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民族主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巷仔口社會學所撰寫有關民族主義的文章. ... 請按讚:. 喜歡 正在載入... 標籤: 移民、種族主義、國族、族群、民族主義、污名52 則留言 ...
跳至主要內容
今年又到了縣市長選舉年。
在台灣,國族認同一直是選戰裡經常被喚起的議題。
猶記得上屆台北市長選舉時,柯文哲祖父母的成長背景不小心成了一段插曲:批評者以其參加過皇民化運動,暗示其擁有「日本人」認同而質疑其國家忠誠。
就選戰「策略」而言,這樣的操盤註定是失敗的。
分享按一下以分享至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Twitter(在新視窗中開啟)點這裡寄給朋友(在新視窗中開啟)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蘇碩斌/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一、疑雲重重1970年代,少年的我剛學會打棒球,巧逢日本漫畫《青少棒揚威記》…閱讀全文MegaEvents進化史:由民族主義到資本主義的兩種都市競技場→分享按一下以分享至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Twitter(在新視窗中開啟)點這裡寄給朋友(在新視窗中開啟)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陳逸淳/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院●東海大學社會系法國《查理週刊》(CharlieHebdo)遭到恐怖屠殺,導…閱讀全文嘲諷的自由:查理週刊式的自由是怎麼樣的自由?→分享按一下以分享至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Twitter(在新視窗中開啟)點這裡寄給朋友(在新視窗中開啟)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王宏仁 /中山大學社會系越南與中國在南海(越南稱東海)的主權爭議,任誰都想不到會延燒到外資企業。
據外電報導,…閱讀全文越南工人騷動的階級與中國因素→分享按一下以分享至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Twitter(在新視窗中開啟)點這裡寄給朋友(在新視窗中開啟)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邱炫元/政治大學社會系◎殖民社會的連根拔除與饑饉苟活這些存放在幾近40年鞋盒中的照片,被重新取出、編目整…閱讀全文青年Bourdieu的阿爾及利亞之旅(二):戰地田野、攝影之眼與後殖民社會學→分享按一下以分享至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Twitter(在新視窗中開啟)點這裡寄給朋友(在新視窗中開啟)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邱炫元/政治大學社會系“我對(1960年代)社會學場域的感知,多半要歸功於我的社會與學術軌跡,將我引領到那…閱讀全文青年Bourdieu的阿爾及利亞之旅(一):戰地田野、攝影之眼與後殖民社會學→分享按一下以分享至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Twitter(在新視窗中開啟)點這裡寄給朋友(在新視窗中開啟)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鄭祖邦/佛光大學社會系記得在兩年多前,帶著家裡的小朋友到苗栗通霄的一個牧場遊玩,當天晚上牧場還舉辦了製作客…閱讀全文瞧!