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獨立媒體」群英榜 - 陳順孝網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社群平台包括社群媒體(social media),如Facebook、Google+、Twitter、Plurk、Instagram、PTT、Dcard等;以及新聞平台,如Yahoo奇摩新聞、Google新聞、 ... OpeninappHomeNotificationsListsStoriesWritePublishedin陳順孝網誌台灣「獨立媒體」群英榜––網路原生媒體勇闖新聞新路2012年9月1日,獨立媒體工作者參加反媒體壟斷大遊行,照片取自https://goo.gl/T1621z壹、導論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七日,《蘋果日報》頭版頭條和A2全版發表題為「低溫宅配竟35℃運冷藏肉」的調查報導,指出台灣四大宅配業者,冷藏運輸合格率平均不到四成,冷凍運輸合格率更只有二%。

特別的是,文中透露這個報導不是蘋果日報做的,而是只有六位全職記者的《上下游》新聞市集調查近半年,獨家授權《蘋果日報》刊登的。

十二月十九日,《蘋果日報》再次以頭版頭條和A2全版刊登題為「台灣之恥遠洋船壓榨萬漁工;印尼漁工疑遭虐死,揭血淚真相」調查報導,這個報導是上線僅僅一年的《報導者》記者前往印尼中爪哇島採訪而成,獨家授權《蘋果日報》摘要發表的。

當天晚上,公共電視「有話好說」節目也以「你的海鮮他的血淚!印尼漁工離奇死亡!」為題,邀請《報導者》總主筆李雪莉、記者鄭涵文與綠色和平、台灣國際勞工協會代表對談。

十一月十八日,卓越新聞獎揭曉,創刊僅一年的《報導者》以歷時半年餘的「看見高雄土地傷痕」系列報導,贏得最受矚目的調查報導獎。

這一系列報導探討石化業污染高雄楠梓區,需耗費百億元和二三十年時間才能完成整治,以及不肖業者在旗山區傾倒鋼鐵業廢棄物,土地走向死亡的傷痛;不僅內容深刻,更兼用文字、照片、影片、資訊圖表、互動地圖、動畫呈現調查結果。

同樣是卓新獎,總部設在香港、上線一年多的《端傳媒》台籍記者也以「緬甸大選系列報導」奪得國際新聞報導獎。

這一系列報導,不僅探討大選背後的歷史脈絡和政治角力,更從邊陲、中心、音樂、族群、現場即時等不同面向,全面展現民主轉型的社會實況,讓讀者看到深刻、多元、鮮為人知的緬甸。

《上下游》、《報導者》、《端傳媒》都是台灣中小型網路原生媒體中的佼佼者。

他們的規模遠遠不如動輒數百名記者的報紙、電視,但他們以小而強的組織、專攻特定新聞領域,願意長期且深入的採訪、積極從多元視角進行觀察分析,而且獨立超然,不受政治干預、不被商業左右,因此能夠做出讓人驚艷的報導,在品質上可以贏得新聞獎項、在市場上可以登上商業媒體頭版,為台灣新聞專業開拓一條新路。

然而,中小型網路原生媒體的發展並非一片坦途。

十一月廿七日,創刊七年,長期關注政治、人權、媒體改革議題的《新頭殼》一度決定在年底結束營業,原因是找不到網路獨立媒體合理的商業營運模式,也認為未來幾年媒體經營環境可能不會改善。

所幸到了十二月十五日,《新頭殼》公告「中部幾位殷實本土企業家引進的資金與技術,確實可以克服原先擔心的瓶頸」,因此決定繼續經營。

(黃揚明,2016年11月30日;陳宛茜,2016年11月30日;先驅媒體,2016年12月15日)十二月十二日,創刊將近二十年,曾經榮獲卓新獎社會公器獎和新聞評論獎的《苦勞網》也發出「財務告急」緊急募款信,透露支應四位全職、二位兼職員工薪資,以及房租、保險、系統租金,一個月需要二十四萬,但募款所得只有二十萬,每月虧損四萬,得靠歷年存款支撐,若募款不能增加,存款將在三個月後用罄。

(苦勞報導,2016年12月12日)總體來看,中小型網路原生媒體專業成就斐然,卻也面臨經營困境。

本文因此要探討台灣中小型網路原生媒體的專業實踐與挑戰,筆者將勾勒網路新聞生態系統的輪廓,介紹代表性原生媒體,說明他們的各自特色和共同走向,並且分析他們在二〇一六年的成就、侷限與突圍策略。

貳、網路新聞生態系統台灣的網路媒體,自一九九二年第一個中文BBS《美麗之島》誕生、九三年第一個網路搜尋及公益網站《蕃薯藤》問世、九五年第一家電子報《南方》創刊,到二〇〇二年網路社群「藝立協」開始推廣部落格(blog)、二〇〇七年《PeoPo》公民新聞平台創立、二〇〇八年Facebook推出中文版,逐步吸引社會行動者、公民、記者、創業者,乃至大眾媒體、網路業者參與,漸漸形成一個網路新聞生態系統。

(陳順孝,2012)一、新聞生態網路新聞生態系統不再是報紙、電視等大眾媒體寡占,而是社群平台、大眾媒體、中小型原生媒體、個人媒體,分庭抗禮,既競爭又合作的動態體系。

(一)社群平台社群平台包括社群媒體(socialmedia),如Facebook、Google+、Twitter、Plurk、Instagram、PTT、Dcard等;以及新聞平台,如Yahoo奇摩新聞、Google新聞、HiNet新聞、蕃薯藤新聞等。

它們幾乎都沒有專人產製新聞[1],卻是民眾閱聽、討論、分享新聞,以及交流訊息、觀點、經驗的重要平台。

簡言之,它們是網路新聞媒體主要傳播通路,其中又以Facebook最為重要。

Facebook台灣月活躍用戶,在二〇一六年七月達到一八〇〇萬,在台灣二三〇〇萬人口中佔比高得驚人,到了十月,人們一天解鎖手機超過八十次,其中查看Facebook達到十四次。

