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資訊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儘管英文單字「worldwide」通常被寫為一個詞(沒有空格或者連字元),全稱「World Wide Web」和其簡稱「WWW」現在在一些正規的英文中也被廣泛使用。
最早的文獻談到全球 ...
全球資訊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提示:此條目的主題不是網際網路。
「WorldWideWeb」重新導向至此。
關於網頁瀏覽器和編輯器,請見「WorldWideWeb」。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19年3月12日)翻譯者可能不熟悉中文或原文語言,也可能使用了機器翻譯,請協助翻譯本條目或重新編寫,並注意避免翻譯腔的問題。
明顯拙劣的機器翻譯請改掛{{d|G13}}提交刪除。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語氣、格式、標點等使用恰當。
(2019年3月12日)請按照校對指引,幫助編輯這個條目。
(幫助、討論)
2014年,全球各國網路索引地圖
「全球資訊網」的各地常用別名羅伯特·卡里奧設計的Web圖示中國大陸萬維網臺灣全球資訊網港澳萬維網、全球資訊網
全球資訊網(英語:WorldWideWeb)亦作WWW、Web、全球廣域網路,是一個透過網際網路存取的,由許多互相連結的超文字組成的資訊系統[1]。
英國科學家提姆·柏內茲-李於1989年發明了全球資訊網。
1990年他在瑞士CERN的工作期間編寫了第一個網頁瀏覽器[2][3]。
網頁瀏覽器於1991年1月向其他研究機構發行,並於同年8月向公眾開放。
全球資訊網是資訊時代發展的核心,也是數十億人在網際網路上進行互動的主要工具[4][5][6]。
網頁主要是文字檔案格式化和超文件標示語言(HTML)。
除了格式化文字之外,網頁還可能包含圖片、影片、聲音和軟體元件,這些元件會在使用者的網頁瀏覽器中呈現為多媒體內容的連貫頁面。
全球資訊網並不等同網際網路,全球資訊網只是網際網路所能提供的服務其中之一,是靠著網際網路運行的一項服務。
目次
1起源
2工作原理
2.1發布網頁
2.2網頁的動態更新
2.3基本術語
3標準
4統計
5速度問題
6學術會議
7紀念
8參閱
9參考文獻
10外部連結
起源[編輯]
提姆·柏內茲-李在CERN工作時使用的NeXT電腦是世界上第一個網頁伺服器。
CERN的思科系統路由器是歐洲首個部署IP路由器之一。
在提姆·柏內茲-李和羅伯特·卡里奧開始全球資訊網辦公室旁邊的牌子。
全球資訊網最早的構想可以追溯到1980年提姆·柏內茲-李構建的ENQUIRE專案。
這是一個類似維基百科的超文字線上編輯資料庫。
儘管這與我們現在使用的全球資訊網大不相同,但是它們有許多相同的核心思想,甚至還包括一些柏內茲-李的全球資訊網之後的下一個專案語意網中的構想。
1989年3月,柏內茲.李撰寫了《關於資訊化管理的建議》一文,文中提及ENQUIRE並且描述了一個更加精巧的管理模型[7]。
1990年11月12日他和羅伯特·卡里奧合作提出了一個更加正式的關於全球資訊網的建議[8]。
在1990年11月13日他在一台NeXT工作站上寫了第一個網頁以實現他文中的想法[9]。
在那年的聖誕節,柏內茲-李製作了要讓網路工作的所有必要工具[10]:第一個網頁瀏覽器WorldWideWeb(同時也是網頁編輯器)和第一個網頁伺服器。
1991年8月6日,他在alt.hypertext新聞群組上貼了全球資訊網專案簡介的文章[11]。
這一天也標誌著網際網路上全球資訊網公共服務的首次亮相。
全球資訊網中至關重要的概念─超文字,起源於1960年代的幾個從前的專案。
譬如泰德·尼爾森的仙那度計劃和道格拉斯·英格巴特的NLS(英語:NLS(computersystem))。
而這兩個專案的靈感都是來源於萬尼瓦爾·布希在其1945年的論文《和我們想得一樣》中為微縮膠片設計的Memex(英語:Memex)系統。
提姆·柏內茲-李的另一個才華橫溢的突破是將超文字嫁接到網際網路上。
在他的《一千零一網》一書中解釋,他曾多次向技術社群的成員暗示這兩種技術結合是可行的,但是卻沒有任何人接受他的建議,他最後只好自己解決了這個計劃。
他發明了三項關鍵技術:
一個全球網路資源唯一認證的系統,統一資源標誌符(URI);
超文件標示語言(HTML);
超文字傳輸協定(HTTP)。
[12]
全球資訊網和其他超文字系統有很多不同之處。
全球資訊網上需要單項連接而不是雙向連接,這使得任何人可以在資源擁有者不作任何行動情況下連結該資源。
和早期的網路系統相比,這一點對於減少實現網路伺服器和網路瀏覽器的困難至關重要,但它的副作用是產生了連結失效(英語:Linkrot)的慢性問題。
全球資訊網不像某些應用軟體如HyperCard,它不是私有的,這使得伺服器和客戶端能夠獨立地發展和擴充,而不受許可限制。
