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经典读后感10篇 - 文章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必然》读后感(一):必然即趋势 ... 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必然这本书以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线索总结出了网络社会发展的一些必然形态自己规律。
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必然》经典读后感10篇
发表文章意见反馈收藏本站网站地图RSS订阅[登录][注册]
文章吧
发布文章
首页
文摘大全
情感文章
励志文章
经典文章
感动文章
哲理文章
人生感悟
日志文章
原创文章
会员中心
美文摘抄
名人名言
爱情故事
爱情语录
爱情文章
亲情文章
友情文章
情感口述
励志名言
励志故事
经典语录
经典语句
感人故事
哲理名言
哲理句子
哲理故事
人生格言
人生哲理
伤感日志
心情日志
心情随笔
心灵鸡汤
情感故事
感动的故事
观后感
随便踩踩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经典文章>读后感>
《必然》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1921:5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必然》是一本由凯文·凯利(KevinKelly)著作,译言·东西文库/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必然》读后感(一):必然即趋势 科技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寻的,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必然这本书以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线索总结出了网络社会发展的一些必然形态自己规律。
数字化将原本以实体形式呈现的事物具有了新的特性,而这些特性将会对围绕这些事物所发生的行为模式产生本质的改变,例如,数字化的东西具有可以任意拷贝的特性,具有流动特性,具有任意分割重组特性;以视频为例,任意拷贝特性使视频的获取趋于免费,流动特性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得到它,而分割重组特性使的人们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任意的分割剪辑并生成自己的作品。
数字时代很多事物都将趋于免费,人们不再需要去购买cd,无需买票去电影院观看电影,但这种趋于免费的趋势并不意味着以后没有生意可做了,因为还是有些东西无法免费获得的,这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提升用户体验相关的服务,电影院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视听体验,所以人们还是乐意花钱去电影院体验一场电影,而非待在家里观看免费下载的电影。
此处可以将这种现象理解为:原始事物本身因为其数字化特性而趋于免费,但围绕该事物的服务是应该收费的本源所在,这种免费与付费的现象更加能够体现出事物的真正价值所在(人们在消费一个物品时其实是在为所获得的体验付费,而不是物品本身,数字化使得可以零成本的获取物品本身,所以物品本身可以免费了)。
关于人工智能,世间万物都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观点是:当要为智能设备添加新功能时,不需要对其进行升级,而只需进行训练。
互联网就像是一台巨大的机器,它不断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对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KK的观点还是挺犀利的,每个观点都有相应的事实材料作为支撑,而且其中很多材料都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生活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的人如果结合KK所描述的观点自己去回想体味一下的话就回觉得确实有道理。
互联网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进程,但现在这个时期还只是刚刚开始,互联网时代将很多以前看似不可能的事物变成了可能,虽然本书对互联网的未来做了12个预测,但互联网终究会怎样发现还是一个未知数。
当互联网无处不在时,对于互联网的研究就不能只是局限在互联网技术的研究,研究互联网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影响将变得更加重要。
《必然》读后感(二):笔记 《必然》这书曾经大火过一阵,和《未来简史》一样,这本书也是关于未来的。
对未来的探究,一方面源自于人类本身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环境使然。
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变化正在加快,我们不停地向前奔跑仍然不能感到安全。
不想被时代之浪拍死,人人都巴望着提前看到未来,未雨绸缪,理所当然。
虽说未来不可预测,但KK相信他所看到的趋势。
实际上,这些趋势,我们普通人也或多或少感受到了,但他组织化的将它们讲了出来,我们也可以趁此机会好好比对比对,讨论讨论。
KK将这些趋势总结为十二个词语:形成(Becoming)、知化(Cognifying)、流动(Flowing)、屏读(Screening)、使用(Accessing)、共享(Sharing)、过滤(Filertring)、重混(Remixing)、互动(Interacting)、追踪(Tracking)、提问(Questioning),以及开始(Beginning)。