有的網路媒體流量,會有七八成來自Facebook,Facebook每次調整演算法或政策,都會影響新聞網站流量的升降。

(吳家豪,2016年7月19日;Chris,2016年11月19日;SmartM編輯部,2016年10月28日)資策會二〇一六年十二月發表的研究報告更指出,六十%網友認為使用Facebook會影響對傳統媒體的接觸,其中有卅二・八%的使用者表示會減少收看電視的時間、卅一・六%減少閱讀報紙的時間、廿八・八%減少閱讀雜誌的時間。

(王郁倫,2016年12月19日)(二)大眾媒體/衍生媒體台灣大眾媒體創立網站,始於一九九五年的《中時電子報》,之後,報紙、電視、廣播、雜誌紛紛架站傳播。

根據Alexa網站流量排名,二〇一六年十二月十一日台灣前百大網站中,大眾媒體的《東森新聞雲》(ETtoday.net)排名第六、《自由時報》排名第八、前身為《東森新聞報》(ETtoday.com)的《NOWnews今日新聞》第十[2]、《蘋果日報》第十七、《聯合新聞網》二十二、《三立新聞網》二十三、《TVBS》二十七、《中天電視》二十九、《商業周刊》三十二、《VOGUE》五十六、《中央通訊社》五十七、《中時電子報》六十一、《康健雜誌》六十九、《親子天下》八十三、《GQ》九十四。

(Alexa,2016年12月11日)部分大眾媒體創辦獨立的子網站,例如公共電視的《PeoPo》公民新聞平台和《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聯合報系的《轉角國際》、天下雜誌的《獨立評論@天下》、《換日線》。

這些子網站報導大眾媒體——包括它們的母媒體——忽略或未能深入探討的議題、實驗新的報導文體、與網路寫手和公民建立合作關係,它們宛如母媒體派出的探險隊,探索網路時代新聞的新可能。

(王思澄,2014)(三)中小媒體/原生媒體相較於大眾媒體網站多為把母媒體(如報紙、電視)內容轉檔上網的衍生媒體,風起雲湧的新興中小媒體則是以網路為母體的原生媒體。

中小媒體——也就是中小型網路原生媒體——是借用中小企業概念。

我國經濟部認定一年營業額一億元以下,或經常僱用員工數未滿一百人者為中小企業(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15年3月30日)。

筆者因此將年營業額未滿一億、僱員未滿百人的媒體稱為中小媒體。

中小媒體——如導論提到的《上下游》、《報導者》、《端傳媒》——與大眾媒體相比,規模小、資源少,但相對靈活、自主,比大眾媒體更能堅持新聞專業,也更勇於進行報導領域、敘事文體、營收模式、傳播通路的新實驗,筆者認為它們是網路媒體中最多元、最有創意、最有活力的部分,也是新聞專業未來希望之所繫,因此以中小媒體作為本文分析的主體,下一小節詳述。

(四)個人媒體個人媒體,包括全職的自由記者(freelancejournalist)和業餘的公民記者(citizenjournalist)。

自由記者是指以報導新聞為主業,但不受單一媒體全職聘僱的人,他們大多具有大眾媒體工作經驗,例如深耕環境議題的朱淑娟、專研疫情的李惠仁、報導社會創新議題的黃哲斌、關注土地與人權的胡慕情、兼顧新聞和人類學視角的黃奕瀠(筆名阿潑);但也有未曾進過大眾媒體的人,例如長駐韓國採訪的楊虔豪。

自由記者通常專攻特定領域,在其領域經常做出比大眾媒體更權威的報導;例如二〇一六年,韓國總統朴槿惠爆發閨蜜門事件,楊虔豪成為熱門記者,從《公共電視》、《蘋果日報》、《聯合新聞網》、《端傳媒》、《報導者》、《壹週刊》、《鏡週刊》、《新新聞》到《BBC中文網》都發表他的報導。

公民記者是指蒐集、報導、分析、散播新聞和資訊的公民(Bowman&Willis,2003),他們可能自己架站傳播,也可能透過Facebook、YouTube等網站傳播,還可能在大眾媒體或網路媒體建構的平台——如《PeoPo》——發表作品。

以《PeoPo》為例,截至二〇一六年十二月廿七日,就有九一五五位公民記者註冊發稿。

公民記者大多不熟悉大眾媒體的報導格式,但他們常常發掘大眾媒體遺漏的議題,二〇一〇年,苗栗縣政府強徵大埔農地、深夜派怪手挖稻田,就是由公民記者大暴龍在《PeoPo》揭發,引爆全國熱議,成為延燒數年的大新聞。

二〇一一年,大法官會議釋字第六八九號解釋文宣示:「新聞自由所保障之新聞採訪自由並非僅保障隸屬於新聞機構之新聞記者之採訪行為,亦保障一般人為提供具新聞價值之資訊於眾,或為促進公共事務討論以監督政府,而從事之新聞採訪行為」,更賦予公民記者採訪的正當性。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早在二〇〇七年就發採訪證給公民記者,其他機關也陸續開放公民記者採訪,到了二〇一六年二月,新任立法正副院長更公開宣示開放公民記者採訪,但對公民記者的認定、開放的方式,爭議未解。

二〇一六年六月,自稱公民記者的洪素珠在Facebook貼出辱罵外省籍老兵的影片,引起公憤,部分人士因此質疑公民記者的素質。

由於洪素珠在公視《PeoPo》平台註冊當公民記者,公視被迫公開說明,並成立公民新聞自律委員會強化品質監督。

一時之間,公民記者有被污名化之虞,關心媒體改革的個人和組織為此還發起「請勿污名化公民記者與公民新聞」連署[3],呼籲「不能因為一則公民新聞出了問題,一個公民記者出了問題,就要否定整個公民新聞與公民記者的價值」。

