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多哥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Togolaise),通稱多哥(法語:Togo),是西非國家之一。
多哥東部毗鄰貝寧、北部接壤布基納法索、西部鄰接加納。
多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多哥共和國RépubliqueTogolaise(法語)
國旗
國徽
格言:Travail,Liberté,Patrie (法語)「工作、自由、祖國」國歌:Salutàtoi,paysdenosaïeux《祖國,我們向你致敬》
首都及最大城市洛美官方語言法語官方文字法語政治體制共和制法律體系歐陸法系領導人• 總統福雷·納辛貝• 總理維克多·托梅格·多貝(英語:VictoireTomegahDogbé)
面積• 總計56,785平方公里(第125名)• 水域率4.2%人口• 2018年估計7,863,400[1](第102名)• 密度116.6/平方公里(第93名)GDP(PPP)2016年估計• 總計115.25億美元[2](第148名)• 人均1,533美元[2](第175名)GDP(國際匯率)2016年估計• 總計44.05億美元[2](第153名)• 人均586美元[2](第174名)貨幣西非法郎(XOF)時區UTC+0行駛方位靠右行駛電話區號+228ISO3166碼TGO主要節日國慶日:4月27日中央銀行西非國家中央銀行人類發展指數▲0.513[3](第167名)-低
互聯網頂級域.tg網站www.republicoftogo.com
多哥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Togolaise),通稱多哥(法語:Togo),是西非國家之一。
多哥東部毗鄰貝寧、北部接壤布基納法索、西部鄰接加納。
此外,南部有一小段海岸線面向幾內亞灣。
多哥首都及最大城市為洛美。
目次
1歷史
2地理
3人口
3.1宗教
4經濟
5政治
6行政區劃
7通信
8軍事
9教育
10體育
11參閱
12參考文獻
歷史[編輯]
主條目:多哥歷史
從15世紀起,葡萄牙、英國、法國等殖民者侵入沿岸販賣奴隸,稱為「奴隸海岸」。
1856年德國勢力侵入,1884年成為德國保護國(殖民地),稱為「多哥蘭」,直到1918年。
一戰後,東、西兩部分成為英國、法國的委任統治地;二戰後成為託管地,法國根據聯合國授權對包括加納等地區的法屬多哥蘭進行託管,1957年西部併入加納,1960年4月27日東部託管到期,獨立並成立多哥共和國。
1990年代確立多黨制,但是軍隊仍未失去自1967年起幾乎持續的執政地位。
斯爾法納斯·奧林匹歐(1901-1963)在1960年多哥獨立時就成為總統。
當他拒絕626名大部分參加過在印度支那和阿爾及利亞的戰爭的多哥籍法國退伍軍人加入多哥軍隊時,被那些軍人在1963年1月13日發動的政變推翻,他在第二天被殺。
非軍人出身的總統尼古拉斯·格魯尼茲奇(1913-1969)上台。
但就在四年以後,另一次武裝政變發生,格魯尼茲奇逃離多哥並在科特迪瓦的一次車禍中身亡。
其中一名發動1963年政變的退伍軍人納辛貝·埃亞德馬(1937-2005)於1967年成為總統,直到2005年逝世。
他幾乎在1998年的選舉中被斯爾法納斯·奧林匹歐的兒子吉爾克里斯特·奧林匹歐擊敗。
2003年,憲法中對總統連任次數的限制被取消後,埃亞德馬再次被選為總統。
根據埃亞德馬的逝世公告,他的兒子福雷·納辛貝被軍隊指定為國家元首。
非洲聯盟形容這次接管為一次武裝政變。
2005年4月24日,多哥總統選舉舉行。
[1]4月26日,獨立選舉委員會宣佈多哥人民聯盟候選人福雷·納辛貝獲勝。
[2]6月20日,組成由埃德姆·科喬為總理的政府。
[3]2006年9月20日,組成以總理阿博伊博為首的政府。
[4]
地理[編輯]
多哥地圖
