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未條(tɔŋʟ-bue⊦-tiauˊ) 支持不住、忍不住、受不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台語 tɔŋʟ–bue⊦-tiau´ 相當於國語的支持不住或忍不住,bue⊦-tiau´ 相當於“不住”,而“不住”表示力量不夠或不能勝任,因此,bue⊦-tiau´ 的 bue⊦ 是“不會 ...
臺灣話的語源與理據(劉建仁著)
如果引用本網誌(電子書)資料,請註明出處。
直接觀看文章
←整碗捧去(kui-uãˋp‘aŋˊ・k‘iʟ)──全都拿去
凍未條(tɔŋʟ-bue⊦-tiauˊ)──支持不住、忍不住、受不了(圖片檔)→
凍未條(tɔŋʟ-bue⊦-tiauˊ)──支持不住、忍不住、受不了
Postedon2011/03/26by劉建仁
凍未條(tɔŋʟ–bue⊦-tiau´)──支持不住、忍不住、受不了
例句1:“上海寒風逼人,禦寒補品不夠看,「凍未條」,F4全病倒。
”(2002.11.11.自由時報22頁,標題)
例句2:“中秋團圓大吃大喝,腸胃「凍未條」,可以消食、健脾益氣中藥幫忙消化、調養。
”(2002.9.22.自由時報41頁,標題)
例句3:“如何破解犯罪集團的‘乾坤大挪移’吸金大法迷陣?……如果真的「凍未條」而有強烈的購買衝動,一定要……。
”(2001.11.5.自由時報8頁)
上面所舉三個例句裡面的“凍未條”是一個台灣話語詞,讀做tɔŋʟ–bue⊦(或be⊦)-tiau´。
在例句1裡是“支持不住、抵擋不住、受不了”的意思,在例句2裡是“受不了”的意思,而在例句3裡則是“忍不住”的意思。
比較台語tɔŋʟ–bue⊦-tiau´和“凍未條”三個字,可以發現音是對的,但如果從詞義及字義來看,因為“凍”是寒冷、凍結的意思,顯然“凍未條”不是台語tɔŋʟ–bue⊦-tiau´的本字(即正確用字)。
它的本字到底如何?下面逐一探討。
(一)tɔŋʟ
台語tɔŋʟ–bue⊦-tiau´的tɔŋʟ的基本義是阻攔、阻止,如tɔŋʟ-laŋ´(人)-ts‘ut(出)–dzip⊦(入)=阻止人的進出;tɔŋʟ-ts‘ia(車)=攔阻行駛中的車子。
而從阻攔、阻止的意義引伸,tɔŋʟ有支持、抵禦、忍受的意義,如tɔŋʟ-ue⊦(會)-tiau´是支持得住、受得了;bo´(無)-tɔŋʟ-t‘au´(頭)是不耐用。
從這些tɔŋʟ的基本義及引伸義來看,台語tɔŋʟ(阻止義)相當於現代漢語普通話(台灣叫做國語)的“擋(ㄉㄤˇ)”,因此,“擋”應該是台語tɔŋʟ(阻止義)的本字。
不過,國語的“擋”是上聲,而台語的tɔŋʟ是陰去聲,在聲調上有不一致的地方。
“擋”字,《廣韻》丁浪切(去聲、宕韻),《廣韻》認為“擋”是雙音節詞“摒擋”的組成部分,《集韻》認為“擋”有“摒”的意義。
其實雙音節詞“摒擋”有兩個意義,一個是除去的意思。
唐代玄應的《一切經音義》引《通俗文》說:“除物曰摒擋。
”這個意義的摒擋又寫做“屏當”,見於《晉書》。
《晉書•阮孚傳》:“祖約性好財,正料財物,客至,屏當不盡。
”“摒擋”的另一個意義是收拾、料理,這個意義到清代才發生,有可能是“除去”義的引伸。
清•張潮《虞初新志》鈕琇《海天行記》:“若將貢物摒擋,俟到王宮,以次陳設,似無不可。
”
以上的說明顯示“擋”字本來讀做去聲並沒有阻攔的意義。
“擋”字之讀做上聲ㄉㄤˇ而賦予阻攔的意義大概始於明代的小說,如《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玄德苦擋,雲長不依,只領五百校刀手而去。
”又如《水滸全傳》第一百十一回:“穆弘、李俊過去了,二十個偏將被擋住在城邊。
”
但是“擋”這個詞不可能到明代才產生,事實上在明代以前“擋”這個詞是用“當”字表示的。
“當”字,《廣韻》記有兩個音,一個是都郎切(平聲、唐韻),另一個是丁浪切(去聲、宕韻,和“擋”同音),而讀做平聲的都郎切(國音ㄉㄤ,台音tɔŋ)時,它的本義是“田相值也。
”(見《說文》),是田與田相抵相持的意思。
從這個意義引伸出“當”有“面對”的意義,如《禮記•曲禮》:“當食不嘆。
”《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
