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小說人物之變態心理研究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詳目顯示 ; Wen-Yen Chu · 張愛玲小說人物之變態心理研究 · Characters'' Abnormal Psychology in Eileen Chang''s Novels · 莊宜文 · Yi-Wen Juang.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206.189.149.24)您好!臺灣時間:2022/09/1916:48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朱雯彥研究生(外文):Wen-YenChu論文名稱:張愛玲小說人物之變態心理研究論文名稱(外文):Characters''AbnormalPsychologyinEileenChang''sNovels指導教授:莊宜文指導教授(外文):Yi-WenJuang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學門:人文學門學類:中國語文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07畢業學年度:95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90中文關鍵詞:親情、變態心理、張愛玲、愛情、社會外文關鍵詞:abnormalpsychology、family、affection、society、EileenChang相關次數:
被引用:23點閱:5473評分:下載:879書目收藏:6
本文討論張愛玲小說人物變態心理,著重於探討變態心理的成因,以及其所造成的心理狀況與脫軌行為。
本文首先定義變態心理學及其相關理論,再由張愛玲本人的身世背景切入,進而導論張氏心理與小說人物的聯繫,並論及家庭與愛情對張氏的影響。
爾後進入主題,分析張氏筆下的變態親情關係、變態愛情關係,以及在社會層面影響下的變態面相,如父權主義的壓抑、戰亂、貧窮所造成的變態心理。
以上各種變態心理在張氏文本中皆有案例可循,如〈金鎖記〉曹七巧對長白長安的教育方式可視為變態的親情關係,〈心經〉中許小寒對父親的愛戀雖歸類為亂倫之變態愛情關係,但同時亦可視為變態親情關係。
〈紅玫瑰與白玫瑰〉則從商業與傳統道德的社會角度論述,故事中佟振保對傳統社會規範的陽奉陰違,以及孟烟鸝在父權主義的權威下,恐懼於正視自己真正的需要,以致終生活在父權統治的陰影下。
綜觀以上分析,結論之重點在於總合歸納親情、愛情、社會三主要層面,對張氏小說人物變態心理的影響。
本文雖分親情、愛情、社會影響三者來論及變態心理,然三者之間乃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如生物鏈般環環相扣。
經觀察發現,張氏筆下每個變態人物的背後,多具有「不得已」的苦楚,或是環境逼迫,或是金錢利誘,或是家庭陰影,或是對愛情認知錯誤,方產生令人唏噓的結局。
故作者在描寫他們性格異變的過程時都帶著悲憫的筆觸,這或許就是張愛玲曾引用《論語》所言:「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之意。
Thisarticlediscussesthecharacters’abnormalpsychologyinEileenChang’snovels,andputsemphasisoncausesofthoseabnormalpsychologycharacteristic.Theessaywillalsodiscussthepsychologicalconditionswhichleadtoderailedbehaviors,butnottocriticizethoseimpropriatebehaviorswhichdepartfromregularpractice.Firstofall,thisarticledefinestheabnormalpsychologyanditscorrelatedtheories.Then,introducingthelifeexperienceofEileenChang,andremarkstherelationshipbetweenChang’sandthenovelcharacter''spsychologycharacteristic.ThefamilyandaffectionsofChang’spersonalitywillalsobediscussed.Theanalysisissuewillbedividedintothreemainfactors,includingfamily,affections,andsocialaspects,suchaswarandpoverty,whichplaysvitalrolesonpeople’sabnormalpersonality.WecandiscovervariousabnormalpersonalitiesinChang’snovel.Wetake“GoldenLock”asabnormalfamilyrelationship,especiallytheattitudeofChi-ChiaoTsaotreatsherownchildren.TheaffectionbetweenHsiao-HanHsuandherfatherisalsoconsideredasabnormallove.Nevertheless,Chen-BaoTungobeysthetraditionalrulesonappearance,butagainstthemunderthetable.AsforhiswifeYen-LiMeng,whoisnotonlyafraidtofaceherownneed,butalsolivesunderthetraditionalcontrol.Combiningalltheanalysisabove,wecangatherthreemainfactors:family,love,andsocietyaspect,whichaffectthecharacters’abnormalpsychologymost.Althoughthisarticleanalyzestheabnormalpsychologyinthreevaryfactors,thosefactorsarealsorelatedtoeachother,assameasthechainrulesinbiology.Afterobserving,wediscoverthateachabnormalcharacterinChang’snovelshashis/herownsorrowunderthesurface.Perhapsbecauseoftheenvironmentforce,moneytemptation,sadmemoryfromfamily,orwrongcognitiontoaffection,theyproducethetragediesallbythemselvesafterall.That’swhytheauthoralwaysusessympatheticwritingtodescribetheirabnormalchangesoncharacteristic.PerhapsthisiswhatEileenChangoncequotedConfucian’sspeakingmeans,“Afterrealizingitssentiment,pitiesbutdobefeared.”
