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爱尔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北爱尔兰 · 1 地理. 1.1 气候 · 2 歷史 · 3 政治 · 4 國旗、國徽與國歌 · 5 政府架構 · 6 行政區劃 · 7 人口及社會. 7.1 宗教; 7.2 民族認同 · 8 语言 ... 北爱尔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此条目的主題是位属爱尔兰岛上的地區「北爱尔兰」。

關於愛爾蘭其他意義,請見「愛爾蘭(消歧義)」。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21年5月12日)請更新本文以反映近況和新增内容。

完成修改時,請移除本模板。

此條目內容疑欠准确,有待查證。

(2021年5月12日)請在讨论页討論問題所在及加以改善,若此條目仍有爭議及准确度欠佳,會被提出存廢討論。

北爱尔兰NorthernIreland(英語)TuaisceartÉireann(愛爾蘭語)NorlinAirlann(阿尔斯特苏格兰语)北爱尔兰的位置(深绿色)– 欧洲(绿色及深灰色)– 英国(绿色)地位构成实体首都及最大城市贝尔法斯特语言(英语:LanguagesofNorthernIreland)a英语地方语言爱尔兰语阿尔斯特苏格兰语族群(2011年)98.28%白人1.06%亚裔0.20%非裔0.46%其他[1]主权国家英国政府单一制君主立宪国家之下的协商放权议会• 英国君主伊丽莎白二世• 首席部長保羅·吉凡(英语:PaulGivan)• 首席副部長米歇尔·奥尼尔英国议会•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事务大臣布蘭登·劉易斯 立法机构北爱尔兰议会权力下放(英语:HistoryofNorthernIreland)• 爱尔兰政府法令1921年5月3日• 宪政法令(英语:NorthernIrelandConstitutionAct1973)1973年7月18日• 北爱尔兰法令(英语:NorthernIrelandAct1974)1974年7月17日• 北爱尔兰法令(英语:NorthernIrelandAct1998)1998年11月19日 面积• Total14,130平方公里[2]人口• 2016年估计1,859,152[3]• 2011年普查1,810,863[4]• 密度131/平方公里GDP(PPP)2013年估计• 总计$452.88亿[5]• 人均$24,760GDP(国际汇率)2013年估计• 总计$493.30亿• 人均$26,920人类发展指数0.899极高货币英镑(GBP)时区UTC​(GMT)• 夏令时UTC+1(BST)日期格式dd/mm/yyyy(AD)行驶方位靠左行驶电话区号+44(英语:TelephonenumbersintheUnitedKingdom)b ^北爱尔兰无法定语言,英语的使用基于先例。

英国政府认可爱尔兰语和阿尔斯特苏格兰语为少数语言。

^拨打地线时使用+44以及28。

在英国使用028,在爱尔兰共和国使用048. 北爱尔兰(英語:NorthernIreland;愛爾蘭語:TuaisceartÉireann;低地蘇格蘭語:NorlinAirlann)是英國的政治实体之一,位于爱尔兰岛东北部,面积14,130平方公里,首府是贝尔法斯特。

目录 1地理 1.1气候 2歷史 3政治 4國旗、國徽與國歌 5政府架構 6行政區劃 7人口及社會 7.1宗教 7.2民族認同 8语言 9文化 10交通 11参见 12参考文献 13外部連結 地理[编辑] 在上一次冰川时期北爱尔兰几乎完全被冰雪覆盖。

北爱尔兰的中心是内伊湖,面积392平方公里,是英伦三岛最大的湖。

在北爱尔兰的西部还有上厄恩湖和下厄恩湖。

北爱尔兰的山区产金、大理石和花岗岩。

最高海拔848米。

北爱尔兰的河流地区的平原非常富饶多产,丘陵地带则适合畜牧业。

首府贝尔法斯特有北爱尔兰三分之一的人口,城市化很强,工业发达。

气候[编辑] 整个北爱尔兰是温和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部比东部潮湿,大多数时间覆云。

气候变化无常。

虽然北爱尔兰有四季,但不十分分明。

贝尔法斯特一月平均气温为6.5˚C,七月平均气温为17.5˚C。

潮湿的气候和16、17世纪的伐木使今天的北爱尔兰大多数地区是富饶的草原。

歷史[编辑] 主条目:北爱尔兰历史和北爱尔兰问题 1541年英王亨利八世将爱尔兰升格为王国,并同时成为爱尔兰国王。

自此,英格兰政府逐渐扩大对爱尔兰的控制。

经过不断的流血冲突,1603年,当九年战争结束之后,英格兰首次完全控制爱尔兰。

1607年伯爵出逃事件之后,爱尔兰的盖尔贵族统治时代终结,随即詹姆士一世扩大对爱尔兰的殖民,爱尔兰北部的阿尔斯特省成为移民爱尔兰岛的大量苏格兰人和英格兰人的主要移居地,这些移民奠定日后北爱尔兰的新教徒人口的基础。

