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失竊記_1949 @ 頑石世界行腳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尋找的意義是人生追逐的本色,而這種現象雖因人因事因物而有所不同,然其本質是一樣的。

寫實主義的電影也許不想摻雜太多象徵與符號,但人性本質的產生與在生活中的反應, ... 頑石世界行腳這裡記錄了我眼睛所見耳朵所聞值得分享的點點滴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縱然下著雨,心裡也要是晴天.....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203292057單車失竊記_1949?觀影筆記 "十七歲的單車"裡,少年的男主角遺失了腳踏車,讓我聯想到了最著名的這部片~"單車失竊記"...          在不景氣的年代,安東尼已經失業很久了。

這一天皇天不負苦心人,他終於找到一份新差事──貼電影海報。

    安東尼的妻子瑪麗亞以及兒子布魯諾都替安東尼高興不已,畢竟有了工作,雖然微薄,但起碼可以讓家庭有了溫飽。

三人心中暗暗默禱這會是個好的開始。

    然而這份工作的附屬條件是必須自備腳踏車,以便四處張貼海報。

於是瑪麗亞把珍藏多年的毯子送進了當舖,贖回了早已典當的腳踏車。

    第二天安東尼騎著腳踏車送兒子上工後獨自去貼海報。

貼海報看似簡單,但從無經驗的安東尼貼得手忙腳亂;貼好了海報,卻發現腳踏車被人偷走了。

安東尼從後拚命追趕竊賊,但最後仍被逃脫,只好沮喪地向警方報案;但因為類似的案件實在太多,警方只是虛應以對。

    安東尼不知道該如何向妻子交代,他找朋友商量。

朋友建議他去舊車市場看看或許會有發現。

第二天父子倆真的去找,但仍然沒有下落。

此時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父子倆躲到騎樓下,正好看見偷車的年輕人騎車經過,安東尼立刻快步追趕,竊賊加速離去,安東尼拚足勁,但還是讓竊賊逃掉了。

    安東尼的情緒懊惱不已,不知不覺間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竟發洩在兒子身上,為了小細故將布魯諾打了一頓,並留下驚恐的布魯諾站在馬路上。

    安東尼逕自往前走,卻在此時聽到有人高喊「有人投河」,安東尼大駭,他第一個反應就是布魯諾跳河了,他奮不顧身地撥開人群,才發現不是兒子。

安東尼鬆了一口氣,也對兒子愧疚不安起來。

一轉頭正巧看到兒子怯怯地走來,安東尼為了表示對兒子的虧欠,花了身上的所有,帶他上了餐館吃了一頓。

    安東尼也找了女相士問卜,但依然沒有腳踏車的下落。

突然安東尼又看見了偷車人騎車經過,安東尼豈肯放棄,急急追趕。

竊賊逃入一家娼館,安東尼被一群保鏢圍住,幸好布魯諾去報警,但因沒有證據只得悻悻離去。

    父子倆沮喪地經過足球場,看見場外成千上萬的腳踏車,安東尼突然閃過一個念頭,他叫布魯諾先回家,自己偷了一輛腳踏車騎了就跑,但立刻就被人發現了。

路人將他抓住,布魯諾聞聲趕來,他號啕大哭緊緊抱著父親的腿不放,這悲慘的一幕打動了車主以及路人,才使得安東尼免去一場牢獄之災,群眾離去後,留下身心俱創的父子佇立在街頭唏噓不已。

  ◎ 賞析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五五年是義大利寫實主義大行其道的年代。

不只在日後奠定了影史上重要的地位,也影響了各國的電影創作觀念。

    狄西嘉是義大利寫實主義的代表人物,他擅長表現社會的貧困以及陰暗面。

單車失竊記可說是他的代表作,在一九四八年獲得英國電影學院最高榮譽以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從一部腳踏車作為橫向的劇情延展,幾次的轉折,帶給劇中人希望、沮喪甚至落空。

這種手法很技巧地顯現本劇縱向的心理矛盾與掙扎,進而透析了人性的卑劣以及誘惑。

    一部腳踏車對有錢人而言不算什麼,但對於失業兩年的安東尼而言卻是生活的全部。

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足以讓一個家庭卑微地活下去,但竊賊卻無情地給予安東尼一次殘酷的考驗。

