14世紀起與立陶宛大公國合併,立陶宛大公國的創立首先是經濟的緣故,其次是政治以及和白俄羅斯這塊土地上的族裔的文化上的一致[19],13世紀的蒙古對俄羅斯的征服期間,白俄羅斯遭蒙古人的欽察汗國短暫佔領幾年,從此處攻打西歐及波蘭,直到立陶宛大公國南下佔領了基輔,打敗蒙古軍隊,這塊土地才躲過這一劫[20]。
1386年2月2日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通過兩國統治者的婚姻之後結為共主邦聯[21]。
聯合更加深入的意向最終促使兩國在1596年經過盧布林聯合成立波蘭立陶宛。
1696年波蘭語取代白俄羅斯語成為官方語言,同時白俄羅斯語被宣布為非法[22]。
1486年莫斯科人伊凡三世打算以武力來統一諸羅斯公國,特別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俄羅斯西部的土地[23]。
1795年,俄羅斯帝國、普魯士和奧地利掀起對波蘭的瓜分,波蘭和立陶宛之間的聯邦走向結束[24],這期間白俄羅斯這塊土地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
沙俄尼古拉一世和亞歷山大三世當政期間,因去波蘭化和俄羅斯化的影響下白俄羅斯的文化遭到壓制和摧殘。
白俄羅斯的19世紀被視為現代白俄羅斯民族意識覺醒和更加自信的時代。
一戰將要結束的1918年3月25日,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尚在談判中時,隨著德軍的拳擊行動佔領白俄、烏克蘭、波羅的海國家,白俄羅斯就首先宣佈了獨立,由德國扶植下成立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
[25]但隨後波蘇戰爭的爆發,導致這個短命的共和政體的東西兩部分領土被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和波蘭第二共和國各自佔領。
大多數白俄移民在1917到1920年間離開俄國,人數估計在90萬到200萬之間。
1919年1月1日,蘇維埃俄國在佔領的白俄羅斯領土上宣佈建立白俄羅斯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1919年2月17日又和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為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其後在戰爭中大片土地被波蘭占領,蘇俄為了與波蘭談判,於7月17日正式解散了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26]在蘇維埃俄國於1920年7月重新佔領明斯克之後,於7月31日重建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921年,波蘇戰爭結束,戰爭雙方對白俄羅斯的瓜分被保持下來,今日白俄羅斯領土的西部歸屬波蘭[27][28][29]。
1922年12月30日,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簽署了蘇聯成立條約,成為蘇聯建立時的四個加盟共和國之一。
[30]
二戰時期,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全面入侵蘇聯,蘇德戰爭開始,中路德軍攻佔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德國將白俄羅斯小部份與波羅的海三小國合併為奧斯蘭總督轄區,1944年蘇聯軍隊反攻德國才重新解放。
其間白俄羅斯成為了所有蘇聯加盟共和國中國民經濟遭遇打擊最沉重的一個,在那段時間裡,納粹德國摧毀了白俄羅斯290座城市中的209座,另外還摧毀了85%的工業及超過100萬幢的建築物。
[31]經過戰後的迅速發展,白俄羅斯的工業得到恢復,並成為了蘇聯西部的主要製造業中心,創造工作機會,吸引俄羅斯族人前來就業。
[32]
1986年,與白俄羅斯相鄰的加盟共和國烏克蘭發生車諾比核電廠事故,因風向與地形的關係,造成東南部的戈梅利州與莫吉廖夫州兩個州受到嚴重的污染。
1991年8月25日,在白俄羅斯共產黨的支持下,國名從「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變更為「白俄羅斯共和國」[33]。
蘇聯解體後,1991年8月25日白俄羅斯宣布獨立。
獨立3年後的1994年6月24日和7月10日的兩場總統選舉中[34],曾經在國內並不知名的亞歷山大·盧卡申科在第一輪選舉中的得票率為45%,第二輪以80%[35]的得票率擊敗14%得票率的競爭對手維亞切斯拉夫·弗蘭采維奇·克比奇當選總統。
在之後的2001年、2006年和2015年選舉中皆連續獲選擔任總統。