1993年4月30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宣布全球資訊網對任何人免費開放,並不收取任何費用[13]。
兩個月之後Gopher協定宣布不再是免費使用,造成大量使用者從Gopher轉向全球資訊網。
早期流行的網頁瀏覽器是用於Unix和XWindows系統的ViolaWWW。
羅伯特·卡里奧、尚-弗朗索瓦·阿布拉莫維奇和提姆·柏內茲-李於全球資訊網聯盟成立十週年合影
學者普遍認為,全球資訊網的一個轉折點始於1993年推出的Mosaic網頁瀏覽器[14][15],這是由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NCSA-UIUC)的國家超級電腦應用中心團隊所開發的圖形介面瀏覽器,由馬克·安德森領導。
Mosaic的資金來自美國高速運算及通訊計劃(High-PerformanceComputingandCommunicationsInitiative)和高速運算及通訊法案(HighPerformanceComputingandCommunicationActof1991),這是美國參議員艾爾·高爾所發起的幾項運算發展計劃(英語:AlGoreandinformationtechnology)之一[16]。
在Mosaic發布之前,網頁中的圖片和文字混合並不常見,全球資訊網的受歡迎程度遠低於網際網路上使用的舊協定,例如Gopher和WAIS。
Mosaic的圖形使用介面讓全球資訊網成為迄今為止最受歡迎的網際網路協定。
1994年10月,全球資訊網協會(W3C)在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實驗室成立,建立者是全球資訊網的發明者提姆·柏內茲-李。
到了1994年底,全球網站數量仍然相對稀少,但是很多著名網站(英語:Listofwebsitesfoundedbefore1995)已經相當活躍,這些網站已經預示或者啟發了當今最流行的服務。
透過網際網路,世界各地都建立了其他網站。
這促進了協定和格式化的國際標準發展。
柏內茲-李繼續參與指導全球資訊網標準的開發,例如編寫網頁的標記式語言和他提倡的語義網願景。
全球資訊網透過一種易於使用和靈活的格式,使資訊在網際網路上傳播。
因此,全球資訊網對於網際網路的普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7]。
雖然這兩個詞語有時被混在一起使用,但全球資訊網並不是網際網路的同義詞[18]。
全球資訊網是一個資訊空間(英語:Informationspace),包含超連結文件和其他資源,由其URIs標識[19]。
它使用網際網路協定如TCP/IP和HTTP實作為客戶端和伺服器端軟體。
工作原理[編輯]
全球資訊網作為應用層協定架構在網際網路頂端,有助於更好的發揮其功能。
Mosaic網頁瀏覽器的出現讓全球資訊網更加有用,包括圖片和動態圖片(GIFs)的顯示
網際網路和全球資訊網這兩個名詞經常被混用。
然而,這兩個名詞的意思並不相同。
網際網路是一個全球互相連接的電腦網路系統。
相較之下,全球資訊網是由超連結和統一資源標誌符連接的檔案和其他資源的全球集合。
全球資訊網資源通常使用HTTP或HTTPS存取,是網際網路通訊協定的其中之一[20]。
若要進入全球資訊網上一個網頁,或者其他網路資源的時候,通常需瀏覽器上鍵入你想存取網頁的統一資源定位符(URL),或者通過超連結方式連結到那個網頁或網路資源。
這之後的工作首先是URL的伺服器名部分,被名為域名系統的分布於全球的網際網路資料庫解析,並根據解析結果決定進入哪一個IP位址(IPAddress)。
接下來的步驟是為所要存取的網頁,向在那個IP位址工作的伺服器傳送一個HTTP請求。
在通常情況下,HTML文字、圖片和構成該網頁的一切其他檔案很快會被逐一請求並行送回使用者。
網路瀏覽器接下來的工作是把HTML、CSS和其他接受到的檔案所描述的內容,加上圖像、連結和其他必須的資源,顯示給使用者。
這些就構成了你所看到的「網頁」。
大多數的網頁自身包含有超連結指向其他相關網頁,可能還有下載、源文獻、定義和其他網路資源。
像這樣通過超連結,把有用的相關資源組織在一起的集合,就形成了一個所謂的資訊的「網」。
這個網在網際網路上被方便使用,就構成了最早在1990年代初提姆·柏內茲-李所說的全球資訊網[21][22]。
發布網頁[編輯]
網路獨立於大眾傳媒而被大家使用。
如果你要發布一個網頁,你不需要去拜訪出版商或者任何其他傳媒機構,而且你潛在的讀者可能遍布於世界各地。
全球資訊網的一小部分的圖形,展示超連結
與傳統書籍文獻不同,超文字沒有一個線性的順序從頭到尾。
它不能分解成章,節,段等層次。
現在在全球資訊網上可以尋找到不同種類的資訊,你想了解其他的國家以及那裡的風土人情變得十分容易。
當你在外國或者一個偏僻的小鎮旅遊的時候,你可以通過網路找到關於這個地方的資訊,尤其是如果是在一個已開發國家的話。
當地的報紙,官方出版物和其他資料都可以非常容易找到,因此你可以通過網路找到更多種類的相關資訊。