”又從“面對”意義引伸為阻攔、抵禦、把守等意義,如《莊子•天地》:“猶螳螂之怒臂以當車轍。
”又如李白詩《蜀道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這個阻攔意義的“當”,後來寫做“擋”,和摒擋的擋字相同,於是“擋”字就有兩個音,分別表示不同意義的詞:讀做去聲ㄉㄤˋ(丁浪切)時用於原來的摒擋這個雙音節詞;讀做上聲ㄉㄤˇ時是阻攔、抵禦等意義。
而“擋”字用於阻攔義時,在台語仍然依據《廣韻》的丁浪切讀做陰去聲tɔŋʟ,就是tɔŋʟ–bue⊦-tiau´的tɔŋʟ。
從上面的討論可以了解到台語tɔŋʟ–bue⊦-tiau´的tɔŋʟ,它的本字是“擋”,不是“凍”。
(二)bue⊦/be⊦
要討論台語tɔŋʟ–bue⊦-tiau´的bue⊦(或be⊦)需要從國語的助動詞“會”開始。
國語的助動詞“會”表示:(1)懂得怎麼做或有能力做某事;(2)善於做某事;(3)有可能(通常表示將來的可能性)。
跟這個國語助動詞“會”相當的台語就是ue⊦或e⊦(從歷史淵源看,ue⊦是泉洲腔,e⊦是漳州腔),而從詞義及字音來看,台語ue⊦/e⊦的本字就是“會”。
“會”字的本義是聚合,引伸為理解、擅長,而成為助動詞。
在字音方面,“會”字,《廣韻》黃外切(去聲、泰韻),在中古屬蟹攝、一等、合口、匣母字,演變到現代,國語讀做ㄏㄨㄟˋ,台語讀做hue⊦。
而中古匣母的字,在台語白讀時往往變成零聲母,如:紅,戶公切,文hɔŋ´/白aŋ´;湖,戶吳切,文hɔ´/白ɔ´;鞋,戶皆切,文hai´/白ue´等都是,因此,“會(黃外切)”在台語當做助動詞白讀時可以是ue⊦或e⊦。
國語“會”的反義詞是“不會”,而台語ue⊦/e⊦的反義詞是bue⊦/be⊦。
台語bue⊦/be⊦相當於國語的“不會”,一般認為bue⊦/be⊦是“勿”和“會”的合音而創造一個“”字表示。
這個“”字在台灣及厦門已經相當約定俗成了。
在1981年出版的《普閩詞典》已經正式採用它。
“勿”是一個否定詞,台音but⊦,因此“勿會”就是but⊦-ue⊦/e⊦,合音後保留“勿”的聲母變成bue⊦/be⊦。
但是“毋”也是否定詞,台語bue⊦/be⊦也有可能是“毋(bu´)”和“會(ue⊦/e⊦)”的合音,就是說:bu´-ue⊦/e⊦→bue⊦/be⊦。
這個合音比較順一些。
在台語裡,有一個詞很容易和“(bue⊦/be⊦)”混淆,就是“未(be⊦/bue⊦)”。
在歷史上be⊦是厦門腔,bue⊦是漳州腔,但由於多年的混居與融和,在台灣已經沒有人會說純粹的厦門腔、漳州腔或泉州腔,因此當有人說bue⊦或be⊦時到底講的是“”或“未”,需要從說話的內容來判斷。
台語的“未(be⊦/bue⊦)”主要表示情況還沒有發生,和“已經”相對,相當於國語的“還沒有”。
如台灣歌謠《望春風》裡的“十七八歲未出嫁”的“未”。
又,“未”(be⊦/bue⊦)有時用於句末,表示詢問,此時“未”是輕聲。
如“食飽未(tsiaʔ⊦-pa`・be)”,意思是“吃飽了嗎?”、“吃飽了沒有?”,這是台灣先民困苦時代的寒喧話。
台語tɔŋʟ–bue⊦-tiau´相當於國語的支持不住或忍不住,bue⊦-tiau´相當於“不住”,而“不住”表示力量不夠或不能勝任,因此,bue⊦-tiau´的bue⊦是“不會”或“不能”的意思,應該用“”字而不是“未”字,開頭舉的三個例句都用錯了。
(三)tiau´
(1)住
台語tɔŋʟ–bue⊦-tiau´是支持不住或忍不住的意思,因此bue⊦-tiau´相當於國語的“不住”,tiau´相當於“住”。
在漢語裡,“住”的本義是停留、站住,由此引伸出暫時停留,再引伸而有住宿、居住的意義。
另一方面從停留、站住義引伸出停止的意義,再從停止義轉而用做動詞的補語。
“住”當做動詞的補語時有三種情形:(a)表示牢固或穩當,如捉住、抱住,台語是liaʔ⊦-tiau´、p‘o⊦-tiau´;(b)表示停頓或靜止,如呆住、問住,台語沒有對應的用法;(c)跟“得”或“不”連用,表示能勝任或力量能否夠得上,如支持不住、拿得住,台語分別是tɔŋʟ–bue⊦-tiau´和t‘eʔ⊦–e⊦-tiau´。
台語tɔŋʟ–bue⊦-tiau´的tiau´也是動詞的補語,而且和國語的“住”對應性很強,因此,“住”可能就是台語tiau´的本字。
