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因图谱看汉人基因的纯洁性_百科TA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这是英国的一个基因遗传学家研究的世界民族的血统,汉族人血统是相对最纯的,没有绝对的 ... 所以从基因图谱上看,与汉人血源最近的应该是M134羌夏集团的西进西藏兵团,, ... 从基因图谱看汉人基因的纯洁性 作者  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发布:2017-06-3017:10:32    更新:2017-06-3017:10:32 阅读 17783赞 68 这是英国的一个基因遗传学家研究的世界民族的血统,汉族人血统是相对最纯的,没有绝对的纯民族。

这是英国的一个基因遗传学家研究的世界民族的血统,汉族人血统是相对最纯的,没有绝对的纯民族。

汉族只是相对纯血统的民族。

环境造成基因突变,最先来到东亚洲大陆的是YAP和M130,其后第三批走出非洲大陆的M9旗下的M175几路大军先后进入东亚大陆,M175下M119夷越集团最先到中国南部和东部,紧接着是M175旗下的M122下的东进苗蛮集团,这两大集团驱赶或屠杀了YAP和M130(如果有种族屠杀发生的话),使得中国大陆基本不存在YAP和130,大部分被驱赶到北部(蒙古,朝鲜,日本),南部和西藏,但在大陆一些少数民族土家族、彝族、瑶族基因仍然保留了YAP的基因.最后到达中原的就是M122大旗下M117华夏集团,此后的历史就与中国上古传说完全吻合,华夏集团炎黄部落打败了夷越集团的蚩尤部落,以及苗蛮集团,奠定汉族的基础!所以从基因图谱上看,与汉人血源最近的应该是M134羌夏集团的西进西藏兵团,,接下来与汉人基因血源最近的就是M122集团北上时又分出一支东进兵团而发生基因突变M17苗蛮集团.所以说从基因纯度上来说,苗族是与汉族血缘最接近的!其后华夏族征服中原后,就进入了文化取胜的阶段.由于华夏族经历了最多的基因突变,华夏族成了最先进的民族,在文化取胜下,华夏族并没有种族灭绝夷越集团和苗蛮集团,但在中国南方,华夏族男性与夷越集团女性进行了大量混血.其后五胡乱华的五胡族绝大部分基因也都属于M9大旗下M122基因或M45基因,所以汉人基因分成96%的M9和4%的M45,无论从血统上还是文化上都是高度纯洁与统一的.M9下面有几个主要的子系,今天的汉族人,占压倒性主体的是O—M175。

具体分析,在M175下还可以细分为最大三个子支系(其他N多小类型都不算):O1—M119、O2—M95、O3—M122。

这三个子类型地理分布很有意思:O1—M119广泛分布在从北亚到东南亚,但在最中央的黄河流域竟几乎找不到!在贝加尔湖畔的布里亚特人,其O1—M119的比例最高,达34%,另外,北亚地区的外蒙、满州、朝鲜、日本、堪察加人等民族也有O1—M119类型,但一般比例不超过10%,中国南方,浙江、上海、福建等省份,O1—M119比例也较高。

而在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北地区的汉族人中,O1—M119类型的比例都小于0.5%,在陕西、山西、湖北等省,没有发现这种类型,出现频率为零,M119的分布呈现的是两头大中间少的格局。

O2—M95类型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在泰国高达55%,从泰国向北在递减,从泰国向南也在递减,可以推论O2—M95变异最初出现在东南亚地区,并向西周扩散。

在东亚地区,只在朝鲜人、日本人、阿穆尔人中有一定分布,在山东、河北、甘肃的汉族人群中,出现频率全部为零,找不到这种类型,在南方汉族人中,能找到出现概率非常低的M95。

