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漢文化交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滿漢文化指滿族文化經過漢族文化衝突與融合之後所產生各具兩族特色的清代文化,大部分情況下亦指清朝文化之實體,並且延續影響民國建立之後。
三百多前,滿族(女真) ...
滿漢文化交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明清的宮殿-紫禁城
滿漢文化指滿族文化經過漢族文化衝突與融合之後所產生各具兩族特色的清代文化[1],大部分情況下亦指清朝文化之實體,並且延續影響民國建立之後。
三百多前,滿族(女真)文化就開始了由原始的薩滿文化體系向廣泛吸收蒙漢等周遭民族文化。
自滿族征服中原以後,更加專注吸收漢族文化,並以此原始薩滿文化為基礎進行自身的整合與創造特殊文化[2]。
目次
1概述
2文化
2.1名字
2.2藝術
2.2.1文學
2.2.2曲藝
2.3服飾
2.4建築
3宗教
3.1中原民間信仰
4註釋
5參考文獻
6參見
7外部連結
概述[編輯]
在17世紀,滿族的清朝取代漢族的明朝取得了支配中國地位,清朝統治者在保持滿貴族優先前提下,很大程度上採取了漢化政策[3]。
但一些研究遼金元清史的日本學者認為,清和遼金元一樣屬於中國的征服王朝,漢化深度和速度均遜於北魏等滲透王朝;清室只推行對自己有利的漢化措施,並盡可能保留本族文化,並非全盤漢化,而是雙向進行的。
[4][5][6]。
清初以來,所有施政文書都以漢文、滿文兩種文字發布。
自康熙起大力推行以儒學為代表的漢文化,漢傳統經典成為包括皇帝在內的滿族人必修課。
乾隆在宮中常穿漢服以作娛樂[7]。
到乾隆中期,滿人幾乎全部以漢語為母語,滿文漸漸成為僅用於官方歷史記載用的純書面文字。
到19世紀,官方文件中的滿文已基本為漢文所取代,如1875年清廷在與秘魯換約時曾明確諭稱:「惟換約事宜,中國總以漢文為憑」。
[8]支持儒化說者則認為,清朝皇帝只是有選擇尊儒,儒家的一些思想清朝皇帝也沒有完全接受,而儒家只是漢文化的內容之一,漢文化不僅僅只包括文字和儒家,還有衣冠、風俗禮儀、各種宗教信仰等[9][10]。
文化[編輯]
名字[編輯]
清代滿族開始以漢字取名,如清朝皇室成員都有漢名,且遵從漢族的論字排輩習慣。
許多滿族文人、官員都有字、號。
清代稱呼滿人時不說姓氏,而是取其名字的第一個字當作姓氏使用(隨名姓)。
如榮祿稱為「榮大人」,如同對漢人官員稱「張大人」、「李大人」。
藝術[編輯]
清代粉彩
清代滿族文人、官員亦積極學習漢族的詩文、字畫,產生了許多書畫家。
文學[編輯]
漢軍旗人曹雪芹等著《紅樓夢》為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一。
滿族的子弟書大量取材於漢族歷史故事和文學作品。
曲藝[編輯]
滿族曲藝八角鼓在清代改以漢語演唱,大量從漢族歷史故事、文學作品中取材,並影響了相聲中的太平歌詞。
晚清時,戲曲中的「胡人」角色會穿滿族服飾,如《四郎探母》中的契丹人。
服飾[編輯]
主條目:清朝服飾和唐裝
清朝漢族女子衣著融合了滿服和漢服的特徵
清朝強令漢人男子按滿族習俗改變髮式,剃去前額髮,把頭髮編成辮子。
當時統治者就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頒令[11]。
滿族的髮型與漢人迥異,滿人男性把前顱、兩鬢的頭髮全部剃光,僅後顱留下頭髮,編成一條長辮垂下。
清代漢族被迫放棄明代服飾,改穿與滿族服飾相似的服飾,但在女裝等方面,滿漢服飾仍然有區別。
詳細請參考剃髮易服。
清代服飾的樣式雖然多以滿族服飾為基礎,但吸收了漢族服飾的紋樣、色彩等特點。
建築[編輯]
清代皇家建築完全使用漢族建築樣式。
宗教[編輯]
中原民間信仰[編輯]
入關前,滿族已開始受到中原漢族文化和信仰的深刻影響。
1615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城同時興修了堂子、地藏寺、玉皇廟、關帝廟、文廟、城隍廟和昭忠祠七大廟,玉皇廟和城隍廟為道教的宮觀,關帝廟主要供奉三界伏魔大帝關公,文廟中供奉了孔子及以下4聖、12先賢、77先儒和79先賢。
只有堂子為滿族薩滿教。
其中,關羽崇拜最深入人心,很快超越了滿族原有的部落神、祖先神,成為「護國之神」。
清人王嵩儒曾提到:「本朝未入關之先,以翻譯《三國》為兵略,故其崇拜關羽。
」[12]
清兵入關之後,普通滿族民眾受中原漢族的民間信仰影響是最大的[參1]。
滿族所祭之神明,除在家祭祖之外,已同漢族基本一致[參1],尤以關帝崇拜為重。
滿族及其先世對關羽的崇拜由來已久,元朝時期即已盛行[參2]。
至萬曆年間,早已成為一種信仰。
相傳清太祖努爾哈赤尚未起兵之時,曾於明朝邊疆處獲伏魔大帝關聖帝君神像[參2]。
清朝時期,滿族視關帝為「護國神」,言必尊稱「關瑪法」(滿語:ᡤᡠᠸᠠᠨᠮᠠᡶᠠ,穆麟德:guwanmafa,意為「關老爺」或「關爺爺」),不敢稱其名諱,尊崇無以復加[參1]。
連關帝身旁的關平、周倉二位將軍,也尊稱老爺,禮敬有加。
至於三清、玉皇、王母、三官、嶽帝、北帝、呂祖、天后等各種道教神祇,滿人亦多為崇信。
滿族也有財神崇拜,但所拜之財神不止一位。
有紅袍紗帽著明代裝束的,有翎頂袍褂著清代裝束的,還有一種財神則類似於狐仙[參3]。