儘管有些站點有多種語言的版本,但是大部分站點只有當地語言版本。
而且,不是所有的軟體都能很好地支援所有的特殊字元和那些從右向左寫的語言(如阿拉伯語或希伯來語)。
這些因素使得關於全球資訊網讓地球融為地球村的觀點受到挑戰。
隨著大量的免費網路首頁伺服器的出現,湧現出了無數的個人首頁以及家庭首頁,小商店的首頁等等,在網路上發布資料顯而易見地越來越容易。
網頁的動態更新[編輯]
JavaScript是一種處理網頁的手稿語言。
其標準版本是ECMAScript[23],由網景通訊公司提交給歐洲標準協會制訂。
儘管它的名字和Java類似,但是它是由網景公司開發的而不是由昇陽電腦公司開發的,除了兩者的語法都是從C語言發展而來這一點外,它們之間幾乎沒有什麼關係。
之所以叫JavaScript,只是當時網景公司希望能藉助Java的名氣推廣它。
和Java一樣,JavaScript類似C++是一種支援物件導向的程式設計的語言,和C++相同的是它允許混合代碼,即物件導向的和基於過程的代碼可以同時存在。
由於網頁瀏覽器中,JavaScript與文件物件模型(DocumentObjectModel)緊密結合,能夠很好地處理網頁,使得它比它的作者原本預期的要有用得多。
它的用途可以用術語DHTML(動態HTML)表達,以強調它和靜態HTML網頁的區別。
基本術語[編輯]
更多資訊:WWW的發音
儘管英文單字「worldwide」通常被寫為一個詞(沒有空格或者連字元),全稱「WorldWideWeb」和其簡稱「WWW」現在在一些正規的英文中也被廣泛使用。
最早的文獻談到全球資訊網稱其為「WorldWideWeb」(為一駝峰式大小寫)或者「World-WideWeb」(加了連字元,這樣這個版本的名字最接近正式的英語用法)。
有趣的是,「WWW」成為了英文中少數的簡稱的音節比本來名字的音節更長的簡稱。
在英語裡,「WorldWideWeb」共三個音節,而單單一個W字母就有三個音節。
1994年6月,在北美留學的一名中國地理學家李小文(後來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於中國新聞電腦網路(CND)的電子出版物《華夏文摘》上首次將「WorldWideWeb」稱為「萬維天羅地網」,簡稱「萬維網」[24],這樣其中文名稱漢語拼音也是以WWW開始,自此「萬維網」這一名稱在中國開始被廣泛採用。
標準[編輯]
主條目:網頁標準
全球資訊網的核心部分是由三個標準構成的:
統一資源識別碼(URL),這是一個統一的為資源定位的系統。
超文字傳送協定(HTTP),它負責規定客戶端和伺服器怎樣互相交流。
超文件標示語言(HTML),作用是定義超文字文件的結構和格式。
提姆·柏內茲-李現在是全球資訊網協會(W3C)的領導人,這個組織的作用是使電腦能夠在全球資訊網上不同形式的資訊間更有效的儲存和通信。
統計[編輯]
據2001年一份研究表明,在接入全球資訊網的電腦上儲存有超過5500億份文件,大多數檔案在不可見的「深網」[25]。
2002年一份通過20億2千4百萬網頁調查[26]表明至今大多數的網頁內容是用英語寫成的,為56.4%;之後是德語(7.7%),法語(5.6%)和日語(4.9%)。
但是中文站點的增長也很快。
一份最近的研究通過在75種語言的網路調查取樣表明,到2005年1月為止,有超過115億個網頁在公共索引頁面中[27]。
速度問題[編輯]
由於網際網路的基礎結構的缺陷,造成的問題和顯現為瀏覽速度的減慢的延遲,經常讓人很煩。
知名網站techweb甚至因此戲稱全球資訊網應改成WorldWideWait(全球等)[28]。
利用點對點技術和服務品質來提高網際網路的速度的討論一直在進行。
其他解決方案也可以在W3C(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的網站上找到。
學術會議[編輯]
和WWW有關的主要學術會議為IW3C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發起的全球資訊網系列會議。
這是有關這一系列會議的連結(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紀念[編輯]
2019年3月12日,Google更改Googledoodle,以紀念全球資訊網發明30周年。
[29]
參閱[編輯]
網際網路主題
電子出版
串流媒體
Web2.0
Web3.0
參考文獻[編輯]
^WhatisthedifferencebetweentheWebandtheInternet?.WorldWideWebConsortium.[2016-04-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2).
^McPherson,StephanieSammartino.TimBerners-Lee:InventoroftheWorldWideWeb.Twenty-FirstCenturyBooks.2009[2017-04-1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7).