读罢全书,会发现很多情况确实如作者所讲,但他一向的技术乐观主义者,对很多趋势所带来的好处大书特书,但对于可能产生的问题却并没有给予回答。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可能的变化。
所有这些变化,都有一个源头,就是互联网(如果也要取一个关键词的话,就是:连接)。
互联网先是连接了信息与信息,然后连接了人与信息、人与人,接着还要连接人与物,物与物,到未来,任何事情都是联网的,信息的外延无限扩大,信息本身也无限扩大。
我们将身处与一个巨大的网里,而这个网囊括了人类所有的智慧。
所有的能量互相作用,肯定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下面我对上面的十二个关键词中的几个,稍微聊一聊。
——知化。
或者说智能化。
去年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已经让很多人感到震惊。
今年初,阿尔法狗又化身“大师”连赢围棋60把,人类自以为是的最后堡垒已经完全被攻破了。
廉价的并行计算、大数据和更好的算法,让人工智能时代正加速到来。
人工智能的本质,就是快速的计算能力,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与人类的智慧,阿尔法狗并不会想着怎么下才有逼格,它只是不停地运算。
而据赫拉利所言,所有事情都可以是算法,生物也是一种算法,所以,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大部分工作是完全可以预见的。
KK按人类和机器人的关系把工作分为四大类,分别是:人类能从事但机器人表现更佳的工作。
人类不能从事但机器人能从事的工作。
人类向从事却还不知道是什么的工作(刚开始)只有人类能从事的工作。
我们的工作会被机器人替代,然后我们去寻找新的工作。
然后新的工作也被机器人替代,然后我们继续开发新的领域。
这是KK的看法。
最后,他说,“这一切都是必然的。
让机器人代替我们从事现在的工作,让我们在它们的帮助下去构想有意义的新工作吧。
” 好乐观。
可是,这个变动过程的剧烈程度到底会怎样?人们是否可以消化这一变化? 这是个巨大的问题,已经有许多专家、学者展开辩论。
我们一时不可能有答案,但普通人也可以想一想,什么是机器所不可替代的。
KK给了一个选项——体验。
你可以想想。
——流动。
屏读。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好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脱胎于工业时代,桌面、文件夹,秩序井然。
第二个阶段的基本单位不再是文件,而是页面,这时,连接加深了。
到了第三个阶段,最基本的单位是“流”和“信息流”,信息的组织方式发生变化了。
这种变化作为读者明显可以感受到的就是书籍与电子书之间的不同。
纸质书,书页是不变的,版本是确定的,介质是不变的,完成度也是不变的(除非再版)。
但电子书,书页是流动的,版本是会更新的,介质也是流动的,改进也是流动的。
并且电子书还包含了读者的标记、评语,社交化的分享,整个读书的体验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种变化,改变得不仅是体验,甚至是整个认知方式。
纸的固定形式,决定了思考的形式,以前“长形式”的思考方式必须有开头,有论证,有结尾,他是线性的,但屏幕文化是一个不断变动的世界,充满其中的是无穷无尽的新闻素材、资料和未成熟的理念。
其次,正正因纸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在印刷术时代,我们拥有一套严格的信息过滤机制,只有真正重要的东西,才能够被出版。
但在网络时代,过去的过滤机制失效了,我们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
这种松散聚集在一起的碎片化信息会把人搞得晕头晕转向,把读者的注意力带离核心,在中心论述和观点之外的地方游荡。
个人能不能克服这一点? KK认为,书籍擅会增加我们的分析能力,而屏读则鼓励我们快速建立起模式,将不同的理念结合在一起。
他说,屏读会实时培养思想。
这是真的吗?我还是有点怀疑。
纸上的信息是固定的,正因为此,它获得了一种庄重感和权威感,当然还有确定感,它的潜台词是,我们是可以理解这本书的。
而网络是流动的,一切都在快速的更新和变化之中,它解放了知识,但没有办法重新收纳它,或者说,它已经没法收纳了。
当然,KK的意思是,我们不需要靠自己个人的脑子去收纳。
这背后,潜藏着两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印刷术时代,人们将知识分门别类,相信通过理性思考可以认识整个世界。
因为知识在印刷术时代是被控制的,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总能走到最后。
但是网络时代显现了一个事实,世界太大了,大到我们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这一点,无疑让印刷术时代过来的人感到恐慌。
这种种不同,各有利弊。
比如说,网络时代很容易生成“回音室”,人们容易只靠近和他一致的思想,对其他思想进行排斥,这无疑会加重思想的僵化和极端化。
另一方面,知识的网络化带来了很多不可预料的东西,比如说维基百科,它调动了许许多多个节点,让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的形式都发生了改变:当知识变得网路化之后,房间里最聪明的人不是站在讲台前给我们讲课的人,也不是房间里所有人的集体智慧,而是房间本身。
如果房间本身是最智慧的,人的价值该何去何从? ——复制加速,让很多东西都趋于免费。
KK总结了8种“比免费更好”的原生性特征,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找到一点不被替代的东西,它们可能值点钱: 即时性。
虽然很多电影网上有资源,但是我们也越来越习惯买视频网站的会员了。
我们买的不仅仅是观看的许可,还有时间(即时收看)。
个性化。
解释性。
信息太多,解释值钱。
可靠性。
信息太多,信任也值钱。
获取权。
视频网站的会员,Kindle电子书,都是使用而不是占有。
这一点在“使用”那一章,KK也做了详细的解读。