人權觀察[36]、國際特赦組織[37]對此批評盧卡申科政府有威權主義作風,而盧卡申科的威權統治最終使得該國於2020年爆發了其統治近26年規模最大的反政府示威。
政治[編輯]
總統盧卡申科(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左)握手,2012年12月
主條目:白俄羅斯政治
白俄羅斯是實行總統制的共和國,政府由總統和國會所組成,根據1994年憲法所規定,每五年舉行一次總統的選舉,1996年總統任期五年被改為七年任期一次,國會的下議院由110位成員所組成,上議院則由64位成員所組成。
但事實上,白俄羅斯是一個獨裁國家,主要權力集中在總統手中,國內選舉缺乏自由,司法獨立也比較薄弱。
[38]
白俄羅斯裝甲車
白俄羅斯T-72
地理[編輯]
主條目:白俄羅斯地理
白俄羅斯位於歐洲的中部,是一個內陸國家,與其接壤的國家有在東部的俄羅斯,北部的拉脫維亞,波蘭,西北的立陶宛以及南部的烏克蘭。
白俄羅斯面積20.76萬平方公里,南北相距560公里,東西相距650公里[39]。
白俄羅斯地處東歐平原,地勢低平、多為河流溼地[40],森林覆蓋面積達到40%[41][42],最高峰為捷爾任斯克山,海拔345米,最低點在涅曼河為90米[40]。
大小河流2萬多條,總長9.06萬公里。
主要河流有第聶伯河、普里皮亞季河、西德維納河、涅曼河和索日河,其中有6條河超過500公里。
涅曼河向西北流入波羅的海,普里皮亞季河朝東與第聶伯河匯合後注入黑海[43]。
白俄羅斯擁有總面積為2000平方公里的1萬個湖泊,最大的納拉奇湖面積為79.6平方公里,享有「萬湖之國」美譽。
另有130多個水庫,水利資源豐富。
氣候介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40]。
冬季氣候特徵則較為溫暖,1月西南部平均氣溫−4℃(布列斯特),東北部則為-8℃(維捷布斯克)。
夏季氣候涼爽而潮濕,平均氣溫18℃[44]。
白俄羅斯年降水量為550毫米~700毫米[40]
資源[編輯]
白俄羅斯礦產資源豐富,30多種礦物分布在4000多個礦區,最重要的礦藏有鉀鹽,貯量居歐洲前列,可供開採20-115年。
非礦資源有花崗石、白雲石、石灰石、泥灰和白堊、防火材料和亞粘土等。
泥炭貯量44億噸(占原蘇聯總儲量的36%)。
飲用礦泉水和醫療礦泉資源豐富。
森林覆蓋率為36%,原始森林面積占19%。
木材儲量為10·93億立方米,每年出口各種木材約500萬噸。
另外,白俄羅斯境內有各種動物3.1萬種。
[12]
行政區劃[編輯]
數字1為明斯克市、2為布列斯特州、3為戈梅利州、4為格羅德諾州、5為莫吉廖夫州、6為明思克州、7為維捷布斯克州
主條目:白俄羅斯行政區劃
白俄羅斯全國劃分為7個國家一級行政區,包括6個州(вобласць)和一個具有獨立行政區地位的市—首都明斯克市。
布列斯特州
戈梅利州
格羅德諾州
莫吉廖夫州
明斯克市
明斯克州
維捷布斯克州
主要城市[編輯]
主條目:白俄羅斯城市列表
主要城市有布列斯特、戈梅利、格羅德諾、明斯克、莫吉廖夫和維捷布斯克等。
明斯克的勝利廣場
明斯克剪輯
米爾城堡
馬克思街
路面電車
拖拉機工廠
白俄羅斯城際鐵路
白俄羅斯國立師範大學
全聖教堂
國家芭蕾舞歌劇院
經濟[編輯]
主條目:白俄羅斯經濟
50000白俄羅斯盧布鈔票正面
白俄羅斯製造的礦業卡車
2019年,白俄羅斯的名義GDP為625.72億美元[45],人均名義GDP6604美元,GDP增速1.2%,是世界第84大經濟體。
國有經濟在白俄羅斯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2015年有39.3%的白俄羅斯人受僱於國有企業[46]。
白俄羅斯自蘇聯時代就有良好的工業基礎,2017年第二產業占GDP比重達40.8%[47]。
汽車製造業(英語:AutomotiveindustryinBelarus)、機械製造業、冶金加工業、工具機、電子及雷射技術比較發達和先進,IT業也很發達;農業和畜牧業亦較發達,馬鈴薯、甜菜和亞麻等產量在獨立國協國家中居於前列。
白俄羅斯與俄羅斯經濟聯繫緊密,2019年與俄羅斯的貿易往來分別占白俄羅斯進出口份額的46.3%和54.2%[48];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白俄羅斯的經貿往來也快速發展,2019年為其第五大出口國和第三大進口國,並在明斯克建有中國-白俄羅斯工業園。
白俄羅斯的貨幣為白俄羅斯盧布。
人口[編輯]
白俄羅斯人口為934.96萬人(2021年),多年來呈下降趨勢。
主體民族白俄羅斯族占84.9%,俄羅斯族占7.5%,波蘭族占3.1%,烏克蘭族占1.7%,其他民族占2.8%。
宗教[編輯]
主條目:白俄羅斯宗教
白俄羅斯居民大多信奉東正教,而西北部的一些地區則信奉天主教以及獨立教派(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合併教派)。
[12]
文化[編輯]
