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 — 認識恐慌症認識恐慌症- 憂鬱好文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焦慮是一種生理、行為及心理的緊張反應。

在生理上:心跳加速、呼吸淺快、肌肉緊繃、胸悶、口乾、冒汗、恐慌、腹瀉、失眠…。

關於憂鬱症 關於憂鬱症 關於憂鬱症 青少年憂鬱防治與心理健康促進:需要你我共同參與 台灣憂鬱症就醫現狀與問題 我們需要一個全民抗憂鬱運動 正視憂鬱症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 當家人得了憂鬱症 憂鬱症Q&A 憂鬱好文章 關於憂鬱症 下載專區 影音專區 線上資源平台 線上影音小教室 衛教手冊資料 關於憂鬱症 關於憂鬱症 青少年憂鬱防治與心理健康促進:需要你我共同參與 台灣憂鬱症就醫現狀與問題 我們需要一個全民抗憂鬱運動 正視憂鬱症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 當家人得了憂鬱症 憂鬱症Q&A 憂鬱好文章 下載專區 影音專區 線上資源平台 線上影音小教室 衛教手冊資料 首頁 關於憂鬱症 憂鬱好文章 分享: 分享 自律神經失調?—認識恐慌症認識恐慌症2009/2/27 作者:張家銘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喜博樂小組 陳先生最近會有胸悶、心悸、呼吸喘不過氣來,多次不定時的發作,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

發作時覺得自己快要死掉了,這個月已經跑了三次急診,醫師給他打了一針就好了,並且心電圖檢查都正常。

他擔心自己是否得了嚴重心臟病或是什麼疾病,找遍各大科都查不出原因。

如此的發作越來越頻繁,他對密閉的空間特別敏感,變得不敢出門沒安全感,最後才求助於精神科。

醫師聽了他的陳述,診斷他是得了「恐慌症」。

經過說明解釋與藥物治療,他的症狀很快得到控制,生活回歸正常。

「恐慌症」是焦慮症的一種,很多人都稱它是現代的文明病。

因為症狀常伴隨著胸悶、心悸,許多人不知道,以為是心臟出了問題。

或是很多時候醫師會以「精神官能症」、「自律神經失調」來告訴患者,很多患者不曉得這疾病是屬於精神科的範圍。

焦慮是一種生理、行為及心理的緊張反應。

在生理上:心跳加速、呼吸淺快、肌肉緊繃、胸悶、口乾、冒汗、恐慌、腹瀉、失眠…。

在情緒上:焦慮、煩躁、不安…..。

在認知上:不知怕什麼?會不會又怎麼樣?我快要死了?完蛋了?...。

在行為上:準備逃避或戰鬥、坐立不安、警覺反應...。

正常的焦慮,過了緊張的情境,如上台、考試、坐飛機就減緩了。

但「恐慌症」的表現,則是一種不定時陣發性的極度焦慮。

因為無法控制、不定的發作,讓人更加不安。

「恐慌症」的診斷,原則上要有四次以上的恐慌發作。

每次恐慌發作都要有以下12症狀的四個症狀以上,這些症狀常常非預期下發作,每次發作常在十分鐘內達到頂點,並會持續擔心下一次的發作。

這些發作導致生活行為因而改變,與身體或藥物因素直接致因無關,則稱之為「恐慌症」。

(診斷標準如下) 心悸心跳加速 出汗 發抖或震顫 感覺呼吸困難或窒息感 梗塞感 胸痛或不適 噁心或腹部不適 頭暈不穩感昏沈或暈厥 失去現實感、失去自我感 害怕失去控制或即將發狂 害怕即將死去 感覺異常 冷顫或潮紅 「恐慌症」若未得到很好的治療,患者易合併「懼曠症」(害怕人多、或密閉的空間)、「慮病症」(過度擔心自己身體有病)、「憂鬱症」(覺得活的很痛苦),甚至酒精依賴或自殺。

「恐慌症」若經過藥物的治療,多數效果非常不錯。

治療的第一目標是降低症狀的嚴重性與頻率,這個時候藥物治療是必須的選擇。

適當的藥物治療可以減少發作次數與嚴重性,如此信心才能恢復。

其次,在認知與行為上,對疾病與藥物建立正確的認識。

目前在許多醫院都有恐慌症的團體治療,可以更認識疾病,並由其他病友的經驗中得到學習、恢復信心。

最後在穩定下與醫師的合作與討論,逐漸停藥避免復發。

要應付恐慌症,除了藥物以外,自己的自我暗示(自我對話)也是很重要,下列是一般推薦的基本原則: 告訴自己,這感覺只是正常的生理反應 它們雖然不舒服,但卻是無害的 不要增加負向的想法,自己嚇自己 描述一下到底發生了什麼,實際你可能怕的是什麼?事實上什麼並沒有發生? 等它過去,不用對抗或逃避,接受它 注意當你停止災難想法,它自己漸漸消失 當它是改變的機會,學會應付,學會成長 想像克服成功時的感覺,自我激勵 當你有進步時,思考下一個計畫 以一個放鬆輕易的態度方法開始,不要急 to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