總之,網路新聞生態系統,不再是大眾媒體獨大,而是社群平台、大眾媒體、中小媒體、個人媒體共存共榮、各展所長、相互競合的系統;這樣的系統,遠比大眾媒體獨大的系統更多元、更豐富、更動態、更有實驗性。

二、原生媒體如前所述,中小型原生媒體是網路新聞生態系統中最多樣、最創新、最有活力的部分,它們的人力、資源不如大眾媒體,但比大眾媒體專注,通常集中力量耕耘少數幾個採訪領域,甚至專攻一個領域,本文將耕耘數個領域者稱為綜合主題媒體,將專攻一個領域者稱為單一主題媒體。

(一)綜合主題媒體綜合主題媒體報導範圍涵蓋多個領域,近似大眾媒體的縮小版,通常由出身大眾媒體的記者經營,依其偏重搶發時效訊息,還是著重深度分析議題,又粗略分為訊息綜合媒體、議題綜合媒體。

訊息綜合媒體以政治新聞為主,旁及其他議題,它們重視時效,和大眾媒體一樣搶發即時新聞。

例如導論提到關注政治、人權、媒改的《新頭殼》,此外還包括二〇一四年開站,報導政治、財經、軍事、生活、國際、中港澳的《風傳媒》;同年成立,觸及政治、財經、社會、生活、文化、全球的《民報》;一六年五月問世,兼顧政經、兩岸、國際、科技、醫療、地方的《信傳媒》;同年七月創刊,致力調查報導、國際、生活、消費、遊戲的《上報》。

議題綜合媒體,不搶即時新聞,重視深度報導和分析。

例如二〇一五年八月創立的《端傳媒》,關注中港台和國際政治,深度探討香港雨傘兩週年、香港立法會選舉與宣誓風波、文革五十年、蔡英文新政、南海主權爭議、歐洲難民危機、美國大選和川普衝擊、LGBT等議題;同年十二月上線的《報導者》,則側重社會文化,主打台灣污染土地大調查、血淚漁場、流浪動物零安樂死真相、一例一休吵什麼、台灣空汙紫爆怎麼辦、走入同志家庭、轉型正義等議題。

綜合主題媒體大多和大眾媒體一樣,以廣告為主要收入;但部分媒體開始探索其他營收的可能,例如《端傳媒》發展電子商務,銷售自己的出版品和文創商品。

《報導者》更勇敢地放棄廣告,跳出以即時新聞和激情報導吸引流量、再以流量賺取廣告的常見模式,它首創以公益基金會形式運作,一方面取得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等人的大額捐助(捐助者不擁有、不干預、不回收),另一方面爭取民眾的小額捐助,希望以無條件的捐助維持生存、確保自主。

(二)單一主題媒體單一主題媒體的規模比綜合媒體更小,通常只專攻一個領域;依其專攻的領域,又可分為社會議題、國際議題、科技科普、生活風格、性別、族群、社區、知識轉譯等類。

社會議題類媒體始於一九九七年創辦,專注報導社會運動的《苦勞網》,其後陸續創刊且運作至今的包括:二〇〇〇年開辦的《環境資訊中心》;〇七年啟動的《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簡稱《公庫》);同年問世的《低碳生活部落格》;一一年創刊,深耕農業相關議題的《上下游》新聞市集;一三年底,沃草社會企業推出,專門探討立法院議事的《國會無雙》;一五年一月由《苦勞網》創辦人孫窮理離職後新創,同樣報導社運議題,但強調資訊圖解的《焦點事件》;以及同年開站,專注國防政策的《壯闊台灣》。

國際議題類媒體,包括二〇〇五年創立,發掘和翻譯國際主流媒體忽略的社會議題的《全球之聲》;一二年上線,分析國際政治、經濟和社會議題的《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同年啟動,分享土耳其資訊的《土女時代》;一四年太陽花學運之後成立,以中英文雙語展現台灣及亞太基進觀點的《破土NewBloom》;以及同年成立,專注非洲國家和議題的《wowAfrica阿非卡》。

科技科普類媒體眾多,例如二〇〇九年成立,著重網路趨勢觀察的《Inside》;一〇年上線,推動科學知識普及的《泛科學》;一二年問世,專研科技商業策略的《有物報告》;一三年創刊,報導產業動態的《科技新報》;一五年誕生,擅長科技政策評論的《RocketCafé》;同年年底創立,致力於「解釋未來」的《泛科技》。

生活風格類媒體,諸如二〇一四年七月開站的體育影音頻道《VamosSport翊起運動》;同年誕生,剖析影視產業議題的《Punchline娛樂重擊》;一五年創立,專注台灣、日本和亞太米食圈旅遊資訊的《旅飯》;同年十月推出,探討食安議題的《食力》;一六年二月創刊,收集和報導成年人懷舊玩意兒的《FuguCafe》;同年七月開張,介紹深度日本文化資訊的《NipponCafé》。

性別媒體,包括一九九八年創刊,推動性別平權的《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二〇一三年啟動,分享女性生命故事、推動特殊境遇族群生活及經濟改善計劃的《SheAspire她渴望》;一四年發起,討論女性權益、職涯、時尚等議題的《女人迷》。

族群媒體,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二〇〇六年創立,關懷移民移工的《四方報》;一三年架站,報導原住民議題的《Mata·Taiwan》;同年創立,以越南、泰國、印尼、菲律賓、日本語言和中文報導外籍勞動者議題的《GWOTaiwanNews》;一六年五月上線,由《四方報》離職員工新創、同樣關懷移民移工的《移人》。