“住”,《廣韻》有“持遇切”及“中句切”兩個音,都收在去聲、遇韻下,現代台語讀做tsu⊦,當是根據“持遇切”的讀音。
“住”字在中古屬於遇攝、三等、合口字,跟住字同攝同等同呼的字有變為-iau韻的例,如:柱,直主切,文讀tsu⊦,白讀t‘iau⊦;數,色句切,文讀sɔʟ,白讀siauʟ。
因此,住字也有可能讀做-iau韻。
再說住字的聲母,不論是持遇切(澄母)或中句切(知母),在台語大都變成t-。
結合“住”字韻母及聲母的可能音變,住字的白讀音可以是tiau(不考慮聲調),而它的聲調依反切的聲調應該是陽去或陰去,這和台語tiau´的陽平調不符。
,因此,“住”字是否就是台語tiau´(動詞補語)的本字,還值得商榷。
(2)着
台語的tiau´,除了前面所說的當做動詞補語使用外,還當做動詞“附着”的意義使用。
如:sã(衫)tiau´-t‘ɔ´(土)–hun`(粉)=衣服上附着(沾染)塵土;am⊦(頷)-nia`(領)-tiau´-iu´(油)-kau`(垢)=領子上沾染了油垢。
這些例句裡面的tiau´,其本義是“附着”,引伸為“沾染”。
如果沾染的是惡習,如吸煙、喝酒,則tiau´有上癮義,如:hun(熏)tsiaʔ⊦(食)-tiau´・a=煙抽上癮了:tsiu`(酒)tsiaʔ⊦(食)ɡua⊦-a`-tiau´・le=酒癮很大。
台語tiau´又有被迫停留的意思,如:k‘iʟ(去)-p‘aiʟ(派)-ts‘ut(出)-sɔ`(所)suaʟ-tiau´・le=去派出所竟然被留置下來了。
這也是附着的引伸義。
因為台語的tiau´有附着的意義,tiau´的本字可能就是“着”字。
“着”是“著”的俗字,而“著”是“箸”的異體字。
着、著、箸三個字裡面,“箸”是最早出現的字,《說文》有收,而“着”、“著”則沒有。
“箸”的本義是筷子(箸也寫做筯),筷子台語叫做ti⊦/tu⊦,正是箸字。
在典籍裡“箸”被假借做為彰明及撰寫的意義,在這個意義的“箸”後來寫成草字頭的“著”。
“箸”和“著”又有附着、穿戴的意義(可能是音近的假借),這個意義的箸、著讀入聲,大概在宋代分化出“着”字書寫。
於是箸、著、着三個字有了清楚的分工,“箸”表示筷子;“著”讀去聲,本義是明顯,引伸為撰寫的意義;“着”讀入聲(國音已經沒有入聲),基本義為附着,引伸而有接觸、穿戴、着落、感受到等意義。
“著”字,《廣韻》共收載五個讀音,分別是:直魚切(平聲、魚韻)、丁呂切(上聲、語韻)、陟慮切(去聲、御韻)、張略切(入聲、藥韻)、直略切(入聲、藥韻)。
後面兩個入聲音的著就是後來俗寫的“着”。
“着”字在中國大陸已經變成規範字,但在台灣則仍不被承認,仍用“著”字涵蓋“着”字的音義,導致“著”字多音多義的現象,引起混亂。
本篇從俗,使用“着”字表示入聲的“著”。
依《廣韻》,“著”字讀做“直略切”時(即“着”)字義是“附也。
”,“附”就是附着,就是台語tiau´的詞義。
如果“着”字有tiau´的音,那麼“着”就是台語tiau´(附着義)的本字了。
“着”的反切是“直略切”(入聲、藥韻),中古屬宕攝、三等、開口、澄母,台語文讀音tiɔk⊦(厦、泉腔)或tiak⊦(漳腔)。
在台語裡,文讀音-ɔk的韻,在白讀時有變為-au韻的例,如:哭,文k‘ɔk/白k‘auʟ;曲,文k‘iɔk/白k‘iau;毒,文tɔk⊦/白t‘au⊦。
依此類推,“着”的文讀音tiɔk⊦,在白讀時也可以變為tiau´。
在聲調方面,“着”的文讀tiɔk⊦是陽入調,在白讀變成平聲tiau´時,聲調變成陽平調,這是符合音變規律的。
因此,從音韻及詞義字義來看,“着”應該是台語tiau´(本義附着)的本字。
台語tiau´(着)的本義是附着,從附着義引伸而有緊密結合、不容易脫落的意義,表示牢固、穩當,如:liaʔ⊦(掠)-tiau´(着)=捉住;p‘o⊦(抱)-tiau´(着)=抱住。
這裡的tiau´是動詞的補語,再跟ue⊦/e⊦(會)或bue⊦/be⊦()連用,表示能否勝任或力量能否夠得上,如:p‘o⊦(抱)-e⊦(會)-tiau´(着)=抱得住(力量夠得上);p‘o⊦(抱)-bue⊦()-tiau´(着)=抱不住(力量夠不上,會掉下去);而tɔŋʟ(擋)-bue⊦()-tiau´(着)就是支持不住、忍不住了。
從上面的討論可以知道,台語tɔŋʟ–bue⊦-tiau´的tiau´的本字是“着”,也就是原來入聲的“著”。
