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简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因该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故名。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 ...
您现在的当前位置>>东方欲晓>>系列活动动态>>辛亥革命简介
辛亥革命简介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广义上亦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廷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不仅结束了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
辛亥革命简介
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因该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故名。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及其领袖孙中山。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革命的准备
1894年11月(光绪二十年十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规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
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始。
20世纪初,留日学生创办的刊物首先出现排满字样,有的刊物明确主张颠覆清政府。
1903年,东京留学界思想愈益活跃,宣传民族主义、民权学说的刊物相继出版。
上海知识界也出现了新气象,公开倡言革命。
组织革命团体,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革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1903年11月,黄兴建立华兴会。
以后,上海成立了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江苏、四川、福建、江西、安徽等省也都建立了革命团体。
1905年7月,孙中山、黄兴、陈天华等70余人在东京集会,决定成立中国同盟会,作为全国的革命领导中心。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以及其他小团体的成员陆续加入。
8月中旬,孙中山在留学生欢迎会上发表了《中国应建设共和国》的演说。
同月20日,同盟会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被推为总理,黄兴被推为执行部庶务,会议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16字纲领。
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出版,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内容的三民主义。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仍以保皇相号召。
《民报》创办后即同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展开论战。
辩论结果,革命派占据上风,改良派的政治影响大为衰落。
革命派积极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使同盟会的精华遭到重大损失,但有力地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扩大了革命影响。
与此同时,自发的群众斗争蓬勃发展,多达千余次。
民族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因切身利益与帝国主义发生矛盾,参加并领导了收回路矿权运动和抵制美货运动。
为了消弭革命,拉拢资产阶级,清政府被迫作出一些开明的姿态。
1905年7月,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1906年9月宣布预备立宪。
1907年9、10月,下诏筹设资政院和咨议局,允许资产阶级可以通过选举取得向清政府提出建议等部分权力。
上层资产阶级从中看到了希望,纷纷成立各种立宪团体,从事君主立宪活动,准备参预政权。
但是满洲亲贵们对立宪并不热衷。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帝国万世一系,同时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期。
不久,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3岁的溥仪继承皇位,改元宣统。
摄政王载沣采取集权措施,积极推行由皇族独揽国家大权的政策,满洲亲贵和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加深,1910年,国会请愿同志会在北京连续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要求清政府速开国会。
1911年5月(宣统三年四月),清政府发布内阁官制,成立以庆亲王奕为总理的皇族内阁。
立宪派分享政权的希望完全落空,少数人抛弃立宪的幻想,对革命活动开始表示同情。
革命的形势愈益成熟。
革命的爆发
1911年5月,清政府唯帝国主义之命是从,将从中国人民手中夺得的权利拱手献给帝国主义,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怒。
与铁路国有直接相关的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人民强烈反对出卖路权,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四川保路运动尤为波澜壮阔。
9月,保路风潮扩展为全省抗粮抗捐,群众暴动接连发生。
四川总督赵尔丰在成都逮捕保路同志会和川路股东会的负责人,并枪杀请愿群众数十名,造成流血惨案。
同盟会员龙鸣剑等和哥老会组成保路同志军进围成都,转战各地,攻城夺地,猛烈冲击清政府在四川的统治。
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在清政府全力应付四川保路运动的时候,湖北新军中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乘机发动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轰轰烈烈的一幕。
9月下旬,革命党人感到形势紧迫,决定于10月6日(中秋节)发动起义,后由于形势瞬息变化,起义推迟。
10月9日(八月十八日),在预定起义的那一天,共进社负责人孙武在汉口装配炸弹时不慎爆炸,湖广总督下令闭城搜查,汉口和武昌的起义指挥机关遭到破坏,一些起义领导人被捕、被杀或避匿。
在这种情况下,新军各标营中革命士兵开始主动行动。
10日晚7时,武昌城外塘角的辎重营和城内工程第八营几乎同时发动,各标营继起,经一夜苦战,11日晨革命军占领总督署,全城光复,首义成功。
汉阳、汉口也先后为革命军占领。
11日,起义士兵聚集到湖北咨议局,在咨议局议长汤化龙等人的参与下,宣布成立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
革命党的领袖们未亲身参加起义,缺乏政治经验的起义士兵对自己掌握政权没有信心,清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在革命士兵的枪口逼迫下任湖北军政府都督。
军政府发布文电,号召各省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而奋斗。
11月,湖北军政府公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它是全国第一个按照资产阶级民主原则拟定的地方宪法。
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得到了连锁反应,各省革命党人纷纷行动起来。