主條目:白俄羅斯文化
白俄羅斯文化與周邊國家有很多的互動及影響,特別是在過去100年,人們生活的俄羅斯化使白俄羅斯許多傳統文化消失。
白俄羅斯傳統服飾最初受基輔羅斯時期服飾風格的影響,之後主要受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俄羅斯等其他歐洲國家服裝形式的影響。
除了受俄羅斯文化的影響,白俄羅斯的烹飪技術接近立陶宛,但給人的感覺是沒有鄰國豐富,也沒有鄰國那樣引人矚目。
文化發展[編輯]
白俄羅斯政府大力介入文化發展,盧卡申科總統要求電台和電視台廣播符合法令,訂有每日白俄羅斯語所占的百分比。
電台和電視台都屬於國有,報紙大部分為國家控制,如「白俄羅斯共和國報」等。
白俄羅斯政府文化部資助推廣白俄羅斯藝術文化活動,贊助年度文化節日,例如維捷布斯克(Vitebsk)的Slavianski集市,[49]提供表演者、作家、音樂家和演員場所,展現白俄羅斯藝術工作者的才華。
在國家假期時如獨立紀念日和勝利紀念日,明斯克不僅有煙火和閱兵表演,還有藝文活動展示,並授予各類獎項:「傑出民族英雄」、「白俄羅斯優秀音樂藝術」。
[50]
白俄羅斯政府每年贊助的文化節包括:
「精湛的七十二坊」;
「明斯克之春」;
「七十二文藝匯演」;
國際爵士樂節;
全國收穫祭;
「兒童及青少年藝術」;
青年藝術比賽綜藝節目;
「悲慟的尼爾斯維施城堡」;
「米爾城堡」;
白俄羅斯節;
全國詩詠與歌唱。
藝術和文學[編輯]
白俄羅斯文學[51]始於11至13世紀的宗教經文,例如12世紀圖拉夫的西里爾的詩歌。
[52]至16世紀,FrancyskSkaryna將聖經翻譯成白俄羅斯語,於1517年至1525年間在布拉格和維爾紐斯Vilnius出版,成為白俄羅斯及東歐第一本印刷書籍。
[53]
白俄羅斯併入蘇聯後,蘇聯政府接管文化事務。
起初「白俄羅斯化」政策受到重視,但在1930年代大逆轉。
白俄羅斯知識分子和民族主義倡導者在史達林主義下被流放或殺害。
[54]白俄羅斯的文學作家流亡至波蘭,但1939年波蘭被蘇聯佔領。
之後納粹德國佔領白俄羅斯後,詩人和作家繼續流亡,直到1960年代才返回祖國。
[53]
白俄羅斯音樂來自豐富的民間和宗教音樂,其音樂傳統可追溯至立陶宛大公國時代。
19世紀,波蘭作曲家斯坦尼斯拉夫·莫紐什科在明斯克創作了歌劇和室內樂作品,與白俄羅斯詩人VintsentDunin-Martsinkyevich合作,創作了歌劇《農婦》(Sialanka)。
19世紀末,白俄羅斯的主要城市已普遍有歌劇和芭蕾舞團。
M.Kroshner的芭蕾舞劇《夜鶯》(Nightingale)創作於蘇聯時期,成為第一部白俄羅斯芭蕾舞劇。
[55]
二戰後,白俄羅斯國家歌劇和芭蕾舞劇場於1996年被授予BenoisdelaDance獎,成為世界頂級的芭蕾舞團。
[56]近年來,儘管白俄羅斯政府支持傳統本土音樂,限制播放外國音樂,但搖滾音樂變得越來越流行。
自2004年以來,白俄羅斯每年都派歌者參加歐洲歌唱大賽。
[57]
服飾[編輯]
傳統白俄羅斯服飾起源於基輔羅斯時期。
由於氣候涼爽,衣服的設計目的是為了保持體溫,通常由亞麻或羊毛製成。
衣物的裝飾有受鄰近文化影響的華麗圖案:波蘭人、立陶宛人、拉脫維亞人、俄羅斯人和其他歐洲國家的文化。
在白俄羅斯的每個地區都有特定的圖案樣式。
[58]在白俄羅斯國旗上可見到早期禮服的裝飾圖案,該國旗圖案是在1995年爭議性公投之後所採用。
[59]
飲食[編輯]
白俄羅斯美食主要包括蔬菜、肉類和麵包,食物通常採取慢煮或燉煮的方式。
通常,白俄羅斯人習慣用一頓清淡的早餐,午晚餐則相對豐盛。
白俄羅斯餐桌上常見到小麥麵包和黑麥麵包,但以黑麥麵包更為尋常,因為氣候條件過於惡劣,當地種植小麥不容易。
傳統上白俄羅斯東道主在招待客人時或外出訪客時,會提供麵包和鹽以表示熱情與好客。
[60]
文化遺產[編輯]
白俄羅斯有四個世界遺產遺址:
米爾城堡群;
涅斯維日城堡
別洛韋日森林(與波蘭共有);
斯特魯維測地弧(愛沙尼亞、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俄羅斯、瑞典和烏克蘭共有)。
教育[編輯]
白俄羅斯文學的促進者弗蘭齊斯克·斯科里納(英語:FrancyskSkaryna)
白俄羅斯教育發達,普通學校實行十二年制免費義務教育。
高等院校學制4-5年,分免費和繳費兩種形式。
2005年教育預算支出占國家總預算支出的2.08%。
現有4128所學前教育機構(在學兒童約9萬人)、4221所普通中等教育機構(在校生約128萬人)、253所中等專業學校、55所高等院校(其中國立高等院校43所、非國立高等院校12所)。
據統計,目前普通中等教育機構的工作人員共15萬人,其中教師約14萬人;在高等院校工作的有2萬餘人。
著名大學有:白俄羅斯國立大學,成立於1921年,學生14000人,教師1610人;白俄羅斯國立技術大學,成立於1920年,學生21000人,教師1560人;白俄羅斯國立師範大學,成立於1914年,學生14586人,教師1038人;白俄羅斯國立經濟大學,成立於1933年,學生15000人,教師700人;白俄羅斯國立農業大學,成立於1940年,學生9106人,教師630人;明斯克國立語言大學,成立於1948年,學生4500人,教師537人。