    從某個角度而言,這是一次生命的歷鍊,但如果是,上帝為何獨厚安東尼?每個人似乎都有丟掉東西或被竊的經驗,那種沮喪與不甘願卻都不像安東尼的雪上加霜。

他像無頭蒼蠅四處尋找,卻猶似海底撈針。

但除了找,似乎又無其他方法。

警方的敷衍使得觀眾有種熟悉的感覺,心中不免更加為安東尼抱屈。

    父子親情也是本片極力表現的情節。

這些不是職業演員的成績實在令人激賞。

父親與兒子遭遇相同的衝擊,但父子的觀察雖有不同,卻總是在緊要關頭相互依附扶持,最起碼兒子站在父親身旁就有一種無聲的力量。

    但父親在一次次的失望打擊後,逐漸動搖了對人性的期待與認知,隱藏在內心的怨恨終於爆發了,而遭受其難的反而是站在他身邊的兒子。

    這一點是值得一再討論的,安東尼不是聖人,他是個低階層的窮人,但人性是沒有稱謂區分的。

只要是人,必有潛藏心中底端的本性;這往往會突顯個人的性格表現。

但無論如何,我們始終相信它的起始點是以孟子的「性善說」為基調。

在善的對應中,其實往往有惡的一面相隨。

安東尼在近乎絕望的衝擊中,遷怒到兒子身上。

但因為觀眾已受前面劇情影響,所以大體上均能體會安東尼的過度反應,而布魯諾也只能委屈地落淚了。

    安東尼的過度反應,其實就人生的態度而言,反而是一種健康現象。

換個說法是,如果安東尼沒有發脾氣,他永遠不會從愧疚中知道自己是多麼愛著兒子與家人;也就無法在追逐之中看清事情的真相。

    安東尼的贖罪方式是用身上的所有帶兒子上餐館吃一餐。

這對兒子而言是何等貴重的禮物,在失落的歷程中,最起碼在此刻父子倆都因「美食虛榮」而得到暫時的喘息。

    尋找的意義是人生追逐的本色,而這種現象雖因人因事因物而有所不同,然其本質是一樣的。

寫實主義的電影也許不想摻雜太多象徵與符號,但人性本質的產生與在生活中的反應,其實是無法脫離這個議題的。

    安東尼想要尋回的是一部腳踏車;也許有人要尋回的是埋藏失落的寶藏;更有人想要找回遺失的愛情,只是每個人的迫切性不一樣罷了。

「單」劇最成功之處在於顯示安東尼的追尋急迫性;以及被社會大體制壓迫的悲慘不堪。

其實失業兩年的他並不因此而抱怨,他樂天知命地活著,那是歷經戰爭之後的堅韌與毅力,然而戰爭未將他打敗,安東尼卻敗在一輛腳踏車上。

    情節的安排是柔暢的,除了追索,也安排了安東尼的無助,譬如尋求友人的建議;甚至找女相士卜卦,在無助茫然下,猶如溺水之人只要有一小塊木頭,他都會毫不考慮地攀附。

這雖是人性當中的弱點,但對未知的事留下存疑這才是行動的能量,也增加了激勵的動力。

    「引誘」是最後的一場大戰,也是本劇的主題。

就安東尼而言,別人偷我一輛,我再偷一輛,這從數學的觀點是「零和」遊戲,既然是零,當然是沒有犯罪。

然而生命卻不是零和遊戲,而是一種進階的歷鍊。

    安東尼可貴之處在於他的善良,若非如此,也就不會有前面的追尋所受的委屈。

但一再遭受無情的打擊與失望,尤其在面對成千上萬的誘惑時,安東尼心中矛盾掙扎。

在決定之前,他猶豫許久,但最終是惡戰勝了善。

然而安東尼卻不讓兒子受累;也可能是不願兒子見到自己的偷竊犯行,他支開了兒子。

只為了延續日後的工作與生計,安東尼決定扛下這罪惡的擔子。

    安東尼雖然在兒子的哭泣聲中被寬恕了,但導演卻沒有給予光明的希望。

這樣的編排才是這部片子偉大之處,全劇敘述了一位平凡的失業工人;但因為它的平凡,反而在人性衝擊下顯現影片故事的不平凡。

本劇是電影史上的經典,它給觀眾的不只是寫實的故事,人性的挖掘與剖析才是值得一再玩味之處。

  http://blog.yam.com/hero_h/article/5982148   撫不平的遺憾---《單車失竊記》1949 「養生送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兩千年前提出了這句話,作為一個理想社會應有的基礎條件。