至11月底,全国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有14省。
北方未独立各省,有的地方是清王朝统治较强,如直隶、山东、河南;有的远在边陲,革命党势力较弱,如新疆、奉天。
这些省份也不平静,革命党仍然组织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武昌起义之后,立宪派纷纷表示赞成革命,这也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
广大人民群众在各省起义过程中表现了高昂的热情。
新军士兵、会党群众、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城市贫民、海外华侨、爱国士绅、少数民族都作出了贡献。
中国的政治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沸腾局面。
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革命的胜利发展使清政府极为震惊。
10月27日,清廷起用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授予指挥湖北军事的全权。
11月1日,清军攻陷汉口。
同日,摄政王载沣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交出全部军政大权,以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黎元洪和黄兴、宋教仁等过高估计了袁世凯的力量和自身的困难,企图利用袁世凯和清朝贵族之间的矛盾,以大总统的位置动员他倒戈,把最终推翻清朝的希望寄托于袁世凯。
11月27日,汉阳为清军攻陷。
12月1日,双方议订停战3日。
此后又拟定双方派出代表讨论大局。
停战是辛亥革命从武装斗争走向政治妥协的一个重要转折。
12月18日,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和革命军政府的代表伍廷芳在上海开始和谈。
11月下旬,各省代表议决承认武昌为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以鄂督执行中央政务。
接着14省代表会议在汉口英租界召开,筹备成立中央临时政府。
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代表会议决定以南京为中央临时政府所在地,各省代表随即自武汉齐集南京。
25日,同盟会总理孙中山自海外归来。
29日,17省代表会议以16票的绝对多数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到南京就职,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告全国同胞书》等文件,正式宣告中华民国的诞生。
1月2日,通电改用阳历。
3日,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确定临时政府组成人员,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8日,又成立南京临时参议院。
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包括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官僚3种政治势力。
独立各省的军政府多数为立宪派和旧官僚所操纵,南京临时政府和身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对它们事实上不能行使中央政府的权力。
革命派自身的弱点也更多地暴露出来,孙中山的许多正确主张都遭到反对。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袁世凯感到大总统的位置难以到手,立即撤销和议代表,造成谈判破裂的形势,迫使革命势力妥协。
帝国主义列强拒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并且制造外国干涉的空气。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孙中山被迫退让。
1月22日,孙中山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即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加紧逼迫清帝退位。
2月12日,清朝皇帝终于接受中华民国对皇室的优待条件,正式退位。
这样,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朝垮台了,延续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也随之结束。
2月13日,袁世凯向临时政府正式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职。
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因实力在北方,拒绝南下就职。
孙中山派蔡元培为专使北上迎接,袁世凯暗中指使亲信部队在北京、天津、保定制造兵变;帝国主义也乘机调兵入京,制造紧张空气,以支持袁世凯。
南京临时政府再次退让。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次日,孙中山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个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的创举。
25日,唐绍仪到南京接收临时政府,组织新内阁。
该内阁中内政、陆军、海军、财政、外交等部均由袁世凯的亲信或拥护者担任,同盟会只分配到教育、农林、工商等几个点缀性的席位。
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
5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和该院迁往北京。
至此,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所篡夺。
辛亥革命失败了。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
中国人民长期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辛亥革命网2010年11月01日来源:人民网作者:金冲及查看:3349次
二十世纪,对中国来说,是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
二十世纪,中国人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辛亥革命是其中的第一次。
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是这段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台阶。
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看作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作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辛亥革命时期志士仁人们的巨大历史贡献,将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怀念。
二十世纪,对中国来说,是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
二十世纪,中国人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辛亥革命是其中的第一次。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当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意气风发地跨入新世纪的时候,回顾中国人在上个世纪走过的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怎能不对前人在那黑暗年代创立的不朽业绩肃然起敬?