台語附着義(及其引伸義牢固、力量夠得上等義)的tiau´,除了前面所說的“住”、“着”外,有些辭書使用稠、牢、等字,現在分別討論如下:
(1)稠
台語附着義的tiau´及動詞補語的tiau´,《普閩》使用“稠”字。
“稠”字的本義是“多”,引伸義有密集、濃厚等,但都和台語的tiau´無關。
而在字音方面,“稠”字,《廣韻》直由切(平聲、尤韻),國音為ㄔㄡˊ,台語文讀音是tiu´。
稠字在中古屬流攝、三等,同攝同等的字有的在白讀時有-au或-iau的韻,如:留,文liu´/白lau´;搜,文sɔ/白ts‘iau;廖,liau⊦等,因此,“稠”字可以有tiau´的白讀音,但是因稠字無附着義,故只是借音而已。
(2)牢
台語liam´(粘)-tiau´及tɔŋʟ(擋)-e⊦(會)-tiau´的tiau´,董忠司的《台閩》採用“牢”字,但註明是“代用字。
另作「住」。
”可能是因為牢字有堅固義而認為可以用牢字記寫台語的tiau´。
“牢”字在商代的甲骨文就有了。
“牢”的甲骨文是,是一個象形字,象欄圈圍住牛的形狀,在甲骨文卜辭裡指“經過專門飼養而用作祭牲之牛”(徐中舒《甲骨文字典》82頁)。
到了東漢《說文》的時代,“牢”字的意義是“養牛馬圈也”,但也泛指關養牲畜的欄圈,如成語“亡羊補牢”。
“牢”字由關養牲畜的欄圈轉而指關犯人的監獄,因而有牢房、牢獄、監牢、地牢、坐牢等的語詞。
關牲畜的欄圈需要堅固,因此“牢”字引伸而有堅固、結實的意義,如牢固、牢記、牢不可破等。
“牢”字的基本義是“關養牲畜的欄圈”,台語叫做tiau´,如ɡu´(牛)-tiau´,be`(馬)-tiau´,ti(豬)-tiau´;甚至養雞的雞舍也叫kue(鷄)-tiau´。
這個意義的tiau´的本字可能就是“牢”。
《普閩》就認為“牢”字的閩南語文讀是lo´,白讀是lau´(作者按:台灣沒有這個音),俗音tiau´;馬廄的閩南語是馬牢(be`-tiau´),豬舍是豬牢(ti-tiau´)。
《台閩》也在“牢”字的七個義項裡面有一個說:“豢養禽獸的栅棚,是牛、羊、豬、雞等居住的地方。
”
“牢”字的音,《廣韻》魯刀切(平聲、豪韻),中古屬效攝、一等、開口呼、來母。
中古擬音clɑu。
就“牢”的韻母來說,中古-ɑu韻在演變過程很容易導入介音-i-而成-iau韻,如“爪”字是效攝二等字,中古擬音ctʃau,台語文讀音tsau`,白讀dziau`。
因此“牢”有-iau韻容易理解。
再就“牢”的聲母來說,“牢”是來母字,來母字從中古到現代它的聲母一直是l-,幾乎沒有例外,如果說“牢”字可以讀tiau´的話,聲母從l-變成t-的途徑可能有兩個:一個是“牢”在上古或更早的時候是複聲母tl-的詞,後來t-脫落,成為中古以來的l-,但是在閩南語的口語則l-脫落而保留t-,於是“牢”有tiau´的音,如牛牢(ɡu´-tiau´),豬牢(ti-tiau´)。
但是“牢”字的諧音關係裡卻找不到有這種痕跡。
另外一個是因為l-和t-都是舌尖音,有音變的可能。
很可能是l-先變成d-,再清化成為t-。
綜合上述牢字的聲母、韻母的可能音變,“牢”可能從中古的clɑu變為現代台語口語裡面的tiau´。
“牢”字既有堅固、牢固義,又可以讀做tiau´,《台閩》就拿來當做tɔŋʟ(擋)-e⊦(會)-tiau´的tiau´的代用字了。
不過,這裡要注意的是“牢”沒有附着義,tiau´-t‘ɔ´(土)–hun`(粉)、k‘o`(考)-tiau´的tiau´就不能用牢字了。
(3)
楊青矗在《國台》裡,對於相當於國語動詞補語“住”的台語tiau´創造了“”字。
他說:“「tiau´」坊間文獻借用「稠」字。
稠是帶黏性的濃液,沒有住、着之意,只是借音,……。
又坊間文獻頗多借用「稠」為「牛tiau´」、「豬tiau´」的「tiau´(椆)」,更呈混亂,而不可取,故造「」。
”他認為從“周”的字如調、彫在台語都有tiau的音,台語tiau´有“止”之意,“停止”才能緊密結合,故造一個“從止周聲”的形聲字“”(tiau´)。
至於ɡu´(牛)-tiau´的tiau´,楊氏認為可以用“椆”字,他說“椆”有砍取之後的木之意,木可以做“椐”,椐是疏籬的意思,養畜獸的疏籬栅棚就是ɡu´(牛)-tiau´的tiau´,因此tiau´可以用椆字。
其實,“椆”只是樹名,字音和“稠”一樣可以讀做tiau´,如果用“椆”來記寫ɡu´(牛)-tiau´的tiau´,只是借它的音而已。