[12]
外交[編輯]
主條目:白俄羅斯建交列表
白俄羅斯奉行以俄羅斯為重點、多元化的外交政策,全面發展同獨立國協和周邊國家關係,積極參與獨立國協地區一體化進程。
以俄白聯盟國為依託,積極參與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建設。
重視和發展同獨立國協各國、亞非拉國家等的友好合作關係,努力擴大國際影響。
截至2019年,白俄羅斯已與183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
媒體[編輯]
到2020年底,白俄羅斯全國共有1215家報刊,發行量和影響最大的報紙是總統辦公廳機關報--《蘇維埃白俄羅斯報》,用俄、白兩種文字出版,日發行量約40.29萬份,創刊於1927年。
此外發行量在1萬份以上10萬份以下的的報紙有:《共和國報》、《人民報》、《為了祖國的榮譽》、《青年旗幟報》、《白俄羅斯田野》、《白俄羅斯實業報》、《人民意志報》。
電視和廣播機構主要為白俄羅斯國家電視廣播公司,該公司直屬總統管轄,公司主席、副主席由總統任免。
公司下轄新聞部、電視台、電台、無線電技術中心和商業廣告部,在各州設有分部,其廣播電視服務覆蓋全國。
共有約3000名專業人員。
白俄羅斯國家廣播電視公司下屬的白俄羅斯廣播電台創建於1925年11月,現有三套節目。
第一套節目每天播出19小時。
第二套節目每天播出16小時。
「首都」廣播電台每天播出12小時。
三套節目都混用俄、白兩種語言廣播,烏克蘭、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與白相鄰地區及俄羅斯烏拉爾山脈以西地區可收聽到。
白俄羅斯國際廣播電台通過網際網路每天用白俄羅斯語、俄語、漢語、德語、英語對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中華人民共和國及20多個歐洲和非洲國家廣播4小時。
白俄羅斯國家電視台創建於1956年,混用白語和俄語播出,日播出時間約20小時。
[12]
死刑[編輯]
白俄羅斯是目前唯一執行死刑法律的歐洲國家。
[來源請求]
體育[編輯]
足球隊[編輯]
鮑里索夫BATE足球俱樂部,該俱樂部常年參加歐洲冠軍聯賽
MTZ萊普足球俱樂部
注釋[編輯]
^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7]及中華民國政府[8]仍然使用原名稱。
參見[編輯]
白俄羅斯主題
白俄羅斯共和國青年團
白俄羅斯-俄羅斯關係
俄白聯盟國
參考文獻[編輯]
^白俄羅斯共和國憲法
^FAO'sInformationSystemonWaterandAgriculture.FAO.[2013-02-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6).
^Distributionoffamilyincome –Giniindex.GINIindex.Worldbank.[2014-01-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3).
^HumanDevelopmentReport2019(PDF).UNITEDNATIONSDEVELOPMENTPROGRAMME.[2019-12-21].(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20-01-18).
^EternalDaylightSavingTime(DST)inBelarus.timeanddate.com.2011-09-19[2011-11-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9).
^ICANNадобрылазаяўкуБеларусінадэлегаваннедаменапершагаўзроўнюзпадтрымкайалфавітаўнацыянальныхмоў.БЕЛ.[2014-08-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白俄罗斯国家概况.[2019-10-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1).
^白俄羅斯共和國.[2021-08-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5).
^“白罗斯”而不是“白俄罗斯’.白羅斯共和國駐華大使館.2018-03-17[2018-03-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7)(中文(簡體)).