^Quittner,Joshua.NetworkDesignerTimBerners-Lee.TimeMagazine.1999-03-29[2010-05-17].(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15)..HewovetheWorldWideWebandcreatedamassmediumforthe21stcentury.TheWorldWideWebisBerners-Lee'salone.Hedesignedit.Helooseditontheworld.Andhemorethananyoneelsehasfoughttokeepitopen,nonproprietaryandfree. [頁碼請求]
^WorldWideWebTimeline.PewResearchCenter.2014-03-11[2015-08-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9).
^Dewey,Caitlin.36WaystheWebHasChangedUs.TheWashingtonPost.2014-03-12[2015-08-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9).
^InternetLiveStats.[2015-08-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2).
^TheoriginalproposaloftheWWW,HTMLized.w3.org.[2005-11-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1).
^WorldWideWeb:ProposalforaHyperTextProject.1990-11-12[2015-05-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2).
^FirstWebpages.W3.org.[2009-07-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31).
^TimBerners-Lee:client.W3.org.[2009-07-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21).
^ShortsummaryoftheWorldWideWebproject.Google.1991-08-06[2009-07-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3).
^InventoroftheWeekArchive:TheWorldWideWeb.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MITSchoolofEngineering.[2009-06-2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08).
^TenYearsPublicDomainfortheOriginalWebSoftware.Tenyears-www.web.cern.ch.2003-04-30[2009-07-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13).
^MosaicWebBrowserHistory –NCSA,MarcAndreessen,EricBina.Livinginternet.com.[2009-07-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18).
^NCSAMosaic –September10,1993Demo.Totic.org.[2009-07-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3).
^VicePresidentAlGore'sENIACAnniversarySpeech.Cs.washington.edu.1996-02-14[2009-07-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0).
^InternetlegaldefinitionofInternet.West'sEncyclopediaofAmericanLaw,edition2.FreeOnlineLawDictionary.2009-07-15[2008-11-2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08).