經過上面tɔŋʟ、bue⊦、tiau´三個詞的討論可以了解到:報刊上的“凍未條”是台語tɔŋʟ–bue⊦-tiau´,意思是支持不住、忍不住、受不了,正確寫法應該是“擋着”,tiau´也可以用“住”、“牢”表示。
Sharethis:TwitterFacebook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相關
本篇發表於t並標籤為牢,着,稠,著,閩南語,阻攔,凍未條,勿會,受不了,台灣話,台語,忍不住,擋,支持不住,會,未,不會,住。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整碗捧去(kui-uãˋp‘aŋˊ・k‘iʟ)──全都拿去
凍未條(tɔŋʟ-bue⊦-tiauˊ)──支持不住、忍不住、受不了(圖片檔)→
9Responsesto凍未條(tɔŋʟ-bue⊦-tiauˊ)──支持不住、忍不住、受不了
飛珩說道:
2011/07/03at12:27下午
先生如此執著e7的本字是《會》又是何解
學界幾乎公認e7的本字是《解》《解》《唐韻》《正韻》佳買切《集韻》《韻會》舉嶰切異讀音《集韻》《韻會》下買切《正韻》胡買切。
匣紐歸入影紐是正常的變化陽上歸陽去就更正常不過了
《可以懂得善於》在閩台幾乎都讀e7但是在潮汕地區讀e和ke的讀音並存(聲調在下不知大概也是陽去)這個見紐就是最大的依據在下認為這是很難推翻的
或許古閩南語原本就有佳買反和胡買反的讀音非常多字有見母(k-)和影母(上古q-)的異讀《景/影》就是一對古今字《公/翁》又是一對古今字後來見母的讀音消失了只剩影母的讀音
另一種可能就是古閩南語原本只有佳買反的讀音脫落成了今天的胡買反這個見紐的消失並不罕見台灣《蜀個tsit8-e5》福州《蜀個suok-e》《個》字的古閩南語音應是ke5後脫落安溪泉腔《蜀個tsit8-ke5》就是未脫落
如果真的如上所言e7的泉腔若是ue7的話那麼e7的本字就更不太可能是《會》字因為若本字是《會》字蟹攝合口韻漳腔應讀ue反推回去泉腔應讀ɤ廈腔讀e但好像並不是這個現象
相反《解》字正好漳腔可以讀ke2泉腔讀kue2異讀漳腔可以讀e7泉腔讀ue7
淺見
回應
劉建仁說道:
2011/07/15at11:52上午
https://taiwanlanguage.wordpress.com/2011/07/15/%e5%9b%9e%e6%87%89%e2%80%9c%e9%a3%9b%e7%8f%a9%e2%80%9d%e7%95%99%e8%a8%80%e6%96%bc%e2%80%9c%e5%87%8d%e6%9c%aa%e6%a2%9d%e2%80%9d%e3%80%81%e2%80%9c%e5%91%b8%e7%80%be%e2%80%9d/
回應“飛珩”留言於“凍未條”、“呸瀾”
(1)本電子書本來設定的讀者對象是一般人,對台灣人的母語有興趣的一般人,不是學者專家,但發表後承蒙多位學者專家對本電子書提出許多批評、指教與指正,非常感謝。
一百多年來台灣與大陸幾乎隔絕,尤其1950年後台灣禁止簡化字書籍的閱讀與流通(近十年才有改善),一般人並不清楚大陸那邊閩南語的情況。
本電子書所論的依據也都是在台灣看得到的、買得到的文獻、資料為主,論述難免有疏漏,請包涵與指正。
(2)關於e7(陽去)(=會)的本字是“會”,不是“執著”而是台灣的台語研究者一般的看法。
福建出版的權威性詞典《閩南話大詞典》也使用“會”字書寫e7(陽去),用“”字書寫be7及bue7(陽去),令人很難馬上捨棄“會”是e7的看法。
《閩南方言大詞典》184頁:“[會]<厦漳>e6(陽去),<泉>e4(陽上)……與‘’相對。
”同書192頁:“[]<厦>bue6(陽去),<泉>bue4(陽上),<漳>be6(陽去)……與‘會’相對。
……‘’是‘無會’[bo2-6e6]的合音詞。
”在厦門話,“會(e6)”與“(bue6)”相對,但韻母卻不同,為什麼這樣?可能是合音的關係。
但在漳州話則“會(e6)”與“(be6)”的韻母相同,似不受合音的影響而韻母變成-ue,為什麼有此差別?
“解”是e7(陽去)(=會)的本字,李如龍教授在<考求方言詞本字的音韻論證>裡也有論到。
“解”字對一般台灣人來說,讀做kai`、ke`、kue`,很難了解它有e7(陽去)的音。
暫時從俗,讓“會”、“解”並存如何?