第一章緒論‧‧‧‧‧‧‧‧‧‧‧‧‧‧‧‧‧‧‧1第一節研究目的與前人成果‧‧‧‧‧‧‧‧‧‧‧‧1一、研究動機與目的‧‧‧‧‧‧‧‧‧‧‧‧‧‧‧1二、前人研究成果‧‧‧‧‧‧‧‧‧‧‧‧‧‧‧‧3第二節變態心理學的定義‧‧‧‧‧‧‧‧‧‧‧‧‧5第三節文學與心理學的聯繫‧‧‧‧‧‧‧‧‧‧‧‧9第四節研究方法與範圍‧‧‧‧‧‧‧‧‧‧‧‧‧13一、研究方法‧‧‧‧‧‧‧‧‧‧‧‧‧‧‧‧‧‧13二、研究範圍‧‧‧‧‧‧‧‧‧‧‧‧‧‧‧‧‧‧15第二章張愛玲身世與心理在小說中的對照‧‧‧‧‧18第一節 張愛玲的身世經歷‧‧‧‧‧‧‧‧‧‧‧‧20第二節家庭影響於張愛玲作品中的對照‧‧‧‧‧‧26一、父親的影響‧‧‧‧‧‧‧‧‧‧‧‧‧‧‧‧‧28二、母親的影響‧‧‧‧‧‧‧‧‧‧‧‧‧‧‧‧‧33第三節 張氏性情、時代感與作品的聯繫‧‧‧‧‧‧37第四節 作者愛情經歷在小說中的對照‧‧‧‧‧‧‧44一、胡蘭成‧‧‧‧‧‧‧‧‧‧‧‧‧‧‧‧‧‧‧44二、賴雅(FerdinanalReyher)‧‧‧‧‧‧‧‧‧‧‧50第三章 變態的親情關係‧‧‧‧‧‧‧‧‧‧‧‧54第一節 笑貧不笑娼與弱者的自謙心理── 〈第一爐香〉中梁太太與葛薇龍‧‧‧‧‧56第二節 清醒與潛在間的猶豫惡念── 《半生緣》中顧曼璐對顧曼楨‧‧‧‧‧‧61第三節 悲傷的防衛機制與退化作用── 〈第二爐香〉中蜜秋兒太太與三名女兒‧‧68第四節 性壓抑的替代與護犢下的犧牲── 性壓抑的替代對象──長白‧‧‧‧‧‧‧75二、護犢下的犧牲──長安‧‧‧‧‧‧‧‧‧‧‧‧78三、比較〈金鎖記〉與《怨女》‧‧‧‧‧‧‧‧‧‧83四、傳統的桎梏與壓抑的愛情──曹七巧‧‧‧‧‧‧87第四章 變態的愛情關係‧‧‧‧‧‧‧‧‧‧‧‧92第一節 女性貞操與佔有欲── 〈色.戒〉中王佳芝與易先生‧‧‧‧‧‧94第二節 幻想的愛與歸屬關係── 〈年輕的時候〉中潘汝良與沁西亞‧‧‧‧97第三節 移情作用與自戀心理── 〈茉莉香片〉中聶傳慶與言丹朱‧‧‧‧‧102一、移情作用──傳慶‧‧‧‧‧‧‧‧‧‧‧‧‧‧102二、自戀情結──丹朱‧‧‧‧‧‧‧‧‧‧‧‧‧‧107第四節 戀父情結與水仙子心理── 〈心經〉中的許小寒與許峰儀‧‧‧‧‧‧110一、由水仙子心理衍生的父女戀── 許小寒與許峰儀‧‧‧‧‧‧‧‧‧‧‧‧‧‧‧110二、親情的脫序與社會對男女「性愛」的差別態度── 許太太與許峰儀‧‧‧‧‧‧‧‧‧‧‧‧‧‧‧117第五章 社會影響下的變態面相‧‧‧‧‧‧‧‧‧121第一節似真亦假的封鎖愛戀── 〈封鎖〉中吳翠遠與呂宗楨‧‧‧‧‧‧‧‧123第二節戰亂中恐懼的補償作用── 〈傾城之戀〉中白流蘇與范柳原‧‧‧‧‧‧128第三節社會道德觀的束縛與女性人權的犧牲── 〈紅玫瑰與白玫瑰〉中佟振保與孟烟鸝‧‧‧136一、社會道德觀的束縛──佟振保‧‧‧‧‧‧‧‧‧136二、女性人權的犧牲──孟烟鸝‧‧‧‧‧‧‧‧‧‧145三、多方欲求的愛情與戀母情結──佟振保與三個女人、佟老太 太‧‧‧‧‧‧‧‧‧‧‧‧‧‧‧‧‧‧‧‧151第六章 結論‧‧‧‧‧‧‧‧‧‧‧‧‧‧‧‧‧156參考書目‧‧‧‧‧‧‧‧‧‧‧‧‧‧‧‧‧‧‧‧164附錄‧‧‧‧‧‧‧‧‧‧‧‧‧‧‧‧‧‧‧‧‧‧179
張愛玲作品集1.《秧歌》(臺北:皇冠,1991年7月典藏版初版)。
2.《赤地之戀》(臺北:皇冠,1991年6月典藏版初版)。
3.《流言》(臺北:1991年9月典藏版初版)。
4.《怨女》(臺北:1991年8月典藏版初版)。
5.《傾城之戀──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臺北:皇冠,1991年7月典藏版初版)。
6.《第一爐香──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二》(臺北:1991年7月典藏版初版)。
7.《半生緣》(臺北:1991年8月典藏版初版)。
8.《張看》(臺北:皇冠,1991年7月典藏版初版)。
9.《惘然記》(臺北:皇冠,1991年8月典藏版初版)。
10.《續集》(臺北:皇冠,1993年9月典藏版初版)。
11.《餘韻》(臺北:皇冠,1991年8月典藏版初版)。
12.《對照記──看老照片簿》(臺北:皇冠,1994年7月五刷)。
13.《同學少年都不賤》(臺北:皇冠,2004年4月19日初版)。
14.《沉香》(臺北:皇冠,2005年9月12日初版)。
15.《張愛玲典藏全集》(臺北:皇冠,2001年初版)。
專書(以下皆按照作者姓氏筆畫或字母排序)一、張愛玲研究1.于青《張愛玲傳:從李鴻章曾外孫女到現代曹雪芹》(臺北:世界,1993年9月初版,1995年二版三刷)。
2.于青《奇才逸女:張愛玲》(山東:山東畫報,1995年初版)。
3.于青《最後一爐香》(臺北:花城,2001年初版)。
4.王一心《張愛玲與胡蘭成:是誰傷了張愛玲的心?》(臺北:遠景,2004年初版)。
5.王拓《張愛玲與宋江》(臺北:藍燈文化,1976年初版,1979年再版)。
6.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1993年6月初版,1996年6月三刷)。
7.王德威《眾聲喧嘩──三O與八O年代的中國小說》(臺北:遠流,1988年9月初版)。
8.王德威編《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1998年10月1初版)。
9.王蕙玲《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臺北:天下遠見,2004年初版)。
10.子通、亦清《張愛玲評說六十年》(北京:中國華僑,2001年初版)。
11.水晶《說涼》(臺北:三民,1995年11月初版)。
12.水晶《拋磚記》(臺北:三民,1969年7月初版,1970年12月再版)。
