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同盟會 - 華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同盟會(簡稱同盟會),亦稱為中國革命同盟會,是中國清朝末年,由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多個組織集合而成;成員如孫中山、宋教仁、黃興、章太炎領導和組織的 ... 中國同盟會中國同盟會(簡稱同盟會),亦為中國革命同盟會,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黨。

是中國清朝末年,由孫中山領導和組織的一個統一的全國性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同盟會在推翻清政府、結束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帝製的辛亥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成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中華民國。

公司名稱中國同盟會(簡稱同盟會),亦稱為中國革命同盟會總部地點日本東京赤阪區霞關阪木成立時間1905年8月20日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基本簡介中國同盟會(簡稱同盟會),亦稱為中國革命同盟會,是中國清朝末年,由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多個組織集合而成;成員如孫中山、宋教仁、黃興、章太炎領導和組織的一個全世界的革命團體。

由于同盟會成員其包羅之眾,自1906年以後就不斷發生內爭,包括個人的沖突,理論的不同與革命方略的歧見,特別是由于一連串武裝起義的失敗,更增加了內爭的激烈性,同盟會最終改組為國民黨。

而後又改組為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

中國同盟會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緝的影響,自1907年起孫中山便長期居留歐美各國。

武昌起義時,孫中山人在美國丹佛而不在中國。

初聞革命成功時,孫中山還有些訝異,但隨即在海外華人與美國的同情者間籌集資金。

11月2日孫中山從紐約出發,前往倫敦、巴黎遊說西方政府與銀行團終止貸款給滿清政府與支持中國革命。

11月24日從法國馬賽啓程,乘“狄凡哈”號郵輪,經停檳城、新加坡,香港,于12月25日抵達上海,並于29日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于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並循革命軍與袁世凱的秘密協定,特申“顛覆滿洲專製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至專製政府既倒,民國卓立于世界,即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

月底組成臨時參議院。

同盟會綱領同盟會的綱領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

發展歷程成立1905年7月,在黑龍會領袖內田良平的牽線下,孫中山返回日本東京。

孫中山在東京倡導籌備成立中國同盟會。

1905年8月20日,在東京市赤坂區頭山滿提供的民宅二樓榻榻米房,中國革命同盟會成立(後為避免日本政府反對,改名為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黃興等任庶務;除製定了《軍政府宣言》、《中國同盟會總章》和《革命方略》等檔案,並決定在國內外建立支部和分會,聯絡華僑、會黨和新軍,成為全國性的革命組織。

成立條件1、階級基礎——資產階級革命隊伍的壯大。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列強加緊對中國資本輸出,進一步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清政府為了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民間設廠的限製;資產階級還提倡“實業救國”。

這些因素都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在此基礎上民族資產階級開始成長起來,隊伍不斷壯大。

2、思想基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

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把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作為革命鬥爭的思想武器,大力宣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

3、組織基礎——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廣泛建立即革命派形成。

從1894年到1904年,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相繼成立,標志著資產階級革命派已經形成。

4、實踐基礎——資產階級革命團體武裝起義的嘗試。

革命團體成立後,先後發動了廣州起義等鬥爭,但都以失敗告終。

革命思想的傳播、革命團體的不斷出現和各地革命活動的蓬勃發展,為建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作了準備。

各革命團體分散起義的先後失敗,也使資產階級革命派認識到,建立一個全國性的革命組織已經十分必要和迫切了。

成立宣言一、驅除韃虜。

今之滿洲,本塞外東胡,昔在明朝,屢為邊患;後乘中國多事,長驅入關,滅我中國,據我政府,迫我漢人為其奴隸,有不從者,殺戮億萬。

我漢人為亡國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滿洲政府窮凶極惡,今已貫盈,義師所指,覆彼洲漢軍人等,如悔司來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殺無赦!漢人有為滿奴以作漢奸者,亦如之。

二、恢復中華。

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中國之政治,中國人任之,驅除韃虜之後,光復我民族的國家。

敢有為石敬瑭、吳三桂之所為者,天下共擊之。

三、創立民國。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國民政府,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

大總統由國民共舉。

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製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

