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_百度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古代將士在作戰時,通常左手持盾以掩蔽身體,防衞敵人刃矢石的殺傷,右手持刀或其他兵器擊殺敵人,二者配合使用。

共5張. 盾-兵器. 古代的盾種類很多, ... 即將播放 重播本詞條的相關視頻 視頻鏈接已複製,可將複製的鏈接發送給好友 相關視頻 盾是一個多義詞,請在下列義項上選擇瀏覽(共3個義項) 添加義項 ▪漢語漢字 ▪防禦武器 ▪日本漫畫《魔卡少女櫻》中的卡牌 反饋 分享 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https://baike.baidu.hk/item/盾/7651787 複製 複製成功 盾 (防禦武器) 編輯 鎖定 盾,古人稱“幹”,與戈同為古代戰爭用具,故有“干戈相見”等詞。

後來還稱作“牌”、“彭排”等。

傳説我國最早的盾,遠在黃帝時代就有了。

《山海經》中有關於“刑天”這位英雄人物的神話,描寫他一手操幹,一手持斧,揮舞不停的雄姿。

陶淵明為此寫詩讚道:“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

”盾作為一種“主衞而不主刺”的衞體武器,早在商代就已經存在。

到唐代時,盾改稱“彭排”。

宋代時正式稱“牌”。

明清兩代沿襲宋習,稱牌而不再稱盾。

中文名 盾 外文名 shield 解    釋 與戈同為古代戰爭用具 材    料 以木和皮革為材料製作 目錄 1 簡介 2 分類 盾簡介 編輯 盾,用於進攻時防禦。

文獻中也稱為“幹”,可以掩蔽身體,防衞敵人的兵刃矢石的殺傷………….....通常和刺殺格鬥類兵器,如刀、劍等配合使用。

早期的盾都用木、皮等材料製作,表面塗漆,形狀多呈長方形或上窄下寬的梯形,長度一般不超過三尺。

其中又分為步兵用的步盾和車兵用的子盾(小盾)。

到了春秋(乃至戰國),盾仍然以木和皮革為材料製作,但其形狀卻有較大的變化,其上部大多作成對稱的雙弧形,表面塗漆,並常繪有精美的花紋,盾高一般有60多釐米,寬約45釐米。

