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幾歲已有老花? 醫生:長期看手機細字加快老花出現【有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過,大家對老花這無可避免的眼睛老化情況,卻存在不少誤解,TOPick邀眼科專科醫生秦學瑩 ... A:睫狀肌肌肉在眼球入面,護眼基本上無助於減慢老花。

30幾歲已有老花? 醫生:長期看手機細字加快老花出現【有片】 健康 16:08 2018/03/28 分享: 熱門 李佳芯 第五波疫情 COLLAR 升中面試 小一派位 靚太安樂窩 校長專欄 兒童健康 MIRROR星蹤 超市大搜查 ▲老花是控制遠近的速度、幅度及能力都減退所致。

老花並非人到中年人才會有,有些人早在30歲末到40歲頭已出現老花。

不過,大家對老花這無可避免的眼睛老化情況,卻存在不少誤解,TOPick邀眼科專科醫生秦學瑩,為大家解答各種老花疑問,去片: Q1.老花有何徵狀? A: 1.看近事物久了便對不到焦,容易疲累。

2.看近事物鬆、郁、矇,稍事休息一回又回復正常。

3.看手機或書本報章不能放得太近,需要挪遠一些,因聚焦能力沒過往般強。

4.由近看遠,或由遠看近,調節焦聚緩慢。

Q2.常看手機、平板電腦以及整天對着電腦工作,老花會提早出現? A:手機、平板電腦及長對電腦是否會令老花提早出現難一概而論,但過度用眼使它疲累,加上現在手機的字體細小,眼睛需很用力來聚焦觀看,令老花徵狀看似提早出現及變得明顯。

不少年青人手機不離手,令眼內的肌肉抽筋,放鬆不到,完全控制不到對焦、眼矇及頭痛, 秦醫生說: 有OL,枱頭有兩、三部電腦,大部分時間都對着熒光幕,一連工作九至十小時,就算有一個鐘吃飯時間,眼睛都未能放鬆到,因眼內肌肉抽筋的去求醫大不乏人。

大部分人四十多歲出現老花,但時時用眼過度的人,可早於三十歲尾、四十歲頭已有老花徵狀。

【延伸閱讀】老花不是老人病 36歲金融才俊長期看細字文件致老花 Q3.有近視便不會有老花? A:近視患者看近物原本已是清晰,較難察覺老花的出現,但可能本身已有老花。

晶體彈性及睫狀肌肌肉是隨年長變弱,是必然的事,當近視患者有老花,視近物時對焦都會感覺爭少少,而要把手機或書本挪遠一點來看。

這已是老花的開始。

Q4.佩戴老花鏡或漸進鏡須知。

A:老花人士該配眼鏡抑或隱形眼鏡,秦醫生建議應取決於日常用眼的程度及生活習慣: 如果平日少看書,工作以走動為多,而又没有遠視或近視者,配一般的老花鏡帶在身上便可,需看字時才戴上。

若高空工作,盡量不要配漸進鏡及雙光鏡,漸進鏡鏡片下方雖可看近,當老花鏡之用,但看地面會有少許彎曲,且評估距離會有差異,一差錯腳便大件事。

而時刻需要高度視力清晰人士的老花人士,可考慮多焦眼鏡。

她建議,平日工作只看熒幕,配一個中距離的老花鏡便可;要仔細看文字、又要打電腦的,配中、近距離老花鏡已合適。

另外,若有眼乾、眼睛曾受傷,未必適合戴老花隱形眼鏡。

每人視物需要不同,因此驗配老花鏡時要詳細說明,試到最合適。

  Q5.護眼操可減慢老花? A:睫狀肌肌肉在眼球入面,護眼基本上無助於減慢老花。

只是運動一下,紓緩眼睛疲勞。

【延伸閱讀】長戴隱形鏡或看熒幕 小心乾眼症 撰文:周美好TOPick記者 相關文章 黃凱詩:抵擋藍光的護眼蔬菜 多食南瓜預防白內障 13:00 2018/02/05 黃凱詩:抵擋藍光的護眼蔬菜 多食南瓜預防白內障 視光師拆解視力危機手機藍光傷眼後果嚴重 18:05 2017/11/14 視光師拆解視力危機手機藍光傷眼後果嚴重 老花年輕化最早38歲出現 14:56 2015/10/08 老花年輕化最早38歲出現 你可能感興趣 黃凱詩:抵擋藍光的護眼蔬菜 多食南瓜預防白內障 13:00 2018/02/05 黃凱詩:抵擋藍光的護眼蔬菜 多食南瓜預防白內障 視光師拆解視力危機手機藍光傷眼後果嚴重 18:05 2017/11/14 視光師拆解視力危機手機藍光傷眼後果嚴重 老花年輕化最早38歲出現 14:56 2015/10/08 老花年輕化最早38歲出現 眼痛 最高瀏覽 【我的女神】聲稱TVB阻止跟李佳芯合照 「蟲草大王」陳恩德怒抽千萬廣告:好唔尊重我 17:47 2022/01/26 【我的女神】聲稱TVB阻止跟李佳芯合照 「蟲草大王」陳恩德怒抽千萬廣告:好唔尊重我 【源頭不明】新增7宗源頭不明個案 涉太古城保安及職業治療師 16:47 2022/01/26 【源頭不明】新增7宗源頭不明個案 涉太古城保安及職業治療師 【港鐵爭執】佐敦港鐵站掀互罵追逐戰 無戴口罩大叔追打男童:打多你一拳 15:31 2022/01/26 【港鐵爭執】佐敦港鐵站掀互罵追逐戰 無戴口罩大叔追打男童:打多你一拳 昔日新聞 電子報 會員專區 訂閱/續訂 主頁 即時新聞 財經 理財 科技 中國 國際 商業 大灣區 ESG 移民百科 博客 TV TV 財經台 地產台 家庭台 健康台 名家 財金猛人追蹤 名家專區 研究報告 趨勢分析 投資 即時行情 市場拆局 新經濟 板塊攻略 大市 專訪 財金教室 行情 報章 周刊 實戰區 財智薈 報章 要聞 評‧析‧天下 金融 中國 國際 投資理財 地產 港聞 政治 評論‧世情 行政人員 工商 副刊 置業家居 投資理財周刊 昔日新聞 專欄 投資 樓市 香港 中國 國際 商貿及科技 副刊 知識 新經濟 宏觀 財金 業績 財富 消費 科技 地產站 即時樓市 新盤專頁 二手專頁 睇片揀筍盤 買賣樓攻略 家居生活 資助房屋 視頻新聞 實用工具 海外置業情報 TOPick 話題 健康 親子 娛樂 新聞 休閒消費 觀點 TOPickTV 靚太生活雜誌 Band1學堂 醫‧健 中小企 業界頭條 商管策略 數碼轉型 大灣商機 行內熱話 博客論壇 特約 iMoney智富 股樓投資 理財智慧 名人薈萃 環球政經 iMTV+ hket訂戶/會員專區 TOPick會員專區 iMoney會員專區 hket電子書書架 iMoney雜誌 RSS 其他版本: 文字版 揭頁版 集團網站 集團招聘 私隱政策 內容授權 常見問題 使用條款 訂閱條款 廣告查詢 聯絡我們 免責聲明豁免條款 香港經濟日報版權所有©2022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複製連結 {title}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