^白罗斯共和国概况.白羅斯共和國官方網站.[2019-05-21].(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2).
^UNStatisticsDivision.StandardCountryandAreaCodesClassifications(M49).UnitedNationsOrganization.2010年4月1日[2010年4月22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4月17日).
^12.012.112.212.312.4中国外交部.[2004-04-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3-02).
^同一個「羅斯」不一樣的國度,白俄羅斯將中文譯名改為「白羅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文匯網。
^Zaprudnik1993,第4-5頁
^Zaprudnik1993,第2頁
^JamesMinahan.MiniatureEmpires:AHistoricalDictionaryoftheNewlyIndependentStates.Greenwood.1998年:35頁[2015-10-24].ISBN 0-313-30610-9.(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3).
^去俄羅斯化?白羅斯正名「白羅斯」.自由時報.2018-03-17[2020-01-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7).
^Plokhy,Serhii.TheOriginsoftheSlavicNation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6年:第94–95頁.ISBN 0-521-86403-8.
^Ermalovich,Mikola.Pasliadakhadnagomifa(TracingoneMyth).Minsk:Navukaitekhnika.1991年[2015-10-24].ISBN 978-5-343-00876-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3).
^CharlesHenryRobinson.TheConversionofEurope.Longmans,Green.1917年:第491–492頁.
^Rowell,S.C.BalticEurope.Jones,Michael(編).TheNewCambridgeMedievalHistory(Vol.6).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5年:第710頁.ISBN 0-521-36290-3.
^"Belarusia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UCLALanguageMaterialsProject
^Nowak,Andrzej.TheRusso-PolishHistoricalConfrontation.SarmatianReview XVII.RiceUniversity.1997-01-01[2007-12-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8).
^Scheuch,E.K.;DavidSciulli.Societies,CorporationsandtheNationState.BRILL.2000年:187頁.ISBN 90-04-11664-8.
^Ioffe,Grigory.UnderstandingBelarusandHowWesternForeignPolicyMissestheMark.Rowman&LittlefieldPublishers,Inc.2008-02-25:57[2014-07-03].ISBN 0-7425-5558-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Borzęcki,Jerzy.TheSoviet-Polishpeaceof1921andthecreationofinterwarEurope.YaleUniversityPress.2008:36[2014-07-14].ISBN 978-0-300-1212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18).
^Sorge,Arndt.Theglobalandthelocal:understandingthedialecticsofbusinesssystems.OxfordUniversityPress.2005[2009-11-10].ISBN 978-1-84331-385-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0).
^Minahan,James.Miniatureempires:ahistoricaldictionaryofthenewlyindependentstates.GreenwoodPress.1998[2009-11-10].ISBN 978-0-313-3061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5).
^Baron,Nick.Homelands:war,populationandstatehoodinEasternEuropeandRussia,1918–1924.WimbledonPublishingCompany.2004[2009-11-10].ISBN 978-1-84331-385-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0).
^Marples,David.Belarus:ADenationalizedNation.Routledge.1999:5[2014-07-03].ISBN 90-5702-343-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1).
^Axell,Albert.Russia'sHeroes,1941–45.Carroll&GrafPublishers.2002:247.ISBN 0-7867-1011-X.
^白俄罗斯历史文化.iExplore.com.[2006-03-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9).
^Belarus–PreludetoIndependence.LibraryofCongress.Countrystudies.us.[2013-04-2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0).
^WorldFactbook:Belarus.CentralIntelligenceAgency.1994-10-20[2007-12-21].(原始內容(TXT)存檔於2013-07-26).
^Fedor,Helen.Belarus –PreludetoIndependence.Belarus:ACountryStudy.LibraryofCongress.1995[2007-12-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0).
^EssentialBackground –Belarus.HumanRightsWatch.2005[2006-03-2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3).
^Humanrightsbycountry –Belarus.AmnestyInternationalReport2007.AmnestyInternational.2007[2007-12-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2).
^BurkhardtF.(2016)."Belarus".InFruhstorferA.;HeinM.(eds.).ConstitutionalPoliticsinCentralandEasternEurope.VergleichendePolitikwissenschaft.SpringerVS.pp.463–493.doi:10.1007/978-3-658-13762-5_1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ISBN978-3-658-13761-8.
^Coordinatesoftheextremepointsofthestatefrontier.MainGeographicCharacteristicsoftheRepublicofBelarus.LandofAncestors.theScientificandProductionStateRepublicanUnitaryEnterprise"NationalCadastreAgency"oftheStatePropertyCommitteeoftheRepublicofBelarus.2011[2013-09-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1).
^40.040.140.240.3Belarus –Geography.TheWorldFactbook.CentralIntelligenceAgency.2007[2007-11-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14).