社區媒體,早期以紙本為主,近年也出現兼顧紙本與網站,甚至是純網站的新社區媒體。

新社區媒體包括一九九一年創刊的高雄岡山《阿公店溪社區雜誌》;二〇一一年開辦、擁有兩萬六千多位粉絲的《大埔里@報》,以及隔年創建的《大埔里生活網》;同樣在一一年啟動的新北市《SHOCK三峽客》;一三年開始服務桃園的《夭夭》;一四年創立,深耕新竹的《貢丸湯》和《風起Uprisings》;一五年誕生的基隆《雞籠霧雨》、《宜蘭新聞網》、嘉義《Something》;以及一六年創立,培訓在地獨立媒體人、串連在地新聞媒體的《串樓口》。

(陳彥廷,2016年10月5日;胡元輝編,2016)知識轉譯類媒體,主要是各領域專家和學生將本行知識進行轉譯,與社會對話,並以本行觀點探討社會議題。

例如二〇〇七年創始的《哲學哲學雞蛋糕》,〇九年創刊的《芭樂人類學》,一一年發行,關注在地與國際媒體文化議題的《共誌》,以及倡議醫療公共性的《公醫時代》,一三年問世的《巷仔口社會學》,一四年推出的《菜市場政治學》、《法律白話文運動》、《花惹法理學》、《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以及轉譯台灣史的《台灣吧》、推動媒體識讀的《逆思》,一五年創刊的《白經濟》,一六年的誕生《歷史學柑仔店》。

此外,還有二〇一二年出刊,倡議社會企業的《社企流》;一三年開站,提供新聞資訊整理和多元觀點的《關鍵評論網》;一四年上線,著重非營利組織經營策略的《NPOst公益交流站》,同年四月推出,致力於動物保育的《台灣動物新聞網》。

中小型原生媒體規模遠不如大眾媒體,但各有專長,特別是議題綜合媒體和單一主題媒體,願意聚焦關鍵議題、長時間深訪,常常做出比大眾媒體更專業、更能叫好叫座的報導,導論提到的《上下游》和《報導者》進佔商業媒體頭版、《報導者》和《端傳媒》贏得新聞獎項就是顯例。

不僅如此,中小型原生媒體的規模小、運作靈活,讓它們可以跳脫傳統大眾媒體常規,更大膽地實驗報導文體、開發新型營收、與閱聽大眾建立更緊密的互動甚至合作關係,為新聞專業的實踐開創出更多新可能,下一節詳述。

三、多方競合中小型原生媒體與社群平台、大眾媒體、個人媒體並非獨立運作,而是相互為用,既競爭又合作。

首先,中小媒體和大眾媒體一樣,不僅透過自家網站傳播,也透過社群平台——特別是Facebook——接觸大眾、經營社群。

接觸大眾方面,《報導者》創辦人何榮幸就透露,《報導者》來自Facebook的流量少則六成,多則七八成(Chris,2016年11月19日);社群經營方面,幾乎每個媒體都開闢Facebook紛絲專頁或社團,例如《關鍵評論網》就擁有超過四十二萬的紛絲。

其次,中小媒體和大眾媒體既競爭又合作。

許多中小媒體的創辦,源自對大眾媒體依附政商的不滿、對新聞專業沈淪的憂慮,但中小媒體不必然與大眾媒體對抗,反倒以其專業補充大眾媒體、引導大眾媒體;大眾媒體也樂於和中小媒體合作,借助其專業品質、多元內容來補自己的不足。

中小媒體與大眾媒體的合作模式可以粗略分為三種:聯播、授權、合製。

聯播:《蘋果日報》在二○一四年一月宣布和《上下游》、《新頭殼》、《苦勞網》、《泛科學》、《公庫》等五家獨立媒體合作,在蘋果即時新聞平台刊播獨媒的報導和評論,並且連結獨媒網站,《蘋果日報》尊重獨媒自主權,不審核其標題及內文(唐鎮宇,2014年1月16日);到了二〇一六年十二月,合作對象擴及《環境資訊中心》、《巷仔口社會學》、《地球圖輯隊》、《沃草》、《關鍵評論網》、《四方報》、《共誌》、《菜市場政治學》、《民報》、《NPost公益交流站》、《科技新報》、《社企流》等中小媒體。

授權:中小媒體將產製內容授權大眾媒體發表,案例漸漸增加;導論提到的《上下游》和《報導者》將報導授權《蘋果日報》在頭版刊登,就是顯例。

合製:《台灣吧》從二〇一六年九月起與公視「青春發言人」共同企劃「木擊者」,以幽默動畫解析新聞時事議題。

十一月一日,《財訊》雙週刊第五一五期也刊登調查報導「揭開國防部不願面對的真相!工業合作浪費160億誰該負責」,這個報導是只有一位記者的《壯闊台灣》調查半年,與《財訊》「聯合製作」而成的。

此外,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早在二〇〇八年,就將服務對象從報紙雜誌、廣播電視擴及網路媒體,開放網路媒體記者入會;卓越新聞獎,也從二〇〇八年開始接受網路媒體報名參賽。

中小型原生媒體記者,因此能夠和大眾媒體記者共享福利、競爭榮譽。

(莫忘初,2008)第三,中小媒體相互之間、及其與個人媒體之間,也積極交流。

二〇一三年,《上下游》創辦人馮小非、汪文豪與《泛科學》創辦人鄭國威、自由記者黃哲斌等人共同成立「獨立媒體工作者協會」,開課培育新秀、報導獨媒動態、促進專業對話、觸發獨媒合作,為中小型原生媒體和自由記者創造共同學習、成長、合作的機制;《上下游》、《公庫》、《新頭殼》等中小媒體也開放公民記者投稿,借助公民記者補自己人力之不足。

不僅如此,中小型原生媒體也與其他社會力量密切合作。

例如,《上下游》、《公庫》、《國會無雙》、《移人》先後透過weReport、FlyingV、PressPlay等募資平台募款;又如《報導者》製作新聞遊戲「急診人生」、《上下游》製作調查報導「失控的低溫物流,揭開四大宅配亂象」網路專頁時,都尋求黑客組織g0v零時政府成員吳泰輝技術支援;《關鍵評論網》製作「市長,安安,政見給窺嗎?」政見比對遊戲時,也與資訊設計顧問公司Re-lab合作;《社企流》、《苦勞網》、《環境資訊中心》則曾委請開放源碼團隊網絡行動科技協助架站。