「養生」,是讓人好好的活。

「送死」,是在壽限中讓生者與死者同感安心。

生與死,不過是物種必然的過程。

但「養」與「送」,卻是人所獨有、屬於人性的渴望,也是一個社會應當負起的責任。

這樣的觀念在現代仍有十足份量。

  戰後的義大利經濟蕭條,一個失業已久的父親突然獲得工作。

他用家中僅有的床單換了單車,滿心期待新生活的開始,沒想到第二天車就被偷。

失去單車,等於失去工作,生計的威脅迫在眼前。

這位父親完全被困住了。

他去報案,警察幫不上忙。

去神壇問卜,得了一個支支吾吾的答案。

想靠自己,卻一而再、再而三的碰壁。

  導演以樸實的寫實手法,呈現了義大利當時的社會窘狀,也描寫了人在慌亂中情緒的轉折。

像劇中有一段講到這父親尋賊不果,心煩之際,便遷怒了始終陪在身邊的兒子。

兒子負氣沿河邊跑掉。

不久,父親聽到有人落水的喊叫,嚇得以為是自己兒子。

驚魂未定的父親這才警醒,單車固然重要,但兒子卻是更親愛、更不能失去的部份。

於是他索性帶著疲累的兒子上餐廳,學有錢人家好好吃上一頓,讓兒子高興。

這些心理戲的部份相當細膩。

此外,像他決定下手行竊前的那一番敢不敢、要不要的猶豫,也很讓人心酸。

最後,他是落了失風被捕的下場。

孩子在人群中見父親被打被罵,拚了命地擠上前阻止。

遭竊的車主於心不忍,也不願意再追究。

最後一幕,便是又羞愧、又迷惘、彷彿虛脫了的父親,牽著兒子的手步入茫茫人海中。

  這樣一個小故事,道盡了為生活所逼的委屈。

導演把問題丟給觀眾,單車終究是丟了,生活也全無著落,往後怎麼辦?父親在旁人奚落中帶著孩子離開,失魂落魄的被街上的人群推著走。

他在想什麼?車?工作?回家怎麼對妻子說?借錢?去搶?別人偷的成,為什麼我偷不成?為什麼我也會去幹偷竊這種勾當?我沒錢、低人一等,為什麼也拖累孩子和我一樣?為什麼連一個作父親的小小尊嚴,在兒子面前都保不住?為什麼社會這麼不公平?   然而,這樣的結局算是好的。

如果他被送進監牢,可能還會拖垮整個家庭。

就像台灣這幾年的經濟走下坡,富者益富,貧者益貧,許多駭人聽聞的新聞也一一上演。

諸如舉家燒炭自殺,或是飢寒起盜心、起殺心之事層出不窮,許多都是在這種生活壓力下,逼得人熬不過、覺得不值、覺得死了比活著好過。

  貧窮,不斷複印著人世的悲慘,像病毒般的在各個時空、各個國家中散佈。

這遠非一個人、一個家庭所能對抗。

個體也許靠著省喫儉用度過困境,但打破貧窮的困境只能仰仗群體。

  人在「養生」與「送死」之間沒有遺憾時,內心才能平和。

因為養生與送死的無憾,代表了生之尊嚴。

這是發展善的起點,也是發展一個理想社會的起點。

但若整個社會遲遲拿不出辦法,只能任人在強凌弱、眾暴寡的物種生存法則中競爭,那弱者唯一能得到的,只有遺憾。

  遺憾再往前一步,就是恨。

  單車失竊記:劇情暗流 編劇可以寫白話,可以寫文言,電影要有伏筆才有趣味,要能首尾呼應才會好看好不好看?其實全看編劇功力! 搞神秘是電影藝術中學問最艱深,執行最困難的大奧秘。