主條目:多哥地理
多哥座落在西非,南臨貝南灣,西接迦納,東靠貝南,北鄰布基納法索;國境南北狹長。
內陸多丘陵和高地,海拔200-500米;鮑曼峰(Baumannpeak)海拔986米,為全國最高點;沿海有沼澤、瀉湖和沙洲。
在北方有一個輕微起伏的熱帶草原,中部有山區;南部有一個高原延向佈滿廣闊的礁湖和沼澤地的濱海平原。
多哥為熱帶草原和熱帶雨林氣候,年降水量800-1800毫米。
人口[編輯]
主條目:多哥人口
多哥1998年全國人口約433萬,2007年全國人口達到571萬,年人口增長率約為2.7%,為世界上人口增長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男性平均壽命60.4歲,女性平均壽命63.9歲。
宗教[編輯]
約51%的人口宗教是當地原始信仰(巫毒教),有29%是基督教,20%的人信奉伊斯蘭教。
另外,約有兩千人信奉佛教團體-SGI創價學會,設有多哥和平會館。
經濟[編輯]
主條目:多哥經濟
這個小型亞撒哈拉經濟體嚴重依賴於商業及少有餘糧的農業,佔有全國65%的勞動力。
可可、咖啡和棉花共同創造了大約30%的出口收入。
當收成正常時,多哥能對基礎糧食自給自足,伴有偶然的個別地區供應困難。
在工業部門中,雖然遭受了全球磷酸鹽價格的下滑和國際競爭的加劇,開採磷酸鹽礦到目前為止仍然是最重要的活動。
多哥是一個區域性商業和貿易中心。
政府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支持下,通過十年的努力,實施經濟改革措施,鼓勵外國投資,使增加的收入符合放緩的支出。
但是政治局勢的動盪,包括公營和私營機構從1992年持續到1993年的罷工,危害了改革項目,縮小了稅基,中斷了必需的經濟活動。
發生在1994年1月12日的一次達50%的貨幣貶值為重新開始的結構性調整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推動作用:這些努力在1994年的鬥爭結束,政治局勢趨於明顯穩定的時候得到明顯加強。
經濟增長依靠着私有化的堅持到底,政府金融業務的不斷開放(去調節增加的公告服務開支),及儘可能地裁軍。
援助的缺乏,連同可可價格的下降,帶來GDP在1998年減少了1%,和1999年的再次增長。
如果政治氣氛沒有變壞,經濟增長會在2000-2001年增加到5%。
政治[編輯]
主條目:多哥政治
多哥的民主進程已經中斷。
她的民主制度仍然是初生的和脆弱的。
在2005年2月5日逝世的埃亞德馬總統在他37年的執政生涯中以一黨制統治多哥將近25年。
根據憲法,國會議長范巴爾·奧瓦特拉·納扎巴應接任為總統,等待新一屆選舉。
然而軍隊宣佈埃亞德馬總統的兒子,通信部部長福雷·埃亞德馬將會接任總統,宣稱的理由是納扎巴在國外。
政府同時提議解除納扎巴的議長職務,並由埃亞德馬接任。
福雷·埃亞德馬,又稱福雷·納辛貝,在國際輿論的抨擊下,在2005年2月7日宣誓就職。
2012年7月31日福雷任命奎西·塞萊亞戈吉·阿胡梅-祖努為多哥總理。
多哥議會選舉於2013年7月25日舉行,根據多哥憲法第66條規定,議會選舉結束後,政府將辭職。
祖努8月27日向福雷提交了辭呈。
福雷接受了祖努的辭呈,並要求其所有內閣成員繼續處理政府的日常事務,直至新總理的任命。
2013年9月6日,福雷再次任命奎西·塞萊亞戈吉·阿胡梅-祖努為政府總理。
[4]
行政區劃[編輯]
多哥政區
多哥傳統房屋
首都洛美
洛美的巫毒拜物市場
當地教室
菜市場
主條目:多哥行政區劃
多哥分為5個大經濟區(法語:régions)和30個省(préfectures),如下。
區:
中部區(Centrale)
卡拉區(Kara)
濱海區(Maritime)
高原區(Plateaux)
草原區(Savanes)
省:
布利塔省(Blitta)
索圖布阿省(Sotouboua)
昌巴省(Tchamba)
查奧州省(Tchaudjo)
阿索里省(Assoli)
巴薩省(Bassar)