敢有帝製自為者,天下共擊之!四、平均地權。

文明之福祉,國民平等以享之。

當改良社會經濟組織,核定天下地價。

其現有之地價,仍屬原主所有;其革命後社會改良進步之增價,則歸于國家,為國民所共享。

敢有壟斷以製國民之生命者,與眾棄之!總章內容一、本會定名為"中國同盟會",設本部于東京,設支部于各地。

二、本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

三、凡願入會者,須遵守本會定章,立盟書,繳入會捐一元,發給會員憑據。

四、凡各地會員盟書,均須交至本會收存。

五、凡國人所立各會黨,其宗旨與本會相同,願聯為一體者,概認為同盟會會員,各激入會捐一元,一律發給會員憑據。

六、凡會員皆有實行本會宗旨,擴充勢力,介紹同志之責任。

七、凡會員皆得選舉、被選舉為總理及議員及各地分會長;被指任為執行部職員及支部部長。

八、本會設總理一人,由全體會員投票公舉,四年更選一次;但得連舉連任。

九、總理對于會外有代表本會之權,對于會內有執行事務之權,節製執行部各員,得提議于議會,並批駁議案。

十、執行部設庶務、內務、外務、書記、會計、調查六科。

庶務、內務、會計,每科職員各一人:書記科職員無定數;調查科設科長一人,科員無定數。

各科職員均由總理指任,並分配其許可權;但調查員,由總理與該科長指任。

十一、議事部議員由全體會員投票公舉,以三十人為限,每年公舉一次。

十二、議事部有議本會規則之權。

十三、凡選舉總理及議員,以本部當地為選舉區。

十四、凡在本部當地之會員,有擔任本部經費之責。

十五、本部當地之會員得按省設立分會,公舉會長;但須受本部之統轄。

十六本會支部于國內分五部,國外分四部,皆直接受本部之統轄,其區畫如下國內之部:西部一重慶一四川一、貴州、甘肅、新疆、西藏。

東部一上海一江蘇、浙江、安徽。

中部一漢口一湖北、湖南、江西、河南。

南部一香港一廣東、廣西、福建、雲南。

北部一煙台一山東、山西、直隸、陝西、蒙古、東三省。

國外之部:南洋一新加坡一英、荷屬地及緬甸、安南、暹羅。

歐洲一比利時京城一歐洲各國。

美洲一金山大埠一南北美洲。

檀島一檀山大埠一檀香山群島。

十七、各支部皆須遵守本部總章,其自定規則須經本部議事部決議、總理批準,方得施行。

十八、各支部皆設部長一人,由總理指任。

十九、各支部當地會員有擔任該支部經費之責。

二十、各支部每月須報告一次本部。

二十一、各支部及其所屬分會會員盟書及入會捐一元,皆由支部長繳交本部,換給會員憑據,轉交本人收執。

二十二、各地分會皆直接受其支部之統轄。

二十三、各分會會長由該分會會員選舉。

二十四、總章改良須有會員五十人以上,或議員十人以上,或執行部提議于議事部經議事部決議後,由總理開職員會修改之。

方針政策同盟會的前身是湖南華興會(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和廣東興中會(孫中山、胡漢民、汪精衛等),除此之外還有江浙光復會(章太炎、陶成章、蔡元培、秋瑾等)、科學補習所、青幫、洪門等多個組織參與加入。

同盟會確認其政綱是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綱領;發行《民報》作為機關刊物(原名《二十世紀之支那》,為華興會機關刊物,同盟會成立後在1905年易名《民報》)。

中國同盟會與孫中山構想的一個中華民國的政府組織一致:在總理下設行政部、立法部和法務部,這實際上是三權分立的原則。

《民報》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編下,由胡漢民、汪精衛等執筆,與主張保皇、由康有為、梁啓超執筆的《新民叢報》展開激烈論戰,成為革命思想的重要陣地。

革命經過第一次廣州起義惠州起義潮州黃岡起義七女湖起義欽廉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州、廉州起義河口起義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分裂同盟會在成立後不到二年即分裂,1906年,日本政府決定取諦中國留學生參加的同盟會,遂引起同盟會的留學生歸國或繼續在日本發展的爭論,雙方激辯不已,其中一名成員陳天華甚至以自殺明志,最後許多成員回到中國,但有的成員則選擇繼續留在日本,造成了第一次的分裂。

隔年,黃興與孫中山因為革命旗幟問題而產生糾葛。

宋教仁則對同盟會中許多事感到心寒,萌生退意,向孫中山請辭庶務幹事長一職。

宋教仁在日記裏寫到他對孫中山與同盟會的不滿,並且有另謀發展之心。

同盟會的第三次重大分裂,是因光復會的章太炎等人指控孫中山挪用會款的貪腐事件,甚至有人要求孫中山辭去總理一職,但是孫中山與其支持者則堅決反對,雙方僵持不下,互鬥激烈,章太炎與光復會等人選擇退出同盟會,孫中山與汪精衛、胡漢民等于南洋另組總部,在1907年同盟會幾乎瓦解。