13.水晶《張愛玲未完:解讀張愛玲的作品》(臺北:大地,1995年12月初版)。
14.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臺北:大地,1973年9月初版,2000年三版)。
15.任茹文、王豔《沉香屑裡的舊事:張愛玲傳》(臺北:團結,2002年初版)。
16.任茹文、王艷《傾城之戀:張愛玲傳》(臺北:風雲時代,2004年初版)。
17.曲靈均《她從海上來:張愛玲情.愛.傳.奇》(臺北:大都會文化,2004年初版)。
18.司馬新《張愛玲與賴雅》,臺北:大地,1996年初版)。
19.李岩煒《張愛玲的上海舞臺》(臺北:未來書城,2004年初版)。
20.來鳳儀《張愛玲散文全編》(浙江:浙江文藝,1992年初版)。
21.余斌《張愛玲傳》(臺北:晨星,1997年修訂版)。
22.宋明煒《浮世的悲哀—張愛玲傳》(臺北:業強,1996年12月初版)。
23.宋家宏《走進荒涼:張愛玲的精神家園》(廣州:花城,2000年初版三刷)。
24.邵迎建《傳奇文學與流言人生:張愛玲的文學》(臺北:三聯,1998年初版)。
25.林幸謙《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臺北:洪葉文化,2000年初版)。
26.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臺北:麥田,2000初版)。
27.林柏燕《文學探索》(臺北:大林,1980年初版)。
28.周芬伶《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臺北:元尊文化,1999年2月10日初版)。
29.胡辛《最後的貴族:張愛玲》(臺北:國際村,1995年3月初版)。
30.胡蘭成《山河歲月》(臺北:遠景,2004年三版)。
31.胡蘭成《今生今世》(臺北:遠行,1976年7月初版)。
32.殷允芃《中國人的光輝及其他》(臺北:志文,1971年6月初版)。
33.唐文標《張愛玲卷》(臺北:遠景,1983年1月再版)。
34.唐文標編《張愛玲研究》(臺北:聯經,1976年5月初版,1983年12月增訂版)。
35.唐文標編《張愛玲資料大全集》(臺北:時報文化,1984年6月初版)。
36.唐文標《張愛玲雜碎》(臺北:聯經,1976年5月初版)。
37.胡辛《最後的貴族:張愛玲》(臺北:21世紀,1995年初版)。
38.淳子《張愛玲地圖》(臺北:臺灣商務,2004年初版)。
39.郭玉雯、張健編《張愛玲的小說世界》(臺北:學生,1984年初版)。
40.高全之《從張愛玲到林懷民》(臺北:三民,1998年修定初版)。
41.馮祖貽《百年家族:張愛玲》(立緒文化,1999年初版)。
42.張子靜《我的姊姊張愛玲》(臺北:時報文化,1996年1月16日初版)。
43.張均《月光下的悲涼:張愛玲傳》(臺北:花城,2001年初版)。
44.張健《張愛玲新論》(臺北:書泉,1996年1月初版)。
45.張健《讀書與品書》(臺北:國家,1975年5月增訂再版)。
46.陳子善編《作別張愛玲》(上海:文匯,1996年2月初版,1996年5月二刷)。
47.陳炳良《形式、心理、反應──中國文學新詮》(臺北:商務,1998年1月初版)。
48.陳炳良《張愛玲短篇小說論集》(臺北:遠景,1983年4月初版)。
49.陳靜宜《張愛玲長篇小說的女性書寫》(臺北:文津,2005年初版)。
50.費勇《美麗又蒼涼的手勢──我看張愛玲》(臺北:雅書堂文化,2003年初版)51.楊照《夢與灰燼》(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4月初版)。
52.楊澤編《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麥田,1999年10月初版)。
53.蔡鳳儀編《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臺北:皇冠,1996年3月初版)。
54.盧正珩《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臺北:麥田,1994年7年1月初版)。
55.魏可風《張愛玲的廣告世界》(臺北:聯合文學,2002年初版)。
56.魏可風《臨水照花人:廣播小說》(臺北:聯經,2001年初版)。
57.鄭樹森編選《張愛玲的世界》(臺北:允晨文化,1989年3月初版)。
58.蘇偉貞《張愛玲的世界──續編》(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初版)。
二、其他專書1.于醒民、唐繼無《近代化的早產兒──上海》(臺北:九大文化,1992年3月出版)。
2.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1992年6初版)。
3.林柏燕《文學探索》(臺北:書評書目,1973年初版,1975年再版)。
4.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臺北:麥田,1995年11年1日初版)。
5.姚一葦《藝術的奧秘》(臺北:台灣開明,1968年2月初版,1988年11月十一版)。
6.葉維廉《解讀現代.後現代》(臺北:東大,1992年3出版)。
7.夏志清著,劉紹銘編譯《中國現代小說史》,(上海:復旦大學,2005年初版)。
8.高夫曼(ErvingGoffman)著,徐江敏、李姚軍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Thepresentationofselfineverydaylife)(臺北:桂冠,1992年12月初版二刷)。