香港人!台港中的三角習題→分享按一下以分享至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Twitter(在新視窗中開啟)點這裡寄給朋友(在新視窗中開啟)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藍佩嘉/台灣大學社會系我上課的時候會問學生以下問題:「請問歐巴馬的種族是?(1)黑人/非裔美人,(2)…閱讀全文蕃仔、外勞與阿兜仔:種族主義的社會學→分享按一下以分享至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Twitter(在新視窗中開啟)點這裡寄給朋友(在新視窗中開啟)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有機草莓/台灣某北部大學,今年暫棲米國要問什麼是米國人?米國人的國族內涵是什麼?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但是…閱讀全文身體徘徊在國界的邊緣→分享按一下以分享至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Twitter(在新視窗中開啟)點這裡寄給朋友(在新視窗中開啟)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潘美玲/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達瓦諾布教授(Prof.DawaNorbu),一個孤獨的知識份子,他是圖博…閱讀全文長在圖博花園裡的異種玫瑰:紀念達瓦諾布教授→分享按一下以分享至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Twitter(在新視窗中開啟)點這裡寄給朋友(在新視窗中開啟)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搜尋關鍵字:
最新文章
數位的社會學:談數位足跡的社會研究
2021/12/14
救災的科技,行動的公民:疫情下公民的協作與自救
2021/11/30
住宅何以為「社會」?社會住宅的必要性(續):寫於社會住宅運動十周年(二)
2021/11/16
臺灣住宅體系的結構性調整之道:寫於社會住宅運動十周年(一)
2021/11/09
為何女性易為陷於貧困生活的「下流老人」?年金分配之性別差異初探
2021/10/26
維修取代拋棄:全球在地的維修運動
2021/10/12
臉書是促進了社會聯繫,還是讓人們愈來愈隔離?談社群媒體與個人的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本
2021/09/28
臺灣新都市社區如何做認同?北大特區的觀察
2021/09/14
頂上功夫,頂真人生:美髮建教生的社會書
2021/08/31
臺灣的東奧驚奇:奧運獎牌的跨國政治社會學
2021/08/17
熱門文章︰
數位的社會學:談數位足跡的社會研究
誰得了「不專心」的病?注意力缺失症(ADD/ADHD)的社會學觀察
能體會幾分街友漂泊:寫在流浪生活體驗營後
性/別化的種族歧視:後殖民女性主義的觀點(上)
階級不平等的心理學
蕃仔、外勞與阿兜仔:種族主義的社會學
為何都說我白目?:從亞斯伯格看台灣的社交常規
階級凝視下的魯蛇人生
讀心術式的家暴男心理治療?
性/別化的種族歧視:後殖民女性主義的觀點(下)
按月搜尋 按月搜尋
選取月份
2021年12月 (1)
2021年11月 (3)
2021年10月 (2)
2021年9月 (2)
2021年8月 (3)
2021年7月 (2)
2021年6月 (2)
2021年5月 (1)
2021年4月 (2)
2021年3月 (2)
2021年2月 (1)
2021年1月 (1)
2020年12月 (3)
2020年11月 (2)
2020年10月 (2)
2020年9月 (2)
2020年8月 (2)
2020年7月 (3)