辛亥革命後武昌起義爆發了全國規模的辛亥革命,同盟會本部由日本東京遷至上海;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再遷南京。

同盟會在武昌起義之後開始出現分裂[2],有一些人並不贊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對孫提出的平均土地更有人反對,章炳麟等與黎元洪組建共和黨。

1912年8月7日在宋教仁的組織下,同盟會、統一共和黨、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和共和實進會聯合在北京成立國民黨,孫中山為理事長,宋教仁為代理事長。

1913年,袁世凱在就任正式大總統後,于11月4日下令將國民黨強行解散。

而後又改組為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

歷史意義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到一個新階段,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資產階級革命從此有了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2.資產階級革命從此有了明確的革命綱領——三民主義,革命有了明確的鬥爭目標;3.資產階級革命從此有了公認的領袖——孫中山。

在宣傳革命思想的同時,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革命知識分子還建立了一些革命組織。

在同盟會成立前的眾多革命組織中,成立最早的是興中會。

1894年11月,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聯合華僑中的反清人士20餘人,組成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並籌募經費,準備回國發動反清起義。

1895年春,孫中山回到香港,和當地的社會團體“輔仁文社”合作,建立香港興中會,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聯合政府”的革命綱領,決心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興中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1895年10月,興中會在廣州準備發動起義失敗,孫中山被通緝。

他流亡國外,考察了日、美、英各國社會政治狀況,繼續宣傳革命,發展革命組織,準備再次發動起義。

同盟會1904年,黃興、陳天華、宋教仁等在長沙組織華興會,蔡元培、章太炎等在上海組織光復會。

湖北呂大森、革命志士張難先等在武昌成立了科學補習所,實際上是華興會的分支機構。

1906年2月,科學補習所成員劉靜庵等成立日知會。

這些團體都組織過武裝起義,但都沒有成功。

革命情勢的迅速發展使資產階級革命家們感到,需要有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革命政黨來領導全國的民主革命運動。

孫中山和黃興等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和光復會等革命團體的部分成員。

于1905年8月在日本東京赤坂區坂本珍彌宅召開正式會議,成立了中國同盟會。

與會者約100人,推舉孫中山為總理,建立了領導機構。

根據資產階級三權分立的原則,本部機構在總理之下設執行、評議、司法三部。

執行部分設庶務、內務、外交等科,是權力最重的機關,負責處理日常工作和組織革命的實際活動。

同盟會總部設在東京,國內分東、南、西、北、中五個支部,支部下按省設分會,推選了各省分會的主盟人。

海外華僑分南洋、歐洲、美洲、檀香山支部,支部下按國別、地區設立分會。

大會通過了孫中山提出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同盟會的綱領,並決定創立《民報》作為同盟會機關刊物。

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使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有了自己的戰鬥核心,並向中國人民提出了一個比較完備的民族民主革命的綱領。

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的理想,從此深入人心,成為當時革命隊伍中無可爭議的共同目標。

它還使革命派有了一個共同的公認的領袖。

在當時條件下,有沒有一個眾望所歸的領袖,是把原先處于分散狀態的革命力量團結起來,完成推翻清政府的社會革命的關鍵。

同盟會在孫中山的領導下,積極開展了各項革命活動,推動民主革命運動迅速高漲。

同盟會的革命活動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在政治思想上對立憲派進行了歷時2年的激烈論戰。

以同盟會為首的革命派論戰的陣地是《民報》,立憲派的論戰陣地是《新民叢報》。

論戰的中心是中國走革命的道路還是走改良的道路,論戰的結果以革命派取勝而告終。

通過這場論戰,廣泛傳播了革命思想,擴大了革命隊伍,為即將到來的辛亥革命做好了輿論準備。

二是發動了一系列的武裝起義。

1906年發動了萍鄉、濟陽、醴陵起義;1907至1908年在廣東、廣西雲南接連發動了六次武裝起義;1907年,光復會會員徐錫麟和女革命家秋瑾在安慶、紹興發動起義;1910年廣州起義;1911年4月27日黃花崗起義。

同盟會領導的這些起義,由于民眾基礎薄弱,又往往採取突然襲擊的單純軍事冒險方式,最後都失敗了。

但是,每次起義都使清政府受到打擊。

革命黨人在同盟會的領導下,再接再勵,總結經驗,最後終于迎來了震動中國歷史的武昌起義,終于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專製製度。