比納省(Binah)
當龐省(Dankpen)
杜費爾古省(Doufelgou)
凱郎省(Kéran)
科扎省(Kozah)
阿維省(Avé)
海灣省(Golfe)
湖泊省(Lacs)
沃省(Vo)
約多省(Yoto)
齊奧省(Zio)
阿古省(Agou)
阿穆省(Amou)
達依省(Danyi)
東莫諾省(Est-Mono)
哈霍省(Haho)
克羅托省(Kloto)
中莫諾省(Moyen-Mono)
奧古省(Ogou)
瓦瓦省(Wawa)
龐扎爾省(Kpendjal)
奧蒂省(Oti)
唐儒阿雷省(Tandjouaré)
托內省(Tône)
另外,首都洛美規劃為地級市(commune)。
[5][永久失效連結]
通信[編輯]
主條目:多哥通信
多哥電信公司是多哥政府指定的管理和協調通訊服務行業的國營公司。
2008年固定電話總裝機量超過7萬台。
可覆蓋全國16個城市和60多個鄉鎮地區。
截至2009年底,固定電話有28.6萬台,投入使用的有17.8萬台。
全國有流動電話用戶161萬戶。
移動通信網覆蓋總人口的85%。
多哥有兩家移動電信運營公司,即多哥移動電信公司,用戶達120萬,Moov移動電信公司,用戶60萬。
多哥電信和CAFE信息與電信公司經營互聯網業務。
上網方式分別有ADSL上網或無線上網兩種。
軍事[編輯]
主條目:多哥軍事
多哥軍隊實行義務兵、志願兵兩種制度。
義務兵役期兩年。
18-25歲的青年均可報名。
教育[編輯]
政府每年教育經費佔政府支出預算25%左右。
政府重視高等教育改革
多哥有兩所大學——-洛美大學(以前稱為貝寧大學)和卡拉大學。
教育制度分一級教育(小學)、二級教育(初中)、三級教育(高中)和四級教育(大學)。
體育[編輯]
多哥足球隊在2005年10月8日以3-2擊敗剛果民主共和國後,在世界盃非洲區外圍賽第一組中以23分力壓塞內加爾,歷史性打入2006年在德國舉行的世界盃。
經過在2005年12月9日舉行的抽籤儀式後,多哥被編入G組,同組對手有法國、瑞士和韓國。
經過三場分組賽,多哥一分也拿不到而出局。
隊中頭號球星為效力英格蘭超級聯賽球隊托特納姆熱刺隊的阿德巴約。
2010年1月9日多哥國家足球隊在安哥拉赴非洲國家杯途中遇恐怖分子襲擊導致3死8傷。
事後當地卡賓達解放組織宣稱對襲擊負責。
非洲杯官員在召開緊急會議以後最終宣佈比賽如期舉行。
儘管多哥政府在事件發生不久後要求召回國家隊,隊員決定留下來參加比賽「以紀念在這次遇襲中的遇難者」。
後來多哥隊是奉其政府的命令打道回國。
[5]
參閱[編輯]
多哥城市列表
參考文獻[編輯]
^DepartmentofEconomicandSocialAffairsPopulationDivision.WorldPopulationProspects,TableA.1(.PDF).2008revision.UnitedNations.2009[2009-03-12].(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18-10-24).
^2.02.12.22.3Togo.WorldEconomicOutlookDatabase.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IMF).April2016[2016-06-22].(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0).
^HumanDevelopmentReport2019(PDF).UNITEDNATIONSDEVELOPMENTPROGRAMME.[2019-12-22].(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9-12-09).
^多哥总统再次任命祖努为新总理要求组建新政府.[2013-09-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6).