黑云压城城欲摧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一个世纪前的事情也许太遥远了。
他们已很难想象那时候中华民族的悲惨处境。
中华民族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在近代却落后了。
当二十世纪到来的时候,中国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上走过整整六十年。
外国列强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命脉。
中华民族在世界上遭人鄙视,被看作“劣等民族”。
国家的命运不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而是听任别人摆布。
人民挣扎在生死线上,多少次反抗都失败了。
长夜漫漫,仿佛没有尽头。
这一切,不能不使每个有爱国心的中国人感到极大的痛苦。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相交的时候,这种不断沦落的步伐大大加快了。
十年间,在中国土地上接连发生了三场帝国主义国家发动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俄战争。
前两次战争都以清朝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中国对外赔款共达六亿八千万两白银,比当时全国八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还多;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被日本侵占;列强还取得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驻军权。
后一次战争竟是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东北大地上的相互厮杀,居民惨遭屠戮,庐舍化为灰烬。
在此期间,列强还在中国强行划分势力范围,攫取种种特权。
中国人痛切地感到国家已面临被瓜分和灭亡的直接威胁。
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当时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大抵东方变局不出数年之中”。
“尝中夜起而大哭。
嗟乎!谁其知之!”
在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谁能领导人民抵抗外来的侵略、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谁就能得到人民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支持;否则,就会被人民所抛弃。
这时,统治着中国的清朝政府处在怎样的状态呢?人们期望有一个能保卫祖国和民族利益的政府,而清朝政府恰恰相反,宁肯大量出卖国家的权益,以换取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维护它在国内早已摇摇欲坠的统治。
1901年2月,当武装占领中国首都北京的列强提出和议大纲时,流亡在西安的清朝政府发出煌煌上谕,竟宣布政府今后的对外方针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腆颜声称:“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
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清朝政府对外屈辱到如此地步,对内拒绝任何根本改革,而其竭泽而渔的横征暴敛更使人民无法生存下去。
这就使原来装扮成“神圣不可侵犯”的清王朝,终于在人们心目中丧尽尊严,被看成只是洋人用来统治中国的工具。
人们越来越愤怒,感到不把这个卖国的、专制的、极端腐败的清政府推翻,中国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
先进的中国人奋不顾身地起来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最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这是现实生活迫使他们作出的选择。
辛亥革命便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发生的。
离开这个大背景,就不可能理解辛亥革命。
开创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在中国被迫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后,中国人民的反抗从来没有停止过,清朝也自上而下地进行过一些枝节的改革,但都不能解决问题。
中国的状况仍在一天天坏下去。
旧的路子已经行不通了,需要找寻新的出路。
这时,在中国内部开始出现新的社会力量。
随着近代工业的初步兴起,中国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随着废科举兴学堂和留学生的迅速增加,中国有了不同于旧式士大夫的新式知识分子。
随着这些新的社会力量的出现,新的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也相应地产生出来。
辛亥革命是由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
孙中山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从少年时代起就随着已成为华侨农场主的哥哥长期生活在国外,并系统地接受了近代教育,成为中国第一个取得行医执照的外科医生。
像这样的知识分子,在过去的中国社会里还不曾有过。
这使他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的政治代表。
他因祖国的悲惨境遇而痛苦,但又充满民族的自尊和自信。
他下决心投身革命后,在1894年末创立了兴中会,第二年立刻组织反清的广州起义。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孙中山却毫不气馁,继续不屈不挠地奋斗。
1905年,他在日本东京同许多留日学生一起成立了全国性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积极鼓吹革命思想,先后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在全国范围内造成很大影响。
可以说,辛亥革命时期各地的革命活动,不管是不是受同盟会的直接领导,都是在孙中山革命思想和活动的影响下进行的。