实体化。
比如音乐演出,线下活动。
可赞助。
爱好者会鼓励创造者。
比如赞赏,你会为我赞赏吗? 可寻性。
你花钱购买的不只是复制品,还有能够找到想要物品的能力。
比如我在不止读书做推荐,这样说,我做的事情也许也值点钱。
这一点另有一章“过滤”来探讨。
——过滤。
信息太多,过滤器来应对。
豆瓣评分是一个由大家共同构建的过滤系统。
不止读书是我这个人肉过滤器。
豆瓣猜,亚马逊的“你也许喜欢”,是算法过滤器。
信息时代,过滤的能力很重要。
如前所述,网络时代很容易生成“回音室”,造成思维僵化,所以如何从“过滤器泡沫”中爬出来也很重要。
KK说,理想的过滤器会建议那些我现在不喜欢但想试着喜欢的东西的信息流。
不过,即使有这样的过滤器,我对人类本身不太自信。
关于过滤,KK提出了一个后来被罗振宇大为宣扬的概念——国民总时间。
其实也就是注意力。
“在信息丰富的世界里,唯一稀缺的就是人类的注意力。
”注意力流向哪里,金钱就跟到哪里。
如今,大家都看重流量,正是因为流量就是钱啊。
在这里,一个问题是,过滤器正在朝鼓励用户走进“回音室”的方向进行,而没有向KK想的那样出现更好的过滤器。
过滤器变得只以观众、受众的注意力为目标,自身丧失了价值判断,这时怎么办? ——追踪。
追踪其实也是因为互联网对数据(信息)的渴求,因为智能所以越来越智能,和它们占有越来越多的数据并把它们连接起来有关的。
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信息都可以被追踪,消费信息随着手机支付的普及,已经如此,还有你发布的每一条朋友圈,还有你的每一次搜索,如果你有相关应用,你的睡眠状况,你的健康数据都可以被追踪。
我们只有放弃对这些数据的占有,才能获得智能提供的便利。
在这个主题下,“隐私”成为一个问题。
KK说,未来会成为一个互相监督的社会。
而这个社会出现一种权利意识,即每个人都有权获取关于自己的数据,从中受益。
但每种权利的都伴随着义务,因此每个人都有义务尊重信息的完整,负责任的分享信息并接受他人监督。
过去的隐私概念正在遭受巨大的冲击。
我们应该会投降。
用KK的话是:虚荣终将战胜隐私。
嗯哼,已经3000字了。
按照以前的经验,写太长好像没什么要看。
就到此为止了。
虽然《必然》其实没有说出太多真正的新东西,而且一味的只朝利好的那一方面看,但了解技术带来的变化,作为一个身处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还是相当重要的。
《必然》读后感(三):十二个关键词 凯文·凯利这十二个动词,给我们指明了科技新物种不断变迁的12条道路—— 形成:机器将会更新自己,随着时间慢慢改变自己的功能。
知化:把人工智能置入普通事物之中才能带来真正的颠覆。
流动:想要在全新领域中成功,就要掌握新出现的流动性。
屏读:屏幕无处不在,持续扩展着人类的阅读量和写作量,世界上所有的书终将由互联的词语和理念连接起来。
使用:对事物的使用变得比占有更为重要。
共享:将从未被共享过的东西进行共享或者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共享,是事物增值最可靠的方式。
未来30年最大的财富会出现在这一领域。
过滤:内容扩张得越多,就越需要过滤以便使得注意力聚焦。
注意力流到哪里,金钱就跟到哪里。
重混:对已有的事物重新排列以及再利用,未来30年最重要的文化产品和最有影响力的媒介将是重混现象发生最频繁的地方。
互动:未来所有的设备都需要互动,如果有什么东西不能实现互动,就会被当作“坏掉”了。
追踪:自我追踪的范畴将涵盖人类的整个生活。
提问:答案变得廉价,而问题将变得更有价值。
提问将比回答更有力量。
开始:这个新物种已经开始了,当然,也仅仅是个开始。
《必然》读后感(四):未来是多元的,不确定的 最近工作事情比较多加上春节,看书状态和时间都没有保证,《必然》前前后后看了一个多月,实属不该。
探讨互联网未来可能的趋势。
一共分了十个章节主题,形成、知化、流动、屏读、使用、共享、过滤、重混、互动、追踪、提问。
在作者序中指出:这些动词都是彼此依存、相互促进。
很难只论其一,不及其他。
共享既促进流动又有赖于流动;知化需要追踪;屏读和互动不可分离;这些动词本身就在融合,不都处于形成的过程中。
它们构成了一个运动的域。
读完全书,个人理解的几个趋势: 1.未来人追求的从“所有权”向“使用权”转变。
共享是事物增值的最可靠的方式。
2.传感器将无处不在。
一切都被转化成流动的数据。
3.虚拟与现实差别将不在那么重要。
在虚拟体验中工作,在虚拟现实中提高现实工作效率。
4.答案太便宜,唯有有启发性的问题才是最有价值的。
5.去中心化是一个大的发展方向。
6.人类发展的大方向就是摆脱物质生产。
体验会越来越珍贵,是未来吸引注意力的方向。
《必然》读后感(五):对目前走向的描述 这本书相比“游戏化革命”,“颠覆性医疗革命”,吴军的“浪潮之巅”并没有太多新内容,只不过结构上更清晰了些。
但作者并未将这12点剥离清晰 下面是本书里值得思考的地方:1.现在处于一种变化的历程,且更新速度在加快2.若将车轮比作腿脚的拓展,那么网络便是人体的拓展人体的局限性可以通过非传统物理的手段突破3.原生特性不会被轻易取代,包括(1)私人性:针对大众的商品与服务需求大,价格低具有个性化的更具有价值(2)平台性:提供平台的需求与价值比仅仅提供商品大,尤其是在讲究数据的互联网时代(3)实体性:电子化时代,实体反而成了稀缺物品,且相比电子,实体更给予人可靠性(4)可靠性:基础(核心)4.重视使用权而非拥有权,重视平台性而非物质性其原因是数据的连接,更深层原因是信任的建立5.平台的兼容性(非传统物理形式)与数据的流通性使长尾理论有成立的可能性(核心)6.人类担心的不应该是被机器取代,而是如果与他们打交道(用词:比“相处”更主动),并拓展新的领域7.数据流(datastream):网络是数据流通的场所,它将个人数据糅合进来,并散步出去网络原本便具有平台性8.共享是一种集体主义,即个体的贡献大于中心的贡献共享是一种去中心化,但仍包含部分中心化的成分其缺点是缺少监管,其补偿方式是反馈制度注:可以理解为无政府主义和君主专制治的两个极端的配比9.过滤是消除消息过载的方式其具体包括(1)平台筛选(2)个人喜好筛选的算法推导(3)大众喜好筛选的算法推导后两者即为反馈10.摩尔定律(Mole'sLaw)是互联网时代的基石定律它的提出是一种推进,一种预言也由此产生了反摩尔定律(核心)11.可持续增长经济不是新资源的开发与使用,而是将现有资源重新安排后发挥其价值同时这一过程中也会催生新的行业,新的专业技术12.