9.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臺北:麥田,1994年初版)。
10.張小虹《自戀女人》(臺北:聯合文學,1996年10月初版)。
11.張小虹《性別越界》(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4初版三刷)。
12.張小虹《後現代卅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9月5日初版二刷)。
13.張小虹《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臺北:聯合文學,1996年10月初版)。
三、心理學專書1.朱光潛《悲劇心理學》(臺北:駱駝,1987年7月15日初版,1993年11月12日再版)。
2.杜小真《一個絕望者的希望—沙特引論》(臺北:桂冠,1989年8月初版)。
3.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2000年再版)4.周英雄《小說、歷史、心理、人物》(臺北:東大,1989年3月初版)。
5.袁之琦、游恆山編譯《心理學名詞辭典》(臺北:五南,1986年11月初版,1988年8再版)。
6.郭為藩主編《現代心理學說》(臺北:師大書苑,1994年5月初版)。
7.黃富順《成人心理與學習》(臺北:師苑,1989年6月初版,1997年4月四刷)。
8.張國清《後佛洛伊德理論》(臺北:揚智,1996年初版)。
9.楊庸一《心理分析之父—佛洛依德》(臺北:允晨文化,1982年11月年初版)。
10.錢谷融、魯樞元主編《文學心理學》(臺北:新學識文教,1990年9月初版)。
11.AlbertMordell著,鄭秋水譯《心理分析與文學》(TheEroticMotiveinLiterature)(臺北:遠流,1990年2月1日初版三刷)。
12.AlfredAdler著,黃光國譯《自卑與超越》(WhatLifeShouldMeantoYou)(臺北:志文,1971年6月初版,1992年7月再版)。
13.CarlG.Jung等著,黎惟東譯《自我的探索》(ManandHisSymbol)(臺北:桂冠,1988年8月初版)。
14.CarlG.Jung著,吳康、丁傳林、趙善華譯《心理類型》(PsychologicalType)上、下(臺北:桂冠,1999年初版)。
15.CarlG.Jung著,蘇克譯《尋求靈魂的現代人》(ModernManInSearchofSoul)(臺北:遠流,1990年5月16日初版一刷)。
16.E.M.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AspectsoftheNovel)(臺北:志文,1991年12月再版)。
17.ErichFromm著,孫石譯《自我的追尋》(ManForHimself)(臺北:志文,1985年3月三版)。
18.FriedaFordham著,陳大中譯《榮格心理學》(JungianPsychology)(臺北:結構群,1990年初版)。
19.HavelockEllis著,潘光旦譯《性心理學》(PsychologyofSex:AManualforStudents)(臺北:左岸文化,2002年初版)。
20.JamesC.Coleman著,韓幼賢譯《變態心理學與現代生活》(AbnormalPsychologyandModernLife)(臺北:中央,1980年5月二版,1984年11月三版)。
21.JeanBakerMiller著,鄭至慧、劉毓秀、葉安安譯《女性新心理學》(TowardANewPsychologyofWoman)(臺北:女書文化,1997年初版)。
22.JosephRosner著,鄭泰安譯《精神分析入門》(AllaboutPsychoanalysis)(臺北:志文,1970年6月初版,1988年11月再版)。
23.KarenHorney著,李明濱譯《自我的掙扎》(NeurosisandHumanGrowth)(臺北:志文,1985年8月再版)。
24.KarenHorney著,馮川譯《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TheNeuroticPersonalityofOurTime)(臺北:遠流,1990年5月16日初版)。
25.MaxScheler著,陳仁華譯《情感現象學》(TheNatureofSympathy)(臺北:遠流,1991年10月1日初版一刷)。
26.RichardGerrig,PhilipZimbardo著,游恆山譯《心理學》(PsychologyandLife)(臺北:五南,2004年9月四版一刷)。
27.RobertC.CarsonJamesN.Butcher著,游恆山譯《變態心理學》(AbnormalPsychology)(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5年7月初版二刷)。
28.RolandJaccard著,許連高譯《脫軌》(LaFolie)(臺北:遠流,1989年2月16日初版)。
29.SigmundFreud著,宋廣文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DreiAbhandlungenzurSexualtheorie)(臺北:知書房,2000年7月初版一刷)。
30.SigmundFreud著,宋廣文譯《歇斯底里症研究》(StudienÜberHysterie)(臺北:知書房,2000年4月初版一刷)。
31.SigmundFreud著,葉頌壽譯《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新論》(VorlesungenzurEinfuhrungindiePsychoanalyse,NeueFolgeder)(臺北:志文,1990年初版)。