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开始,标志着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辛亥革命的出发点,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振兴中华”这个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响亮口号,是孙中山在檀香山兴中会成立时率先喊出来的。
他在兴中会章程中痛心地写道:“中国积弱,非一日矣。
”“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衣物冠裳被轻于异族。
有志之士,能无抚膺。
”他悲愤地呼唤:“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
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
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兴中会名称中的“兴中”两字,也表明了这个意思。
虽然孙中山这时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但他领导的革命活动具有强烈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性质却是没有疑问的。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民主共和的旗帜。
这是一件有着破天荒意义的大事。
民主共和,是同君主专制相对立的。
中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几千年实行的都是君主专制制度。
皇帝被称为“天子”,仿佛代表着天意来实现人间的统治。
他的话就是“金口玉言”,是断然违反不得的。
“君为臣纲”之类的说教,经过几千年灌输和熏陶,仿佛已成为天经地义,连产生一点怀疑的念头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要从如此沉重的传统束缚下摆脱出来,提出以另一种政治制度来代替君主制度,其难可想而知。
远的不说,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做了天王,其实还是皇帝;戊戌维新运动,希望靠光绪这个“好皇帝”自上而下地推行变法;义和团运动,旗帜上写的还是“扶清灭洋”。
中国同盟会的宗旨中明确规定要“创立民国”,这是一个全新的观念,而且从此逐步深入人心。
同盟会的《革命方略》写道:“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这些话在今天看来似乎平淡无奇,但在当时确实产生了石破天惊的震撼力量。
辛亥革命时期的先进中国人是向西方学习的。
但那时西方国家内部的种种社会矛盾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
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之间的急剧分化、社会主义思潮的迅速传播,引起孙中山的极大关注。
他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英国进行实地考察后写道:“两年之间,所见所闻殊多心得。
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予欲为一劳永逸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
”孙中山在潜心学习西方的同时,已敏锐察觉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阴暗面,这在一百多年前是难能可贵的。
在近代,中国人面对的问题成千上万,许多人常不知该从何下手。
孙中山从千头万绪的现象中,提纲挈领地提出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这三个目标,并且坚决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它。
这就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集中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为什么当时会有那么多人奋不顾身地奔集到孙中山高举的旗帜下来,原因就在这里。
尽管孙中山并没有找到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道路,但这些目标的提出毕竟激励着不止一代的中国人不断地向前奋斗。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但它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孙中山是当时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这个评价是深刻的,完全符合实际的。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那么,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应该说,这两个方面同时存在。
结束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这是改变中国历史面貌的一件大事。
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林伯渠同志在六十年前曾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
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这场变革,为中国人走向独立和解放的道路扫除了一个巨大的障碍物。
此后,无论是袁世凯称帝还是张勋复辟,都只能昙花一现,立刻遭到全国人民的普遍反对,很快归于失败。
历史的发展毕竟无法倒转回去了。
诚然,民主共和制度在当时的中国只是徒具形式,但这个形式在人们观念上引起的深刻变革决不能小看。
中国人历来讲究要“名正言顺”。
孙中山说:“在南京所订民国约法,内中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条是兄弟主张的。
”有了这一条,民主共和便成了“正统”,人们不再把自己看作皇上的“子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政党、社会团体和报章杂志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政治生活空前活跃,民主精神普遍高涨。
它为中国的继续前进创造了重要条件。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社会上迅速掀起一个如火如荼的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南京临时政府还采取许多移风易俗的措施,如:剪除发辫,改变服饰;废除跪拜、请安等礼节,代以鞠躬、握手;取消大人、老爷等称呼,代以先生、君等。
