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工作坊—2020這一夜誰來說相聲- 風翔萬里(@joycew719)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表坊從1985年創團作《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開始,精彩絕倫、一票難求的現場演出錄音發行後,甚至成為白金唱片(也讓李國修+李立群成為許多人心目中不可抹 ... 相声喜劇戲劇傳統文化表演藝術表演工作坊—2020這一夜誰來說相聲發布於2020年10月26日分佈式入口翻譯 表演工作坊—2020這一夜誰來說相聲前言2020年初就聽聞表演工作坊的經典相聲劇《這一夜,誰來說相聲?》,睽違30年首次要在台北再次演出,消息一發,當時引起了很多政治時局、劇場演出、傳統曲藝的各界話題討論。

雖然因為疫情的影響從六月延後至九月演出,但最後還是順利登場了。

關於《這一夜,誰來說相聲?》表演工作坊80年代的「相聲劇」是劃時代的創舉,大膽融合傳統相聲藝術與正在萌芽的臺灣新劇場,成為一種全新劇種。

表坊從1985年創團作《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開始,精彩絕倫、一票難求的現場演出錄音發行後,甚至成為白金唱片(也讓李國修+李立群成為許多人心目中不可抹滅的傳奇組合),巧妙結合精緻藝術與大眾文化,並且深深融入80年代臺灣文化意識。

《這一夜,誰來說相聲?》1989年首演,是表坊相聲系列第二炮。

在1985年《那一夜》席捲臺灣後,各界期望特別高,甚至擔心新作品達不到第一部《那一夜》的精彩、巧妙、幽默與深度。

結果1989年9月30日在南海劇場藝術館首演的《這一夜》讚譽甚至超過《那一夜》,當年全台巡演完畢後發行有聲錄音帶甚至拿到四白金,更遠赴新加坡、紐約、洛杉磯、舊金山、香港演出,獲得空前迴響。

1986李國修、李立群受皇冠出版社邀約演講談集體創作,現場播放《那一夜》排練工作影像李國修、李立群、金士傑後來陸續離開表坊,李國修成立屏風表演班,李立群、金士傑加入果陀劇團,賴聲川的表坊雖持續創作相聲劇系列,但經典組合的演繹和風潮難以再次重現。

《那一夜》原檔影像2001年在納莉風災毀損,2013年李國修病逝後,雙李組合已成絕響。

刻劃時代的記憶大雲時堂專訪賴聲川賴聲川說:「到現在還是有人會走到我面前,背上一段劇中經典段子。

」《這一夜》和《那一夜》是表坊最獲好評的兩部經典相聲劇。

許多相聲愛好者、小朋友當年都是一聽再聽,把每個段子和笑點聽到滾瓜爛熟、倒背如流,直到錄音帶壞掉無法修復才罷休。

1989年推出的「這一夜,誰來說相聲?」透過兩個台海兩岸不同文化背景的角色,在舞台上合說一夜的相聲,主題探討當時兩岸的接觸與溝通,風靡一時。

(當時台灣人就已經真!的!很!關!心!政!治!)1989年正是台灣值經濟起飛、政治解嚴、兩岸交流初期,各種議題的社會運動、抗爭、示威活動頻繁,在文化藝術領域也有很多實驗性衝撞作品,可以說是台灣本土原生力量蓬勃生長的年代。

庶民娛樂興起與高端享受結合,當時最流行的是去西餐廳吃牛排欣賞現場表演,民歌餐廳、西餐廳、夜總會、歌廳秀等,蔚然成風。

為了2020年的重製,賴聲川表示考慮很久,最後2020年版的劇本仍維持在1989年時代原樣,儘量不作改動,舞台布景也重現當年西餐廳盛世風華,在舞台重現西餐廳夜總會秀的感覺,讓觀眾也能感受到這三十年來的時代變遷。

《這一夜,誰來說相聲》劇情介紹《這一夜》帶大家重返80年代台北華都西餐廳,兩位夜總會的主持人嚴歸與鄭傳,準備介紹今晚的特別嘉賓,遠從北京來的相聲大師—常年樂老先生。

