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拾遺- 教育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財物遺失在路上,無人會據為己有。
形容社會風氣良好,人民安居樂業。
《韓非子.內儲說下》:「仲尼為政於魯,道不拾遺,齊景公 ...
跳到主要內容
:::
道不拾遺-教育百科
詞條檢索
全文檢索
音讀檢索
切換漢語拼音鍵盤
切換注音小鍵盤|
關閉
小提醒:
輸入完畢後請點選
音讀檢索
進行搜尋
聲母
韻母
詞條名稱:道不拾遺
ㄉㄠˋ ㄅㄨˋ ㄕˊ ㄧˊ
dàobùshíyí
切換來源
ToggleDropdow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教育部成語典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教育部成語典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ㄉㄠˋ
ㄅㄨˋ
ㄕˊ
ㄧˊ
漢語拼音:
dàobùshíyí
解釋:
財物遺失在路上,無人會據為己有。
形容社會風氣良好,人民安居樂業。
《韓非子.內儲說下》:「仲尼為政於魯,道不拾遺,齊景公患之。
」《資治通鑑.卷二.周紀二.顯王十四年》:「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
」也作「路不拾遺」、「路無拾遺」。
財物遺失在路上,無人會據為己有。
形容社會風氣良好,人民安居樂業。
《韓非子.內儲說下》:「仲尼為政於魯,道不拾遺,齊景公患之。
」《資治通鑑.卷二.周紀二.顯王十四年》:「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
」也作「路不拾遺」、「路無拾遺」。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道不拾遺
授權資訊:
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ㄉㄠˋ
ㄅㄨˋ
ㄕˊ
ㄧˊ
漢語拼音:
dàobùshíyí
釋義:
義參「路不拾遺」。
見「路不拾遺」條。
義參「路不拾遺」。
見「路不拾遺」條。
典源:
此處所列為「路不拾遺」之典源,提供參考。
#《戰國策.秦策一》衛鞅亡魏入秦,孝公以為相,封之於商,號曰商君。
商君1>治秦2>,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3>強大,賞不私4>親近,法及太子,黥劓5>其傅。
期年6>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7>大強,諸侯畏懼。
然刻深寡恩,特以強服之耳。
〔注解〕
(1)商君:商鞅(西元前390?∼前338),姓公孫,名鞅,戰國時衛人,或稱「衛鞅」。
少好刑名法術之學,初為魏相公叔痤家臣,後入秦為相,說服秦孝公推行新法。
秦國富強後,因功受封於商,號為商君。
其人用法嚴苛,樹敵眾多,孝公卒,遂被車裂而死。
(2)秦:周朝國名。
嬴姓,周孝王封伯益之後於秦,以為附庸。
嗣後屢經遷徙,至秦襄公始立國。
傳至秦孝公時定都咸陽,國勢日益富強,為戰國七雄之一。
迨始皇統一中國,乃代周而有天下。
(3)諱:避開、顧忌。
(4)私:偏愛、袒護。
(5)黥劓:音ㄑ|ㄥˊ|ˋ,古代刑罰名。
黥,在犯人面、額等處刺字塗墨。
劓,將犯人鼻子割去。
(6)期年:一周年。
期,音ㄐ|。
(7)兵革:指兵器及甲冑等軍械裝備。
〔參考資料〕另可參考:《韓非子.內儲說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此處所列為「路不拾遺」之典源,提供參考。
#《戰國策.秦策一》衛鞅亡魏入秦,孝公以為相,封之於商,號曰商君。
商君1>治秦2>,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3>強大,賞不私4>親近,法及太子,黥劓5>其傅。
期年6>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7>大強,諸侯畏懼。
然刻深寡恩,特以強服之耳。
〔注解〕
(1)商君:商鞅(西元前390?∼前338),姓公孫,名鞅,戰國時衛人,或稱「衛鞅」。
少好刑名法術之學,初為魏相公叔痤家臣,後入秦為相,說服秦孝公推行新法。
秦國富強後,因功受封於商,號為商君。
其人用法嚴苛,樹敵眾多,孝公卒,遂被車裂而死。
(2)秦:周朝國名。
嬴姓,周孝王封伯益之後於秦,以為附庸。
嗣後屢經遷徙,至秦襄公始立國。
傳至秦孝公時定都咸陽,國勢日益富強,為戰國七雄之一。
迨始皇統一中國,乃代周而有天下。
(3)諱:避開、顧忌。
(4)私:偏愛、袒護。
(5)黥劓:音ㄑ|ㄥˊ|ˋ,古代刑罰名。
黥,在犯人面、額等處刺字塗墨。
劓,將犯人鼻子割去。
(6)期年:一周年。
期,音ㄐ|。
(7)兵革:指兵器及甲冑等軍械裝備。
〔參考資料〕另可參考:《韓非子.內儲說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典故說明:
播放
此處所列為「路不拾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路不拾遺」原作「道不拾遺」。
