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時代」by 阿零 - 森爸的街頭攝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家好,我叫阿零,26歲,是位來自香港的按快門者。

職業攝影師是我所嚮往的職業,可是目前我的食指還未能獨當一面,於是只好把十根指頭都用上。

我是一位 ... 記得多年前在舊金山工作時上下班會在車上看書或看窗外。

現在公車或捷運上已經很少人在看書了,除了偶爾看到年紀稍長的人們翻閱報紙。

大多都是「低頭族」的身影,每個人頭都低低的死盯著手上的小螢幕,偶爾發出笑聲,或用手指狂點擊螢幕(玩遊戲),我自己也會趁在捷運上的時間看看文章,或看看社群網頁。

這篇介紹是一位來自香港的朋友–阿零。

他在通勤時間拍下一系列低頭足的樣貌,將此系列取名為「智能時代」。

從沒試著將每天看到低頭足的樣貌聯想在一起,透過這系列作品發現低頭族的樣子幾乎都一樣,一眼撇過去他們的動作都一致,低著頭看螢幕,但有趣的部分是所有人都有些不同的細節,有些人打哈欠,有的人脖子低到角度跟身體呈九十度,有些人單純是為了殺時間。

「智能時代」這個標題對我來說有點反諷的意味。

智能手機是提升了人們的智能,還是人們將他們的智能交給了手機? 除了「智能時代」的觀察分享外,阿零對街頭攝影也有一些觀點。

謝謝阿零的分享及受訪,以下是他「智能時代」的作品集訪談內容。

介紹一下自己,是職業攝影師嗎? 大家好,我叫阿零,26歲,是位來自香港的按快門者。

職業攝影師是我所嚮往的職業,可是目前我的食指還未能獨當一面,於是只好把十根指頭都用上。

我是一位雜誌編輯。

  為什麼會有拍這一系列的作品?在哪拍的? 其實是出於偶然。

原本我主要拍風景的,然而,我愈來愈覺得生活上錯過了太多想要拍下的畫面,於是在兩個多月前給自己買來了一台DC。

自此我便每天帶著它,把那些偶然出現、觸動到我的畫面拍下。

我沒有刻意迫自己拍下些甚麼,但每天都總會拍下好些照片,於是我開始進行整理,並以「生活攝影」為主題發佈。

  就這樣拍了個多月,累積了一定數目的照片,我便嘗試把它們再歸類。

作為一個普通的上班族,我的日常生活也不外乎乘搭地鐵上班下班。

我總覺得地鐵車廂是個很棒的場景,它的光線以及那一點透視的放射線條,往往能構成很強烈的畫面。

因此我有很大部分的相片,都是在地鐵車廂中拍的。

起初我拍下車廂中的人,主要是為熟習盲拍的感覺,以及練習神態的捕捉。

然而當我發現原來我拍下了不少低頭族,就想到把它們集合起來,試試以「第三效果」來創造出新的意義。

接著我也開始主動在不同地方拍下身邊的低頭族,「智能時代」相集於是就誕生了,現在仍持續拍攝中。

你觀察到什麼 我觀察到的,就如我在畫面中所呈現的,也沒有甚麼想要補充說明了。

我反而在想觀眾的反應會如何。

當想到他們可能大部分都是低頭族,就會好奇,他們曾否意識到,原來自己和身邊人,都在幹著相同的事,並構成了有趣的畫面呢?這大概會叫他們頗為吃驚吧!要是你能對這輯照片的畫面感到熟悉、甚至產生共鳴的話,那大概就表明了,你不是低頭族的一員呢!(笑)   你如何接觸攝影? 那要說回十年前、中三的時候,我在電腦商場看到一部價值約$600港元的數碼相機,突然的心動促使我把它買下了。