謝謝您提供的楊秀芳教授的資料。
(3)台灣話陽去與陽入的調值
董同龢等《記台灣的一種閩南語》16-18頁:“陽去的本調是中平(33ː),變調低平(11ː),尾或略降。
陽入的本調的高低因人而異,有人是短中平(33),有人是短半高平(44),有人則是短高平(55),變調都是低平(11)。
”
我的母語是漳州腔台灣話,家父教我誦讀《彙集雅俗通十五音》的韻字“君滾棍骨,群滾郡滑”時,陽去“郡”與陽入“滑”的調值可說相同,都是中平(33),只是陽入短了一點,與董同龢所記錄者相同。
董同龢等所記的是流行於台灣北部的一種閩南話(我也住北台灣),據我的觀察,很多人的陽平與陽入的調值和我相同,跟大陸的厦門話、泉州話、漳州話不一樣。
漳州腔台灣話的陽去與陽入的調值相同或相近,1907年出版的《日台大辭典》也是這麼說的。
該書<台灣語的發音>篇說:“下去(陽去)的音調是中調,長且平直。
下入(陽入)的音調(在厦門音)是如上平(陰平)高調,短而音尾急速停止;但在‘漳州音’則如下去(陽去)的中調,但音尾急速停止。
”這個描述仍符合現在北台灣漳州腔台灣話的陽去、陽入的調值。
陽入調的詞(字),如果是喉塞音-ʔ韻尾的則幾乎和陽去調一樣,不容易分辨。
例如:
li⊦(利)-liʔ⊦(裂);tsi⊦(巳)-tsiʔ⊦(舌);si⊦(視)-siʔ⊦(蝕);le⊦(麗)-leʔ⊦(笠);pe⊦(父)-peʔ⊦(白);me⊦(罵)-meʔ⊦(脈);mi⊦(麵)-miʔ⊦(物);mɔ⊦(冒)-mɔʔ⊦(膜)。
(4)“猫”閩南語讀niau,聲母m-→n-的問題。
王福堂在《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7頁)說:“漢語方言中鼻音聲母發音部位轉移而發音方法不變是相當常見的現象。
比如……建甌‘尼’(泥母)miɔ,……廣州‘彌’(明母)nei等等,各字音聲母的例外,都是因為泥、日、疑、明母等鼻音聲母的發音部位轉移而造成的。
這種音變雖然只涉及到部分字,但也是一種有規律的現象。
”
因此,我認為“猫”(明母)閩南語讀niau(中古m-→n-)也是這個現象。
推而廣之,“沫”(明母)當亦可能由中古m-變為閩南語的n-,成為nuaʔ⊦(→nua⊦),唾液的本字。
2011.7.8.劉建仁
回應
王先生說道:
2011/07/04at3:50下午
潮語是oi,一般他們都說這”會“就是本字。
樓上的說蟹攝漳州沒念e,但馬教授”會“字他就說白讀是e,文讀是hue.所以我無法反駁劉老。
回應
飛珩說道:
2011/07/05at4:31上午
以下摘自某文章以一等字ɤ/e/ɯe和二三四等字ɯe/ɯe/e為論同在下講的差不多但比在下完整另外加有古泉州陽上的讀法為例作者是誰我不認識但是我認同以下觀點ke的讀法我有聽到過(難道是漳腔的某縣而我錯認為是潮汕地區?)不知是那一縣的讀音暫時無法確認
按一下以存取18_s_07.pdf
許多學者都認為表示「會、能夠」的e7本字是「解」(陳章太等1983、羅杰瑞1989、王建設1990、梅祖麟1999)。
「解」字在音義用法各方面都能滿足作為這個語詞本字的要求,但是一般囿於現代漢字的習慣用法,對於「解」字表示「會、能夠」難以接受,尤其又以為「會」字在音義各方面也接近這個語詞,懷疑本字未嘗不可以是「會」。
底下我們利用陽上、陽去分立的泉州方言作比較,說明這個語詞的本字不能是「會」。
表示「會、能夠」一語,根據Douglas廈英大詞典的紀錄,泉州、廈門、漳州之間具有韻母ɯe:ue:e7的對應,聲調都標為陽去。
Douglas詞典可能受限於廈門陽上讀同陽去的格局,書中沒有設計陽上調的符號,對於保留古陽上、陽去分別的泉州音,詞典中也只標為陽去調。
不過根據今天《泉州市方言志》將這個語詞標為陽上調來看(林連通1993:26),我們判斷從前泉州的這個語詞應該讀為*ɯe6;因為如果當時已經合流於陽去,如今就不可能恢復為陽上調。
根據我們對閩南次方言的了解,蟹攝開口二三四等字在泉州、廈門、漳州之間有韻母ɯe:ue:e的規則對應。
表示「會、能夠」一語,既在泉州、廈門、漳州之間呈現韻母ɯe:ue:e的對應,表示這個語詞的本字應該出現在這一組韻類中。
再由泉州讀陽上調來看,這個語詞的本字應是上聲濁母
字。
「解」字見於《廣韻》有四讀,其中上聲蟹韻「胡買切」一讀,從聲韻調三方面來看,泉州、廈門、漳州的ɯe6、ue7、e7正是符合規則的讀法。
「胡買切」一讀,釋義為「曉也」,與「會、能夠」語義相近,說這個語詞的本字是「解」應當沒有問題。
「會」字在《廣韻》有兩讀,均見於去聲泰韻。
一讀「黃外切」,釋義為「合也」。
一讀「古外切」,釋義為「會稽,山名」。
「黃外切」一讀的「會合」之義,與「會、能夠」一語也許有些相近,但就音韻來說,在韻母和聲調兩方面都顯示不能是「會、能夠」的本字。
就韻母來說,止蟹果攝合口字在泉州、廈門、漳州之間有韻母(ɤ:e:ue的規則對應,「會」是泰韻合口字,正在這一組韻類中。
如「互助會」一語,泉州、廈門、漳州讀為hɤ7、he7、hue7,本字正是「會」,與表示「會、能夠」的ɯe6、ue7、e7顯然不同。
就聲調來說,廈門、漳州固然無法分辨ue7、e7的古調類,但泉州的ɯe6說明本字應是濁母上聲字。
「會」字「黃外切」一讀,泉州讀陽去調,與表示
「會、能夠」的ɯe6顯然並不符合,可以證明「會」不能是「會、能夠」一語的本字(參見楊秀芳1999b)。
回應
王先生說道:
2011/07/05at8:14上午
拜託,這種東西我早就看過了。
如果說“解’是本字,潮州甚至有很多oi的字可以做旁證。
但他們說會是本字我們也沒辦法。
幸好北大方音字彙的潮語部分已經說明這是俗讀。
回應
飛珩說道:
2011/09/16at9:22下午
聽了你講的又聽了別人講的又去研究了一下
潮州和海陸豐ue是合口oi是開口潮州讀oi開口難道不表示台語的「e7」是開口字
回應
王先生說道:
2011/09/19at8:02下午
這個永遠不會有答案,開合口有那么多字根本就不合古音了,“因物”這個字一定是開口呢?
有些人研究下去又說這個字原始的是撮口的y。
。
。
,泉州的也是從y變來的。
。
。
王先生說道:
2011/07/05at12:22下午
我在想楊教授文中何必要提到現代的泉州方言研究呢?彙集妙悟不就給了陽上的雞韻字了嗎?
回應
OscarLai說道:
2017/02/01at1:37下午
客話:當毋著(當:擋之古字.螳臂當車)
回應
發表迴響取消回覆