這些募資平台、程式高手、設計團隊、架站社群,可以提供中小型原生媒體欠缺的資源和技術,讓他們能夠維繫生存,並且取得足以抗衡大眾媒體的技術實力。

總之,二〇一六年的網路新聞生態,是中小型網路原生媒體(綜合主題媒體、單一主題媒體)與社群平台(社群媒體、新聞平台)、大眾媒體(附屬網站、新創子媒)、個人媒體(自由記者、公民記者)百家爭鳴、爭奇鬥豔的世界;各類媒體大異其趣,同類媒體裡各個媒體的報導領域、敘事文體、組織運作、營收模式也各不相同。

它們分進合擊,探索新聞傳播的各種可能走向;他們相互競合,展現網路傳播生態複雜多變的樣貌。

圖一:網路新聞生態系統圖參、原生媒體的創新與挑戰中小型原生媒體,規模不如大眾媒體,但是更能堅持專業、聚焦議題、靈活應變,它們做出許多叫好叫座的報導,可以贏得新聞獎項,也可以登上商業媒體頭版,它們還進行一系列有關傳播通路、媒體營收、敘事文體的新實驗,這些實驗,有的成績斐然,有的險阻重重,但無論如何,都是對新聞專業出路的勇敢探索。

以下一一討論:一、報導領域:垂直媒體專注專業《小眾,其實不小》一書作者哈金(JamesHarkin)指出:「一九九○年代以來,許多媒體老闆一面忙著砍預算、裁記者,一面卻想要包山包海報導所有類型的新聞,結果反而稀釋了自己的權威」,他認為「成功的公司會在一個很特殊的領域——也就是『巢穴』——裡冒出。

這種公司不會敲鑼打鼓的企圖吸引所有消費者,反而會縮小焦點,努力製作更獨特的產品,用心滿足為數極少卻熱情的死忠顧客。

」(Harkin,2011/陳琇玲譯,2014:171–177)台灣的中小媒體也是如此。

它們大多是垂直媒體,也就是集中力量深耕特定領域、滿足特定需求的媒體,它們不像大眾媒體那樣水平擴張、備多力分,因此,儘管規模、資源遠不及大眾媒體,但在其深耕領域,報導深度和廣度往往超越大眾媒體。

《上下游》的農業、《苦勞網》和《焦點事件》的社運、《四方報》和《移人》的移民工、《泛科學》的科普、《報導者》和《端傳媒》的深度報導,以及其他中小媒體在國際、環保、科技、體育、娛樂、性別、社區營造、知識轉譯等領域的專業,都是大眾媒體難以企及的。

中小媒體創業若有成,也不會胡亂擴張自己的領域,再走大眾媒體老路,而是新創更多垂直媒體。

例如:《泛科學》站穩腳步後,創業團隊又自行或與人合作創辦了《NPost公益交流站》、《娛樂重擊》、《泛科技》、《旅飯》、《泛答》;《RocketCafé》上線不到一年,就陸續推出《FuguCafe》、《NipponCafé》,形成垂直媒體集團。

專而不雜,也就成了媒體發展的新路線。

中小媒體垂直、專注的內容,個別來看,提供比大眾媒體更專業的報導,總體來看,更能補強大眾媒體忽略的各類議題、深入大眾媒體難以細究的精深領域。

在補強議題方面,當大眾媒體陸續裁減地方記者,眾多社區媒體的創立可以展現大眾媒體忽略的在地訊息和觀點,國際議題媒體的出版,也可以補大眾媒體國際新聞不足的疏漏;在精深領域方面,例如《土女時代》、《wowAfrica阿非卡》深入國際新聞領域較冷門的土耳其、非洲議題。

質言之,中小媒體分進合擊,補大眾媒體的不足,讓台灣的新聞視野更廣、更深;這是中小媒體對台灣的重大貢獻。

隨著部落格等架站工具普及,創辦媒體難度降低,越來越多中小媒體創立,台灣新聞視野也越來越廣、越來越深。

然而,中小媒體各自獨立,散居網路各處,如何讓民眾博覽如此宏廣、精深的內容,卻是挑戰,這就牽涉到傳播通路問題。

二、傳播通路:受制臉書難以自主Netscape創辦人、風險投資家安德森(MarcAndreessen)回溯傳播史,認為報紙等大眾媒體組合(bundle)各種新聞、股票、影視資訊,以及副刊、廣告,是因為這些內容各自配送到全國的成本太高,組合在一起才能節省成本;而網路最大影響在於改變配送通路,「有了網路,任何內容都快速配送到所有人手中」,原本為了節省個別配送成本而綁在一起的內容開始拆解開來(unbundle)(周欽華,2014年6月30日)。

安德森的分析,有效解釋了原本包裹在大眾媒體裡的拼盤式內容,為何會裂解成一個個獨立的、垂直的中小媒體;但他認為「有了網路,任何內容都快速配送到所有人手中」,顯然太過樂觀。

中小媒體的內容固然可以透過網路傳遍全世界,但如何在網路爆量資訊中脫穎而出,贏得目標閱聽眾乃至一般大眾的注意,卻是一大難題。

如前所述,台灣的Facebook使用者已達一八〇〇萬,有的網路媒體流量七八成來自Facebook導入,Facebook已經成為中小媒體甚至是所有媒體的最重要通路。