O3—M122类型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

从北亚向南到爪哇、新西兰,从日本向西到西藏、哈萨克人,全部能找到O3—M122的分布。

从出现频率上看,O3—M122的出现频率最高地区为中国的云南地区、印度的那加邦土著民族上,很多民族中出现频率为100%,如独龙族等。

在黄河流域的河北、陕西、山东,长江流域的湖北、安徽、四川、江西等地区的汉族人中,O3—M122都超过了80%。

在北亚地区,O3—M122数量比较少,外蒙人中超过了30%,阿穆尔人也超过了40%,以及朝鲜人,除这三个人群外其他都比较少,在艾温基人出现频率为零,在布里亚特人也为零,在日本人中为22%。

在东南亚地区,M122数量比较多,只有泰国、柬埔寨等地区略少,其他地区一般超过50%,出现频率从中国向南逐渐递减,到了爪哇人中出现频率只有20%,在汤加、新西兰的毛利人人也有出现,但比例都不大。

M175这三个子类型的地理分布告诉我们一个信息,我们可以推论出东亚各民族的发展史。

东亚黄种人开始可能分为四个大集团:北亚人群、黄河上游人群、黄河下游人群、中南半岛人群。

北亚人群代表了阿尔泰语系的民族,由于生活在气候寒冷地区,无法种植农作物,其他人群都无法涉足,所以很难取代他们。

黄河上游集团代表了古代汉藏语系民族(先羌,标志性基因O3—M122),黄河下游集团也是一个古老人群,他们特有的是O1—M119。

大约在6-5千年前,古代汉藏语系先民开始分化,一支向西、向南发展,成为了藏缅语族、另一支向东发展,就是汉语族。

汉语族部落并击败了黄河下游的古老居民,这些具有M119的民族失败后开始分化为两支,北支M119进入了辽河流域,并深深影响了西伯利亚和北亚居民的基因构成,成为阿尔泰语系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基因,南支M119向南发展,成为后来的“百越”。

从此,M119基因从黄河流域消失,取代他的是带有M122的先羌人(汉语族部落)。

这段部族迁徙史,也许就是我们民间口口相传的著名的黄帝战胜蚩尤的历史传说!虽然我们找不到当年的战争遗迹,但我们完全可以找到吻合的考古和基因的证据:考古上,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从此消失了,取代它的正是从陕西河南来的龙山文化,此后山东存在的文化就是山东龙山文化!在基因上,证据更加明显,山东、河北两省的汉族人中M122和M119的比例接近200:1,超过99%人以上都是随黄帝东来者(先羌部落,M122类型)的后代,而陕西、湖北的汉族人中干脆找不到M119的类型。

经过这次原始的部落战争,汉语族的各部族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他们建立了数量众多的方国,这种状态持续了大约近2000年。

大概在距今3100年前,一支小部落从甘肃天水迁徙到了陕西周原,就是周族人。

他们在周武王的带领下,周族人消灭了商朝。

灭商后,周武王率领300辆战车和5000虎贲,用了三年时间,消灭了99个方国,征服了652个方国(《逸周书·世俘解第四十》)。

在此后一百多年间,西周分封了大量诸侯国,周族也随着分封扩散到了全国。

周族人称自己国家是“有夏”,此后各诸侯国都自称“有夏”,对外统称自己“诸夏”。

夏者,本意是区域广大。

周族自称自己的本民族为“华”,称外族为“夷”(异),此后凡是与周族有同源关系的血亲部族都开始自称“华胄”,称外族为“非类”“夷(异)人”,意思是非华族类,华者,本意就是高贵壮丽。

从此,“华夏”也就成了这些诸侯国的统称,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中华”两字的来历。

周族人的语言叫“雅语”(夏语),在全国通行,孔子讲学,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但孔子的话他们都听得懂,因为孔子说的是当时的普通话——“雅语”,这在《论语》里有:“子所雅言”的话,不说“雅语”就是被称为“野言”、“非文”,由于有着交流需要和文学推进,“雅语”最终成为了全国通用的语言,也就是后来我们说的汉语。