2020年6月 (4)
2020年5月 (4)
2020年4月 (2)
2020年3月 (3)
2020年2月 (1)
2020年1月 (2)
2019年12月 (3)
2019年11月 (3)
2019年10月 (2)
2019年9月 (2)
2019年8月 (2)
2019年7月 (4)
2019年6月 (3)
2019年5月 (3)
2019年4月 (2)
2019年3月 (3)
2019年2月 (2)
2019年1月 (4)
2018年12月 (3)
2018年11月 (8)
2018年10月 (5)
2018年9月 (4)
2018年8月 (4)
2018年7月 (6)
2018年6月 (5)
2018年5月 (5)
2018年4月 (5)
2018年3月 (4)
2018年2月 (3)
2018年1月 (5)
2017年12月 (4)
2017年11月 (4)
2017年10月 (5)
2017年9月 (4)
2017年8月 (5)
2017年7月 (4)
2017年6月 (6)
2017年5月 (5)
2017年4月 (4)
2017年3月 (4)
2017年2月 (4)
2017年1月 (4)
2016年12月 (6)
2016年11月 (6)
2016年10月 (4)
2016年9月 (4)
2016年8月 (6)
2016年7月 (4)
2016年6月 (5)
2016年5月 (5)
2016年4月 (4)
2016年3月 (5)
2016年2月 (5)
2016年1月 (3)
2015年12月 (6)
2015年11月 (4)
2015年10月 (4)
2015年9月 (3)
2015年8月 (4)
2015年7月 (5)
2015年6月 (13)
2015年5月 (4)
2015年4月 (5)
2015年3月 (5)
2015年2月 (3)
2015年1月 (6)
2014年12月 (8)
2014年11月 (4)
2014年10月 (7)
2014年9月 (5)
2014年8月 (4)
2014年7月 (4)
2014年6月 (5)
2014年5月 (9)
2014年4月 (9)
2014年3月 (6)
2014年2月 (3)
2014年1月 (4)
2013年12月 (5)
2013年11月 (5)
2013年10月 (5)
2013年9月 (5)
2013年8月 (4)
2013年7月 (5)
2013年6月 (5)
2013年5月 (5)
2013年4月 (5)
2013年3月 (4)
2013年2月 (2)
芭樂人類學《敞墳之地》書評:考古學讓我們得以介入不遠的、被隱藏的過去,為遷移者說一個不一樣的故事運動防護員──一份需要關懷與愛的工作歷史學柑仔店消失在高中歷史課本裡的台灣考古學「麵包學者」與「哲學頭腦」——世界史教授席勒談大學生的學習態度Blogroll
芭樂人類學
歷史學柑仔店
台灣社會學會
新作坊
好厝邊福利社電子報
白經濟
標籤2018九合一大選(3)
ADD(1)
ADHD(1)
ANT(2)
Bataille(1)
Baudrillard(1)
Bourdieu(2)
CAM(1)
CERT(1)
CharlesTaylor(1)
COVID(1)
COVID-19(7)
CRPD(1)
g0v(2)
Geertz(1)
Goffman(1)
IVSA(1)
LAT(1)
Lolita(1)
Polanyi(1)
Rakyat(1)
SARS(1)
Scott(1)
Simmel(1)
Soyinka(1)
STS(4)
StuartHall(1)
Tilly(1)
Urry(1)
Zerubavel(1)
下流老人(1)
不平等(2)
不正常(1)
世代(2)
世界體系(2)
中國(23)
中國製造2025(1)
中東,歷史(1)
中藥(2)
中醫(1)
乳房(1)
亞斯伯格(1)
人口(3)
人口流動(1)
人口遷移與生命歷程(1)
人工智能(1)
人形地景(1)
人權(3)
人造社會性(1)
仲介(1)
伊斯蘭(1)
低生育率(1)
住宅政策(2)
佛光山(1)
佛教(1)
便利商店(1)
俗民方法論(1)
信仰(1)
修理咖啡館(1)
個人主義(1)