搞得好,餘韻無窮;搞不好,不是被人笑說故弄玄虛,就是被人批評為境界太淺白。

太過或不及,都只會讓人歎息。

2005奧斯卡獎大贏家《登峰造擊》中,男主角克林.伊斯威特得空就在看書勤練蓋爾語,一手訓練出來的女弟子終於要上陣時,他替她做了一套運動服,同時替她取了一個蓋爾語的名字{Mochuisle}。

音譯唸做(莫庫索)的Mochuisle到底是什麼意思?成了《登峰造擊》中最吊人胃口的小謎語。

一直要到電影最後,克林才滿是遺憾地告訴半身不遂的愛徒:(Mochuisle指的是我的心肝,我的寶貝"Mylove.Mydarling")剛好呼應了英文電影片名"MillionDollarBaby"的本意,同時也讓大家看到了鐵漢教練最最深沈,最不外顯的愛。

巴西導演華特·沙勒斯執導的《革命前夕之摩托車日記》,男主角ErnestoGuevara獲得愛人贈送的十五美元,一路上,他的同伴艾貝多就覬覦著這十五元美金,肚子餓了想花它,生病看病也想用它,嫖妓前更想動支它......面對好友的不停騷擾,ErnestoGuevara到底能抗拒到什麼時候?其實也構成了本片的一點懸疑趣味。

當正在備受氣喘之苦的ErnestoGuevara還要面對色慾攻心的艾貝多,頭暈腦脹又一臉無辜地告訴艾貝多那十五元美金早就給了那對秘魯夫妻時,觀眾都笑了,一面笑著艾貝多的急色與失望,一面又佩服ErnestoGuevara的人格情操。

就是要會吊觀眾胃口,最後又能開啟觀眾的新視野,這樣的編劇佈局才見功力。

經典的新寫實主義電影《單車失竊記》則是另一種編劇手法,同樣讓觀眾引頸期待,同樣能看到不同的風景。

光看片名,你就知道本片一定會演出一場單車失竊記。

於是從男主角李奇的愛妻把陪嫁的床單都拿擒典當,換了單車之後,其實大家就在期待著這輛單車何時會失竊?又怎麼個失竊法?於是李奇走上樓要看太太如何和靈媒對話,隨便就叫了在門口嬉戲的年輕孩子看管單車時,幾乎大家都以為他識人不明,單車即將失竊時,偏偏事與願違,單車還是好好地停放在門口;反而是大家看到偷車賊沿著汽車旁蠢動時,正以為他要對汽車下手時,他卻是以汽車做掩護,順手搭起單車就溜了!劇情順乎情理,結果卻出乎意料,正是編劇必修的課程。

既然單車失竊了,總該想辦法找回來吧?不然這家人要怎麼過日子?《單車失竊記》的人生酸苦這時才攀上最高峰,完全沒有公理的人生,讓李奇這對父子只能擦乾淚水,悄悄淹沒在人群裡的無言結局,正是本片最卑微最寫實也最有力的控訴。

情境對比,也是狄西嘉編劇手法最突出的設計。

男主角李奇第一次見到凡夫俗子不問蒼生問鬼神的迷信風氣很不以為然,對妻子既冷嘲又熱諷,然而妻子認為靈媒事先預言先生一定會找到工作,預言果真靈驗,當然要去謝恩,這是凡夫俗子最最單純的人生情義,也是做人基本道理,她當然一定要納錢謝恩!這麼淡淡的一筆生命小插曲,卻是為了後來李奇親自去求神問卜的伏筆,當大家看到他去問如何找回自己單車的急切時,才豁然明白他已經走投無路,才會以今日之我向昨日之我挑戰,只好病急亂投醫,他的分寸大亂,他的無奈,是多麼深沈地痛啊!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5/03/post-1545.html     當上帝缺席,救贖是緊握孩子的手~~分享電影《單車失竊記》    這是一部義大利戰後寫實片經典,導演全用非職業演員,據說主角即一名失業漢,拍完這部電影后他隨即又失業了。