32.SigmundFreud等著,蘇燕譯《變態心理學》(AbnormalPsychology)(臺北:水牛,1970年11月15日再版)。
33.ShoshanaFelman&DoriLaub著,劉裘蒂譯《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Testimony:CrisesofWitnessinginLiterature,Psychoanalysis,andHistory)(臺北:麥田,1997年8年1日初版)。
34.TimothyW.Costello&JosephT.Costello著,趙居蓮譯《變態心理學》(AbnormalPsychology)(臺北:桂冠,1995年7月初版,1998年3月初版二刷)。
學位論文1.沈文田《張愛玲小說人物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1年。
2.吳玉芳《張愛玲小說的情愛世界》,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1998年。
3.吳淑鈴《張愛玲小說意象研究》,私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
4.邱昭瑜《張愛玲作品評論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5.林素雲《《潔妮德里》與《怨女》》,私立輔仁大學法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6.林繡亭《張愛玲小說風格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7.紀婉清《張愛玲《傳奇》之「奇」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8.馬冬梅《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世界》,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9.陳秋雯《張愛玲小說在台灣的接受現象》,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0.陳雅莉《《怨女》中人物對自我認識的追尋》,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11.陳御蓓《看孤鴻明滅:張愛玲生命創造之展現》,私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查國圖網)12.陳靜宜《張愛玲長篇小說的女性書寫》,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13.黃玉緞《張愛玲小說受《紅樓夢》影響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4.黃芳琪《張愛玲《傳奇》世界中的人性書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15.黃瓊慧《張愛玲及其小說中母親形象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16.彭筠蓁《對照記──張愛玲的傳統與現代》,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17.傅嘉琳《張愛玲小說色彩與配色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8.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19.溫毓詩《張愛玲文本中的人物心理與殖民文化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20.蔡淑娟《張愛玲小說的諷刺藝術》,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21.劉靜怡《隱喻理論中的文學閱讀──以張愛玲上海時期小說為例》,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22.賴琇君《張愛玲小說中的惡母形象與潛抑的怨母心理》,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23.盧正珩《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24.鍾正道《張愛玲散文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25.鍾正道《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閱讀》,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26.龐淑娟《張腔散文系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4年。
期刊論文1.丁旭輝〈張愛玲〈傾城之戀〉的意象設計〉,《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卷期4,1996年12月,頁620-634。
2.于青〈張愛玲與中國當代文學〉,《幼獅文藝》,卷期83:10=514,1996年10月,頁39-40。