滿族還供奉灶神,灶神旁邊通常還有其夫人「灶王奶奶」。
傳說灶王爺在每年臘月二十三晚上會上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他所在人家這一年來的狀況,主要是投訴其罪過,以供報應。
所以清代滿族人家還會在這一天燒香以及供上關東糖,稱為送灶王,囑咐灶神「好事多說,不好事少說」[參4]。
此外,滿族還信奉長白山神、兔兒爺、茅姑姑等漢族神明和一些其他蒙、藏民族神明的習俗[參5]。
註釋[編輯]
^1.01.11.2金啟孮2009,第95頁harvnberror:notarget:CITEREF金啟孮2009(help)
^2.02.1稻葉君山&但燾(譯)2008,第87頁harvnberror:notarget:CITEREF稻葉君山但燾(譯)2008(help)
^金啟孮2009,第96頁harvnberror:notarget:CITEREF金啟孮2009(help)
^金啟孮2009,第97頁harvnberror:notarget:CITEREF金啟孮2009(help)
^金啟孮2009,第95,97頁harvnberror:notarget:CITEREF金啟孮2009(help)
參考文獻[編輯]
^沈林.试论满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2007-02-04. [永久失效連結]
^崔明芬.滿漢文化的藝術交融──由老舍小說開去(PDF).中西文化研究半月刊.2008年6月(中文(臺灣)). [永久失效連結]
^清朝的漢化政策
^《異民族の支那統治史》與《異民族の支那統治概說》[永久失效連結]
^鄭欽仁、李明仁編譯,《征服王朝論文集》,臺北:稻香出版社,1999年
^(日)吉田順一,鄭欽仁譯,〈北亞的歷史發展與魏復古的征服王朝理論〉
^《正說清朝十二帝》(增訂圖文本),第120頁
^《清德宗實錄》,卷13
^張爾田.清列朝后妃传稿.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七十五輯.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年.
^姜小莉.满族汉化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07年,第9卷(第04期)[2008-11-15].
^參考剃髮易服一節
^李雲霞;劉健.满族人尊称关羽为“关爷爷”,奉为“护国之神”.澎湃新聞.黑龍江民族叢刊瀋陽故宮博物院院刊.2016-07-18[2019-07-07].
參考書目
定宜莊,滿漢文化交流史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ISBN:9787500062486
參見[編輯]
清朝
漢文化
滿文化
儒家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
外部連結[編輯]
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永久失效連結]
「滿蒙一體」「滿漢一家」:清朝的民族懷柔政策
滿漢文化的衝突與融合[永久失效連結]
滿漢融合歷史
金庸的滿漢情結
論清代滿、漢服飾文化關係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滿漢文化交流&oldid=65893966」
分類:清朝文化中華文化滿族文化隱藏分類:含有哈佛參考文獻格式系列模板連結指向錯誤的頁面自2018年3月帶有失效連結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含有滿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新增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无法避免的民族革命:清末政治中的满汉冲突 - 知乎专栏
纵观清末的改革历程,满汉冲突一直是一条鲜明的主线,主张改革的大部分都是汉人,主张保守的几乎全是满人,而庚子国变,更是一场满洲反动势力鼓动民粹 ...
- 2古代满汉冲突,从这几点看出满族文化的霸道与征服
一、满汉在精神思想领域上的交锋。 十七世纪,汉族人口为“八千余万,满洲民族人口只有三百余万,满洲人以绝对少数 ...
- 3古代滿漢文化衝突,從這幾點看出滿族文化的霸道與征服
一、滿漢在精神思想領域上的交鋒。十七世紀,漢族人口為「八千餘萬,滿洲民族人口只有三百餘萬,滿洲人以絕對少數人口統治一個有著絕對多數人口的文化 ...
- 4滿漢文化交流_百度百科
自康熙起大力推行以儒學為代表的漢文化,漢傳統經典成為包括皇帝在內的滿族人必修課。 ... 滿漢文化指滿族文化經過漢族文化衝突與融合之後所產生各具兩族特色的滿清 ...
- 5滿漢文化交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滿漢文化指滿族文化經過漢族文化衝突與融合之後所產生各具兩族特色的清代文化,大部分情況下亦指清朝文化之實體,並且延續影響民國建立之後。三百多前,滿族(女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