今天回看,那台相機實在簡陋得可以:130萬像素,3倍數碼變焦,反應超慢,但是那時候我拍得很高興,每天都帶著它,事無大小的拍拍拍。

這個習慣一直持續至中學畢業。

進了大學後,一來因為學業繁重,二來當時單反開始普及,大學朋友圈子中有不少都是攝影高手,於是我再也沒有太大動力再去拿出我的小DC來拍些甚麼了。

加上又產生了其他興趣,如是者就丟低了攝影兩、三年。

大學畢業後,有幸能到澳洲遊歷。

我買了人生第一台單反,一個人踏著自行車,在澳洲東岸騎行了二千多公里,拍下沿途的風光。

澳洲是一片令人著迷的大陸,那些壯麗的景致叫人畢生難忘。

而當我發現,自己能為拍下那日落月出的景像而待寒風中半小時;能夠不畏狂風,在暴雨後跑上山頭拍攝波濤,我就知道,攝影,是我的熱情所在。

然後,就一直拍到現在了。

你覺得街頭攝影是什麼?是紀實?還是創作? 好問題。

其實我對「街頭攝影」的定義還不很清晰,尚在探索階段。

但就目前所知,我覺得兩者都是。

街頭攝影拍下的,都是人們未經修飾的自然一面。

我們街拍者,紀錄時代的畫面;紀錄人們的打扮和行為;紀錄此時此地的生活形態;紀錄城市的面貌;紀錄平凡的;紀錄被遺忘的。

這些都是一種觀察、一種提醒、一種歷史的紀錄。

但同時,我認為所有攝影作品大概都含有「創作」成份,必然是一件「創作之物」。

當我們拿著相機面對著一個場景,我們其實擁有著近乎無限個選擇去擷取當中的某個部分。

拍攝內容、所站位置、觀看角度、焦距選擇、曝光決策,還有後製處理,都涉及拍攝者的選擇。

當我們有意識地採用某個選擇來達成心目中的效果時,就已經是一個「創作過程」了。

如果要說一種完全不涉創作的攝影形式,大概就只有閉路電視吧。

街頭攝影對你來說是什麼? 就我個人來說,從拍攝風景以至街頭,甚至「攝影」本身,其實都是一種自我探索的過程。

如果我拿著相機在街上遊走,我會拍出甚麼呢?我會怎樣應對快速變化的街頭場境呢?我能幹得比別人出色嗎?我的恐懼會叫我在哪裏停步?我能堅持多久?我在這條路上能走多遠?在進行著攝影這件事情之時,我也在思考著這些問題。

  我們人生中所作的種種抉擇,都反映著我們所抱持的價值觀,同時亦在定義我們是個怎樣的人,其實攝影也很類似。

大概每一個街拍者,都必然要面對一個無從逃避的抉擇(如果意識得到的話),就是「冒犯」與「紀錄」之間的取捨。

在未被允許下拍攝陌生人,不論動機有多純正,也不能消除當中所造成的冒犯(即使對方沒有發現)。

那麼,作為街拍者,你,會如何平衡兩者?拍攝手法與畫面內涵,反映了拍攝者的眼光和性格;而選擇發佈哪些作品,則同時反映了拍攝者對這個抉擇的回應,並定義了其人。

街拍逼使我對這個難題作出回應,亦讓我了解到自己是個怎樣的人。

目前,我對此的回應是:我會自私地以自己所追求的為先,先於陌生人的感受。

請容我稍作補充,我發佈每一張照片前,都會盡我所能,以自己的標準去審視作品,確保它們的價值大於其傷害性,讓自己問心無愧。

然而,這種一廂情願的保護措施,大概也無法完全消除對被攝者造成的冒犯,但為了在攝影的道路上前進,我也只能說:我實在顧不了那麼多呢。

畢竟,我不是那種對所有人都懷著大愛與尊重的人呢。

篇幅所限,對於這個問題,我寫了一個更詳細的回應,有興趣的人可以到此鏈結看看。

  街頭攝影為你帶來什麼? 最大的得著是,它給了我多一種看世界(尤其是看待人)的視角。

從前我拍風景,「人」僅僅是一種畫面元素,一種毋須擁有個人特質的「人形物」。

於是,一直以來我都傾向把「人」當成「物」來拍,只留意其肢體形態、空間位置、排列方式等等。

起初我開始拍攝街頭時,也不自覺地用上了這樣的「壞習慣」,這固然也能拍出一些特別的作品,但總覺缺了些甚麼。

曾經,一位好友跟我說,我的照片不是拍得不好,但卻好像缺了點「神」(靈魂、神韻)。

於是,我就想,也許該要把「人」當回「人」來看待了。

我開始留意人們的神態、情緒和行為,並嘗試拍下來。

漸漸我領悟到,拍攝人的照片,如果捕捉的神態足夠動人,足以抹去所有技巧上的瘕疵,這一點和拍風景是截然不同的。

不過,目前我投入到街拍的時間尚短,想法也許仍不太成熟,如有任何見笑之處,就請多多包涵了呢。

  「智能時代」攝影專案一直在持續進行,想看更完整以及最新的系列作品請到阿零的Flickr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linghk/sets/72157633477322337/       你也許會有興趣的文章街頭攝影師訪談/EricKTLau(紐約/香港(Feb15,2017) 攝影已死?(Aug8,2018) PreviousPost臉書街頭攝影社本週精選 NextPost臉書街頭攝影社本週精選7/29 森爸 《攝影講師》 《UX設計師》 《GQ專欄部落客》 《Rapha品牌大使》 徠卡官方唯一專訪的台灣攝影師,使用者經驗設計師。

首爾出生的華僑,曾居住舊金山,目前定居台北。

攝影講座,專案,文章,試用,品牌合作,歡迎聯絡。

[email protected] 森爸xGQ風格玩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