^Belarus:WindowofOpportunity(seeTable15,page66)(PDF).UnitedNations.[2008-09-22].(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08-10-01).
^Zaprudnik1993,第19頁
^Bell,Imogen.EasternEurope,RussiaandCentralAsia2003.Taylor&Francis.2002:132.ISBN 1-85743-137-5.
^Fedor,Helen.Belarus –Climate.Belarus:ACountryStudy.LibraryofCongress.1995[2007-12-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6).
^WorldEconomicOutlookDatabase,October2019.IMF.org.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13August20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BelarusinFigures,2016.[2020-08-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3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CIAWFBO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wto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TheSlavianskiBazaarinVitebskamazeswithitsartisticatmosphere,popularartistes,hundredsofeventsandthousandsofreasonstoenjoy".sb.by.Retrieved10February2016.
^"BelarusianNationalCulture".EmbassyoftheRepublicofBelarusintheUnitedStatesofAmerica.Archivedfromtheoriginalon10February2006.Retrieved26March2006.
^"BelarusianLiterature".yivoencyclopedia.org.Retrieved10February2016.
^"OldBelarusianPoetry".VirtualGuidetoBelarus.1994.Archivedfromtheoriginalon11October2007.Retrieved9October2007.
^53.053.1"Belarus:history",Britannica.com;accessed4March2016.
^Tereshkovich,Pavel;RobertJ.Valliere(2001)."TheBelarusianRoadtoModernity".InternationalJournalofSociology.Belarus:BetweentheEastandtheWest(I).31(3):78–89.doi:10.1080/15579336.2001.11770234.JSTOR20628625.S2CID152025564.
^Zou,Crystal(11December2003)."BalletsforChristmas".ShanghaiStar.Archivedfromtheoriginalon25February2005.Retrieved20December2007.
^"ClassicalMusicofBelarus".Belarusguide.com.Retrieved29April2013.
^NationalStateTeleradiocompany"Belarusentrytothe2004EurovisionSongContest".Archivedfromtheoriginalon24February2008.Retrieved25November2006.
^"Belarusiantraditionalclothing".Belarusguide.com.Retrieved29April2013.
^"Belarus–Ornament,FlagsoftheWorld".Fotw.fivestarflags.com.Retrieved29April2013.
^CanadianCitizenshipandImmigration–CulturesProfileProject–EatingtheBelarusianWayArchived20March2007attheWaybackMachine(1998);retrieved21March2007.
Zaprudnik,Jan.Belarus:AtACrossroadsInHistory.WestviewPress.1993.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導遊上的相關旅行指南:白俄羅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白俄羅斯(分類)
白俄羅斯總統府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白俄羅斯政府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白俄羅斯國家銀行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白俄羅斯外交部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白俄羅斯國防部網站
白俄羅斯華人論壇
拉脫維亞 立陶宛
俄羅斯
波蘭
俄羅斯
白俄羅斯
烏克蘭
閱論編歐洲西歐不列顛群島
英國
英格蘭
蘇格蘭
威爾斯
北愛爾蘭
愛爾蘭
法語圈
法國
摩納哥
低地國家群
荷蘭
比利時
盧森堡
南歐亞平寧半島
義大利
梵蒂岡(屬聖座)
聖馬利諾
伊比利亞半島
葡萄牙
西班牙
安道爾
地中海諸國
希臘
賽普勒斯
馬爾他
中歐德語圈
德國
奧地利
瑞士
列支敦斯登
馬扎兒語圈
匈牙利
西斯拉夫國家
波蘭
捷克
斯洛伐克
北歐斯堪地那維亞
丹麥
挪威
瑞典
芬蘭
冰島
波羅的海三國
立陶宛
拉脫維亞
愛沙尼亞
東歐東斯拉夫國家
俄羅斯(歐洲部分)
白俄羅斯
烏克蘭
巴爾幹半島
斯洛維尼亞