倫理(4)
做媽媽(1)
健保(2)
健康(13)
健康不平等(1)
健康主義(1)
傳統(2)
債務(3)
價值中立(1)
價值自由(1)
充權(1)
兒童(3)
入世佛教(1)
內部殖民(1)
全球健康治理(1)
全球化(3)
兩岸經濟(1)
八八風災(1)
公共性(2)
公共預算(1)
公投(1)
公民(9)
公民參與(4)
公民權(1)
公民社會(40)
公民科技(2)
公民黑客(1)
公益(2)
共產主義(1)
兼業農(1)
冷戰(1)
分配正義(1)
初經(1)
刻板印象(1)
前台(1)
劃界工作(1)
勇武派(1)
動漫(1)
動物(1)
勞動(29)
勞動市場(1)
勞動管理(1)
勞工(1)
勞工運動(1)
勞資(2)
北京(1)
北大特區(1)
升學(2)
半導體(1)
南島(1)
南方(1)
南方理論(1)
南方社會學(2)
南水北調(1)
卡債(1)
印度(1)
原始積累(1)
參與式預算(4)
反同(2)
反商業主義(1)
反恐(1)
反抗(1)
反毒(1)
反相對主義(1)
反送中(3)
叢聚(1)
口腔癌(1)
古舞重建(1)
台北捷運(1)
台商(1)
台江(1)
台灣(2)
右派(1)
司法(5)
同儕(1)
同居(1)
同志(13)
同志婚姻(2)
同志親職(1)
同志運動(1)
同性婚姻(2)
同性親密關係(1)
和理非(1)
商品化(1)
嘉年華(1)
囤房稅(1)
國家(9)
國家機器(1)
國家資本主義(1)
國族(11)
國科會(1)
國際(1)
國際化(1)
圖博(1)
土地(1)
土地正義(1)
土地超限利用(1)
土地開發(1)
在地安老(1)
地圖(1)
地方性別文化(1)
地方政治(5)
地景敘事(1)
地震(1)
城市治理(1)
基因科學(1)
外籍移工(1)
外配生育率(1)
多元入學(3)
多元成家(1)
多元文化(1)
多胞胎(1)
大埔(1)
大學(2)
太陽花運動(1)
奧運(1)
女力(1)
女性(2)
女性主義(5)
女性主義領導(1)
女性候選人(1)
女性參政(1)
女性教育程度與生育率(1)
威權政府(1)
威權民粹運動(1)
娘炮(1)
婆媳(1)
婚外生育率(1)
婚姻(3)
婚姻平權(2)
媒介(1)
媒體(2)
子女學業成就(1)
孕產管理(1)
孤單(1)
孤獨感(1)
學校(1)
學術(5)
學費(1)
學運(13)
學院(1)
安樂死(1)
宗教(5)
官僚(1)
客家(1)
家務分工(1)
家庭(19)
家庭型態(1)
家暴(7)
家長參與(1)
密集母職(1)
實務(1)
審美社會學(1)
審議民主(3)
寫作(1)
專家(1)
專業(20)
尋租中國(1)
小畢典致詞(11)
小農生產模式(1)
少子女化(1)
局內人(1)
居住正義(3)
居家照護(1)
屏東(3)
展演性理論(1)
山寨(1)
川普(1)
工人(2)
工作(4)
工具(2)
工會(2)
工會法(1)
工業發展(1)
工資(1)
左派(1)
巴西(1)
巴赫金(1)
巷仔口社會學(1)
市場(3)
年金(2)
年金改革(3)
底層階級(1)
建教生(1)
弱勢生(1)
弱連結(1)
強連結(1)
影像發聲法(1)
後台(1)
後殖民(2)
後現代(1)
徵地(1)
德國(1)
心理健康(1)
心理發生(1)
志工(1)
性(16)
性交易(1)
性侵害(1)
性傾向(1)
性別(57)
性別化的友誼網絡(1)
性別差異(1)
性別氣質(1)
性別角色(5)
性工作者(1)
性平法(1)
恐同(1)
恐怖(1)
恐怖主義(3)
恐懼(1)
情感(1)
情感勞動(1)
情緒勞動(1)
想像共同體(2)
愉港(1)
意義(1)
意識(1)
愛情(1)
慈濟(1)
憲政(1)
成績(1)
戒嚴(1)
戰爭(1)
房價(1)
所得分配(2)
才藝班(1)
托育(2)
技術(2)
技術哲學(1)
技術者(1)
投票行為(2)
抵抗(18)
拉薩(1)
捐款(1)
捷克(1)
推拉理論(1)
支配(12)
政大社會系(1)
政府(1)
政治(18)
政治參與的性別平等(1)
政策(1)
政黨得票率(1)
教學(2)
教改(1)
教育(53)