17世纪时,这些新教徒移民与北爱尔兰本地的天主教徒发生严重的冲突,最终以新教徒的胜利而告终。

通过刑事法,英格兰政府确立新教徒在爱尔兰全岛的政治统治地位。

在1932年议会大厦启用典禮上的英军 巨人之路世界遺產 鐵達尼號的造船廠至今運作 貝爾法斯特 1801年,爱尔兰被并入英国。

1829年英国政府颁布天主教徒解放法,取消对爱尔兰天主教徒的歧视性政策。

随着爱尔兰自治运动的开展,爱尔兰的新教徒担心爱尔兰的自治或独立将使他们成为一个天主教占多数的国家中的少数群体,因而成为联合派,主张爱尔兰继续留在联合王国之内。

到了20世纪初,随着爱尔兰自治运动的日益强大,阿尔斯特省的新教徒组织阿尔斯特志愿军;作为回应,天主教徒组织爱尔兰志愿军。

在1918年的大选中,在爱尔兰,主张爱尔兰独立的新芬黨赢得73%的选票,然而在阿尔斯特9郡中新教徒占优势的6郡,新芬党都输掉选举。

1920年,英国政府颁布1920年愛爾蘭政府法案,将阿尔斯特省新教徒占优的6郡组成北爱尔兰,阿尔斯特省剩下的3郡与其他3省合并成南爱尔兰。

1921年,爱尔兰独立战争结束以后,根据英爱条约,爱尔兰自由邦成立,北部阿尔斯特省中的6郡成为北爱尔兰,并在条约签署后一个月内自主决定是否留在爱尔兰自由邦内,而北爱尔兰议会选择退出爱尔兰自由邦,留在联合王国之内。

大多数北爱尔兰人(联合派)希望留在英国,但一个举足轻重的少数派(民族派)希望加入爱尔兰共和国。

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两派之间的斗争武装化。

1972年北爱尔兰的自治权被取消。

从1990年代中开始,两派的主要半军事组织达成一个不太可靠的停火协议。

1998年,工黨政府在北愛爾蘭和平協議簽署後同意北愛組建地方自治政府。

2002年10月14日,工黨政府宣布中止北爱地方自治政府的运作,把北爱尔兰的控制权重新收归中央政府。

[6] 2007年5月8日,民主统一黨和新芬黨達成協議後,四黨組成的联合政府宣誓就职,这意味著北爱正式恢复分权自治政府。

[7] 政治[编辑] 主条目:北愛爾蘭政府和北愛爾蘭議會 大多数北爱尔兰人属于两个不同的派别:联合派或民族派。

外部的媒介往往用这两个派别的主要宗教信仰来区别它们。

大多数联合派人士是新教徒,大多数民族派人士是天主教徒。

但并非所有天主教徒支持民族派,也非所有新教徒支持联合派。

与欧洲其它地区相似,在北爱尔兰近几十年中教徒的数目减少,但这并没有减少两个派别之间的分歧,這主要是政治上的分歧而非宗教分歧。

1920年北爱尔兰成立时,它的地理位置使得那里的联合派为多数人。

联合派人士怕假如北爱尔兰加入爱尔兰的话他们的地位会受到威胁,因此他们反对加入爱尔兰,但从此以后天主教徒的比例加大,而新教徒的比例减小。

大多数天主教徒支持与爱尔兰合并,但民意调查证明也有不少人支持留在英国,虽然他们继续支持民族党派。

在过去15年中,这个少数派人不断地减少到20%。

支持与爱尔兰合并的新教徒约为3到5%,但其人数变化不大。

也有不少人,尤其天主教徒,对北爱尔兰今后地位的回答不十分明确。

虽然在新闻报道中北爱尔兰的选举经常被看作对北爱尔兰地位的民意调查,但这个看法过分简化当地的情况。

选民在选举中往往也考虑到通过选举来提高他们自己的社会地位或加强他们的社团的力量。

至今還有聯合派家庭懸掛紅手旗 北爱尔兰的政党可以分为三派:民族派的政党有社會民主工黨(SDLP)、新芬党和其它一些小党;联合派的政党有阿爾斯特統一黨(UUP)、民主統一黨(DUP)和其它一些小党;還有少量政黨屬「其他」類別。

目前聯合派佔主導地位,民主統一黨在北愛爾蘭議會中是第一大黨。

新芬党理论上是一个极端的社会主义革命党,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全爱尔兰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它与爱尔兰共和军(IRA)有联系。

