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量守恆定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動量守恆定律應用條件 動量守恆定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動量守恆定律(Conservationofmomentum):如果物體系受到的合外力為零,則系統內各物體動量的向量和保持不變,系統質心維持原本的運動狀態[1]。

目次 1數學表示 2動量守恆定律應用條件 3動量守恆定律的本質 4動量守恆定律的意義 5相關事件 6參見 7參考文獻 數學表示[編輯] 以用p表示動量, ∑ i = 1 N p i = {\displaystyle\sum_{i=1}^{N}p_{i}=} 常數 或者 d d t ∑ i = 1 N p i = 0 {\displaystyle{\frac{d}{dt}}\sum_{i=1}^{N}p_{i}=0} 一般會表示成 m 1 v 01 + m 2 v 02 = m 1 v 1 + m 2 v 2 {\displaystylem_{1}v_{01}+m_{2}v_{02}=m_{1}v_{1}+m_{2}v_{2}} 動量守恆定律應用條件[編輯] 動量守恆定律嚴格成立的條件是物理系統受到的合外力為零。

在實際計算中,如系統內部的物體之間相互作用的內力遠遠大於外力,相對於內力,可以忽略外力,此時動量守恆定律近似成立。

例如物體由於爆炸分割為多個小物體,此時爆炸產生的力遠大於空氣阻力。

所以可認為在爆炸過程中,該物體系統(爆炸後系統由各個小物體組成)動量守恆。

若在某一個方向上,合外力的分量為零,則該方向的動量守恆,即動量在該方向的分量守恆。

(根據運動的分解與合成和力的獨立作用原理可推知) 動量守恆定律的本質[編輯] 論證動量守恆定律的牛頓擺 動量守恆定律是空間平移不變性的表現。

在狹義相對論中,動量和能量結合在一起成為動量-能量四維矢量,動量守恆定律也與能量守恆定律一起結合為四維動量守恆定律。

動量守恆定律的意義[編輯] 動量守恆定律與能量守恆定律、角動量守恆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

在狹義相對論中,微觀粒子作高速運動(速度接近光速)的情況下,牛頓定律已經不適用,但是以上定律仍然適用[2]。

現代物理學研究中,動量守恆定律成為一個重要的基礎定律。

相關事件[編輯] 1930年泡利為解釋中子衰變現象中能量、動量不守恆提出微中子假說,後1930年萊因斯實驗發現其存在。

另外1932年查德威克實驗研究釙放射的α粒子從鈹中打出高能中性輻射發現中子。

參見[編輯] 能量守恆定律 質量守恆定律 角動量守恆定律 電荷守恆定律 參考文獻[編輯] ^FeynmanVol.1,Chapter10harvnberror:notarget:CITEREFFeynman_Vol._1(help) ^Goldstein1980,第54–56頁harvnberror:notarget:CITEREFGoldstein1980(help) 閱論編連續介質力學基本定律質量守恆-動量守恆-能量守恆-熵不等式固體力學固體-形變-彈性-塑性-胡克定律-應力-應變-有限應變理論-無限小應變理論-楊氏模量-剪切模量-體積模量-泊松比-彎曲流體力學流體-流量-流體靜力學-黏度-表面張力-流體動力學-牛頓流體-非牛頓流體-伯努利定律流變學黏彈性-流變測量-流變儀-智能流體-電流變液(英語:Electrorheologicalfluid)-磁流變液(英語:Magnetorheologicalfluid)-鐵磁流體科學家波義耳-胡克-牛頓-伯努利-蓋-呂薩克-納維-柯西-斯托克斯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动量守恒定律&oldid=69433542」 分類:守恆定律經典力學隱藏分類:含有哈佛參考文獻格式系列模板連結指向錯誤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Alemannischالعربية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বাংলাЧӑвашла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estiFrançaisHrvatskiՀայերենItaliano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吴语文言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