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1) - S3 Liberal Studies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l 極端的民族主義運動:歐洲列強(英、法、德、俄、奧、意)為增進自身利益,企圖在歐洲爭霸,造成了所謂的極端的民族主義,危害世界和平。

例如俄國的「泛斯拉夫民族運動」和 ... S3LiberalStudies搜尋這個協作平台 主要功能首頁最新消息討論區檔案分享資源 更多選項行事曆通訊錄推薦連結照片Hangouts連絡系統管理者 模版管理工具(管理者)Howtochangethissidebar. 首頁‎>‎ 一戰(1) I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成因(i)    極端民族主義l   定義:透過統一或獨立運動(戰爭),擺脫外族統治,建立一個民族國家(該民族擁有共同文化、語言和歷史)。

 l   一般的民族主義運動:1831年比利時脫離荷蘭取得獨立;意大利和普魯士成功脫離奧地利和法國的控制於1871年建立統一的國家。

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民族企圖擺脫土耳其帝國(歐洲病夫)的統治,爭取建立民族國家的機會,例如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等。

 l   極端的民族主義運動:歐洲列強(英、法、德、俄、奧、意)為增進自身利益,企圖在歐洲爭霸,造成了所謂的極端的民族主義,危害世界和平。

例如俄國的「泛斯拉夫民族運動」和德國的「泛日耳曼民族運動」。

 l   民族主義如何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a)      它加劇歐洲列強之間的爭端,加深了它們的敵對關係。

例如法國和德國、俄國和奧匈、奧匈和塞爾維亞之間的緊張關係。

(b)     它加快了各國的軍備競賽,令戰爭爆發的機會增加。

(c)      它加深敵對雙方的猜疑,未能透過會議談判來解決紛爭。

 (ii) 殖民地爭奪l  工業革命迅速發展,令各國國內原料和市場不足發展其工業,於是爭相在亞洲、非洲和太平洋地區開發殖民地,並藉擴展來提昇國際地位和民族自豪感。

 l  殖民地的開發引發列強之間的衝突,例如:法國、英國在埃及和蘇丹;英國、德國亦因波耳共和國的問題而致關係惡化。

 l  為了保護本土工業,各國紛紛實行貿易保護政策,加劇列強之間的緊張關係。

 l  殖民地和經濟紛爭如何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各國為了爭奪殖民地及保護工業利益,引起多次衝突,導致關係惡化,容易引發戰爭。

 (iii)結盟制度l   為防法國的報復,德國首相俾斯麥遂與歐洲國家結盟,藉以孤立法國,此舉引發了結盟制度的產生。

(俾斯麥的惡夢:他擔心法國和俄國結盟,東西兩邊夾擊德國,這樣德國便會面臨兩線作戰的危機,難以兼顧和抵禦。

) l  三國同盟的成立的經過Ø   1873年,德、俄與奧匈帝國建立「三帝同盟」,藉以孤立法國。

Ø   1879年,德國與奧匈帝國締結「德奧同盟」,放棄與俄國的友好關係。

Ø 1882年,意大利因為法國吞併了北非的突尼西亞而大怒,於是加入了德、奧陣營,結成「三國同盟」。

 l  「三國協約」成立的經過Ø  1894年,法國向俄國表示友好,兩國遂締結「法俄同盟」,法國因而結束被孤立的局面。

Ø  1904年,英國有感德國不斷擴張海軍和殖民地,威脅到自己的利益,遂與法國簽定「摯誠協定」的友好協議。

Ø  1907年,在法國的拉攏下,英、俄結束它們的殖民地紛爭,簽署「英俄諒解」,同年三國締結「三國協約」。

 l 結盟制度如何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a)      結盟制度令歐洲分裂成兩大敵對陣營,盟約中的保密條款令各國之間的疑懼加深,以致互相監視。

(b)     它們相信自己的盟友會提供支援,所以當發生爭端時,很難用和平的方法解決問題,導致關係日益緊張。

(c)      兩國的紛爭容易使盟友捲入,而演變成大規模的戰爭。

(iv) 軍備競賽l   起源:19世紀末,歐洲列強關係不斷惡化,為保障自己國家的安全和利益,各國紛紛擴充軍備,從而引起軍備競賽。

 l   軍備競賽的情況:(a)     增加軍費開支(b)    實行徵兵制、加強武器裝備,其中陸軍方面以德國、俄國和法國軍隊人數的增長最為明顯(c)     海軍方面,英國和德國是主要對手,爭相建造巨大、武器裝備精良的戰艦「無畏艦」。

(d)    作戰計劃的擬定,例如德國的「施里芬計劃」。

該計劃建議戰爭爆發時,德軍應先經過比利時攻擊法國,然後向東進攻俄國。

(該計劃是解決「俾斯麥的惡夢」而設計)。

 l   軍備競賽如何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a)           各國爭相增強軍備,加劇了彼此之間的猜疑,令裁減軍備的建議也無法落實(例如:1899年和1907年的兩次海牙裁軍會議)(b)       大部分強國已開始備戰爭,使其他解決紛爭的途徑沒法執行。

(c)        由於各國擁有大量軍備,一旦發生爭端,雙方都不會輕易作出讓步,因此容易引發戰爭。

 (v)               導致戰爭爆的事件 (1)     摩洛哥的危機(a)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1905年):1905年,法國和德國爭相在摩洛哥建立殖民地,導致危機的發生。

法國在英國和俄國的支持下,迫使德國作出讓步,是次危機最終並沒有導致軍事衝突。

(b)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1911年):1911年,摩洛哥爆發騷亂,德國於是派遣軍艦前往當地維護其利益,因此與法國發生衝突。

但由於英國公開支援法國,德國被迫再次讓步,沒有進一步發生軍事衝突。

(2)     巴爾幹的危機(a)     波斯尼亞危機(1908年):1908年,奧匈帝國兼併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引起塞爾維亞和俄國的不滿。

因為奧匈此舉令塞爾維亞的民族夢想 –「大塞爾維亞」的建立不能實現;另外,俄國亦希望藉着幫助塞爾維亞向巴爾幹半島擴張勢力。

然而塞爾維亞在沒有得到俄國的支持,最終此危機並沒有引致軍事衝突。

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的關係於是日益惡化。

 (b)    巴爾幹戰爭(1912-1913年)l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1912年):1912年,塞爾維亞、希臘、保加利亞和門特尼哥羅組成聯盟向土耳其帝國宣戰,意圖奪取土耳其在歐洲剩餘的領土(馬其頓)。

結果土耳其戰爭,其在歐洲的領土亦被四國瓜分。

為了阻止塞爾維亞的擴張,奧匈帝國強烈要求在塞爾維亞的南面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 –阿爾巴尼亞。

奧塞關係進一步惡化。

l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1913年):1913年,保加利亞因為不滿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所分得的土地,遂向希臘、塞爾維亞和門特尼哥羅宣戰。

最後保加利亞戰敗。

 (c)     重要性l 塞爾維亞的版圖得以擴大,因而決心建立「大塞爾維亞」。

l 強大的塞爾亞將會影響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的擴張,兩國的衝突更趨白熱化。

 (vi)             塞拉耶佛暗殺事件l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訪問波斯尼亞首都塞拉耶佛時遇刺身亡。

事件成為第一次界大戰的導火戰。

l 奧匈帝國在得到德國的無限支持保證下,於1914年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

Comments Signin|RecentSiteActivity|ReportAbuse|PrintPage|PoweredByGoogleSites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