教育社會學(2)
教育部(8)
教養文化(1)
數位文化資本(1)
數位落差(1)
數位足跡(1)
文創(1)
文化(72)
文化工業(1)
文化權(1)
文化研究(1)
文化資本(2)
文化資產(1)
文明(1)
新冠肺炎(6)
新加坡(1)
新小農階級(1)
新自由主義(3)
方法(11)
旅美台灣移民(1)
族群(24)
族群經濟(1)
族群邊界(1)
旗津(1)
日本(9)
時間(1)
最佳生育年齡(1)
月經(1)
服務業(1)
服裝(1)
未來(2)
本體論(1)
東亞(1)
校務研究(1)
校園文化(1)
核四(1)
核心邊陲(2)
核能(3)
根源情結(1)
極右民粹(1)
權力(23)
正常(1)
武漢肺炎(2)
歧視(2)
歷史(3)
歷史社會學(2)
死亡(1)
殖民(12)
母職(8)
母親(1)
毒品(1)
比較研究(1)
比較社會學(1)
民主(37)
民主化(2)
民族主義(10)
民族國家(1)
民族舞蹈(1)
民族誌(1)
氣候正義(1)
氣候變遷(1)
水產養殖(1)
水資源(2)
汙名(1)
污名(28)
河川(1)
治理(2)
法國大革命(1)
法律(1)
法規(1)
法鼓山(1)
流行(1)
消費(14)
消費者,市場,政治,社會(1)
淡馬錫(1)
淨選盟(1)
清明上河圖(1)
溝通(1)
漫畫(1)
災難(5)
災難社會學(1)
照片引談法(1)
照顧(3)
照顧勞動(1)
照顧體制(1)
熱錢(1)
父權(7)
物(1)
物質(1)
犯罪(4)
現代性(2)
理論(2)
瑞典(1)
環保(5)
環境(5)
生命政治(1)
生命權利(1)
生命歷程(2)
生命線(1)
生命軌跡(1)
生態(3)
生態不平等交換(1)
生態債務(1)
生殖(1)
生活風格(1)
生產(2)
生育率(4)
產婆(1)
產業(2)
產業工會(1)
產業結構(1)
產銷失衡(1)
田野(2)
田野的技藝(1)
田野調查(1)
男子氣慨(1)
男性(1)
疾病(4)
疾病社會學(1)
癌症(1)
發展(2)
發展遲緩(1)
白領(1)
相對主義(1)
真實烏托邦(1)
睡眠(1)
知識人(1)
知識份子(2)
研發(1)
研究(24)
社交距離(1)
社區(4)
社大(1)
社子島(1)
社會(6)
社會不平等(1)
社會互動(1)
社會交換(1)
社會企業(1)
社會住宅(2)
社會保險(1)
社會制度(1)
社會創新(4)
社會化(2)
社會學(14)
社會學是什麼(1)
社會學者(1)
社會安全網(1)
社會實踐(1)
社會心理學(1)
社會想像(1)
社會投資(1)
社會抗爭(1)
社會排除(1)
社會政策(1)
社會比較(1)
社會發生(1)
社會福利(3)
社會網絡(4)
社會變遷(2)
社會資本(2)
社會運動(41)
社會金融(1)
社會關係(2)
社會階層(1)
社經地位(1)
社群媒體(2)
社群效應(1)
福利(2)
福利國家(1)
禮物經濟(1)
秀異(1)
科技(24)
科技混生性(1)
移工(2)
移民(17)
移民政策(1)
種族(2)
種族主義(3)
空屋率(1)
空間(20)
空間研究(1)
符號(1)
米德(1)
精神病(1)
糙米(1)
系統(1)
紓困(1)
組織(2)
組織者(1)
結婚率(1)
結構(2)
統計(1)
經濟(11)
經濟學(1)
經濟社會學(3)
維修運動(1)
網絡(2)
網絡分析(1)
網路(3)
綽號(1)
繁星(2)
罐頭遊具(1)
羅莉塔(1)
美中貿易戰(1)
美國(1)
美墨邊境(1)
美容(1)
美髮(1)
老人(2)
老年(2)
老年社會學(1)
考試(1)
聯考(1)
職業傷病(1)
職業工會(1)
股票市場(1)
肥胖(1)
育幼院(1)
能K能玩(1)
能動性(1)
能源(1)
脆弱族群(1)
腐之眼(1)
臉書(1)
自我(1)
自我認同(1)
自殺(1)
自衛隊(1)
臺灣(2)
臺灣佛教(1)
舞(1)
舞蹈(1)
色情產業(1)
英國(1)
華人(1)
萌(1)
萬年溪(2)
薪資(1)
藍綠(1)
藝術(5)
藥商管理(1)
藥物(1)
藥物濫用(1)
藻礁(1)
蘭嶼(1)
虛擬社區(1)