Facebook每次調整演算法,都會影響媒體新聞在Facebook的曝光度和排序,進而影響媒體網站流量的升降。

然而,Facebook作為全球網路巨頭,它調整演算法,完全不和媒體商量,甚至不告知、不說明。

在這個情況下,依賴Facebook只能任人宰割,但不依賴Facebook又難以接觸它的一八〇〇萬用戶,這是中小媒體和所有媒體共同面對的兩難。

部分媒體開發App、發行電子報,直接連結閱聽眾,有的成效不錯,如《端傳媒》流量半數來自App(Chris,2016年11月19日),但多數成效不彰、訂戶有限;二○一四年一月,獨立媒體工作者協會曾邀集《上下游》、《泛科學》、《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健康世界》和輔大教學媒體《生命力新聞》進行Facebook粉絲專頁聯合行銷實驗,參加實驗的媒體約好每週三晚上九點,相互推薦好文,一起拉抬流量,但效益有限,幾個月後就無疾而終(陳順孝,2015)。

此外,《蘋果日報》即時新聞平台聯播中小媒體新聞,一度讓中小媒體寄以厚望,希望借助這個平台接觸大眾,但實際效果有限,因為中小媒體的嚴肅報導淹沒在八卦、煽情、真偽難辨的即時新聞大海中,難以突顯特色、也難以吸引眼球。

如何擺脫Facebook的束縛,如何建立更自主、更有效的傳播通路,至今仍是中小媒體未解的難題。

三、媒體營收:多方開發仍待努力自從一八三〇年代大眾媒體崛起以來,媒體——除了公共媒體之外——一直以廣告作為主要營收來源。

進入網路時代後,Google和Facebook等網路巨頭鯨吞廣告大餅,原已日益縮小的大餅又有數量暴增的新興大小媒體瓜分,媒體越來越難依靠廣告維生;加上廣告主干預新聞、置入性行銷狀況頻傳,部分中小媒體乾脆放棄廣告,例如《苦勞網》、《焦點事件》、《公庫》、《上下游》、《報導者》;但有許多媒體仍繼續刊登廣告。

無論是否刊登廣告,媒體大多積極開發廣告以外的收入,其中以訂閱費用、群眾集資、電子商務、申請補助較受矚目。

訂閱費用,是報紙、雜誌、有線電視僅次於廣告的收入來源,但在網路上,絕大多數媒體網站都開放免費瀏覽,只有少數對內容有高度自信的媒體敢於收取訂閱費用,但也困難重重。

例如,《有物報告》從二〇一五年三月起採行訂閱制,訂費每月三百元,訂戶享有專屬內容、與精英社群交流機會,創辦人周欽華透露同年十月就開始獲利,訂戶超過千位;但到了二〇一六年十二月廿三日,周欽華宣布停止訂戶服務,原因是「產品體驗不一致」,由於收費內容仰賴一五〇位主筆合作撰寫,主題和風格難以統一,因此決定喊停,明年將推出新產品重新出發。

(Ryan,2016年7月20日;周欽華,2016年12月23日)群眾集資,是眾多網路媒體倚賴的模式。

集資包括幾種形式,一是小額捐款,《苦勞網》、《焦點事件》、《公庫》以此作為主要財源,但全都入不敷出,只能虧損經營,部分員工甚至不支薪工作;二是平台募資,國內現有weReport、SOS、PressPlay、FlyingV、嘖嘖等募資平台,《上下游》、《公庫》、《移人》都曾透過平台募集報導或營運資金,但通常是一次性資金,無法滿足長期需要;三是打賞制,讓網友看到喜歡的報導時,能夠給賞金,《RocketCafé》和《信傳媒》已經開始實驗,但還看不出成效。

電子商務,專注農業的《上下游》開闢市集販售小農產品、公平貿易產品;推動科普《泛科學》也開闢泛科市集銷售圖書桌遊、科玩新鮮貨、科設計精品、科科動手玩、科科童樂館、4D立體拼圖館等產品,讓內容與產品相互呼應;《端傳媒》推出端Mall銷售自己出版的圖書、明信片、帆布袋,以及文創商品、服裝配飾;《RocketCafé》則開闢福利社,銷售印有RocketCafé字樣的馬克杯、托特包、抱枕、書籤、鑰匙圈。

《上下游》規模小、啟動早,電商收入可以支應大部份營運開銷,其他媒體才剛起步,收入還有待觀察。

申請補助:許多政府機構和民間基金會開放資源,讓網路媒體可以申請。

《公庫》就是申請國科會(科技部前身)數位典藏計畫經費而得以創刊,《風起》也依靠地方政府社區營造計畫和信義房屋基金會公益計畫經費補助來運作(陳彥廷,2016年10月5日),此外,《苦勞網》得到浩然基金會專案補助、《上下游》也獲得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贊助部分專題製作經費和一名記者薪資。

但補助案通常是一年或數年期經費,不一定能長期取得,《公庫》就因為數位典藏計畫結束,經費中斷,改以小額捐款維生。

訂費、集資、電商、補助之外,部分中小媒體也接受政府、民間協會、或商業公司委託製作內容或舉辦活動,但有時會引發爭議。

《泛科學》在二〇一六年五月接受頂新集團味全公司委託,募集「調查兵團」到林鳳營牧場、工廠、研究所實地參訪,了解因頂新劣油案被抵制的林鳳營乳品品質,就引發爭議(即時新聞中心,2016年6月21日)。

總之,網路媒體多方嘗試新的營收模式,但還沒找到能夠替代廣告、滿足多數媒體需求的新財源;也許,適用多數媒體的單一新財源並不存在,每個中小媒體需要根據自己的特色開發專屬的財源,或組合多種財源。

無論如何,探索新財源的實驗,仍需持續進行。

四、敘事文體:善用網路不斷創新新聞敘事深受載具限制。

報紙雜誌只能用文字、影像敘事,廣播只能用聲音,電視主要用影音、動畫,報導者常常受限載具而無法採取最佳敘事形式,如報社記者只能用文字形容美聲、廣播記者用聲音形容美景。