3.王安憶〈隔代的惋惜──張愛玲描述方式的得失〉,《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總第358期),1995年10月,頁24。
4.王基倫〈紀念張愛玲──從《華麗與蒼涼》談起〉,《文訊月刊》,卷期91=129,1996年7月,頁16-17。
5.王瑩〈來自生存的悵網威嚇──從精神分析學看張愛玲小說的心理刻畫〉,《思想戰線》,第29卷,第5期,2003年,頁115-123。
6.王曉明〈張愛玲文學模式的意義及其影響〉,《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總第358期),1995年10月,頁16-17。
7.史書美〈張愛玲的欲望街車──重讀《傳奇》〉,《二十一世紀》,卷期24,1994年8月,頁124-134。
8.白蘊華〈走過三十年代的傳奇:張愛玲短篇小說欣賞〉,《文藝月刊》,第204期,1986年6月,頁32-42。
9.朱西寧〈先覺者、後覺者、不覺者──談〈張愛玲雜碎〉(唐文標)〉,《書評書目》,第42期,1976年10月,頁76-93。
10.成秀萍〈欲望中的沉浮和掙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在張愛玲小說創作中的映射〉,《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4期,2004年7月,頁77-80。
11.李祥傳〈論張愛玲小說中的死亡意識〉,《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卷期4,2004年12月,頁38-43。
12.吳達芸〈臨水照鏡──《張愛玲與賴雅》〉,《聯合文學》,卷期12:10=142,1996年8月,頁172-173。
13.周芬伶〈愛之憂鬱──張愛玲《半生緣》的文學價值〉,《中國文化月刊》,卷期230,1999年5月,頁85-101。
14.林幸謙〈女性焦慮與醜怪身體:論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亞文化群體〉,《中外文學》,卷期27:6=318,1998年11月,頁134-158。
15.林幸謙〈重讀《怨女》──尋找女性和他者的聲音〉,《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卷期12,1998年12月,頁555-579。
16.林幸謙〈蚤子之幻與避世之謎──張愛玲離群索居的謎題與弔詭〉,《明報月刊》,卷期33:9=393,1998年9月,頁22-26。
17.林幸謙〈張愛玲少作論──壓抑符碼與文本的政治含義〉,《當代》,第109期,1995年5月,頁94-105。
18.林幸謙〈張愛玲的「閨閣政治論述」:女性身體、欲望與權力的文本〉,《文史哲學報》,卷期47,1997年12月,頁43-76。
19.林幸謙〈張愛玲的臨界點:閨閣話語與女性主體的邊緣化〉,《中外文學》,卷期24:5=281,1995年10月,頁93-116。
20.林美秀〈張愛玲「怨女」的改寫意義〉,《高雄科學技術學院學報》,卷期28,1998年12月,頁559-578。
21.姜洪偉〈〈金鎖記〉、《怨女》比較談〉,《江淮論壇》,第2期,2004年,頁143-147。
22.南方朔〈從張愛玲談到漢奸論〉,《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總第358期),1995年10月,頁9-11。
23.段金卯〈論張愛玲的思想及小說中的精神分析與經濟分析〉,《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3卷第4期,2001年12月,頁66-69。
24.風信子〈從《秧歌》看張愛玲小說世界〉,《古今藝文》,卷期23:4,1997年8月,頁94-101。
25.徐志平〈鬼意象在張愛玲小說中的運用〉,《嘉義農專學報》,第44期,1996年2月,頁127-137。
26.徐學〈當代中文世界裡的張愛玲景觀──兼談大陸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卷期12,1998年12月,頁537-546。
27.高全之〈〈小艾〉的無產階級文學實驗〉,《當代》,卷期17=135,1998年11月,頁132-141。
28.高全之〈〈小艾〉的版本問題〉,《當代》,卷期20=138,1999年2月,頁136-141。
29.高全之〈《赤地之戀》的外緣困擾與女性論述〉,《當代》,卷期14=132,1998年8月,頁130-143。
30.高全之〈張愛玲的女性本位〉,《幼獅文藝》,第236期,1973年8月,頁3-18。
31.高全之〈張愛玲的兩種時間旅行──〈浮花浪蕊〉的一種閱讀角度〉,《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卷期8,1997年12月,頁624-629。
32.高全之〈張愛玲的政治觀──兼論《秧歌》的結構與政治意義〉,《當代》,卷期23=41,1999年5月,頁92-107。
33.孫鴻雁〈依稀夢裡滄桑──張愛玲小說創作的心理奧妙〉,《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4年,頁84-87。
34.范伯群〈論張愛玲的前期小說創作〉,《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卷期10,1998年6月,頁205-226。
35.張小虹〈女女相見歡:歪讀張愛玲的幾種方式〉,《中外文學》,卷期26:3=303,1997年8月,頁31-47。
36.張健〈張愛玲的兩篇小說〉,《明道文藝》,卷期247,1996年10月,頁58-65。