號子(1)
融合(1)
行動者網絡理論(3)
街友(2)
衛生棉(1)
衝浪(1)
被發明(1)
補習(1)
西方中心主義(1)
西藏(3)
視覺研究(1)
視覺社會學(2)
親密(1)
親密關係(3)
親職(1)
觀光(6)
角色(8)
角色期待(1)
言談(1)
計畫性淘汰(1)
記憶(1)
設計(2)
認知社會學(1)
認識論(1)
語言(1)
課外活動(1)
諮商(1)
證券營業廳(1)
證照(2)
貧富差距(1)
貧窮(2)
貿易(1)
資本(3)
資本主義(7)
資訊(1)
資訊社會學(1)
超商(1)
越南(5)
跨國(2)
跨國灰姑娘(1)
跨性別(1)
身分實踐(1)
身分認同(1)
身心障礙(2)
身障者(1)
身體(29)
身體社會學(1)
身體論述(1)
軍隊(1)
軔實力(1)
農村(1)
農業(3)
農業社會學(2)
農民工(1)
迷(1)
遊戲場改革(1)
遊民(2)
運動(3)
道德(1)
達瓦諾布(1)
遶境(1)
遷移(2)
遷移法則(1)
遷移體制(1)
選擇性(1)
選舉(2)
遺忘(1)
邊境工廠(1)
邊界(1)
邊緣(1)
部落民(1)
都市(3)
都市主義(1)
都市政治(18)
都市更新(2)
都市社會學(2)
都市規劃(2)
都市計畫(1)
醫學(3)
醫師(1)
醫療(11)
醫療社會學(1)
重劃區(1)
金融制度(1)
金融化(1)
錢(1)
長壽(1)
長照(2)
長照2.0(1)
開放政府(2)
開源社群(1)
陰柔氣質(1)
陰陽人(1)
陽剛氣質(4)
階層(1)
階級(51)
階級分析(1)
隔離(1)
障礙(1)
障礙研究(4)
障礙者(5)
隱私(1)
集體主義(1)
雙胞胎(1)
雨傘運動(1)
電力(1)
電影(1)
電玩(1)
電車(1)
需求不確定(1)
霸凌(1)
青少年(3)
非典勞動(1)
非典型(1)
非同居親密關係(1)
韋伯(7)
韓國(2)
韓流(2)
預算(1)
風險(1)
風險社會(1)
食品(1)
食品工業(1)
食物與社會(1)
飲食社會學(1)
香港(3)
馬來西亞(2)
馬克思(2)
馬太效應(1)
體育(1)
高教工會(1)
高雄(1)
高雄氣爆(1)
高雄港(1)
高風險妊娠(1)
高齡化(1)
高齡社會(1)
魔神仔(1)
黑客松(1)
最新文章
數位的社會學:談數位足跡的社會研究
2021/12/14
救災的科技,行動的公民:疫情下公民的協作與自救
2021/11/30
住宅何以為「社會」?社會住宅的必要性(續):寫於社會住宅運動十周年(二)
2021/11/16
臺灣住宅體系的結構性調整之道:寫於社會住宅運動十周年(一)
2021/11/09
為何女性易為陷於貧困生活的「下流老人」?年金分配之性別差異初探
2021/10/26
維修取代拋棄:全球在地的維修運動
2021/10/12
臉書是促進了社會聯繫,還是讓人們愈來愈隔離?談社群媒體與個人的社會網絡與社會資本
2021/09/28
臺灣新都市社區如何做認同?北大特區的觀察
2021/09/14
頂上功夫,頂真人生:美髮建教生的社會書
2021/08/31
臺灣的東奧驚奇:奧運獎牌的跨國政治社會學
2021/08/17
按月搜尋 按月搜尋
選取月份
2021年12月 (1)
2021年11月 (3)
2021年10月 (2)
2021年9月 (2)
2021年8月 (3)
2021年7月 (2)
2021年6月 (2)
2021年5月 (1)
2021年4月 (2)
2021年3月 (2)
2021年2月 (1)
2021年1月 (1)
2020年12月 (3)
2020年11月 (2)
2020年10月 (2)
2020年9月 (2)
2020年8月 (2)
2020年7月 (3)
2020年6月 (4)
2020年5月 (4)
2020年4月 (2)
2020年3月 (3)
2020年2月 (1)
2020年1月 (2)
2019年12月 (3)
2019年11月 (3)
2019年10月 (2)
2019年9月 (2)
2019年8月 (2)
2019年7月 (4)
2019年6月 (3)
2019年5月 (3)
2019年4月 (2)