重混(remixing)涉及到版权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1)是否允许使用(2)创意的核心归属方13.互动强调人感官的充分使用(趋势),是个性化与参与性的体现14.互动对于ID的认证,用户即为密码,密码即为用户15.有关数据(1)如何采集数据(2)如何处理数据(算法)(3)知道希望通过数据得到什么信息(最关键的问题)(核心)16.追踪(tracking)引起的问题便是可能导致BigBrother和“少数派报告”中预防犯罪的产生因此我反对数据的集权存储与处理,也反对统领数据的组织和政府这里的解决方法是设置权限,仅有利益无关的第三方提供overrule的权限17.相比问题,搜寻答案的时候几乎和忽略不计因此更注重提问的质量,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个人的观点,“必然”的目前的趋势可以概括为1.体验性:包括私人性与参与感2.平台性:整合资源发挥价值,并创造新领域与新价值3.流性:指的是数据与网络4.目的性:相比怎么做(算法方面),更关注是什么与为什么5.扩展性:渐渐消除人体的局限性,传统物理性的局限性 《必然》读后感(六):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 2017年读的第四本书。
凯文.凯利(KK)在《必然》里面描述了12种在未来30年内必然会出现的趋势。
不断变化不仅仅意味着“事物会变得不一样”,它也意味着流程——变化之引擎——比产品更重要。
产品将会变成服务和流程。
就像书的封皮上描述的样子:这些力量并非命运,而是轨迹;它们提供的并不是我们将要去往何方的预测,只是告诉我们,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向哪些方向前行,必然而然。
总概括: 这本书没有各位互联网大佬的推荐序和书封,作者序之后就直接到了正文,简单干脆。
KK描述了这样一个不断在发展的世界,面对这个不断更迭的世界,永远是菜鸟是所有人的新设定,与年龄、经验和身份都没有关系。
我们的世界一切都在发展和行程,以一个大多数人看不见的速度和进展正在疯狂进化,逐渐“形成”。
你看到的是共享单车一夜之间出现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看不到的是任何的创意、创新以及运营都在资本的推动下野蛮发展。
未来任何东西与互联网结合(互联网+)或是增加人工智能,都能够让原本普通的东西获得“知化”。
我们能够接触到的人和信息都以“流动”的形式出现,通过各种各样的屏幕进行“屏读”以获取信息。
即你不拥有某件东西,但仍然可以具备“使用”它的权利。
在物质资源极其丰富的时代,我们进行“共享”知识和素材进行“重混”以进行发展和创新。
但既然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靠谱且值得信任的“过滤”装置变的弥足珍贵,可以是我们在有限的时间接触到更多对我们有价值的东西。
于此同时,我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与这个世界“互动”,我们也通过各种传感器和可穿戴设备“追踪”自己,也被国家和企业所“追踪”。
鉴于此,答案变的不再那么重要,“提问”反而变成获得智慧更好的方式,当然这一切只是刚刚“开始”,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
--------------------------------------- 以下是分章节: 今天的问题来自于昨天的成功,而对今天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又会给明天埋下隐患。
我们可以拥抱眼下这些将来成为未来的变化,即所有事物都在“形成Becoming”(第1章)的过程中,人类的历史也是绝无仅有的最佳开始时机。
形成是一种生物学概念的理论,认为一切的事物都是在进化的过程中,当然,在进化过程中,原有的事物也处在分泵离析的过程中,也就是热力学中提到的概念“熵”;最新最快的计算机和跑车都在逐渐出现损耗,需要人工额外的维护。
所以“形成”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升级工具,可以是不断的小升级,让你无法感觉到它在变化;也可以是一次性的大升级,让每一个用户重新变回菜鸟,重新开始接受和学习。
永远是菜鸟是所有人的新设定,这与你的年龄,与你的经验,都没有关系。
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事物在刚刚开始的时候是一种形态,而且只有少数人发现了这种新的事物,伴随着发展和进化(在大自然和人力的共同促进下),形成了另外一种概念和形态,只是大多数人辨别不清它的初始状态,认为是一个新的事物。
形成座位一个动态的概念,也可以表明为“尚未形成”,一切事物都在消亡,同时也在进化,完善的事物终究会被更完善的事物所取代。
形成同样是一种趋势,在早期识别它,并且伴随促进这种趋势最终成为一种主流,就走在了时代大潮之中。
所以,你心中的成功的人,你的领导,他们可能未必比你更聪明,但是他们显然掌握了一些你无法获悉的知识,而当你意识到的时候,所有人都有所觉醒,众人同时也成为了主流背后的跟随者,前几波的开拓者好香意境开疆拓土,把每一个可能的角落都开发得一干二净。
他们留给今天这些后来者的,似乎只有困难和苦涩。
就算你能通过小小的创新榨出油水来,在那种极大丰富的环境里,又有谁会注意到呢? 将来的理工课生都在创造和维护平台,为机器服务;文科生都在搞创新。
因为唯有维护平台和创新才可能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一个人跟着国家甚至世界的主流趋势前进,至少不会出现大的错误。
趋势和洪流会推动着你,让你付出一样的辛劳儿收获更多。
在一个传统的特种设备(电梯、扶梯)领域,在工业4.0和互联网+的概念下,开发平台和BBS是一个趋势,对于小众的行业,发展相对滞后,即便没有发展,几年之后也还是老样子,不努力进步也不意味着就是在退步,至少是原地踏步。
平台的出现会减少知识分享过程中出现的混乱和滞后的现象,快速准确及时在任何时间都是有利的。
同时,建立行业技术沟通交流平台,有专业的工程师进行解答,同时也避免了同一个问题反复询问反复回答,而有可能造成答案不一致的现象。