37.張鈞莉〈張愛玲小說中的男性世界〉,《新書月刊》,第6期,1984年3月,頁32-39。
38.陳芳明〈陳張愛玲與臺灣文學史的撰寫〉,中外文學,卷期27:6=318,1998年11月,頁54-72。
39.陳岸峰〈亂世、「大話」與「小」說──論張愛玲「小」說在現代文學史上的意義〉,《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卷期12,1998年12月,頁619-640。
40.陳思和〈張愛玲現象與現代都市文學──對五四情結的叛逆〉,《明報月刊》,卷期30:10=358,1995年10月,頁14-15。
41.傅正玲〈俯照的眼眸—談張愛玲的人間觀照〉,《鵝湖》,卷期23:3=267,1997年9月,頁43-49。
42.黃東陽〈鬱鬱蒼蒼──張愛玲短篇小說〈等〉探析〉,《中國文化月刊》,卷期210,1997年9月,頁114-126。
43.喬淑英〈退化的羽翼──張愛玲對女性附庸為奴心理積澱的洞見〉,《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6卷第1期,2004年2月,頁32-34。
44.彭筠蓁〈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環境、人物及心理〉,《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卷期13,1999年3月,頁146-160。
45.莊宜文〈張派小說的女性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卷期14,1999年6月,頁164-187。
46.莊宜文〈論《秧歌》中的色彩〉,《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卷期9,1998年3月,頁106-129。
47.游友基〈變態美編織的世俗傳奇──論張愛玲小說審美型態特徵之一〉,湛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頁57-62。
48.楊昌年〈人生荒涼與人性蒼涼──由張愛玲創作中的「月」意象談起〉,《國文天地》,卷期11:5=125,1995年10月,頁4-8。
49.詹悟〈由張愛玲的《半生緣》觀其對人生的看法〉,卷期33,1998年4月,頁14-19。
50.詹悟〈張愛玲〈傾城之戀〉中的中國女子〉,《書評》,卷期36,1998年10月,頁22-32。
51.微雲〈《張愛玲短篇小說選》中的女人性情與主題〉,《書評》,卷期23,1996年8月,頁5-8。
52.趙君哲及徐美勤〈走近張愛玲──從人格心理談起〉《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1期,2000年1月,頁52-59。
53.廖珮君〈張愛玲和秧歌〉,《傳習》,卷期11,1993年6月,頁255-259。
54.蔡美麗〈以庸俗反當代:讀張愛玲雜想〉,《當代》,第14期,1987年6月,頁105-112。
55.蔡美麗〈從傳奇到流言〉,《聯合報.讀書人》,1997年4月21日,版46。
56.劉玉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對張愛玲創作的影響〉,《廣西廣播大學學報》,第14卷第1期,2003年3月,頁30-33。
57.劉叔慧〈荒涼美感的重現──試比較張愛玲與白先勇的小說世界〉,《臺灣文學觀察雜誌》,卷期7,1993年6月,頁101-116。
58.劉亮雅〈張愛玲的世紀末愛情〉,《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初稿本》,淡江大學中文系、淡江大學漢學資料中心女性文學研究室,1999年4月30日-5月1日,頁254-279。
59.劉倩〈從精神分析學看張愛玲小說的心理刻畫〉,《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1月第25卷第1期,頁100-101。
60.劉慧〈張愛玲與精神分析學說〉,《鄂州大學學報》,第7卷第4期,2000年10月,頁50-52。
61.劉麗娟〈〈傾城之戀〉的兩種類型──張愛玲與張系國小說創作藝術之比較〉,《傳習》,卷期11,1993年6月,頁203-212。
62.鍾正道〈試析張愛玲散文中的女性意識〉,《東吳中文研究集刊》,卷期5,1998年5月,頁97-111。
63.蔣益〈荒原上的孤獨者──論張愛玲小說創作的精神實質〉,《長沙大學學報》,第15卷第1期,2001年3月,頁1-4、8。
64.蔣翔華〈張愛玲小說中的現代手法──試析空間〉,《聯合文學》,卷期10:7=115,1994年5月,頁149-155。
65.蕭關鴻〈尋找張愛玲〉,《聯合文學》,卷期12:1=133,1995年11月,頁170-173。
66.鄭仁桂〈細說張愛玲〉,《傳記文學》,卷期69:4=413,1996年10月,頁89-98。
67.蘇偉貞〈不斷放棄,終於放棄──張愛玲奇異的自尊心〉,《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總第358期),1995年10月,頁21-23。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
2.
張愛玲長篇小說的女性書寫
3.
張愛玲小說人物研究
4.
張愛玲文本中的人物心理與殖民文化研究
5.
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世界
6.
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閱讀
7.
隱喻理論中的文學閱讀──以張愛玲上海時期小說為例
8.