網路打破傳統載具束縛,不僅可以自由使用文字、影像、聲音、影音、動畫等多樣媒材來敘事,還能超連結、相互混搭、開放互動,開啟敘事新可能(陳順孝,2013)。

新媒體利用網路特性,發展出許多新文體,例如照片幻燈秀、線上影音、空拍畫面、議題簡報、資訊圖表、動畫解說、地圖導覽、互動問答,以及連結多篇文章的議題網摘、將事件或議題拆成多個單元闡釋的卡片新聞,還有以電玩形式呈現議題實況的新聞遊戲。

《報導者》就以台灣第一款新聞遊戲「急診人生」和急診醫師血汗報導入圍二〇一六年卓新獎的專題新聞獎。

不僅如此,還有結合多種敘事手法的多媒體互動敘述,例如《報導者》二〇一六年四月廿七日發表的〈旗山找「碴」,當農地變成掩埋場〉、《端傳媒》二〇一六年八月廿五日發表的〈我們會吃光海洋嗎?從太平洋到西非,兩岸漁業全景調查〉都結合文字、照片、影片、資訊圖表、互動地圖、動畫;《上下游》十月三日發表的〈路邊捕獲基改豆─基改種子落地生根調查報導〉也結合文字、照片、資訊圖表、互動地圖、動畫。

開發新文體,不僅需要傳統的記者、美術編輯,也需要程式設計者參與。

有的中小媒體聘雇程式人員,如《風傳媒》,有的則尋求程式設計者合作,協力開發,例如《報導者》、《上下游》都跟g0v黑客吳泰輝協作。

求助程式設計者之外,網路媒體也會使用線上工具來敘事,例如《壹週刊》用AdobeSpark製作圖像故事、《風傳媒》和《上報》用Readymag編寫互動雜誌。

開發新文體,更需要調整新聞產製流程。

傳統媒體的做法宛如生產線,前端記者採集新聞、交給後端編輯和美編加工設計;新媒體則打破生產線,全程全方位思考。

例如:《報導者》從議題發想時,就讓記者、攝影、前後端工程師、設計人員、資料新聞學研究員、資訊圖表製作者一起加入(陳順孝,2015:35);《焦點事件》報導議題時,也不再由文字主導,而是先做研究、再集體討論出關鍵條目,然後繪製成資訊圖表,最後才撰寫文字(陳順孝,2015:35)。

此外,台灣智慧型手機普及率高達八十二%,廿五到卅四歲的年輕人更是人手一機,普及率百分之百(TechNews,2016年8月24日);如何吸引和方便手機用戶閱聽新聞,成為重中之重。

網路媒體有的開發手機App、有的採用能隨載具大小自動調整版面的響應式網頁設計(ResponsiveWebDesign),有的更針對手機調整新聞產製模式,例如《上下游》就要求記者在提報採訪主題時,一併報告呈現形式,力求內容和形式都要適合手機閱讀(陳順孝,2015:34)。

換言之,網路新聞報導改變敘事形式、也改變產製模式,更促使新聞工作者必須尋求美術設計、程式開發人員合作,才能完成高難度敘事專案。

未來,如何培訓數位敘事人才、調整產製模式、翻新敘事文體,來吸引更多網路世代閱聽新聞,是中小媒體、大眾媒體和新聞傳播教育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肆、結論總之,今天的傳播生態,已經不是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獨佔,而是大眾媒體及其新創子媒體與社群平台(社群媒體、新聞平台)、中小媒體(綜合主題媒體、單一主題媒體)、個人媒體(自由記者、公民記者)既競爭又合作,共同構成的新聞生態系統。

中小媒體規模小、資源少,但它們獨立自主、堅持專業,聚焦特定新聞領域,長期深耕,因此經常做出超越大眾媒體的報導。

中小媒體並與程式開發者、資訊設計者、網站建構者合作,補強自身欠缺的技術團隊;它們還開放公民投稿,與公民記者協力,補自己人力的不足;它們更透過自家網站或募資平台向公眾募集小額捐款來維持營運。

換言之,它們以專業、專注、開放、協作,建構出小而美、小而強的新媒體。

中小媒體的許多報導叫好叫座,可以贏得專業新聞獎項,也可以登上商業媒體頭版;中小媒體的文體多變,能夠針對新聞特性選擇最適當的文體來報導,無論適當的文體是資訊圖表、動畫、多媒體還是新聞遊戲;它們還積極開發新財源,嘗試開發付費訂戶、群眾集資、電子商務、申請補助,希望找到可大可久的新營收模式;它們透過自家網站和最夯的社群媒體Facebook散播新聞,但也在努力摸索自主而有效益的新傳播通路。

中小媒體宛如新聞專業的探險隊、實驗室,不斷探索新領域、新文體、新財源、新通路,有的探索成果豐碩,有的探索險阻重重,無論如何,它們正在為新聞專業開創新路,所有關心媒體改革、新聞前景的人都應該正視中小媒體、支持中小媒體,甚至加入中小媒體創新創業的行列一起奮鬥。

出處:陳順孝(2017)。

〈網路原生媒體勇闖新聞新路〉。

收錄在:王怡蓁、李子瑋、張錦華、陳順孝、葉大瑋、鄭人豪合著(2017)。

《媒觀析:2016年台灣媒體觀察報告》,頁36–55。

台北市:臺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參考資料Alexa(2016年12月11日)。

TopSitesinTaiwanTopSitesinTaiwan。

《Alexa》,網址:http://www.alexa.com/topsites/countries/TWBowman,S.&Willis,C.(2003).WeMedia:Howaudiencesareshapingthefutureofnewsandinformation.PublishedinPDFandHTML:http://www.hypergene.net/wemedia/.Chris(2016年11月19日)。

〈當「新媒體」都不再新,那《報導者》、《端傳媒》、《臺灣吧》怎麼在媒體之路走下去〉。

《INSIDE》。

網址:https://www.inside.com.tw/2016/11/19/road-of-new-mediaRyan(2016年7月20日)。

〈2016IDEASShow:有物報告創辦人周欽華-媒體即服務〉。

《INSIDE》。

網址:https://www.inside.com.tw/2016/07/20/ideas-show-yowureportSmartM編輯部(2016年10月28日)。