工程师团队将智慧集中在物联网平台上,平台在维护更新,即便工程师团队人员更替,技术日新月异,也保留了一个公司稳定的“智库”。
将所有人的注意力和精力从K(Knowledge知识)逐渐上升到S(Skill技巧)和A(Ability能力)上,减少内部沟通所来带的损耗。
未来10000家创业公司的商业计划,就是挑选一个领域并加入人工智能,即“知化Cognifying”(第2章)或所谓“智能化”。
越是看似不可能的行业,加入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会越大,也就是首先进入别人尚未开发的领域(蓝海)。
近期的三大突破将开启人们期待已久的人工智能时代: (1)廉价的并行计算:图形处理器GPU的发展 (2)大数据:源自于人们与互联网不断发生交互而产生的数据 (3)更好的算法:来自于不断升级的超级电脑,从深蓝到阿尔法GO 商业动机会让鱼工业力量相关的人工智能无处不在,会被植入到我们制造的东西里。
书中在46-47页描述了一些新的心智,值得理解和反思,而这些全本书的思想中心。
我们已经接受机器人从事制造业是可靠的,不久我们就会接受它们的智能和服务。
在54-60页描写了人类和机器人的关系以及工作将分为四大类,这一段可以说是最前沿的预测。
人类的工作就是不断的给机器人安排任务,未来人们的薪水高低将取决于你能否与机器人默契配合。
一小部分绝顶聪明的人创造新的机器(工具),一部分人使用、维护、保养以及升级这些机器;而更多的人作为被机器所领导和“奴役”,不自知的享受这一些所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冒着随时被替代的风险。
机器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看得见摸得到的实体,大部分将是云端的人工智能。
知化在这里翻译成“智化”或“人工智能化”会比较贴切,知化的意思就是各种不具有生命的物体都具有智能化,类似于物联网的概念,也是在现有进程中植入极少量有效的智能会将原有物体的效率提高到全新的水平。
理想情况下,这种额外的智能只是廉价还不够,还应当完全免费,但免费的东西往往更贵,因为需要你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去交换。
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预测接下来10000家创业公司的商业计划:挑选一个领域并加入人工智能。
像目前苹果公司和小米公司正在做的智慧家庭,将人工智能与传统家庭设置相结合,同时结合可穿戴技术,将一切无线互联。
能够结合人工智能的行业多到数不尽。
越是看似不可能的行业,加入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会更大。
这又让我想到了传统的特种行业——电梯。
目前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化仍然缓慢发展,工厂公司依然采用最传统的方式来处理复杂的问题。
或许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更新迭代会使很多人丢掉现在的工作,但毫无疑问,这个传统行业需要一次重新的洗牌。
IBM的沃森WATSON: http://www-31.ibm.com/ibm/cn/ 谷歌的DEEPMIND 亚马逊的AWS: https://aws.amazon.com/cn/ alesforce:www.salesforce.com 微软的AZURE:azure.microsoft.com 以及国内的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都有自己的云服务和人工智能服务 书中描述智能化的专注用到了一个例子:医院里的综合“沃森”医生能一心扑在工作上,永远不要去想当初是不是该学金融专业。
这歌例子对我触动比较大,由于金融行业在国内的蓬勃房展,进入此行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和高薪以及人生赢家几本市划上了等号,但由于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传统行业的人工智能化,所以除了金融行业,其他行业也可以在趋势面前获得长远的发展和较大的利润。
书中提到了“一些新的心智包括”内容比较有意思,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前瞻性预测,涉及到很多可能的发展方向。
我们制造的人工心智都将会是为专门任务而设计,并且通常是超越我们能力的人物,不是某样事情比人类做得更好,而是能做人类完全做不了的事情。
REMARK:我们现在的工作也会被机器所取代,机器人取代人是必然的,一切知识时间的问题。
我们提到的工作的不可替代性,出了其余人不可替代,也包含暂时或很长一段时间无法被机器所取代,但鉴于机器取代人类是一种趋势,所以只是时间的长短,并非不可能。
机器人的触角终究会伸向白领工作。
无论较为机械的咨询密集型工作都能被自动化。
无论是一名医生、律师、建筑师、记者甚至程序员,机器人豆浆历史性地接管你的工作。
REMARK:这让我感慨良多,自己从事4年半的非标准技术确认工作也在这个范畴之内,所以不是做不做,而是由谁来做,怎么做的问题,要赶上这个趋势和必然,由自己牵头做终究不是坏事。
机器对生产行业来说或许是正确的,但是许多人从事的是服务业(其实我也是从事服务业的一员)。
人类和机器人的关系把工作分为四大类: *人类能从事但机器人表现更佳的工作:机器不仅仅从事制造业,还有智能和服务业; *人类不能从事但机器人能从事的工作:没有机器人,这些工作将永远无法完成; *人类想要从事但却还不知道是什么的工作:自动化的微小成功催生的一些新职业,机器人创造了我们想要从事但却还不知道是什么的工作; *(刚开始)只有人类能从事的工作:每个人的任务之一将是找到、从事并完成将来会成为机器人重复性劳动的新工作; 人类和机器之间将形成一种共生关系。
人类的工作就是不停地给机器人安排任务,这本身就是一项永远做不完的工作,所以,我们至少还能保留这份工作。
所以建立和维护系统(虚拟机器人)将会是未来长久的一项工作。
机器人替代人的7个步骤比较有意思,而且会一定发生(参加原文) 未来,你的薪水高低将取决于你能否和机器人默契配合,机器人还能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新工作,发现那些让我们拓展自身意义的事。