^新浪新聞中心,2010年1月11日,未聞哨聲先聞槍聲 多哥隊遭恐怖襲擊非洲杯!非洲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多哥
閱論編非洲北部非洲
阿爾及利亞
埃及
利比亞
摩洛哥
蘇丹
突尼西亞
西部非洲
貝寧
布基納法索
查德
科特迪瓦
岡比亞
加納
幾內亞
幾內亞比紹
利比里亞
馬利
尼日爾
毛里塔尼亞
尼日利亞
塞內加爾
塞拉利昂
多哥
佛得角
中部非洲
喀麥隆
中非
赤道幾內亞
加蓬
剛果(布)
剛果(金)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南部非洲
安哥拉
博茨瓦納
科摩羅
萊索托
馬達加斯加
馬拉維
莫桑比克
納米比亞
斯威士蘭
南非
贊比亞
津巴布韋
東部非洲
布隆迪
吉布提
厄立特里亞
埃塞俄比亞
肯雅
盧旺達
塞舌爾
索馬里
南蘇丹
坦桑尼亞
烏干達
毛里裘斯
海外屬地與其他特殊政區
英屬印度洋領地
加那利群島(西)
西屬主權地
休達及梅利利亞(西)
馬德拉群島(葡)
亞速爾群島(葡)
留尼汪(法)
法屬印度洋諸島(歐羅巴島·格洛里厄斯群島·新胡安島·特羅姆蘭島)
馬約特(法)
聖赫勒拿(英)
索馬里蘭(索馬里/爭議區)
西撒哈拉(摩洛哥/爭議區)
世界政區索引
美洲
亞洲
南極洲
歐洲
大洋洲
各國首都列表
閱論編不結盟運動成員國
阿富汗
阿爾及利亞
安哥拉
安提瓜和巴布達
阿塞拜疆
巴哈馬
巴林
孟加拉國
巴巴多斯
白俄羅斯
伯利茲
貝寧
不丹
玻利維亞
博茨瓦納
汶萊
布基納法索
布隆迪
柬埔寨
喀麥隆
佛得角
中非共和國
乍得
智利
哥倫比亞
科摩羅
剛果共和國
象牙海岸
古巴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剛果民主共和國
吉布堤
多明尼克
多明尼加
厄瓜多爾
埃及
赤道幾內亞
厄立特里亞
埃塞俄比亞
斐濟
加蓬
岡比亞
加納
格林納達
危地馬拉
幾內亞
幾內亞比索
圭亞那
海地
洪都拉斯
印度
印度尼西亞
伊朗
伊拉克
牙買加
約旦
肯雅
科威特
老撾
黎巴嫩
萊索托
利比里亞
利比亞
馬達加斯加
馬拉維
馬來西亞
馬爾代夫
馬里
毛里塔尼亞
毛里裘斯
蒙古
摩洛哥
莫桑比克
緬甸
納米比亞
尼泊爾
尼加拉瓜
尼日
尼日利亞
阿曼
巴基斯坦
巴勒斯坦國
巴拿馬
巴布亞新幾內亞
秘魯
菲律賓
卡塔爾
盧安達
聖吉斯納域斯
聖盧西亞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沙特阿拉伯
塞內加爾
塞舌爾
塞拉利昂
新加坡
索馬里
南非
斯里蘭卡
蘇丹
蘇里南
斯威士蘭
敘利亞
坦桑尼亞
泰國
東帝汶
多哥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突尼西亞
土庫曼斯坦
烏干達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烏茲別克斯坦
瓦努阿圖
委內瑞拉
越南
也門
贊比亞
津巴布韋
觀察員
國家
阿根廷
亞美尼亞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巴西
中華人民共和國
哥斯達黎加
克羅地亞
薩爾瓦多
哈薩克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
墨西哥
黑山
巴拉圭
塞爾維亞
塔吉克斯坦
烏克蘭
烏拉圭
組織
非洲聯盟
阿拉伯國家聯盟
伊斯蘭合作組織
聯合國
閱論編世界貿易組織
阿爾巴尼亞·安哥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亞美尼亞·澳大利亞·巴林·孟加拉·巴巴多斯·伯利茲·貝南·玻利維亞·博茨瓦納·巴西·汶萊·布基納法索·布隆迪·柬埔寨·喀麥隆·加拿大·佛得角·中非共和國·乍得·智利·中國·哥倫比亞·剛果共和國·哥斯達黎加·象牙海岸·克羅地亞·古巴·剛果民主共和國·吉布堤·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厄瓜多爾·埃及·薩爾瓦多·歐盟1·斐濟·加蓬·岡比亞·格魯吉亞·加納·格林納達·危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圭亞那·海地·洪都拉斯·中國香港·冰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以色列·牙買加·日本·約旦·肯亞·南韓·科威特·吉爾吉斯·萊索托·列支敦士登·中國澳門·馬達加斯加·馬拉維·馬來西亞·馬爾代夫·馬里·毛里塔尼亞·毛里裘斯·墨西哥·摩爾多瓦·蒙古國·摩洛哥·莫桑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新西蘭·尼加拉瓜·尼日·尼日利亞·北馬其頓·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拿馬·巴布亞新幾內亞·巴拉圭·秘魯·菲律賓·卡達·盧旺達·聖吉斯納域斯·聖盧西亞·聖文森·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拉利昂·新加坡·所羅門群島·南非·斯里蘭卡·蘇里南·瑞士·台灣、澎湖、金門及馬祖個別關稅領域2·坦桑尼亞·泰國·多哥·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突尼西亞·土耳其·烏干達·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美國·烏拉圭·委內瑞拉·越南·贊比亞·津巴布韋
註1.歐盟27個成員國均為WTO成員:奧地利·比利時·保加利亞·塞浦路斯·捷克·克羅地亞·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愛爾蘭·意大利·拉脫維亞·立陶宛·盧森堡·馬爾他·荷蘭(包括歐洲部分、阿魯巴、庫拉索及聖馬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註2.中華民國的正式會籍名稱為「台灣、澎湖、金門及馬祖個別關稅領域」,代表團本身另以「中華臺北」作為簡稱。