不料嘉賓「又」缺席了,未見相聲大師的蹤影,卻來了他的徒弟—白壇。

為了使節目進行下去,嚴歸與白壇,一個臺灣的秀場主持人、一個大陸的相聲演員,只能硬著頭皮聯袂登台演出……1989《這一夜,誰來說相聲》段子:序曲:華都西餐廳離航──從一九四九年的「分離」開始談起難民之旅──兩岸分隔之後的各自「落地生根」語言的藝術──兩岸各自陳述那表面不同、本質不變的成長經驗四郎探親──分隔四十年後,台灣老兵首度踏上大陸的「重回故里」大同之家──試著模擬兩岸在「談判桌」上「秤斤論兩」的找尋和平統一的可能性盜墓記──兩岸攜手合作,重新挖掘﹝找尋﹞屬於中國人的集體潛意識(2020再製版未演出)個人觀賞心得您聽的不僅是段子,亦是歲月。

2020年《這一夜》的嚴歸和鄭傳分別由朱德剛與李辰翔飾演,白壇則由樊光耀擔綱,朱的渾然喜感和樊一口正經範兒的京片子,也算是台灣劇場界的一時之選,李辰翔也曾金鐘劇男配角,算是頗具實力的演員。

《這一夜》雖然是三十年前的段子,物換星移、人事已非,但整體大環境的政治時局似乎未曾有過太大變化,段子內容是歷久彌新,有很多段子放到今日時空來看似乎都還很切合現實。

(這到底是該哭或該笑呢?)小時候聽聞過《這一夜》和《那一夜》的赫赫威名,但未曾聽過經典演出,前幾年才在Youtube上看完熱心網友上傳的影片和錄音檔,但現在台灣年輕人比較常接觸也容易接受的相聲,大概就是馮翊綱與宋少卿的「相聲瓦舍」(又是個超愛開政治時事玩笑的團體),其他就是「台北曲藝團」等傳統曲藝團體了。

舞臺上設置特別座席,可惜未能供餐台北場舞臺上也有設置座位,並安排劇場界相關人士擔任舞台上特別座的觀眾,但由於兩廳院場內禁食,所以未能在現場真的讓觀眾能有吃著鐵板嗞嗞作響的牛排、看現場表演的特殊享受。

(但在台南、高雄場就得以實現這個臨場體驗,真羨慕!)1990年代的政治正確,就是兩岸一家親、兩岸都是中國人。

當時整個社會意識、文化創作總是有著大中華主義,並自詡中華民國才是中華正統,教育和意識形態主流是中國文化優先、貶抑台灣本土內容,認為說本土語、地方鄉土文化是不入流、不上枱面、不被主流認同的。

(這也造成巨大的台灣本土文化斷層)想不到才30年光景,本土意識抬頭成為顯學,中華文化雖稱不上式微,但也不再得以佔據絕大多數的篇幅和版面了。

我自己去看《這一夜》就是一心存著來參加表坊30年背書大會的心情來朝聖一番(笑),當晚國家戲劇院應該至少坐滿九成以上,此外現場還有許多家長帶著青少年或小朋友出席欣賞演出,我真的有點納悶其中許多時代背景梗,千禧年後才出生的孩子們可以理解嗎?會不會聽不懂或覺得無聊呢?(我自己是覺得有些梗已經變成冷笑話了)30年前、30年後的觀眾們在《這一夜》回首過去,對照如今,大中華主義的主旋律放在2020年的台灣似乎有些不合時宜,像是穿著過時、不合身型的西裝一樣,有些可笑。

那麼我們不妨問問自己,這些年來歷史改變了嗎?人心變了嗎?時代巨輪前進了嗎?以前理所當然的事為什麼現在卻變得荒謬了呢?我們改變了什麼?不變的又是什麼呢?今晚(10/26)看到表坊宣布《這一夜,誰來說相聲?》台北加演場,將重回台灣劇場搖籃『南海劇場』的『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演出,此一地點存在著獨特歷史意義,是可以重新回味35年前相聲劇帶來的震撼與情感,賦予表坊相聲劇豐沛生命力的原點所在。

如果你還未能親炙《這一夜》的現場演出,或許可以回到台灣相聲劇誕生的地方去聽一場,感受一下台灣相聲劇的傳奇魔力與魅力。

註:相聲劇介紹及劇情簡介部份節錄自表坊網頁及維基百科支持作者喜歡我的文章嗎?別忘了給點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CCBY-NC-ND2.0版權聲明11110看不過癮?一鍵登入,即可加入全球最優質中文創作社區登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