这一切都是必然的。
让机器人代替我们从事现在的工作,让我们在它们的帮助下构想有意义的新工作。
REMARK:现在要开始想象现在的工作被机器取代后,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工作了,对于奥的斯电梯的非标准确认工作,系统编好后,目前的小组和分任务的系统小组都会消失,与其由别人来消灭,不如由自己亲手来做。
计算时代的第三个阶段:流(theFlows)是在“流动Flowing”(第3章)章节的核心概念。
页面和浏览器将不再重要,取而待之的最基本单位是“流flows”和“信息流streams”或时间线,比如我们观看的视频、收听的流媒体音乐、新闻,以及电视屏幕下方滚动的新闻条,订阅的视频、博客以及微信的朋友圈都将信息以一种“流”的形式呈现出来。
速度为王,质量其次。
任何可以被复制的东西都会被复制,而且免费。
在充斥着“免费”的时代,仍然有8种“比免费更好”的原声性特征: (1)即时性:让用户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出版的电影、书籍、知识,或是网剧; (2)个性化: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定制; (3)解释性:不难想象会出现基因组可以提供个人,但是解释代表意义需要额外收费; (4)可靠性:可靠权威的认证远比垂手可得但却要质疑其真实性来的重要; (5)获取性:比如云服务让你可以随时携带自己的全部信息和资料; (6)实体化:实体的书、现场的表演; (7)可赞助:即热心的爱好者为创作者买单,并在第一时间享受其创造带来的回报; (8)可寻性:订阅和推荐,在浩瀚烟海的资源面前,无从发掘的佳作将一文不值; 在书中82-84页描述的纸质图书的不可替代性:即书页、版本、介质和完成度是一成不变的。
最后又说明了流动的4个阶段:固定、罕见;免费、无处不在;流动、分享;开放、变化。
以上应用于所有媒体。
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基础设施,还有很多待液化,但它们终归会变成流动的信息流。
“屏读Screening”(第4章)即通过各种屏幕获取信息将取代实体阅读,各种屏幕都可以增加信息流让人们实时获得各种信息,不论是已经成熟的计算机、电视机、手机和平板电脑屏幕,家中的玻璃窗、镜子,汽车的挡风玻璃以及各种天花板、建筑物的玻璃外沿都可以做到随时屏读。
除了更加便利,也同时增加了分享和交流,即我标注出的重点就可以分享给其他读者,而我也可以阅读他们标出的重点。
这种技术目前已经实现,以腾讯出品的“微信阅读”为例,每一个人都可以知道自己朋友圈的朋友在读哪一本书,读书的时间和进度也一目了然,于此同时,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各种读过此书的人留下的读书笔记或评论,你同样可以点赞表示同意,或是在后面加上你的评论。
系统每周都会根据你读书的时间提供给你一些积分,用积分可以兑换新的电子书来鼓励你继续阅读,这款产品目前制作的十分优良。
“使用Accessing”(第5章)即你不拥有某件东西,但仍然可以具备使用它的权利。
对事物的占有不再像曾经那样重要,而对于事物的使用则比以往更佳重要。
有五个深层次的科技发展趋势起着推动促进的作用(从书中123页开始): (1)减物质化:用更少的无聊制作更好的东西。
从“拥有你所购买的”到“使用你所订阅的”转变推翻了一些传统。
你使用一个服务的时间越长,他们对你就越了解;而他们对你越了解,想要离开他们重新选择服务商就越困难。
这就是用科技形成的“用户黏度”,习惯使用苹果手机的人很少会转到安卓平台(即时因为好奇转过去,也有很大可能性会再次使用最新的苹果手机)。
(2)按需使用的即时性:随着网络购物的发展,无论是一台电冰箱或是一本电子书,从购买到送货的时间都是很快的(虚拟物品:音乐、电子书、游戏等几乎是瞬间的),所以无非是存在卖家处还是存在于自己可支配地方;包括各种交通出行工具:从共享单车、共享汽车、顺风车、快车、专车、租车等等几乎都是按照需要随时可得的。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
在书中129页,单单与车辆结合,每个人就有8种方式,所以个人购买一辆私家车变的不是那样的急迫。
我们现代生活的长远发展趋势就是大多数物品和服务只做短期使用,因此,大多数物品和服务都在准备着备用租赁和共享。
我们的生活正在加速,而唯一足够快的方式就是“立即”。
(3)去中心化:现代文明几乎每个方面都开始变的扁平化,除了一个方面——货币,但随着支付宝和微信的出现,货币(包括虚拟的比特币)的流通也变得可以“脱离”传统意义的银行。
(4)平台协同:平台不是市场也不是企业,而是某种新的事物,比如苹果手机的平台iOS、计算机的平台Windows等 (5)云端:计算、存储都已经逐渐从服务器或客户端转移到云端,云端崛起的下一步就是将不同的云端结合成一个“互联云”,但由于各个公司间的限制,短期之内无法实现。
未来使用权将逐步替代所有权,这也包括不动产(公寓),在147页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是未来可能出现的公寓分享计划。
“共享Sharing”(第6章)即网络上资源都变得可以随时调用,“知识共享”许可的流行也就意味着从某种程度上说的你的照片就是我的。
很多企业都梦想着从制造产品转型为提供平台。
“蜂巢思维”总是比我们想象的走得更远,即便这种完全去中心化的力量不能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但它计划总是开始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即自下而上的解决方式。
到2050年,最大发展最迅速、盈利最多的企业将是掌握了当下还不可见、尚未被重视的共享要素的企业。
在182页开始,作者又描绘了一个未来的生活场景。
“过滤Filtering”(第7章),生命如此短暂,却又太多的书需要去读,选择哪些“过滤器”成为了重要的工具。
目前的推荐引擎,包括亚马逊、淘宝、领英、微信朋友圈,还有最新崛起的喜马拉雅,得到,知乎等,是它们决定了你可以想什么,需要想什么,以及一些主流的观点和结论,你会觉得这些绝妙的思想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其实往往是这些“过滤器”让你产生这样的想法的。