它的选民传统地主要来自城市里的天主教工人阶层和一些农村地区。

自从1990年代中IRA停火开始它的影响力扩大很多,并从传统的社會民主工黨选民中获得许多新的支持者。

它参加政府的经验使它失去一些极端革命的尖角,在欧洲议会中它一般与欧洲左派/北欧绿色左派联合阵线相连,但不是阵线中的一员。

社會民主工黨(SDLP)名义上是一个标准的社会民主党,它是欧洲社会党和社会党国际的一员。

但北爱尔兰的党派一般不基于社会阶层和经济阶层的分类,选民結構是多层的,它也拥有一个中层阶级的选民。

社會民主工黨支持爱尔兰統一,但反对使用武力,並同意與英國合作,與英國工黨關係密切。

在过去十年中工黨失去许多支持者。

工黨党内目前有更加趋向新芬党的民族主义派别和放弃民族主义派别的斗争。

在联合派中有类似的趋势,比较极端並主張與英國緊密的統一黨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比比较传统的更占上风。

阿爾斯特統一黨(UUP)是一个超阶层的大众党派,从它建立到1972年它是北爱尔兰的执政党。

从1970年代統一黨建立开始它的主要支持者是中层阶级。

統一黨近年支持度下降,目前在英國下議院沒有代表。

統一黨曾與意識形態相近的英國保守黨有合作關係。

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DUP)的成员非常複杂,它既有农村虔诚的新教徒支持者也有城市里不同宗教信仰的工人支持者。

創黨人伊恩·佩斯利是長老教會牧師。

民主統一黨在堕胎、死刑、欧洲联盟、女权和同性恋权利等社會議题上屬右派,比阿爾斯特統一黨和英國保守黨更保守。

民主統一黨一般比较趋向于帮助它的工人和农村选民,比如老年人可以免费乘车,欧洲联盟对农业的资助等。

民主統一黨在近年来获得不少支持,它是唯一一个反对受難日和平协议和支持英國脫離歐盟的大党。

英國脫離歐盟前在欧洲议会中它的成员不属于任何团体,但与民主与多元欧洲比较接近。

民主統一黨亦曾短暫支持保守黨,並一同合作。

近年,屬「其他」的北愛爾蘭聯盟黨開始冒起,是現時北愛議會中第五大黨。

作為中間派,他們沒有明顯宗教背景,並爭取跨族羣的支持。

他們的立場較為親歐盟,而且支持更自由、開放、多元的社會,與姊妹黨英國自由民主黨頗相似。

总的来说,自从北爱尔兰和平过程开始以来,新芬党和民主統一黨发展得比较快。

但也有比较乐观的人认为,在欧洲联盟中北爱尔兰独立的问题会越来越不重要,由於北愛爾蘭已擁有自己的政府,加上英國政府賦予更多自治的權力,北愛尔兰目前仍會留在英國。

但直到2016年的英國脫離歐盟公投,表決結果為英國退出歐盟,主張留歐的北愛爾蘭再次掀起脫離英國獨立和與愛爾蘭統一的聲浪。

2017年執政聯盟解散後,於2020年才再組聯合政府。

國旗、國徽與國歌[编辑] 红手旗,即阿尔斯特横幅,北愛爾蘭政府在1921年-1972年期間的行政区区旗 北爱尔兰非正式徽章 1972年北爱尔兰议会被取消后,北爱尔兰没有正式的官方旗帜。

联合派人士一般使用英国国旗或北爱尔兰过去的“红手旗”,民族派人士一般使用愛爾蘭國旗。

两派人士有时也使用他们归属的党派或宗教的旗帜。

一些中立组织使用圣帕特里克旗作为他们的旗帜(呈白底、紅色X十字形狀),但一些极端的民族主义者认为这也是一面保皇派的旗帜,因此至今为止没有公认的北爱尔兰的旗帜。

同样北爱尔兰没有自己的國歌。

在英聯邦運動會上,北爱尔兰代表隊使用愛爾蘭民謠《倫敦德里小調》,而在足球賽上則使用《天佑吾王》。

政府架構[编辑] 主条目:北愛爾蘭行政院 首席部長與副首席部長 次長 農業、環境及鄉郊事務部長 社會部長 教育部長 經濟部長 財政部長 衛生部長 基礎建設部長 司法部長 行政區劃[编辑] 主条目:北爱尔兰行政区划 北爱尔兰行政区 主权国家 英国 构成国 北爱尔兰 一级 行政区 二级 民政教区 2015年4月將26個行政區(含地方議會)減少到11個原26個行政區11個新行政區 1974年,北爱尔兰废除原来的6个郡,改设为26个自治区(相當於自治市鎮)。