^WWW(WorldWideWeb)Definition.TechTerms.[2010-02-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1).
^Jacobs,Ian;Walsh,Norman.ArchitectureoftheWorldWideWeb,VolumeOne.Introduction:W3C.2004-12-15[2015-02-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7).
^WhatisthedifferencebetweentheWebandtheInternet?.WorldWideWebConsortium.[2016-04-1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2).
^MultipleChoices.WorldWideWebConsortium.[2016-09-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9).
^MultipleChoices.WorldWideWebConsortium.[2016-09-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9).
^Hamilton,Naomi.TheA-ZofProgrammingLanguages:JavaScript.Computerworld.IDG.2008-07-31[2009-05-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24).
^陳昌春.“万维网”一词是李小文院士的首创与独家发明——大概率事件.科學網.[2015-01-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3).
^The'Deep'Web:SurfacingHiddenValue.Brightplanet.com.[2009-07-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04).
^DistributionoflanguagesontheInternet.Netz-tipp.de.[2009-07-27].(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23).
^AlessioSignorini.TheIndexableWebisMorethan11.5BillionPages(PDF).citeseerx.ist.psu.edu.[2015-02-04].(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5-02-04).
^WorldWideWait.TechEncyclopedia.UnitedBusinessMedia.[2009-04-10].(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0).
^30thAnniversaryoftheWorldWideWeb,[2019-03-1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12)(英語)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全球資訊網
世界上第一個網站
開放式目錄計劃中和WebDesignandDevelopment相關的內容
閱論編電信電信歷史(英語:Historyoftelecommunication)
信標(英語:Beacon)
廣播(英語:Historyofbroadcasting)
電纜保護系統(英語:Cableprotectionsystem)
有線電視
通信衛星
電腦網路
資料壓縮
音訊(英語:Audiocodingformat)
DCT
圖像
影片(英語:Videocodingformat)
數位媒體
網際網路影片(英語:Internetvideo)
網路影片平台
社群媒體
串流媒體
鼓(英語:Drumsincommunication)
埃德霍姆定律(英語:Edholm'slaw)
電報
傳真
回光訊號器(英語:Heliograph)
液壓電報機(英語:Hydraulictelegraph)
資訊時代
資訊革命
網際網路
大眾傳媒
手機(英語:Historyofmobilephones)
智慧型手機
光通訊
光電報(英語:Opticaltelegraph)
尋呼機
光音機(英語:Photophone)
預付費手機(英語:Historyofprepaidmobilephones)
電台(英語:Historyofradio)
無線電話(英語:Radiotelephone)
衛星通訊
旗語
半導體
器件
MOSEFT
電晶體(英語:Historyofthetransistor)
烽火
電信(英語:Historyoftelecommunication)
電報傳真機(英語:Telautograph)
電傳
電傳打字機
電話
電話案
電視
數位電視
網路電視
海底電纜
影片電話(英語:Historyofvideotelephony)
口哨語(英語:Whistledlanguage)
無線革命
先驅人物
納西爾·阿赫梅德(英語:NasirAhmed(engineer))
埃德溫·霍華德·阿姆斯特朗
默罕穆德·阿特拉(英語:MohamedM.Atalla)
約翰·羅傑·貝爾德
保羅·巴蘭
約翰·巴丁
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
提姆·柏內茲-李
賈格迪什·錢德拉·博斯
沃爾特·布拉頓
文頓·瑟夫
克勞德·查普(英語:ClaudeChappe)
猶根·達蘭(英語:ListofInternetpioneers)
唐納德·戴維斯(英語:DonaldDavies)