當時,盾作為軍中主要的防護器具,車戰時用專人執幹,以蔽遮刺兵和矢石;在防禦戰中,城頭上温設盾櫓,防禦敵人自城下射上來的飛石和箭。

盾-兵器(5張) 盾是一種手持的防護兵器。

古代將士在作戰時,通常左手持盾以掩蔽身體,防衞敵人刃矢石的殺傷,右手持刀或其他兵器擊殺敵人,二者配合使用。

古代的盾種類很多,形體各異。

從形體上分有長方形、梯形、圓形、燕尾形,背後都裝有握持的把手。

手持的盾牌一般不超過三尺長。

春秋戰國時,戰車上專門有人執盾,以遮擋矢石。

城頭上多設盾櫓,作為守城護具。

騎兵和步兵所用的盾牌漸漸趨於小型靈便、堅固耐用,而“鴻門宴”上,壯士樊噲使用鐵盾將交戟門前的衞士撞倒在地,這種鐵盾則是一種重盾。

盾牌按製作材料的不同又可分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銅牌、鐵牌等。

其中用木和革製作盾牌的歷史最長,應用也最普遍。

商周時期,盾多用於車戰和步戰,用木、革製做或者用藤條編制的盾是軍隊中的重要防衞武器。

這時的盾,形狀近似長方形,前面鑲嵌青銅盾飾,有虎頭、獅面等,個個面目猙獰,令人望而生畏,藉以恐嚇敵人,增強盾牌的防護效能。

有一種木盾特別流行,頂上有雙重弧花紋,呈長方形,表面塗漆,並繪有精美的圖案。

藤牌也是軍隊中常用的一種盾牌。

藤牌是採集山上老粗藤製作的,一般編製成圓盤狀,中心凸出,周檐高起,圓徑約三尺,重不過九斤,牌內用藤條編成上下兩環以容手臂執持。

這種藤牌,編制簡單,使用輕便,加上藤本身質堅而富有伸縮性,圓滑堅韌,不易兵器砍射破入。

明代大將戚繼光十分重視盾牌的使用。

他非常善於量才用兵,選拔“少壯便捷”的士兵擔任藤牌手,“健大雄偉”的壯士則當長牌手。

步戰時,他指揮隊伍,前面“二牌並列,狼筅(xiǎn音顯)各跟一牌,以防拿牌人身後。

”(狼筅是一種簡易的長兵器,多刃多層,具有刺、砍、鈎叉等多種功能。

)戚繼光還命令伍長,手持挨牌在前,其餘士兵按鴛鴦陣緊隨在牌後(挨牌是一種近似倒梯形的長牌,上下兩緣呈弧形彎曲,高約5尺,寬約1尺多,用輕而堅硬的木頭做成)。

這種鴛鴦陣法,既科學又嚴密,曾經在抗倭戰鬥中屢建奇功,大顯神威。

明代還發明過能與火器並用的多種盾牌。

這種盾牌不同於以往的是既能防禦又能攻擊,且威力很大。

可以説它是古代的“坦克”。

這類新式武器,有許多響亮的稱呼:神行破敵猛火刀牌、虎頭火牌、虎頭木牌、無敵神牌等。

這種牌是用生牛皮製成,內藏火器。

戰鬥時,牌手持牌掩護士兵前進,先向敵人噴火,火焰噴射二三丈遠,足可抵擋強兵十餘人。

“虎頭牌”內藏猛箭一二十枚,臨敵時,突然發射,以殺傷敵兵。

明代最大的一個牌後面可以遮蔽25人。

作戰時,可施放火焰,阻止敵騎兵的衝擊,又能掩護士兵免受箭槍射殺,還能數面神牌相連,迅速布成城牆,阻擋敵兵進攻。

這些與火器並用的盾牌是明代所特有的。

銅盾和鐵盾在中國古代曾經作為儀仗物使用過,儘管它們防護力強,但持在手裏,若面積小則降低防護效力,若面積大則份量加重,所以一直未能用於作戰。

盾字 盾,亦為古兵器,其發明也,較弓箭為後,且竟謂為因有弓箭之後,始有盾牌,亦無不可。

弓箭之用,既能殺人於百步或數步之外,其利用較之長矛大戟,止能於對面取人者,固不可以同日語,而戰爭之時,利用之者,日多一日,惟雙方如用弓箭以為戰,實不啻以命相搏,有智者出,知人之皮朋尤非戰爭之道,必也得一物以抵抗之,剋制之,使箭失其效用,然後可以自護而取人;甲冑之堅,不足以御箭也,兵刃之利,不足以檔箭也;於是乎盾牌之法尚矣。

盾之制,不知始終於何時,但以其功效言之,一定有弓箭以後,始有之也。

按時代推之,當在春秋之世;當時之有盾,不過專為抵禦敵人之弓箭者,後世稱之曰擋箭牌,其取義至為明顯,護身禦敵,誠足以傲諸兵刃而有餘矣;蓋非特不能傷盾之毫釐,即其他一切兵刃,亦不難為於盾;自盾之出,而各武器,鹹斂其鋒芒,而爭相習尚矣;惟當時止用以擋禦,極為呆滯,此非盾之不良,實因無靈妙敏捷之法以運用耳;其後逐漸演進,施用亦漸得法,至漢而盾法昌明,習者亦多,非但足以自衞,抑亦可以攻人,其成效乃大着於世,光武部將馬武,有弁目數十人。