商鞅原本是衛國的貴族,喜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
後公叔痤死,魏王不用,於是逃亡至秦國,得到秦孝公賞識,用為秦國宰相。
商鞅治理秦國,實行變法,施行法令極其澈底,一切公正無私。
懲治犯罪之人,不避強權貴族;獎賞有功者,也不會偏袒親信。
即使是太子犯法,也處罰其老師,施以黥劓之刑。
新法施行一年後,路上有別人遺失的物品,大家都不會把它撿起來據為己有,人民對於不應得的東西,也不會任意地攫取,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在軍政方面,國家軍備也顯得十分強大,諸侯各國因此都很畏懼秦國。
後來「路不拾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形容社會風氣良好。
「路不拾遺」的實際例子,分別在《韓非子.內儲說下》及《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有記載:孔子在魯國的時候,把魯國治理得很好。
春秋時鄭國的子產當了五年宰相,也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二者都讓國家出現了「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
此處所列為「路不拾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路不拾遺」原作「道不拾遺」。
商鞅原本是衛國的貴族,喜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
後公叔痤死,魏王不用,於是逃亡至秦國,得到秦孝公賞識,用為秦國宰相。
商鞅治理秦國,實行變法,施行法令極其澈底,一切公正無私。
懲治犯罪之人,不避強權貴族;獎賞有功者,也不會偏袒親信。
即使是太子犯法,也處罰其老師,施以黥劓之刑。
新法施行一年後,路上有別人遺失的物品,大家都不會把它撿起來據為己有,人民對於不應得的東西,也不會任意地攫取,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在軍政方面,國家軍備也顯得十分強大,諸侯各國因此都很畏懼秦國。
後來「路不拾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形容社會風氣良好。
「路不拾遺」的實際例子,分別在《韓非子.內儲說下》及《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有記載:孔子在魯國的時候,把魯國治理得很好。
春秋時鄭國的子產當了五年宰相,也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二者都讓國家出現了「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使用類別
例句
書證:
《戰國策.秦策一》:「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
」
參考詞語:
參考詞語︰路不拾遺注音︰ㄌㄨˋ ㄅㄨˋ ㄕˊ |ˊ漢語拼音︰lùbùshíyí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_道不拾遺
授權資訊: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詞條功能
轉寄詞條
錯誤通報
友善列印
推薦關聯詞
×
轉寄詞條
請輸入您想要寄送的對象Email,如果1人以上,請使用,分隔
取消
送出
×
錯誤通報
請輸入錯誤原因,我們會送相關人士審核,感謝您的參與
取消
送出
×
推薦關聯詞
請推薦與本項詞條之意義相同但名稱有差異的詞條
取消
送出
關閉
延伸文章資訊
- 1道不拾遺,漢語成語 - 中文百科知識
道不拾遺,漢語成語,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基本信息名稱:道不拾遺拼音:dào bù shí yí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國無盜賊,道不 ...
- 2道不拾遺 - 萌典
財物遺失在路上,無人會據為己有。形容社會風氣良好,人民安居樂業。《韓非子.內儲說下》:「仲尼為政於魯,道不拾遺,齊景公患之。」《資治通鑑.卷二.周紀二.
- 3道不拾遺_百度百科
道不拾遺,漢語成語,拼音是dào bù shí yí,意思是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出自《韓非子·外儲説左上》。
- 4道不拾遺成語解釋 - 漢語網
道不拾遺成語解釋. 簡拼:dbsy. 拼音:dào bù shí yí. 反義詞:打家劫舍. 同義詞:路不拾遺. 英語翻譯:Passersby do not touch others lost ...
- 5漢典“道不拾遺”詞語的解釋
道不拾遺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dào bù shí yí,意思是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拾走。形容社會風氣好。 © 漢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