李·德富雷斯特
費羅·法恩斯沃斯
范信達
以利沙·格雷(英語:ElishaGray)
奧利弗·黑維塞
埃爾納·施耐德·胡佛(英語:ErnaSchneiderHoover)
哈羅德·霍普金斯(英語:HaroldHopkins(physicist))
網際網路先驅列表(英語:ListofInternetpioneers)
羅伯特·卡恩
姜大元(英語:DawonKahng)
高錕
納林德·辛格·卡帕尼(英語:NarinderSinghKapany)
海蒂·拉瑪
因諾琴佐·曼澤緹(英語:InnocenzoManzetti)
古列爾莫·馬可尼
羅伯特·梅特卡夫
安東尼奧·穆齊
西澤潤一
拉迪亞·佩爾曼(英語:RadiaPerlman)
亞歷山大·波波夫
約翰·菲利普·雷斯(英語:JohannPhilippReis)
克勞德·香農
亨利·薩頓(英語:HenrySutton(inventor))
尼古拉·特斯拉
卡米耶·天梭(英語:CamilleTissot)
阿爾弗萊德·維爾
查爾斯·惠斯通
弗拉基米爾·佐利金
傳輸媒介
同軸電纜
光纖通信
光纖
自由空間光通信(英語:Free-spaceopticalcommunication)
分子通信(英語:Molecularcommunication)
無線電波
無線通信
傳輸線
資料線路(英語:Datatransmissioncircuit)
電信線路(英語:Telecommunicationcircuit)
網路拓撲與交換
頻寬
通信鏈路
節點
終端(英語:Terminal(telecommunication))
交換器
電路交換
封包交換
電信交換
多路復用
空分多址
頻分多路復用
時分多路復用
偏振分多路復用(英語:Polarization-divisionmultiplexing)
軌道角動量多路復用(英語:Orbitalangularmomentummultiplexing)
碼分多址
電信網路
ARPANET
BITNET
蜂巢式網路
電腦網路
CYCLADES(英語:CYCLADES)
乙太網路
FidoNet
網際網路
二代網際網路(英語:Internet2)
ISDN
區域網路
移動通訊(英語:Mobiletelephony)
下一代網路
NPL網路(英語:NPLnetwork)
公共交換電話網
電台網
通信裝置
電視網
電傳機(英語:Telex)
廣域網路
無線網路
全球資訊網
分類 ·概述(英語:Outlineoftelecommunication) ·主題 ·資源
閱論編自由及開放原始碼軟體常見概念與條目自由軟體及其定義、其他稱謂(英語:Alternativetermsforfreesoftware) ·與封閉原始碼的比較(英語:Comparisonofopensourceandclosedsource) ·開源軟體及其開發(英語:Open-sourcesoftwaredevelopment) ·自由軟體代管服務比較 ·自由軟體專案列表(英語:Listoffreesoftwareprojectdirectories)與軟體列表 ·「免費」與「自由」的差別(英語:Gratisversuslibre) ·長期支援 ·自由軟體大綱(英語:Outlineoffreesoftware)作業系統(核心)AROSResearchOperatingSystem(英語:AROS) ·BSD ·Darwin ·FreeDOS ·GNUHurd ·Haiku · Inferno ·Linux ·Mach ·Minix ·OpenSolaris ·Plan9 ·ReactOS ·Symbian軟體列表軟體開發(英語:Comparisonofopen-sourceprogramminglanguagelicensing) ·生物資訊學(英語:Listofopen-sourcebioinformaticssoftware) ·數學(英語:Listofopen-sourcesoftwareformathematics) ·文書處理軟體 ·音訊(英語:Comparisonoffreesoftwareforaudio) ·商業軟體(英語:Listofcommercialopen-sourceapplicationsandservices)歷史與運動GNU ·Haiku ·Linux ·Mozilla(ApplicationSuite ·Firefox ·Thunderbird) ·自由軟體運動 ·開源軟體運動(英語:Open-sourcesoftwaremovement) ·大事記(英語:Listoffree-softwareevents)組織(英語:Listoffreeandopen-sourcesoftwareorganizations)與社群Android開源專案 ·Apache軟體基金會 ·Blender基金會 ·Eclipse基金會 ·freedesktop.org ·自由軟體基金會(歐洲 ·印度 ·拉丁美洲) ·FSMI ·GNOME基金會 ·GNUProject ·GoogleCode ·KDEe.V. ·Linux基金會 ·Mozilla基金會 ·開源地理空間基金會 ·開放原始碼促進會 ·SourceForge ·Symbian基金會 ·VideoLAN組織 ·維基媒體基金會 ·Xiph.Org基金會 ·XMPP標準基金會(英語:XMPPStandardsFoundation) ·X.Org基金會 ·文件基金會 ·軟體自由法律中心 ·開放原子基金會許可證
Apache
AFL
Artistic
APSL
Boost
BSD
自由軟體基金會
GNUGPL
GNULGPL
GNUAGPL
ISC
MIT
MPL
Python
Python軟體基金會許可證
zlib
WTFPL
反996許可證
類型與標準
自由及開放原始碼軟體許可證比較
貢獻者許可證協定(英語:ContributorLicenseAgreement)
Copyleft
Debian自由軟體指導方針
自由文化作品定義
自由許可證(英語:Freelicense)
自由軟體定義(英語:TheFreeSoftwareDefinition)
開源定義
寬鬆自由軟體授權條款