皆擅盾牌。

每戰輒先軀,衝鋒陷陣。

所向無敵。

矢石如雨。

不能傷其毫髮,大小數十戰,累建奇功,此可見盾之為功,非但自衞已也。

當前之堅甲利兵,破之如摧枯拉朽耳。

其後人知此物實為戰爭利器,為將者且於一軍中挑選精鋭,專練盾牌,另行編為一隊,以為戰爭時之用,亦有全軍習此者,盾之見重於世也如此,累世相傳,以至於清中葉。

尚有馮子才劉永福所部之盾牌軍。

數與外人戰。

皆賴此以取勝。

雖外人火之猛,槍械之精,無所懼也。

後竟為列強所忌,由海牙和平會禁止編號練,盾牌君隊從此絕滅,殊堪痛惜,今茲已無復擅萴哦讋者矣。

盾是大家所熟悉的古代防禦武器。

早在商代已有盾,周盾更為完善。

《周禮·司兵》明周時已有五種盾。

士卒用手執盾,可以遮擋敵人兵器,尤其弓箭的進攻。

如《韓非子》上説:“趙簡圍街,犀盾遲櫓,立於矢石之所及。

”説明盾之堅固,不畏弓矢弩石,及近距離無傷。

《周禮·夏官·司兵》:「司兵,掌五兵、五盾。

」鄭玄注:“幹櫓之屬,其名未盡聞也。

”林尹按:古有大盾、步盾、子盾等。

《周禮·夏官·司戈盾》:“司戈盾,掌戈盾之物而頒之。

祭祀,授旅賁殳、故士戈盾。

授舞者兵,亦如之。

”曹丕《典論·自敍》:“夫事不可自謂己長,餘少曉持復,自謂無對;俗名雙戟為坐鐵室,鑲楯為蔽木户。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裴松注引)唐代時有一種盾牌叫彭排(或旁排),指皮木漆質的盾,其名有膝排、團牌、漆排、木排、聯木排、皮排六種。

宋代盾牌形制不同,小盾為馬戰和步戰用,大盾攻城時可用,且有木盾、鐵盾之分。

大盾:《宋史·趙贊傳》:“世宗移兵趨濠,以牛革蒙大盾攻城。

”木盾:《宋史·曹利用傳》:「利用至嶺外,遇賊武仙縣,賊持健標,蒙採盾,衣甲堅利,鋒鏑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長刀破盾。

」盾之威力:《宋史·宗越傳》:「家貧無以馬,常刀盾步出,單身挺戰,眾莫能當。

盾 明代槍、炮已有相當威力,但用有限,盾牌仍然發揮其作用。

尤其在抗倭戰場上,戚繼光採用輕捷的藤牌兵屢勝倭寇。

戚繼光《紀效新書》:盾牌「其來尚矣,主衞而不主刺,國初本加以革,重而不利步」,故改「以藤為牌,銃子雖不御,而矢石槍刀皆可蔽」。

至於演練藤牌的方法,何良臣《陣紀》説道:「賴禮衣勢、斜行勢、仙人指路勢、滾進勢、躍起勢、低平勢、金雞闖步勢、埋伏勢」八種,至於姿勢,則要求「盾牌如壁,閃牌如電,遮蔽活潑,起伏得宜」。

都是靈活的上步、退步、小跳步等。

盾分類 編輯 長牌為步兵所用。

式樣多為長方形,可以掩護身體,防止敵人的兵刃矢石所傷。

通常與刀、劍等兵器配合使用。

手牌古代步兵旁牌的一種。

手牌長五寸七尺,當中窄面兩頭寬。

中窄處為一尺,兩頭寬處為一尺三寸。

它以白楊木或松木製成,輕便而堅實。

其正面繪有虎形彩繪,後面有把手。

可供攜帶。

旁牌即盾,傍牌的別名。

木質,皮革裹束,騎兵為圓形,步兵為長形。

燕尾牌 藤盾兵 步兵旁牌的一種。

燕尾牌寬一尺,長約五尺,上部平,下部呈燕尾形,故得其名。

燕尾牌正面從上至下當中略突,二面略低,形如魚背。

面面繪有彩畫。

反面與把手可供攜帶。

燕尾牌以槍木或椆木製之,質輕而硬。

用時,人伏於手牌後,側身而進。

因此牌雖小,但足以抵擋矢石。

羅馬大盾是古代最好的盾牌之一。

這種盾牌為木製,俯視呈半圓形,正面看則為長方形。

藤牌呈圓形,內以大藤為骨架,再用藤條編制而成,具有體輕堅韌等特點。

少林盾牌為少林僧人防身擋箭所使用。

圖集 盾的概述圖(2張)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13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风使有言 (2020-11-16) 1 簡介 2 分類 百科協議    隱私協議    意見反饋 Beta 進入詞條 清除歷史記錄關閉 編輯 反饋 登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