2019年3月 (3)
2019年2月 (2)
2019年1月 (4)
2018年12月 (3)
2018年11月 (8)
2018年10月 (5)
2018年9月 (4)
2018年8月 (4)
2018年7月 (6)
2018年6月 (5)
2018年5月 (5)
2018年4月 (5)
2018年3月 (4)
2018年2月 (3)
2018年1月 (5)
2017年12月 (4)
2017年11月 (4)
2017年10月 (5)
2017年9月 (4)
2017年8月 (5)
2017年7月 (4)
2017年6月 (6)
2017年5月 (5)
2017年4月 (4)
2017年3月 (4)
2017年2月 (4)
2017年1月 (4)
2016年12月 (6)
2016年11月 (6)
2016年10月 (4)
2016年9月 (4)
2016年8月 (6)
2016年7月 (4)
2016年6月 (5)
2016年5月 (5)
2016年4月 (4)
2016年3月 (5)
2016年2月 (5)
2016年1月 (3)
2015年12月 (6)
2015年11月 (4)
2015年10月 (4)
2015年9月 (3)
2015年8月 (4)
2015年7月 (5)
2015年6月 (13)
2015年5月 (4)
2015年4月 (5)
2015年3月 (5)
2015年2月 (3)
2015年1月 (6)
2014年12月 (8)
2014年11月 (4)
2014年10月 (7)
2014年9月 (5)
2014年8月 (4)
2014年7月 (4)
2014年6月 (5)
2014年5月 (9)
2014年4月 (9)
2014年3月 (6)
2014年2月 (3)
2014年1月 (4)
2013年12月 (5)
2013年11月 (5)
2013年10月 (5)
2013年9月 (5)
2013年8月 (4)
2013年7月 (5)
2013年6月 (5)
2013年5月 (5)
2013年4月 (5)
2013年3月 (4)
2013年2月 (2)
芭樂人類學《敞墳之地》書評:考古學讓我們得以介入不遠的、被隱藏的過去,為遷移者說一個不一樣的故事運動防護員──一份需要關懷與愛的工作
載入迴響中...
發表迴響…
電子郵件
名稱
網站
傳送到電子郵件地址
你的姓名
你的電子郵件地址
取消
文章未送出─請檢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
電子郵件地址檢查失敗,請再試一次
抱歉,你的網誌無法透過電子郵件分享
%d位部落客按了讚:
延伸文章資訊
- 1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区别在哪里? - 知乎
跟“我”一个民族的就是民族主义,反之就是种族主义。
- 2標籤: 民族主義
巷仔口社會學所撰寫有關民族主義的文章. ... 請按讚:. 喜歡 正在載入... 標籤: 移民、種族主義、國族、族群、民族主義、污名52 則留言 ...
- 3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运动)_百度百科
在西方民主国家,仇外与移民团体经常自称为民族主义者,以避免种族主义(racism)这种贬义的称呼。持此立场之政党可能有众多支持者,并进入国会。光头党(skinheads)等小 ...
- 4種族主義 - 華人百科
讓各民族各自發展,並不是種族隔離,而是各自發展。”但是明顯的白人掌握政治經濟的權力,有色人種成為廉價勞動力的來源;其中的黑人多在白人擁有的農場工作,但是隻拿到 ...
- 5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民粹主義、種族主義和民族主義
在這場危機中,新冠疫情的中間宿主,既不是蝙蝠,也不是穿山甲,而. 是無所不在的民粹主義、種族主義和民族主義。 這些思想意識在日常狀態下大多深藏在人們的心中,一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