公有領域
Virallicense(英語:Virallicense)
挑戰FUD ·擁抱、擴充功能再消滅 ·二進制blob(英語:Binaryblob) ·數位版權管理 ·自由及開放原始碼顯示卡驅動程式(英語:Freeandopen-sourcegraphicsdevicedriver) ·授權擴散(英語:Licenseproliferation) ·Mozilla軟體品牌重塑(英語:MozillaCorporationsoftwarerebrandedbytheDebianproject) ·專有軟體 ·SCO-Linux爭議 ·安全性 ·軟體專利 ·硬體限制 ·可信計算 ·對GPL的有關批評其他Linux發行版 ·復刻(軟體工程) ·微軟開放規範承諾(英語:MicrosoftOpenSpecificationPromise) ·共享原始碼 ·《作業系統革命》分類 ·維基共享資源 ·主題
規範控制
BNE:XX4576804
BNF:cb13319953j(data)
FAST:1181326
GND:4363898-3
LCCN:sh95000541
NARA:10644635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万维网&oldid=69463502」
分類:全球資訊網英國發明人機互動資訊時代1989年面世隱藏分類:含有連結內容需訂閱查看的頁面未列明參考文獻頁碼的條目CS1英語來源(en)自2019年3月粗劣翻譯自2019年3月需要校對的頁面含有英語的條目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AR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AlemannischAragonésÆngliscالعربيةمصرىঅসমীয়াAsturian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বাংলাBrezhonegBosanskiCatalàکوردیCorsuČeština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ΕλληνικάEmiliànerumagnòl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VõroFøroysktFrançaisNordfriiskGaeilge贛語KriyòlgwiyannenGalegoگیلکیગુજરાતીHausa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lokanoГӀалгӀай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Patois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TaqbaylitҚазақшаភាសាខ្មែរಕನ್ನಡ한국어KurdîКыргызчаLatinaLadinoLëtzebuergeschLinguaFrancaNovaLombardLietuviųLatviešuमैथिलीMalagasyОлыкмарий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مازِرونی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ਪੰਜਾਬੀPapiamentuPicardDeitschPolski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RumantschRomână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СахатылаSarduSicilianuScotsسنڌي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తెలుగుТоҷикӣ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TiếngViệtWalonWinarayWolof吴语ייִדישBân-lâm-gú粵語IsiZulu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web最佳網頁英文 - 綫上翻譯
web最佳網頁英文翻譯: web best…,點擊查查綫上辭典詳細解釋web最佳網頁英文發音,英文單字,怎麽用英語翻譯web最佳網頁,web最佳網頁的英語例句用法和解釋。
- 2全球資訊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儘管英文單字「worldwide」通常被寫為一個詞(沒有空格或者連字元),全稱「World Wide Web」和其簡稱「WWW」現在在一些正規的英文中也被廣泛使用。最早的文獻談到全球 ...
- 3英文單字必勝秘笈-英文單字W-[ web ]英文單字 - 英文995
一個Web對象可以是一個網頁(或其中的部分)、一幅圖像、純文本文件、一個目錄,一個Java小程序或CGI手稿。 Spiders weave webs. 蜘蛛結網。 詞形變化:. 動詞過去式: w...
- 4web的英文翻译是什么意思- 英语_读音_用法_例句 - 海词词典
web · n. 网;网络;网状物;腹板 · vi. 结网 · vt. 结网于;使陷入罗网.
- 5WEB在劍橋英語詞典中的解釋及翻譯
web的意思、解釋及翻譯:1. a net used to catch insects, made by a spider from the sticky thread that its b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