〈指尖下的商機,Facebook公布台灣使用者行動商務數據〉。

網址:https://www.smartm.com.tw/article/32373432cea3TechNews(2016年8月24日)。

〈Google2016年「台灣數位消費者研究報告」大解密》。

《科技新報》。

網址:http://technews.tw/2016/08/24/google-consumer-research-report/王思澄(2014)。

〈讓大船轉彎:傳統雜誌發展新平台——以《天下雜誌》「獨立評論@天下」為例〉。

台北:台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郁倫(2016年12月19日)。

〈都是臉書害的6成網友少看傳統媒體〉。

《蘋果日報》。

網址: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finance/20161219/1015200/%E9%83%BD%E6%98%AF%E8%87%89%E6%9B%B8%E5%AE%B3%E7%9A%84%E3%80%806%E6%88%90%E7%B6%B2%E5%8F%8B%E5%B0%91%E7%9C%8B%E5%82%B3%E7%B5%B1%E5%AA%92%E9%AB%94先驅媒體(2016年12月15日)。

〈重要公告-好消息:新頭殼年底不熄燈〉。

《新頭殼》,網址:https://newtalk.tw/announce/4即時新聞中心(2016年6月21日)。

〈「泛科學收味全贊助」爭議事件1分鐘看懂〉。

《蘋果日報》,網址: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621/890549/吳家豪(2016年7月19日)。

〈Facebook台灣活躍用戶達1800萬戶〉。

網址:http://www.cna.com.tw/news/afe/201607190264-1.aspx周欽華(2014年6月30日)。

〈重量級創投MarcAndreessen:機會在新興國家?軟體?創業、教育及政治動盪〉。

《有物報告》,網址:https://yowureport.com/12763/周欽華(2016年12月23日)。

〈【公告】有物報告KeyPoints電子報下週終止,謝謝會員的支持〉。

《有物報告》,網址:https://yowureport.com/46367/胡元輝編(2016)。

《在地翻轉:台灣社區媒體新浪潮》。

台北:優質新聞發展協會。

苦勞報導(2016年12月12日)。

〈苦勞網財務告急,給讀者的緊急募款信〉。

《苦勞網》,網址:http://www.coolloud.org.tw/node/87132唐鎮宇(2014年1月16日)。

〈5獨立媒體加入《蘋果》即時〉。

《蘋果日報》,網址: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40116/35582758/莫忘初(2008年3月15日)。

〈陳香蘭任記協新會長,網路媒體可申請入會〉。

《苦勞網》,網址:http://www.coolloud.org.tw/node/17881陳宛茜(2016年11月30日)。

〈新頭殼確定熄燈!胡元輝:對網路獨立媒體不悲觀〉。

《聯合新聞網》,網址:http://udn.com/news/story/1/2139188陳彥廷(2016,10月5)。

〈主流媒體撤退,地方媒體興起!〉。

《報導者》,網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community-media陳琇玲譯(2014)。

《小眾,其實不小:中間市場陷落,小眾消費崛起》。

台北市:早安財經文化。

(原書:Harkin,J.(2011).Nicke:whythemarketnolongerfavorsthemainstream.CurtisBrown)陳順孝(2012)。

〈網路社會動員的繼往開來:反國光石化運動中的社會科技基礎和行動策略演化〉。

《傳播研究與實踐》第2卷第1期,頁19–34。

陳順孝(2013)。

〈網路新聞敘事的實踐與反思〉。

《傳播管理學刊》第14卷第1期,頁1–21。

陳順孝(2014)。

〈記者獨立之路:臺灣獨立記者的維生策略與互助機制〉。

《傳播研究與實踐》第4卷第2期,2014年7月出版,頁25–54。

陳順孝編(2015)。

《新聞創業相對論》,頁35。

台北:優質新聞發展協會。

黃揚明(2016年11月30日)。

〈【獨家】媒體寒冬?新頭殼網站年底熄燈〉。

《鏡傳媒》,網址: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61130inv001/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15年3月30日)。

〈中小企業認定標準〉。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網址:http://www.moeasmea.gov.tw/ct.asp?xItem=672&ctNode=214[1]蕃薯藤在二〇一二年八月創立的《地球圖輯隊》是個例外,《地球圖輯隊》採用正版購買的國際大圖來報導國際要聞。

[2]原為東森集團的《東森新聞報》(ETtoday.com)在二〇〇八年出售、改名《NOWnews今日新聞》後,成為不隸屬任何大眾媒體的新聞網站;東森集團在二〇一一年重新創辦《東森新聞雲》(ETtoday.com)[3]連署聲明和名單詳見: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60615004539--Morefrom陳順孝網誌Follow陳順孝,人稱阿孝,種過田、擺過地攤、編過報紙頭版、當過電視台董事、做過新媒體監事,現任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個人簡歷:https://bit.ly/chen328Readmorefrom陳順孝網誌AboutHelpTermsPrivacyGettheMediumappGetstarted陳順孝2KFollowers陳順孝,人稱阿孝,種過田、擺過地攤、編過報紙頭版、當過電視台董事、做過新媒體監事,現任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個人簡歷:https://bit.ly/chen328FollowMorefromMediumSamanthaSkyeFloridaGrovesFestivalforCannabisCultureJacobjackRatehikestormdownfallunendinginstitutionswillstillbeasupportpoint?HayleyVeltriThreeFemaleTrailblazerswhoCatalyzedtheWomen’sRightsMovementinGainesvilleCatyBennettGrayinShopRunnerShopRunnerPartnerswithSustainableFootwearPioneerAllbirdstoOfferFree2-DayShippingand…HelpStatusWritersBlogCareersPrivacyTermsAboutKnowabl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