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蔣經國主政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72年5月蔣中正和嚴家淦就任中華民國第5任正副總統。

就任當天,蔣介石提名他的兒子,原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為行政院長,5月26日經立法院以空前的最高得票率─93.38%─ ... │上一節│下一節│ ●彈出的圖片在您切換視窗後會自動關閉●   1972年5月蔣中正和嚴家淦就任中華民國第5任正副總統。

就任當天,蔣介石提名他的兒子,原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為行政院長,5月26日經立法院以空前的最高得票率─93.38%─獲得同意。

「蔣經國時代」從此開始。

  事實上,早在蔣中正撤退到台灣時,就開始有計畫地栽培兒子蔣經國的勢力,從情報、治安系統起,橫跨黨、政、軍各方,為他佈置適當的基礎。

  【兩蔣父子】           蔣經國就任行政院長時的致詞中說:「個人突出的時代已過,只有集體的思考、計畫、努力、創造,才能完成時代的任務……。

」實際上,在蔣經國時代來臨後,「個人突出的時代」並沒有過,此時的黨、政、軍、特的各脈絡各環節,已經完全在蔣經國的主導之下。

誠如政治學者彭懷恩所評析的: 「從1972年蔣經國先生擔任行政院長到1978年競選總統止﹐台灣政治型態本質上仍是威權主義色彩極濃的政體﹐情治單位的勢力無孔不入﹐一元化思想教育的「制約」﹐使在野政治人物的活動空間極為狹隘﹐除了選舉時有孤星式的抗爭之外﹐根本是威權統治的典型。

」   雖然威權統治的本質未變,不過,蔣經國的主政,與其父親蔣介石的作風,已有所不同,最明顯的是被稱為「本土化」的開始。

  此處所謂「本土化」,多指蔣經國時代開始起用台籍政治精英,讓台籍人士嶄露頭角。

以前,台籍人士能進入內閣的,只有蔡培火、連震東兩人。

蔣經國初任行政院長立即大幅度更動人事,且大量任用台籍人士入閣。

副院長首度由台籍人士擔任(徐慶鐘)。

16名閣員當中,有6名台籍人士,除前述的徐慶鐘外,尚有林金生(內政部)、高玉樹(交通部)、連震東(政務委員)、李連春(政務委員)、李登輝(政務委員)等,還有台北市長張豐緒。

省主席也由台籍的謝東閔出任。

過去台灣省主席清一色都由外省人擔任,從蔣經國時代起,開始起用台省籍人士擔任,(謝之後,分別有林洋港、李登輝、邱創煥等人相繼任省主席﹐都是由蔣經國提拔)。

  【吹台青政策】           再者,較諸蔣中正,蔣經國顯然不再執迷於「反攻大陸」的政治迷思,而能夠以較務實的態度來進行台灣的建設。

蔣介石放太多的財力物力精力在「反攻大陸」的政治神話上,使得許多社會民生建設都要「等反攻大陸之後再說」。

蔣經國顯然知道非留在台灣不可了,所以加緊落實在台灣的建設。

1973年12月16日他提出5年內完成「十大建設」的計畫,以解決當時面臨的石油危機。

  蔣經國時代還有一項重要的變革,那就是開放「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

台灣在50、60年代的選舉,因為受所謂「動員戡亂」體制的限制,最高層次只能選到省議員和縣市長,不能改選中央民意代表。

但是經過20年的不改選,台灣的國會(立法院﹑監察院和國民大會)已益加老化凋零,國會的老化不解決不行,因此蔣經國時代開始,透過修改「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自1972年底起﹐有了「增額」的中央民意代表的選舉,雖然只佔國會總額的小部份,不能發揮什麼大作用,卻也為台灣的民主運動多提供了一條跑道。

  1975年4月5日,88歲的蔣介石總統病逝,副總統嚴家淦繼任總統。

蔣經國則在當月28日當選國民黨黨主席,成為黨的領袖,政治實權也已在其運籌帷幄之中。

1978年第6任總統選舉之前,「謙沖為懷」的嚴家淦表示不競選連任,向國民黨中常會建議提名蔣經國為總統候選人。

蔣經國當仁不讓,於3月21日經國民大會選舉當選總統,他挑選的謝東閔,次日當選副總統。

新的「蔣總統」一出來,以前的老「蔣總統」就被官方稱為「先總統 蔣公」。

  【蔣中正逝世】   【嚴家淦就任總統】   【嚴家淦】   【謝東閔】   │上一節│下一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