这些措施的实行虽不彻底,但在正式场合仍可看到和过去有明显的不同,从而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
皇帝历来被看作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
辛亥革命离五四运动只有七年多,中间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便没有五四运动,便没有以后历史的发展。
这不是过甚其词的夸张,而是历史前进必经的阶梯。
即便南京临时政府很快就结束,袁世凯又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已经发生了的变化是谁也无法全部抹掉的。
把辛亥革命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它是当之无愧的。
说辛亥革命又是失败了,这同前面所说的是不是自相矛盾?不是。
这次革命并没有达到它所预期的目标,没有能从根本上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中国的统治,没有真正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支配地位没有受到削弱,在农村没有出现一场社会大变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
革命的果实又落到旧势力的代表袁世凯手里。
中国仍是一个贫穷、落后、分裂、混乱的国家。
从这个意义上,人们不能不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辛亥革命的失败,同样也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导致失败的原因,除客观的力量对比悬殊以外,这场革命的领导者所代表的社会力量还很薄弱,政治上也不成熟,确实存在严重的弱点:第一,他们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的政治纲领,许多人在推翻清朝政府以后便以为大功已经告成,失去了继续前进的明确方向。
第二,他们没有发动并依靠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下层劳动人民,因而在强大的旧势力面前便觉得自己孤立无援,找不到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力量源泉。
第三,他们没有形成由一大批有着共同理想和严格纪律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党,作为革命队伍的核心力量,因而难以在极端复杂的环境中顽强地进行坚韧不拔的斗争。
在当时还不成熟的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下要解决这些问题是做不到的。
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振兴中华,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一个宏伟而艰巨的目标,决不是靠一两次革命冲击就能实现的,也不可能在一两代人手里完成。
辛亥革命后建立起来的共和国,照搬了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的模式。
许多人兴高采烈,把事情想得很简单,以为民主共和国既经成立,人民生活在优良政治之下,进步一定很快,种种根本改革都将顺利实现。
可是,事实却使人大失所望:普选徒具形式;多党制成了拉帮结派,党同伐异;议会里大多是一些政客在那里吵吵嚷嚷,争权夺利;国民党在大选中取得国会议席中的大多数,但对国民党的实际作用却很少裨益。
热切的期望,得到的却是冰冷的回报。
等到袁世凯代表的旧势力作好了准备,突然猛扑过来,就连那些形式上的东西也被抛到九霄云外。
种瓜得豆,这真是创业者始料不及的。
但是,历史不会在此停步不前。
在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面前,旧的路走不通了,中国的先进分子便不能不开始新的探索,寻找新的出路。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写道:“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
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
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震动了全世界。
俄国人举行了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这时,也只是在这时,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
”
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大体上有两种:年长的大多参加过辛亥革命,并且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如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朱德等;陈独秀虽然没有参加同盟会,但同样积极地投身辛亥革命,并且担任过独立不久的安徽都督府秘书长。
年轻一些的大多也受到这次革命的深刻影响,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
林伯渠描述了自己在辛亥革命后的思想历程:“从同盟会起到民国成立后十年中,自己亲自参加了每个阶段的民族民主的革命斗争,经过了多少的挫折失败,也流尽无数志士的鲜血,然而反动势力仍然是此起彼伏地统治着中国,政局的澄清总是那样遥远无期。
虽然对于造成这种形势的真正原因还不完全了解,但总觉得不能再重复过去所走的路,应该从痛苦的经验中摸索出一条新路;他又说:“从自身的经历中,也体验到一个彻底的民主主义者,他所走向的是共产主义的道路。
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地从痛苦的经验中,发现了这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
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里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
”
由上可见,早期共产党人在思想上几乎都受过辛亥革命风暴的洗礼和激励,成为他们投身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起点;随后,又从辛亥革命的失败中接受了教训,看到它存在的严重弱点,认识到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不可能的,必须寻找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继续向前走。