在信息丰富的世界里,唯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类的注意力,它是最后的资源,注意力流向哪里,金钱就跟到哪里。
广告其实就是“商品注意力”的价值。
现在的产品大量过剩,以至于对于大量冗余产品进行过滤的需求在持续增加,而导致过剩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各种廉价物料相互影响。
体验超过了商品吸引着我们最珍贵而且稀缺的注意力。
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想要什么,我们对自己并不是很了解,我们将要制造的新东西种,首要的一点就是创造新的方式来过滤信息和个性化定制。
“重混Remixing”(第8章)是源于将已有的资源重新安排后使其产生更大的价值。
增长来源于重混。
可以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检索,快速的浏览主题,重排文本,提炼材料,重混观点,饮用专家的观点和喜欢的艺术家作品的片段。
重混是对已有事物的重新编排和再利用,这种不同寻常的特性也正是当今知识产权领域不确定性的来源。
全球经济都在远离物质世界,向非实体的比特世界靠拢。
同时,它也在远离所有权,向使用权靠拢;也在远离复制价值,向网络价值靠拢。
“互动Interacting”(第9章)主要就是虚拟现实VR,世界是虚拟的,而而在其中的感受是完全真实的。
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
如果还有什么东西不能互动,对于人的感觉来说,那个东西一定是“坏的”。
我们可能会在互动或交互设备上花上好几个小时,比如手机或平板电脑,因此它的制作工艺至关重要。
人们偏爱交互式的产品,而苹果是第一家意识到这一点的公司,所以它提出了体验经济,并作出了很多线下的体验商店。
密码也同样易于被破解或盗取,那么还有什么比密码更好的解决方式呢?答案就是你自己。
“追踪Tracking”(第10章)指的就是成千上万种可以检测人们的设备,这些肉眼可见的测量设备都够嵌入手表、衣服、眼镜、电话,或是房间、汽车、办公室以及公共空间这些操作成本不高的地方。
当传感器不断变的更智能时,追踪技术将大行其道。
用设备长时间的对一个人尽兴追踪,就能完全了解他的常态,在医疗中,常态是一个假想的平均状态,当你感觉不舒服或想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时,这个常态会很有价值。
流动信息被称作“生活流”,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文档,“流”相对于你的电子化生活日记,形象的展示请参加英剧《黑镜》,在书286页中间一段的文字描述中,可以从电影中找到形象化的展示,当时这一切的追踪和记录也不全是好的结果。
“生活流”是一种主动且有意识的追踪,当生活被附上索引并完全储存在“生活记录”中时,你就能像使用谷歌那样搜索你的生活。
物联网的设计是用来追踪数据,这也是它所处的云端的本质属性。
每天人们都被各种各样的设备所追踪,从书294-296页可以看到被列举出的一些设备或方式。
隐私只能通过信任获得,而信任需要稳固的身份做基础。
“提问Questioning”(第11章),全世界人民一起参与编辑的在线百科:维基百科。
对于任意一条知识,你很容易就能得到一个反对观点。
任何一个事实都有它的反事实。
你不能依赖专家解决问题,因为每个专家都有一个与其相对的反专家。
依照此理论,从所谓专家那里得到的答案不能保证肯定正确无误,或者说任何答案都只能在一定时期证明其真伪,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正确的不能保证永远正确,错误的也不能肯定永远错误,所以正确和错误,或者所谓的答案看上去就不怎么重要了。
上网时代价高昂的时间浪费,网络把琐碎和浅薄带入各个行业。
作者说其思考方式更偏向于行动而不是沉思,当出现疑惑或直觉时,不会在内心漫无目的地反复咀嚼,让无知滋养它。
应该开始做事,迅速行动。
开始寻找、搜索、提问、质疑、突然行动、记笔记、做标记,尝试把一切变为自己的东西。
物联网使用数据建成的。
使用的工具越多,答案就越多,相应的问题也会更多。
当我们知化更多书籍、电影以及物联网时,答案将无处不在。
最好的问题不是能让我们得到答案的问题,因为随处可见的答案正变的越来越廉价。
一个好问题值得拥有100万种好答案。
提问比回答更有力量。
《必然》读后感(七):一个文科生对《必然》的思考 用一周的时间读完了全书,似乎每次读到末尾的时候都会有越读越快的感觉。
这一本尤其明显,有种想要迫不及待看到未来的冲动。
作者将全书分为十二部分,用自己的话可以梳理为 【形成】:每一秒都有新事物诞生,不断学习是每个现代人不被淘汰的不二之法。
【知化】:人工智能将不断把人们从就有的工作岗位上解放并重新定义人性。
【流动】:未来,具有即时性、个性化、解释性、可靠性、获取性、实体化、可赞助、可寻性的产品将成为比免费更加可贵的东西。
【屏读】:会有越来越多的内容展现于屏幕,信息的获取、流通、分享也会更加便利与快捷。
屏幕将会成为我们获取世界上任何信息和只是的主要来源。
【使用】:比起拥有一件东西,未来社会人们会选择购买/租赁物品的使用权。
而在中国当下社会,共享单车正在印证这一预言的实现。
【共享】:网络将进一步扩大社会中可共享的产品,人们生产可供共享的产品(包括知识),也在共享的基础上再生产,我认为这一切就像一个螺旋式的上升,在不断超越彼此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产品。
而这一过程也正是内容至上的另一种诠释。
【过滤】:科技会在茫茫无尽的信息源中帮我们过滤出个性化的定制内容。
在我看来,网易云音乐、淘宝、豆瓣电影推荐等产品都是在通过大数据为我们过滤信息。
而为来,随着信息进一步爆炸式增长,我们对过滤的需求也会更高。
【重混】:基于互联网强大的数据库和信息科技的发展,用户可以将现有的内容打碎充足,创造新的内容,而引领这一次时代变革的将会是网络上的个体用户,大家发布在个人账号的视频、短文将更代表时代发展的方向,而非国家级制片厂。
现代中国的网络生态圈就是一个十分鲜明的案例。
【互动】:基于技术进步的用户体验提升。
【追踪】:各种信息追踪将使得人类无秘密和隐私可言。