在此輸入你的回應…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電子郵件(必須填寫)(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名稱(必須填寫)
個人網站
您的留言將使用WordPress.com帳號。
( 登出 /
變更 )
您的留言將使用Twitter帳號。
( 登出 /
變更 )
您的留言將使用Facebook帳號。
( 登出 /
變更 )
取消
連結到%s
透過電子郵件通知我後續回應。
有新文章時用Email通知我。
Δ
搜尋:
作者簡介 作者劉建仁台灣台北縣板橋人,生於1931年,台灣大學土木系畢業,任職於台灣電力公司多年,歷任電源開發處副處長、環境保護處副處長、處長等職,於1996年退休。
作者退休之前就曾在《台灣風物》發表過零星的台語研究之篇章,退休之後更潛心研究台灣話的語源、本字、理據,本網誌(電子書)所載就是作者研究的成果,如有疏漏之處,請大家指正。
文章格式 1.由於有些符號或文字在某些電腦環境無法顯現,因此每篇文章後面會有圖片檔,以便讀者對照。
2.國際音標[ɔ]在圖片檔中與別的音標相連時會被誤以為[o],請讀者注意。
分類
《語文雜記簿》(30)
目錄(1)
連雅堂《臺灣語典》疑難詞語說解(25)
臺語文論集(本專題使用台語文書寫,標音採用……)(36)
[台灣話來自日語的借詞舉例](本專題使用台語文書寫,標音採用……)(7)
首字聲母分類(259)
b(5)
ɡ(3)
h(16)
k(25)
k‘(14)
l(23)
n(2)
O(零聲母)(17)
p(29)
p‘(16)
s(25)
t(22)
t‘(24)
ts(17)
ts‘(20)
ŋ(2)
Uncategorized(3)
台灣話本字備忘(5)
導 言(1)
注音說明(2)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53)
主要參考文獻(1)
作者回應(43)
近期文章
「食飯皇帝大」(臺灣諺語)的意義及語法分析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53):山攝(13)開口四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52):山攝(12)合口三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51):山攝(11)開口三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50):山攝(10)合口三等B類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49):山攝(9)合口三等A類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48):山攝(8)開口三等B類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47):山攝(7)開口三等A類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46):山攝(6)合口二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45):山攝(5)開口二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44):山攝(4)合口二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43):山攝(3)開口二等
屘(ban1)vs.末(buat8)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42):山攝(2)合口一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41):山攝(1)開口一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40):臻攝(9)合口三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39):臻攝(8)開口三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38):臻攝(7)合口三等“2類”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37):臻攝(6)合口三等“1類”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36):臻攝(5)開口三等“2類”
「斷」字在台語的音義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35):臻攝(4)開口三等“1類”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34):臻攝(3)開口二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33):臻攝(2)合口一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32):臻攝(1)開口一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31):蟹攝(16)合口四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30):蟹攝(15)開口四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29):蟹攝(14)合口三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28):蟹攝(13)開口三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27):蟹攝(12)合口三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26):蟹攝(11)開口三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25):蟹攝(10)合口二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24):蟹攝(9)開口二等