克羅埃西亞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塞爾維亞
蒙特內哥羅
北馬其頓
科索沃
阿爾巴尼亞
保加利亞
羅馬尼亞
摩爾多瓦
跨歐亞地區(部分領土位於歐洲)
俄羅斯(歐洲部分)
土耳其(色雷斯)
喬治亞(高加索地區)
亞塞拜然(高加索地區)
哈薩克(烏拉河以西)
海外屬地與其他特殊政區
英國
直布羅陀
格恩西
曼島
澤西
挪威
揚馬延島
斯瓦巴群島
丹麥
法羅群島
馬爾他騎士團(主權實體)
參見:世界政區索引
非洲
美洲
南極洲
亞洲
大洋洲
各國首都列表
閱論編歐洲各國家和地區聯合國會員國
阿爾巴尼亞
安道爾
亞美尼亞
奧地利
亞塞拜然
白俄羅斯
北馬其頓
比利時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保加利亞
克羅埃西亞
賽普勒斯
捷克
丹麥
愛沙尼亞
芬蘭
法國
喬治亞
德國
希臘
匈牙利
冰島
愛爾蘭
義大利
哈薩克
拉脫維亞
列支敦斯登
立陶宛
盧森堡
馬爾他
摩爾多瓦
摩納哥
蒙特內哥羅
荷蘭
挪威
波蘭
葡萄牙
羅馬尼亞
俄羅斯
聖馬利諾
塞爾維亞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西班牙
瑞典
瑞士
土耳其
烏克蘭
英國
公認主權實體
馬爾他騎士團
梵蒂岡(聖座)
歐洲聯盟
未受國際普遍承認國家
阿布哈茲
科索沃
阿爾察赫
北賽普勒斯
南奧塞提亞
德涅斯特河沿岸
頓涅茨克
盧甘斯克
屬地和其他特殊政區
亞克羅提利與德凱利亞
奧蘭
法羅群島
直布羅陀
揚馬延
根西
澤西
曼島
斯瓦爾巴
閱論編歐洲各國及其首都西歐北歐南歐中歐東歐東南歐
法國-巴黎
英國-倫敦
德國-柏林
荷蘭-阿姆斯特丹
比利時-布魯塞爾
盧森堡-盧森堡市
愛爾蘭-都柏林
摩納哥(城邦國)
丹麥-哥本哈根
挪威-奧斯陸
瑞典-斯德哥爾摩
芬蘭-赫爾辛基
冰島-雷克雅維克
西班牙-馬德里
葡萄牙-里斯本
義大利-羅馬
希臘-雅典
土耳其-安卡拉
賽普勒斯-尼科西亞
梵蒂岡(城邦國)
聖馬利諾-聖馬利諾市
馬爾他-法勒他
安道爾-安道爾城
德國-柏林
奧地利-維也納
瑞士-伯恩
列支敦斯登-瓦都茲
波蘭-華沙
捷克-布拉格
斯洛伐克-布拉提斯拉瓦
匈牙利-布達佩斯
斯洛維尼亞-盧比安納
愛沙尼亞-塔林
拉脫維亞-里加
立陶宛-維爾紐斯
烏克蘭-基輔
白俄羅斯-明斯克
摩爾多瓦-奇西瑙
俄羅斯-莫斯科
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
保加利亞-索菲亞
蒙特內哥羅-波德戈里察
科索沃-普里什蒂納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塞拉耶佛
北馬其頓-斯科普里
阿爾巴尼亞-地拉那
塞爾維亞-貝爾格勒
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
國際組織成員之一閱論編不結盟運動成員國
阿富汗
阿爾及利亞
安哥拉
安地卡及巴布達
亞塞拜疆
巴哈馬
巴林
孟加拉國
巴貝多
白俄羅斯
貝里斯
貝寧
不丹
玻利維亞
波札那
汶萊
布吉納法索
蒲隆地
柬埔寨
喀麥隆
維德角
中非共和國
查德
智利
哥倫比亞
葛摩
剛果共和國
象牙海岸
古巴
北韓
剛果民主共和國
吉布地
多明尼克
多明尼加
厄瓜多
埃及
赤道幾內亞
厄利垂亞
衣索比亞
斐濟
加彭
甘比亞
加納
格瑞納達
瓜地馬拉
幾內亞
幾內亞比索
蓋亞那
海地
宏都拉斯
印度
印度尼西亞
伊朗
伊拉克
牙買加
約旦
肯亞
科威特
寮國
黎巴嫩
賴索托
賴比瑞亞
利比亞
馬達加斯加
馬拉威
馬來西亞
馬爾地夫
馬利
茅利塔尼亞
模里西斯
蒙古
摩洛哥
莫三比克
緬甸
納米比亞
尼泊爾
尼加拉瓜
尼日
奈及利亞
阿曼
巴基斯坦
巴勒斯坦國
巴拿馬
巴布亞紐幾內亞
秘魯
菲律賓
卡達
盧安達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聖露西亞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聖多美普林西比
沙烏地阿拉伯
塞內加爾
塞席爾
獅子山
新加坡
索馬利亞
南非
斯里蘭卡
蘇丹
蘇利南
史瓦帝尼
敘利亞
坦尚尼亞
泰國
東帝汶
多哥
千里達及托巴哥
突尼西亞
土庫曼斯坦
烏干達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烏茲別克斯坦
萬那杜
委內瑞拉
越南
葉門
尚比亞
辛巴威
觀察員
國家
阿根廷
亞美尼亞
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巴西
中國
哥斯大黎加
克羅埃西亞
薩爾瓦多
哈薩克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
墨西哥
蒙特內哥羅
巴拉圭
塞爾維亞
塔吉克斯坦
烏克蘭
烏拉圭
組織
非洲聯盟
阿拉伯國家聯盟
伊斯蘭合作組織
聯合國
閱論編獨立國家國協成員國
亞美尼亞
亞塞拜然
白俄羅斯
哈薩克
吉爾吉斯
摩爾多瓦
俄羅斯
塔吉克
烏茲別克
附屬成員國
土庫曼
已退出
喬治亞
烏克蘭
體育
奧林匹克運動會獨立國協代表團
帕拉林匹克運動會獨立國協代表團
獨立國協班迪球代表隊
獨立國協國家足球隊
獨立國協男子冰球球代表隊
獨立國協橄欖球隊
足球獨立國協杯
軍事
集體安全條約組織
集體快速反應部隊
獨立國協聯合防空體系
經濟
經濟法院
獨立國協自貿區
歐亞經濟共同體
歐亞專利公約
歐亞專利組織
歐洲技術援助
協會州際航空委員會分類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NE:XX451313
BNF:cb153259176(data)
CiNii:DA12328215
FAST:1260637
GND:4079143-9
HDS:042855
ISNI:0000000121712080
LCCN:n91128701
NARA:10045271
NDL:00577502
NKC:ge128882
NNL:001029641
SELIBR:171858
SUDOC:027501086
VIAF:122714179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白俄罗斯&oldid=69447302」