他们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帮助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走到工人和农民中间去,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脚踏实地地开始新的斗争,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找到了足以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的力量源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经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终于领导人民取得了辉煌胜利。
1894年11月24日中国第一个资产阶段革命小团体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
1895年2月21日孙中山与杨衢云等在香港组建兴中会总部。
随即在广州设立兴中会分会。
1895年10月10日兴中会在香港开会,决定重阳节(10月26日)在广州发动反清武装起义。
1895年10月26日广州起义未及发动即告失败。
1895年11月孙中山抵日本横滨,设立兴中会横滨分会。
1896年6月18日孙中山抵美国旧金山,旋即设立兴中会分会。
1896年10月11日清政府驻英公使馆绑架孙中山于伦敦,23日被迫释放。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领导发动“百日维新”。
1900年6月清政府利用义和团运动对外“宣战”。
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1900年8月唐才常等发动自立军起义失败。
1900年10月6日兴中会发动惠州起义,至21日失败。
1900年10月史坚如在广州谋炸两广总督德寿,事败被捕,次月遇害。
孙中山
1900年留日学生在东京建立励志会。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德、英、俄等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
1902年4月27日蔡元培等倡议组织的中国教育会在上海成立。
11月创办爱国学会社。
1902年6月广西会党起义。
1902年12月湖南留日学生杨毓麟、黄兴等在东京发刊《游学译编》。
次年1-3月,各省留日学生创办的《湖北学生界》、《直说》、《浙江潮》、《江苏》等相继出刊。
1902年留日学生在东京成立清国留学生会馆。
1903年1月28日兴中会员谢缵泰、李纪堂与洪全福等组织广州起义,未及发动即败。
1903年4月27日上海各界人士在张园召开拒俄大会。
1903年4月29日留日学生在东京锦辉馆集会,要求清政府对俄宣战,并决定组织拒俄义勇队。
1903年5月2日拒俄义勇改称学生军。
1903年5月11日学生军更名军国民教育会。
1903年5月邹容着《革命军》一书交上海大同书局出版。
邹容和革命军
1903年6月29日清政府勾结上海租界工部局查封《苏报》和爱国学社,章炳麟、邹容等相继被捕入狱,“《苏报》案”发生。
1903年6月章炳麟着《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印成小册发行。
1903年7月5日军国民教育会在东京集会,通过改组军国民教育会意见书,改“实行爱国主义”的宗旨为“实行民族主义”。
1903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青山创设革命军事学校。
在誓词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
1903年11月4日黄兴在长邀约章士钊、刘揆一、宋教仁等十余人集会,筹设革命小团体华兴会。
1903年陈天华着《猛回头》、《警世钟》两书相继出版。
1904年2月15日以黄兴为会长的华兴会在长沙正式成立。
1904年7月3日革命小团体科学补习所在武昌成立。
1904年10月黄兴、马福益等谋长沙起义,事泄失败。
1904年11月9日万福华在上海枪击前广西巡抚王之春不中,万被逮监禁。
1904年冬革命小团体光复会在上海成立,以蔡元培为会长。
1905年春王汉在河南彰德枪击铁良不中。
王投井自尽。
1905年4月3日邹容病逝于狱中。
1905年5月10日上海总商会发起抵制美货,反美爱国运动随即在中国展开。
1905年6月田桐、白逾桓、宋教仁、陈天华等在东京创办《十十世纪之支那》杂志
1905年7月30日孙中山、黄兴等约集各省倾向革命的同学生及华侨七十余人,在东京举行成立中国同盟会的筹备会,确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正式成立大会,通过《中国同盟会总章》,举孙中山为总理。
1905年9月23日徐锡麟、陶成章等在浙江绍兴创办大通师范学堂。
1905年9月24日吴樾在北京火车站炸伤出国考察政治的五大臣,吴樾死难。
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在东京创刊、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05年12月8日陈天华于东京大森海湾投海自尽。
1906年2月刘静庵等在武昌建立革命团体日知会。
1906年4月28日《民报》第3期号外发表《民报与(新民业报)辩驳上纲领》一文。
革命派与改良派之间的论战全面展开。
1906年9月1日清廷颁布“预备仿行宪政”上谕。
1906年秋冬间孙中山、黄兴、章炳麟等共同制订同盟会革命方略。
1906年12月4日萍济醴起义爆发,是月下旬失败,刘道一等牺牲。
1906年12月16日预备立宪公会在上海成立。
1907年2月13日康有为将保皇会改组为国民宪政会。
1907年5月22日,由孙中山指派许雪秋及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领导发动的潮州黄冈起义爆发,因寡不敌众,力战6日而败;27日下午,起义军宣布解散,总指挥陈涌波、余既成被迫走避香港。
1907年6月2日惠州七女湖起义爆发,坚持战斗十余日。
1907年6月11日刘恩复在广州谋炸广东水是由督李准未遂。
1907年7月皖浙起义爆发。
6日徐锡麟发起安庆起义,事败被捕遇害;14日清军包围绍舆大通学堂,秋瑾被捕,次日晨就义。
张百祥、焦达峰等在东京成立共进会。
1907年8月钦廉防起义爆发,历时半月失败。
黄兴
1907年9月1日湖南绅士熊重籁舆上书请开国会。
1907年9月梁启超等在东京锦辉馆召开政闻社成立大会。
国进民进:国家控制资本、国企与民企
1907年10月17日孙中山派黄明堂发动镇南关起义。
1907年12月1日黄兴发动钦廉上思起义,坚持战略四十余日。
1908年3月27日黄明堂、王和顺等发动云南河口起义,历明一月失败。
1908年4月30日预备立宪公会再次发出请开国会通电。