雖然是拍義大利,但作為戰後整個人類社會的縮影寫真未嘗不可。

電影讓我們學習去透視人的失望與希望,感受人與人之間及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電影的節奏雖然緩慢,但結構完整、情節細膩。

影評人羅維明寫道:“他要談的話比故事本身已經說出來的還要多,你除了看到一個工人因為失去單車而面臨失業的彷徨與無助外,放大來看,你看到他是泛指所有人陷入困境時的反應,把它放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任何人的身上,這個故事都能代他們申訴焦慮,所以它的題材是永恆的。

縮小來看,這個工人的彷徨無助,一方面可以刺激觀眾的良知和同情心,教人體會到貧民生活的悲慘,另一方面也提出現象,啟示他們在困境中找尋自救的方法。

這些都是它經過時間的篩子後,給我們在現在領悟到的東西。

” 社會的貧窮、蕭條:擠巴士、一排工人掃落葉、孩子拉手風琴行乞、教堂施食、義剪、迷信(求神問卜)….. 希望:找到工作、買了腳車、二手車市場、發現偷車賊與老人、找到老人、找到偷車賊、孩子的出現(尤其最後一幕:緊握孩子的手走出圍捕他的人潮。

) 失望:工作須自備腳車、腳車被偷、二手車市場找不到被偷腳車、發現偷車賊與老頭又被他們跑掉、發現老頭又被他跑掉、(在妓院)找到偷車賊又被群眾包圍、員警插手亦找不到證據、挺而走險去偷別人的腳車又被群眾圍捕捉個正著…… 另外,雨中避雨跑來一群操德語傳教士、人們對聖女巫師的迷信,及其自欺欺人的開示話語,以及教堂中找老頭子質問不果等情節,是否有質疑宗教救贖的意味? 腳車象徵什麼?床單又象徵什麼?腳車是謀生工具,床單是禦寒用品,典當牀單換腳車,這樣的交換有其諷喻而苦澀的味道。

從孩子幫他抹擦腳車到腳車被偷,孩子陪他踏破鐵鞋找腳車的過程,其中幾處重要的情節如:給孩子披好圍巾、孩子在雨中跌倒、父子衝突、吃比薩、掉河虛驚、父親被圍孩子召警救援、父親偷車不果被捕孩子含淚叫“爸爸、爸爸”、事主看在孩子份上,放他一馬,父子緊牽著手,走出被圍捕的困境,可見孩子才是最大的救贖和希望。

再想想,床單、腳車、妻子、孩子都是“爸爸”常常保不住的,但卻是“爸爸”所最需要的;他們其實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家”。

上帝不能和每個人在一起,祂賜予每個人一個“家”。

我最忘不了的一幕是,當父親被群眾追捕時,兒子驚惶、茫然地猛喊:“爸爸!爸爸!”那刻;然後就是獲釋的父親,羞憤、狼狽、尷尬地緊握兒子的手,一起走在昏黃的大路上。

http://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siasekhock&f_ART_ID=444813#ixzz1qQS4qQ8u     舉手之勞,請幫忙點閱右上角"部落客廣告聯播替公益盡心力下方的廣告",這將可協助到世界展望會的貧童喔! DOOGOO/Xuite日誌/回應(2)/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doogoo's新文章香港/南北兩風情,筲箕灣與濕地公園香港/從薄扶林道走向太平山頂香港/流浪到塔門島寧靜與繁華常不可兼得香港/世外桃源,大澳與梅窩的漁村風光香港/探尋深水埗(ㄅㄨˋ)的生命力香港/最不像卻是最美的香港——行山麥理浩徑萬宜水庫澳門/澳門的芳華正盛,東西交會不間斷澳門/花街與高塔,新與舊的融合澳門/澳門後花園,從最遠的路環島玩起吧!馬祖驚喜之六/閩江之東的北竿,如海之珍珠 我的相簿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為公益盡心力(請按我) doogoo'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累積|今日loading...... 關鍵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