張愛玲作品評論之研究
9.
張愛玲小說中的惡母形象與潛抑的怨母心理
10.
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研究
11.
張愛玲小說的諷刺藝術
12.
張愛玲散文研究
13.
對照記----張愛玲的傳統與現代
14.
張愛玲小說的情愛世界
15.
張愛玲小說風格研究
1.
13.周芬伶〈愛之憂鬱──張愛玲《半生緣》的文學價值〉,《中國文化月刊》,卷期230,1999年5月,頁85-101。
2.
12.吳達芸〈臨水照鏡──《張愛玲與賴雅》〉,《聯合文學》,卷期12:10=142,1996年8月,頁172-173。
3.
9.朱西寧〈先覺者、後覺者、不覺者──談〈張愛玲雜碎〉(唐文標)〉,《書評書目》,第42期,1976年10月,頁76-93。
4.
8.白蘊華〈走過三十年代的傳奇:張愛玲短篇小說欣賞〉,《文藝月刊》,第204期,1986年6月,頁32-42。
5.
7.史書美〈張愛玲的欲望街車──重讀《傳奇》〉,《二十一世紀》,卷期24,1994年8月,頁124-134。
6.
6.王曉明〈張愛玲文學模式的意義及其影響〉,《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總第358期),1995年10月,頁16-17。
7.
4.王基倫〈紀念張愛玲──從《華麗與蒼涼》談起〉,《文訊月刊》,卷期91=129,1996年7月,頁16-17。
8.
2.于青〈張愛玲與中國當代文學〉,《幼獅文藝》,卷期83:10=514,1996年10月,頁39-40。
9.
1.丁旭輝〈張愛玲〈傾城之戀〉的意象設計〉,《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卷期4,1996年12月,頁620-634。
10.
陳子英2004蘭陽溪的植群分類系統之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18(3):171-206。
11.
14.林幸謙〈女性焦慮與醜怪身體:論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亞文化群體〉,《中外文學》,卷期27:6=318,1998年11月,頁134-158。
12.
15.林幸謙〈重讀《怨女》──尋找女性和他者的聲音〉,《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卷期12,1998年12月,頁555-579。
13.
16.林幸謙〈蚤子之幻與避世之謎──張愛玲離群索居的謎題與弔詭〉,《明報月刊》,卷期33:9=393,1998年9月,頁22-26。
14.
17.林幸謙〈張愛玲少作論──壓抑符碼與文本的政治含義〉,《當代》,第109期,1995年5月,頁94-105。
15.
19.林幸謙〈張愛玲的臨界點:閨閣話語與女性主體的邊緣化〉,《中外文學》,卷期24:5=281,1995年10月,頁93-116。
1.
張愛玲小說男性書寫研究
2.
張愛玲文本中的人物心理與殖民文化研究
3.
張愛玲小說人物研究
4.
張愛玲小說的主要男性形象研究
5.
張愛玲小說中雙親形象研究
6.
張愛玲《傳奇》世界中的人性書寫
7.
張愛玲小說的感官意象--以聲音、食物、氣味為主
8.
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世界
9.
張愛玲小說通感藝術手法之研究
10.
「潮流之外」:論張愛玲的小說理論及其文本之現代性反思
11.
論張愛玲《傾城之戀》之人性葛藤
12.
張愛玲〈金鎖記〉與《怨女》人物形象研究
13.
張愛玲《傳奇》中家庭倫理與人性之研究
14.
張愛玲長篇小說的女性書寫
15.
張愛玲及其小說中的婚戀愛情觀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延伸文章資訊
- 1張愛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愛玲 · 生平 · 創作年表 · 紀念 · 作品 · 改編作品 · 张爱玲研究 · 参考文献 · 畫像 ...
- 2張愛玲《傳奇》小說詞彙風格研究- 政大學術集成
而「語言風格學」(Stylistics)是指運用語言學的理論,分析文學作品的語言特色、研究作家語言風格的一門新興學科,研究者可藉由語言學的知識探究文學作品的風格特徵,重新 ...
- 3【百年張愛玲・上】為何張愛玲被認定為中國最重要的作家?
自上世紀四十年代憑著《傳奇》中的短篇小說在上海灘大放異彩,張愛玲的 ... 夏認為,與寫出《一九八四》的奧威爾不同,張愛玲不研究共產主義,但她以 ...
- 4張愛玲百歲誕辰: 華人世界的傳奇和文壇巨匠- BBC News 中文
2020年是作家張愛玲的百年誕辰,全球華語界都紛紛有紀念活動。 ... 研究張愛玲作品數十年,黃心村說,張愛玲可以是個「窗口」,因為,從張愛玲出發 ...
- 5張愛玲小說人物之變態心理研究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詳目顯示 ; Wen-Yen Chu · 張愛玲小說人物之變態心理研究 · Characters'' Abnormal Psychology in Eileen Chang''s Nove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