閱論編伊斯蘭合作組織(OIC)成員國
阿富汗
阿爾巴尼亞
阿爾及利亞
阿塞拜疆
巴林
孟加拉
貝寧
布基納法索
汶萊
喀麥隆
乍得
科摩羅
科特迪瓦
吉布提
埃及
加蓬
岡比亞
幾內亞
幾內亞比紹
圭亞那
印尼
伊朗
伊拉克
約旦
科威特
哈薩克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
黎巴嫩
利比亞
馬爾代夫
馬來西亞
馬里
毛里塔尼亞
摩洛哥
莫桑比克
尼日爾
尼日利亞
阿曼
巴基斯坦
巴勒斯坦國
卡塔爾
沙特阿拉伯
塞內加爾
塞拉利昂
索馬里
蘇丹
蘇里南
塔吉克斯坦
土耳其
突尼西亞
多哥
土庫曼斯坦
烏茲別克斯坦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也門
暫停成員身份
敘利亞
觀察員觀察員國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中非
俄羅斯
泰國
北塞浦路斯
桑給巴爾
穆斯林社區/組織觀察員
菲律賓摩洛民族解放陣線(MNLF)
伊斯蘭機構觀察員
伊斯蘭會議組織成員國議會聯盟(PUOICM)(英語:ParliamentaryUnionoftheOICMemberStates) 伊斯蘭會議對話與合作青年論壇(ICYFDC)(英語:IslamicConferenceYouthForumforDialogueandCooperation)
國際組織觀察員
聯合國
不結盟運動
阿盟
非盟
閱論編法語國家及地區國際組織參與國家/地區正式成員
阿爾巴尼亞
安道爾
亞美尼亞
比利時
貝寧
保加利亞
布基納法索
布隆迪
柬埔寨
喀麥隆
加拿大
佛得角
中非共和國
科摩羅
剛果民主共和國
剛果共和國
科特迪瓦
吉布提
多米尼克
埃及
法國
加蓬
希臘
幾內亞
幾內亞比紹
赤道幾內亞
海地
老撾
黎巴嫩
盧森堡
馬達加斯加
馬里
毛里塔尼亞
毛里裘斯
摩洛哥
摩爾多瓦
摩納哥
加拿大新不倫瑞克省
尼日爾
北馬其頓
加拿大魁北克省
羅馬尼亞
盧旺達
聖盧西亞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塞內加爾
塞舌爾
瑞士
乍得
多哥
突尼西亞
瓦努阿圖
越南
比利時法語社群
準成員
塞浦路斯
加納
新喀里多尼亞
卡塔爾
觀察員
阿根廷
奧地利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大韓民國
哥斯達黎加
克羅地亞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愛沙尼亞
格魯吉亞
匈牙利
科索沃
拉脫維亞
立陶宛
墨西哥
黑山
莫桑比克
安大略
波蘭
塞爾維亞
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亞
多明尼加
捷克
泰國
烏克蘭
烏拉圭
歷任秘書長布特羅斯·布特羅斯-加利→阿卜杜·迪烏夫→米歇爾·讓→路易絲·穆斯基瓦博相關
法語國家和地區列表
法語系運動會
法國電視國際五台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NE:XX455474
BNF:cb11865648s(data)
FAST:1208739
GND:4060344-1
HDS:003470
ISNI:0000000121576744
LAC:0053L2339
LCCN:n80061115
NARA:10046283
NDL:00573158
NKC:ge131088
NNL:000979540
SUDOC:026402343
VIAF:130758453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多哥&oldid=71648339"
分類: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法語圈國際組織參與國多哥西非國家非洲國家大西洋國家法語國家地區1960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反同性戀國家聯合國會員國隱藏分類:含有非數字formatnum參數的頁面含有法語的條目含有拉丁語的條目自2017年12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HD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A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AR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N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14元素的規範控制
導覽菜單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討論貢獻建立賬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澳門繁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最近修改隨機頁面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載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導遊
其他語言