臺灣話的「趨向補語」初探
to7-si7、就是、道是、着是
台語入聲字「著[tioh8/toh8]」的音義與用法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23):蟹攝(8)合口二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22):蟹攝(7)開口二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21):蟹攝(6)合口二等韻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20):蟹攝(5)開口二等韻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19):蟹攝(4)合口一等韻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18):蟹攝(3)開口一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17):蟹攝(2)合口一等
磅米芳(pong7bi2-phang1)
昨日因操作錯誤,導致兩則留言誤遭駁回消失,深感抱歉。
歡迎再度留言。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16):蟹攝(1)開口一等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15):遇攝(3)合口三等韻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14):遇攝(2)開口三等韻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13):遇攝(1)合口一等韻
中古漢語與臺灣話(12):止攝三等韻(7)
近期迴響
TaiwaneseAmerican在檨仔(suãi⊦a`)──芒果
WhatAmericansCanLearnfromOtherCulturesabouttheLanguageofGratitude–Brewminate:ABoldBlendofNewsandIdeas在足感心(tsiɔk-kamˋ-sim)──非常令人感動、讚嘆、欽佩
訐譙龍在訐譙(kanʟ-kiau⊦)──辱駡
chenfra在中古漢語與臺灣話(51):山攝(11)開口三等
TaiwaneseAmerican在刣(t‘aiˊ)──殺
WhatAmericansCanLearnFromOtherCulturesAbouttheLanguageofGratitude|Afronews1.com在足感心(tsiɔk-kamˋ-sim)──非常令人感動、讚嘆、欽佩
chenfra在狗蟻(kauˋ-hia⊦)──螞蟻
劉建仁在樁脚•柱仔脚(t‘iau⊦aˋ-k‘a)──候選人的有力支持者、助選員
劉建仁在樁脚•柱仔脚(t‘iau⊦aˋ-k‘a)──候選人的有力支持者、助選員
咯嘛在猫面(niau-bin⊦)──麻臉
小明在樁脚•柱仔脚(t‘iau⊦aˋ-k‘a)──候選人的有力支持者、助選員
TomoyukiKino在浪槓(laŋʟ-kaŋˋ)──逃跑
劉建仁在襯採•靘彩(ts‘inʟ-ts‘aiˋ)──隨便
確認「皆」是台語通用「全體」-「皆个」kui7-e5的「本字」|taiwanlanguageblog在整碗捧去(kui-uãˋp‘aŋˊ・k‘iʟ)──全都拿去
vincent在好野人•好額人(hoˋ-ɡiaʔ⊦-laŋˊ)──有錢人、富人
點閱人數
1,511,913
其它
註冊 登入
訂閱網站內容的資訊提供
訂閱留言的資訊提供
WordPress.com
臺灣話的語源與理據(劉建仁著)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隱私權與Cookie:此網站可使用Cookie。
繼續使用此網站即表示你同意使用Cookie。
若要瞭解更多資訊,包括如何控制Cookie,請參閱此處:
Cookie政策
追蹤
已追蹤
臺灣話的語源與理據(劉建仁著)
加入其他67位關注者
我要註冊
已經有WordPress.com帳號了?立即登入。
臺灣話的語源與理據(劉建仁著)
自訂
追蹤
已追蹤
註冊
登入
複製短網址
回報此內容
以閱讀器檢視
管理訂閱
收合此列
%d位部落客按了讚:
延伸文章資訊
- 1[問卦] 「受不了」的台語怎麼唸? - Gossiping板- Disp BBS
小弟我台語不是很好想請教大家「受不了」 這句話台語怎麼唸是咻不聊or 洞未條or 咩康 ... 推ekoj: 凍未條》忍受不住 袂堪餒》承受不了41F 03/29 03:02
- 2新台灣電影:台語電影文化的演變與創新 - 第 255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
... 因無法承受委屈自動請辭。書琴返家後,服用安眠藥過量昏迷被救,母親一直守候在旁。嬋娟和書琴這對母女,在各自的夢醒後,重新真誠的面對彼此。《牡丹鳥》以雙雙對對的 ...
- 3承受 - iTaigi 愛台語
原來「承受」是這樣子講的!快分享給你的朋友知道吧 ... 華語:撐持負載負荷承載荷重承重承受支撐支持. 按呢講好1按呢怪怪0 ... 華語:不勝禁不起無法承受受不了 ...
- 4"堪kham" -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承受。例:袂堪得bē-kham--tit(不能承受、禁不起)。
- 5按呢講好 - iTaigi 愛台語
袂堪得. bē-kham-tit/buē-kham-tit. 出處: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華語:不勝禁不起無法承受受不了. 按呢講好20按呢怪怪34. 這條沒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