分類:歐洲國家白俄羅斯共和國內陸國家獨立國家國協斯拉夫國家聯合國會員國隱藏分類:有參考文獻錯誤的頁面含有白俄羅斯語的條目含有俄語的條目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HD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AR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N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ELIB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15元素的規範控制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新聞維基導遊
其他語言
АҧсшәаAcèhАдыгабзэ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PangcahAragonésÆngliscالعربيةܐܪܡܝܐالدارجةمصرىAsturianuАварKotavaअवधीAymarar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BasaBaliBoarischŽemaitėškaBikolCentral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BislamaBanjarবাংলাབོད་ཡིགবিষ্ণুপ্রিয়ামণিপুরীBrezhonegBosanskiБуряадCatalàChavacanodeZamboanga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CebuanoᏣᎳᎩکوردیCorsuQırımtatarcaČeštinaKaszëbscziСловѣньскъ/ⰔⰎⰑⰂⰡⰐⰠⰔⰍⰟ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ThuɔŋjäŋZazakiDolnoserbskiडोटेलीދިވެހިބަސްཇོང་ཁEʋegbe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FulfuldeSuomiVõroFøroysktFrançaisArpetanNordfriiskFurlanFryskGaeilgeGagauzKriyòlgwiyannenGàidhligGalegoAvañe'ẽगोंयचीकोंकणी/GõychiKonknni𐌲𐌿𐍄𐌹𐍃𐌺ગુજરાતીGaelgHausa客家語/Hak-kâ-ngîHawaiʻi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Hornjoserbsce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Արեւմտահայերէ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nterlingueIgboIlokano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PatoisLa.lojban.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QaraqalpaqshaTaqbaylitАдыгэбзэKabɩyɛKongoҚазақшаKalaallisutភាសាខ្មែរಕನ್ನಡ한국어ПеремкомиКъарачай-малкъарKurdîКомиKernowekКыргызчаLatinaLadinoLëtzebuergeschЛезгиLinguaFrancaNovaLugandaLimburgsLigureLadinLombardLingálaລາວLietuviųLatgaļuLatviešuMadhurâBasaBanyumasanМокшеньMalagasyОлыкмарийMāoriMinangkaba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ꯃꯤꯇꯩꯂꯣꯟमराठीКырыкмарыBahasaMelayuMaltiမြန်မာဘာသာЭрзяньمازِرونیDorerinNaoeroNapulitanoPlattdüütschNedersaksiesनेपाली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NovialSesothosaLeboaOccitanLivvinkarjalaOromooଓଡ଼ିଆИронਪੰਜਾਬੀPangasinanKapampanganPapiamentuPicardपालिNorfuk/Pitkern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ΠοντιακάپښتوPortuguêsRunaSimiRumantschRomânăArmãneashtiTarandíne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Ikinyarwandaसंस्कृतम्СахатылаᱥᱟᱱᱛᱟᱲᱤSarduSicilianuScotsسنڌيDavvisámegiellaSängö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Taclḥitၽႃႇသႃႇတႆး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GaganaSamoaAnarâškielâChiShona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ranantongoSiSwatiSesothoSeelterskSundaSvenskaKiswahiliŚlůnskiSakizayaதமிழ்TayalతెలుగుTetunТоҷикӣไทยትግርኛTürkmençeTagalogTokPisinTürkçeSeediqXitsongaТатарча/tatarçaChiTumbukaTwiReotahitiУдмурт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Vepsänkel’TiếngViệtWest-VlamsVolapükWalonWinarayWolof吴语Хальмг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YorùbáVahcuenghZeêuws文言Bân-lâm-gú粵語IsiZulu
編輯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