【提问】:没有什么不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去创造可能。
【开始】:量变产生质变,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以上。
而对于我而言,在技术层面并无什么话语权。
但在人类有限却廉价的注意力下(非常赞同作者的分析,基于时间的有限性,我们每个人的注意力是一定的,但却是每分每秒都不得不花掉的。
这决定了我们的注意力既是最昂贵的,也是最廉价的),如何保持自我不在海量的信息流中“迷路”?内容依旧是需要每位生产者用心雕刻的,如何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和服务才是在同质化产品中胜出的王道。
网易蜗牛读书,微信读书,包括亚马逊书评,豆瓣的成功,都是这个时代走向内容、互动、以及分享的有力证词。
未来社会将继续是一个“百家争鸣”的盛世。
在遇见一个更好的世界前,一定要充分武装自己的大脑,先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又恰逢父亲劝我离开北京。
但看到书中所描绘的世界已经在身边一点点发生时,无论如何都舍不得离开这个所谓的世界浪潮的前端。
生命的长度有限,但呆在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感受到的宽度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
这种对新世界的渴望构成了我选择留在这里的执着。
希望能像沈祖尧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对我们说的那样:愿你们能够不负此生。
《必然》读后感(八):非常受启发 我是现在TED上看了KK关于人工智能的演讲,觉得他的观点十分有趣且具有说服力。
于是就去找了他写的书来看。
不过,图书馆里只有他的《失控》和《必然》。
《必然》是一本很酷的书。
在书中,作者将未来三十年中产品和服务中所含的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划分为十二个以动词命名的篇章,进行解读。
阅读之后,对于当今一些热门的科技名词会有进一步的理解,也对未来科技的发展充满美好的向往而不是恐惧(我之前一直觉得人工智能可能会使一大批人失业而觉得苦恼(哈哈哈我也觉得自己这个想法有点蠢),但是在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被KK的解释说服,且十分期待科技所带来的#进托邦#,也十分希望自己可以成为推动浪潮的一点点小浪花>>
评论加载中……
【《必然》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必然》读后感精选10篇
必然读后感10篇
失去你,其实是一种必然
你不善待身体,身体必然惩罚你
这样的爱情隐藏着破裂的必然性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之必然、顺其自然
寂寞是必然的
必然偶然
更多"《必然》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近期热评
最近更新
家教和门风,才是一个家庭最宝贵
诸葛亮的用人短板
庄子:人最高的享受是寂寞
好读|怎样才算发达国家
赏读丨每天醒来,都是新生
赏读丨让心,在简约中安放
你活得用力过度的样子,真的让人
无论欢喜悲伤,生命总值得我们认
当你迷茫的时候,看看刘备是怎么
强奸犯手上没有刀,你为什么不逃
令人感动的匿名信(好文力荐)和美女班主任合租情事-第一章在墙上挖了个洞4岁失去双臂的女孩:用脚给自己化妆出门证件放鞋底|中国人的一极品好儿媳-第7章做客极品好儿媳-第4章儿媳妇的秘密《后来的我们》:为什么后来林见清有钱了,小晓还是没和他在一起后妈的秘密-第二章:卧铺偷窥(二)凌晨1点,监控拍下女孩房内惊险一幕:谢谢你救了我……横行乡野-第二章今晚记得来我家里哦娇妻的秘密-第8章勾引我去他家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影评精选
为什么女人在床上总是放不开
十二星座挽回:怎么挽回巨蟹座男
他看起来老实?带你看看这男人是
15条关于一分为二的经典语句
当你们的婚姻走到尽头,会有哪些
小桃的悲惨故事
我的邻家表姐-第7章:偷窥狂
关于迈克尔的座右铭
爱读书的女孩,往往活得越漂亮!
深度阅读:
必然
读后感的文章
必然的文章
关于读后感的文章
读后感
有关必然的日志
必然相关的文章
有关读后感的文章
有关必然的文章
读后感相关的文章
有关读后感的日志
关于必然的日志
关于读后感的日志
关于必然的文章
有关身强体壮的日志
爸爸
清明相关的文章
中产阶层的文章
一种感觉
改天换地相关的文章
有关资料的日志
历久弥坚
关于纷争的文章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沪ICP备10008956号-3沪公网安备31011002002087号
延伸文章資訊
- 1讀《必然》有感- 讀後感 - 白雲飄飄網
讀《必然》有感讀後感讀《必然》有感仇佳偉各位書友好,我是仇佳偉,今天和大家分享凱文?凱利著的《必然》,請大家批評指正。 這些力量並非命運,而是軌跡。
- 2【影音實錄】唐鳳X Kevin Kelly:《必然》跨海共讀見面會
KK新件《必然》終於出版繁體中文版後,Readmoo讀墨邀請數位政委唐鳳與讀者 ... 先由唐鳳為讀者導讀《必然》內容,包括唐鳳自己獨到的閱讀心得,以及 ...
- 3《必然》閱讀心得
《必然》閱讀心得. 《必然》一書是由凱文·凱利(Kevin Kelly)針對近未來的世界:. 約莫由成書時間的2016 年起,對往後三十年的未來中,人類的文明.
- 4必然Kindle电子书 - 亚马逊
《必然》 Kevin Kelly(凯文·凯利) 书评简介电子书下载Kindle电子书.
- 5《必然》经典读后感10篇 - 文章吧
《必然》读后感(一):必然即趋势 ... 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必然这本书以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线索总结出了网络社会发展的一些必然形态自己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