歷史評價同盟會作為一個不夠成熟的資產階級政黨,其組織比較松懈,內部政見亦多分歧。

其本部雖然設立執行、評議、司法三部,但三部很少分別開會,一般採取聯席會議形式討論和議決事項。

法務部任事諸人和評議部議員先後回國者甚多,一年以後即形同虛設,“未曾獨立行使主權”。

本部的不健全,使之很難維持會員步調的一致。

1907年8月,一部分主要是來自長江中上遊各省並與會黨聯系較多的同盟會員,不滿于孫、黃等隻註重在華南邊境發動起義,自行在東京發起成立共進會,並且安排一整套長江流域起義計畫。

1911年4月廣州起義失敗以後,宋教仁、譚人鳳、陳其美等又在上海另行建立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發布宣言和章程,在南京、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等地設立分會,並與共進會、文學社等影響較大的革命團體取得聯系,共同策動長江流域各省起義。

共進會和中部總會,或者自稱為同盟會的“行動隊”、“實行者”,或者宣告“奉東京本部為主體”,並且依然尊重孫中山、黃興的領袖地位。

但是,它們在政綱闡釋、組織工作和起義規劃方面,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自行其是傾向。

同時,一部分已經加入同盟會的光復會會員,在1907年夏季以後即已呈現離異趨向,並公開攻訐同盟會主要負責人。

及至1910年初,更在東京正式成立光復會總部,與同盟會分庭抗禮。

以上這些情況,都削弱了同盟會本部的統一領導。

  不過,國內和海外各地的同盟會分支機構和廣大會員仍然積極主動地從事革命活動,促進了革命高潮的到來。

1911年夏秋之間的四川保路運動,同年10月10日(宣統三年八月十九)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以及隨後各省的紛紛回響和獨立,同盟會都在其中起了不同程度的主導和骨幹作用。

孫中山回國以後,于12月30日(十一月十一)在上海召開同盟會本部臨時會議,有旅滬各省分會部分負責人出席。

會議改訂了同盟會暫行章程,並發表宣言號召加強內部團結,克服“意見不相統屬,議論歧為萬途”的弊端,為完全貫徹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而奮鬥。

會後,同盟會在建立南京臨時政府和組織各地抗擊清軍及策劃北伐的過程中,發揮了明顯的主導作用。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以後,同盟會本部由滬遷寧,並于1912年3月3日召開會員大會,“決定大為擴張,以完成民國之一最大政黨”。

會議通過了新的總章草案,宣布“以鞏固中華民國,實行民生主義為宗旨”,並且規定了“完成行政統一,促進地方自治”,“實行種族同化”,“採用國家社會政策”,“主張男女平權”,“力謀國際平等”等九項政綱。

會議選舉產生了新的領導人:總理孫中山,協理黃興、黎元洪、幹事平剛、劉揆一、宋教仁、馬和、李肇甫、胡漢民、張繼、汪精衛、居正、田桐等。

會議還確定同盟會本部暫設于南京,並在各重要地區設立支部。

由于南京臨時政府旋即結束,同盟會本部于1912年4月25日遷往北京。

同盟會從秘密轉為公開以後,成員漸趨復雜,政治貭素亦明顯下降。

  辛亥革命因為袁世凱的篡竊政權而宣告夭折,但同盟會的領導人並未立刻完全看清袁的真實面目。

特別是宋教仁,仍然幻想在袁的統治下推行議會民主和政黨政治。

他們為組織議會第一大黨,不惜進一步降低政綱水準,聯合原先由部分同盟會員和立憲黨人建立的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共和實進會,于1912年8月25日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

國民黨的成員更加復雜,許多舊官僚和投機政客紛紛加入,同盟會固有的革命性質因此消磨殆盡。

同盟會對于推翻帝製與建立共和,曾作出偉大的貢獻。

同盟會的弱點,是民族資產階級軟弱性的集中表現;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與它的領導政黨的不健全密切相關。

相關詞條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中華革命黨武昌起義黑龍會黃興辛亥革命孫中山三民主義汪道涵中國國民黨宋教仁萍瀏醴起義陳其美陶成章戊戌變法袁世凱共進會保路運動黎元洪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新文化運動楊衢雲洋務運動蔣翊武黃岡起義胡漢民直系軍閥資政新篇陸皓東義和團運動章炳麟汪雨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頭山滿鎮南關起義新三民主義相關搜尋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其它詞條helloIRISpopulation一番日本料理兩棲動物全本小說網制服美女吊帶襪同人文孟繁抗力球放假新年快樂火車訂票系統緊急避孕藥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榮耀天堂那金花和她的女婿阿里郎組合黑松沙士中國同盟會@華人百科中國同盟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