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最终将这些互相强烈认同的割据国家统一起来,后来又经过汉朝的统一和强盛,华夏族终于发展成为汉族。

先秦的发展,使得汉语族各支系语言全部统一到周族的“雅语”下,经长期融合,不断的人口迁徙,到今天,长江以北的汉族人,各地之间差异已经非常小了,从山东到甘肃,都没什么差异。

秦汉以后,中原王朝开始了对长江以南地区的军事和政治控制,大量的汉族移民开始迁往南方,今天,南北汉族在Y染色体上差异很小,90%的相似性,也就是南北方汉族父系都是同源的。

南北汉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mtDNA上,也就是母系来源上。

简单的说,南方汉族基本可以表示为=父系(北方汉族Y染色体)+母系(北方汉族线粒体mtDNA+溶入的南方很多的民族的线粒体mtDNA),南方汉族不但和北方汉族在mtDNA上有差异,其实他们之间也不同,湖南的汉族和福建的汉族mtDNA就不同,甚至同是广东人,广府人和客家人在mtDNA上也不同。

迁往南方的汉族主要是由于服兵役、逃避战乱、因罪流放等因素,这些人基本都是男性,带家属的情况不多,所以他们肯定是娶了当地的女性,就造成了南方汉族有着和北方汉族相同的父系祖先,却有不同的母系祖先。

(其实总体来看,在南方,来自北方汉族母系的mtDNA还是占多数,也就是一半以上的南方汉族其母系祖先也是来自中原地区的,但个别地区这个比例很少,而南方当地女性的mtDNA部分地区却可以达到85%,如广东的一些地区)。

 Y染色体变异数量多少并不能用人口数量来衡量,很多人口众多的大民族都是由一个小人群由于某种原因迅速壮大而来的,如历史上曾建立了强大帝国(典型的是汉人、阿拉伯人),近代的高技术革命和殖民(如英格兰人、西班牙人),这些人群的同源性强,Y染色体的变异类型并不特别丰富,相反,一些非常古老的小民族,其Y染色体变异类型却十分丰富。

 亚欧大陆上主要民族(图中的chinese指汉族,和一般人的观念不同,汉族的基因构成恰恰是一个非常单一纯粹的民族,足以证明原来的汉族融合而成的理论是错误的)K—M9基因是最重要的一个支系,亚欧大陆上,除了西亚地区和西伯利亚,世界岛上绝大部分民族都由K—M9的子孙构成,今天汉族人中,96%的人都是K—M9类型。

K—M9下面也有很多子类型,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ON—M214,另一个是P—M45。

前者(ON—M214)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北亚东部、部分太平洋岛屿(以上都是O—M175子类型)和乌拉尔山两侧、北欧北部、东欧北部和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以下都是N—M231子类型)。

中国人主体类型就是O—M175。

汉族人中的4%的P-M45白种人基因,最有可能的来源的是古代中原的高加索人种。

汉族的确融合了其他民族,但数量非常少,最大的一个来源是鲜卑,也就是汉族中大部分的N1和少部分的C3a都来自鲜卑,构成了汉族基因库genepool中2%左右的贡献。

 蒙古和通古斯的C3c、古匈奴已知的N2,在汉族中都不存在。

汉族的母系的确比较复杂,但却仍然能看出和羌族、藏族等民族同源的汉藏系母系占主体。

原来划分南北汉族的HLA基因,体现了常染色体的关系,并不反映父系Y染色体的关系,汉族的父系同源性就是强。

  68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

举报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癌图腾 癌图腾官方账号 毕业论文答辩实用“秘籍” 癌图腾 突然蹿红,IDO抑制剂成免疫治疗巨头哄抢对象 癌图腾 金纳米颗粒的光触发组装用于光热治疗和光声成像 癌图腾 +1已赞 扫码下载百科APP 领取50财富值奖励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举报不良信息 | 投诉侵权信息 | 申请删除词条 | 意见反馈 | 贴吧讨论 ©2021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1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