1908年7月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08年8月27日孙中山在新加坡投同盟会南洋支部。
1908年秋次年5月移槟榔屿,熊成基率马炮营在安庆起义。
1908年11月19日武昌群治学社成立。
1908年12月孙武在汉口租界设立共进会机关。
1909年4月各省咨询局第一届常会同时开幕。
1909年10月14日同盟会在香港设南方支部。
1909年秋冬间请原国会代表团由孙洪伊领衔向都察院递交请愿书。
1910年1月16日倪映典发动广州新军起义。
1910年2月12日章炳麟、陶成章在东京重组光复会总部。
1910年2月江精卫等在北京暗杀摄政王载沣未遂,汪等被逮监禁。
1910年3月21日孙中山向黄兴提议再次发动广州起义。
1910年3月孙中山在旧金山设美洲同盟总会(又称同盟会美国总支部)。
1910年3月长沙发生抢米暴动。
1910年4月各省请开国会代表发动第二次请原。
1910年6月16日湖北革命党人改群治学社为振武学社。
1910年9月18日资政院开院。
1910年10月3日《民立报》在上海创刊。
1910年10月11日国会请愿代表团发起第二次请愿,分别向资政院和载卫上书。
1910年10月清廷发布上谕,将预备立宪期限由九年改为五年。
1910年11月4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会议,布置广州起义。
1911年1月30日振武学社更名文学社,举蒋翊武为社长。
1911年1月同盟会在香港成立统筹部,负责筹划和组织广州起义。
1911年4月8日温生才击丝广州将军孚琦,温被捕遇害。
1911年4月27日黄兴等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年5月8日清廷组成皇族内阁,以庆新王奕为总理大臣。
1911年5月9日清廷颁布铁路国有政策。
1911年5月10日文学社在武昌小朝街设立机关部。
1911年5月11日文学会和共进会在武昌召开第一次国体联合会议。
6月14日和9月14日又先后就两国体联合再三会议协商。
1911年5月17日四川保路同志威风成都正式成立。
1911年7月31日宋教仁、谭人凤等在上海成立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
1911年7月汉口《大江报》发表《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亡中团者和平也》二短证。
大江报馆被查封,报社主笔詹大悲、何海鸣被捕。
1911年8月13日林冠慈、陈敬岳在广州炸伤李准。
1911年8月四川保路同志会在成都及附近各州县发动罢市、罢课。
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蒲殿俊、罗纶等,枪杀请愿群众,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
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大会在武昌召开,讨论通过“起义计划”。
1911年9月25日孙武等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调配炸药,不慎引爆。
蒋翊武等在武昌小朝街机关部决定当夜起义。
1911年10月10日凌晨,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就义。
晚,武昌起义爆发,经过一夜激战,起义军占领武昌全城。
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成立,举清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
是日晚,汉阳,汉口驻军起义。
1911年10月12日清廷谕令荫昌、萨镇冰率水陆两前赴鄂镇压起义。
1911年10月12日孙中山在美国获悉武昌起义,“决意先从外交方面致力”,而后归国。
1911年10月14日清廷下韶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对武昌起义的“剿抚事宜”。
1911年10月18日驻汉口各外国领事馆宣告“严守中立”。
到同月22日驶抵武汉江面的英、德、美等国军舰达二十艘。
1911年10月18日民军进攻汉口刘家庙。
阳夏战争开始。
1911年10月22日长沙起义,成立湖南军政府,举焦达峰、陈作新为正、副都督。
1911年10月22日西安起义。
27日成立秦陇复汉军政府,以张夙为大统续。
1911年10月23日九江起义。
次日成立九江军政分府。
1911年10月25日李沛基炸死新任广州将军凤山。
1911年10月27日黄兴、宋教仁等从上海乘轮抵武昌,黄旋赴汉口前线督战。
1911年10月28日湘军第1协王隆中部率领首批援鄂军1700多人出师援鄂
1911年10月28日王部于11月4日开抵武昌。
后另有甘兴典等部湘军援鄂。
1911年10月29日太原起义,成立山西军政府,举阎锡山为都督。
1911年10月30日昆明“重九”起义。
11月3日成立云南军政府,举蔡锷为都督。
1911年10月30日载丰以宣统帝名义下诏“罪己”,并开放党禁,赦免党人。
1911年10月31日南昌起义。
11月1日成立江西军政府,举吴介璋为都督。
1911年10月31日湖南发生兵变,焦达峰、陈作新被杀,谭延
延伸文章資訊
- 1【歷史今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爆發| 大紀元
【歷史今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爆發 · 一,大清皇帝尊號不廢,民國政府待之以外國君主之禮。 · 二,民國每年撥四百萬元供皇帝支出。 · 三,皇帝暫居宮禁,日後 ...
- 2辛亥革命與中華民族的復興偉業
【特別關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 ... 從根本上說,民族共同體由自在到自覺的過程就是文化認同的過程,辛亥 ...
- 3辛亥革命-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公元1911年(農曆辛亥年,清宣統三年)的中國,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制的全國性革命。自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開始, ...
- 4談辛亥革命史的研究 - 國史館
從辛亥武昌起義到推翻清廷的過程,大. 致符合以上三原則。就第一原則而言,已如. 上述;就第二、三原則言,袁世凱及清政府. 歸向革命,既從中央而又事半功倍。
- 5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是什麼辛亥革命簡介 - 每日頭條
辛亥革命雖然歷史較短,整個革命過程不過持續了十多年,在過程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但結局卻是失敗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