АԥсшәаAcèhАдыгабзэAfrikaansAkanAlemannischአማርኛPangcahAragonésÆngliscالعربيةالدارجةمصرىAsturianuKotava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BasaBaliBoarischŽemaitėškaBikolCentral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BislamaBanjarBamanankanবাংলাབོད་ཡིགবিষ্ণুপ্রিয়ামণিপুরীBrezhonegBosanskiБуряадCatalàChavacanodeZamboangaMìng-dĕ̤ng-ngṳ̄НохчийнCebuanoکوردیQırımtatarca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agbanliDeutschZazakiDolnoserbskiडोटेलीދިވެހިބަސްEʋegbe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FulfuldeSuomiVõroFøroysktFrançaisArpetanNordfriiskFryskGaeilgeGagauzKriyòlgwiyannenGàidhligGalegoAvañe'ẽગુજરાતીGungbeGaelgHausa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Hornjoserbsce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nterlingueIgboIlokano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Patois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QaraqalpaqshaTaqbaylitKabɩyɛKongo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KurdîKernowekКыргызчаLatinaLadinoLëtzebuergeschLinguaFrancaNovaLugandaLimburgsLigureLadinLombardLingálaLietuviųLatviešuMalagasyMāori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ꯃꯤꯇꯩꯂꯣꯟमराठीКырыкмарыBahasaMelayuMaltiမြန်မာဘာသာمازِرونیDorerinNaoeroNāhuatlPlattdüütschNedersaksiesनेपालीनेपालभाषा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NovialߒߞߏSesothosaLeboaOccitanLivvinkarjalaOromooИронਪੰਜਾਬੀKapampanganPapiamentuDeitschपालिNorfuk/Pitkern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PortuguêsRunaSimiRumantschRomânăРусскийIkinyarwandaसंस्कृतम्СахатылаSarduSicilianuScotsسنڌيDavvisámegiellaSängö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ၽႃႇသႃႇတႆး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GaganaSamoaAnarâškielâChiShona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iSwatiSesothoSeelterskSundaSvenskaKiswahiliŚlůnskiSakizayaதமிழ்TayalతెలుగుТоҷикӣไทยትግርኛTürkmençeTagalogTürkçeSeediqXitsongaТатарча/tatarçaTwiУдмурт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Vepsänkel’TiếngViệtVolapükWinarayWolof吴语Хальмг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YorùbáVahcuenghZeêuws文言Bân-lâm-gú粵語IsiZulu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西非多哥,你了解多少? - 每日頭條
多哥,非洲中西部國家,鄰國按順時針排列分別為加納、布吉納法索、貝寧,南部瀕臨幾內亞灣,是一個臨海小國。面積5.7萬平方公里,約為江蘇省一半,人口761 ...
- 2中華民國外交部全球資訊網-非洲地區-多哥共和國Togolese ...
國旗說明:多哥國旗在1960年4月27日啟用,由綠黃兩色橫向相間而成,頂部、底部及中間三條為綠色,其餘兩條為黃色,國旗左上有一顆白色五角星配置在紅色底色之上。
- 3多哥- 來自維基導遊的旅行指南 - Wikivoyage
多哥共和國,西非國家之一,東面與貝寧、北面與布吉納法索、西面與加納相鄰。南面有一小段海岸線面向幾內亞灣。首都及最大城市為洛梅。
- 4簽證及入境須知 -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
簽證及入境須知. 地區:非洲地區; 國家:多哥(Togo) ... 多哥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29人,係西非地區人口較稠密國家,人口平均壽命為65歲。根據聯合國開發計畫署所 ...
- 5多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多哥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Togolaise),通稱多哥(法語:Togo),是西非國家之一。多哥東部毗鄰貝寧、北部接壤布基納法索、西部鄰接加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