阿兹区(Ards) 卡斯尔雷区(Castlereagh) 唐(Down) 北唐(NorthDown) 班布里奇(Banbridge) 贝尔法斯特(Belfast) 利斯本(Lisburn) 安特里姆(Antrim) 巴利米纳(Ballymena) 巴利马尼(Ballymoney) 卡里克弗格斯(Carrickfergus) 拉恩(Larne) 莫伊尔(Moyle) 纽敦阿比(Newtownabbey) 阿马(Armagh) 克雷加文(Craigavon) 纽里-莫恩(NewryandMourne) 科尔雷恩(Coleraine) 马拉费尔特(Magherafelt) 德里(Derry) 利马瓦迪(Limavady) 库克斯敦(Cookstown) 丹甘嫩(Dungannon) 奥马(Omagh) 斯特拉班(Strabane) 弗马纳(Fermanagh) 原来的6个郡(County): 唐郡(Down) 安特里姆郡(Antrim) 阿马郡(Armagh) 伦敦德里郡(Londonderry) 蒂龙郡(Tyrone) 弗马纳郡 人口及社會[编辑] 宗教[编辑] 下列是2011年英國人口普查結果: 基督宗教:82.3% 羅馬天主教:40.8% 其他:41.6%(以愛爾蘭長老會、聖公宗愛爾蘭教會為主,各占19.1%、13.7%) 其他:0.8% 無宗教及拒答:16.9% 信仰天主教者多數支持民族派政黨(即主張應與愛爾蘭共和國統一之政黨);信仰基督新教(長老會、聖公宗等)者多數支持親英之聯合派政黨(即主張應繼續由聯合王國統治之政黨)[8]。

民族認同[编辑] 下列是2011年英國人口普查結果: 不列顛人:39.9% 愛爾蘭人:25.3% 北愛爾蘭人:20.9% 语言[编辑] 英语是北爱尔兰最常用的语言。

當地的英语方言受到苏格兰语的強烈影响,在发音和用词上都与标准英语有所差別。

根據受難日(貝爾法斯特協議)和平协议,爱尔兰语和苏格兰语也是北爱尔兰的官方语言。

然而,联盟派人士一般对爱尔兰语比较反感,因为它使人聯想到爱尔兰共和国和尋求南北統一的新芬党。

文化[编辑] 20世纪末北爱尔兰的文化成就 TheUndertones StiffLittleFingers 交通[编辑] 参见:北愛爾蘭鐵路 参见[编辑] 爱尔兰共和国 参考文献[编辑] ^NorthernIrelandCensus2011Output.NISRAcensus/.2011[2November2013]. [永久失效連結] ^TheCountriesoftheUK.OfficeforNationalStatistics.OfficeforNationalStatistics(UnitedKingdom).[7July201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7).  ^PopulationClockNorthernIreland(anassumptionofpopulationchangeafter30June2014).NorthernIrelandStatisticsandResearchAgency(NISRA).[9March201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NorthernIrelandStatistics&ResearchAgency.Census2011KeyStatisticsforNorthernIreland(PDF).December2012[14January2013].(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12-12-24).  ^Eurostat.RegionalGDP-GDPpercapitaintheEUin2013(PDF).[2016-03-23].(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15-11-06).  ^张振安,英国宣布将北爱尔兰地区控制权重新收归中央政府(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华网 ^马桂花,北爱尔兰恢复地方自治政府(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华网 ^國際小學堂/北愛爾蘭滿百歲兩派衝突再起.聯合新聞網.2021-05-14[2022-05-08](中文).  外部連結[编辑] 北愛爾蘭議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查论编 英国行政区划首都:伦敦构成国大区郡级行政区 英格兰大倫敦倫敦市*·大倫敦东南西伯克*·雷丁*·沃金厄*·布拉克內爾森林*·溫莎-梅登黑德*·斯劳*·白金汉·米尔顿凯恩斯*·东萨塞克斯·布赖顿和霍夫*·汉普·南安普敦*·朴茨茅斯*·怀特岛*·肯特·梅德韋*·牛津·萨里·西萨塞克斯西南巴斯和東北薩默塞特*·北索美塞特*·萨默塞特·布里斯托尔*·南格洛斯特*·格洛斯特·斯温登*·威尔特*·多塞特*·伯恩茅斯-克赖斯特彻奇-普尔*·德文·托貝*·普利茅斯*·锡利群岛*s·康沃尔*西米德兰兹赫里福德*·什罗普*·特爾福德和雷金*·斯塔福德·特倫特河畔斯托克*·沃里克*·西米德兰兹*·伍斯特*西北东柴*·西柴和切斯特·哈尔顿*·沃灵顿*·坎布里亚·大曼彻斯特·蘭開夏·布莱克浦*·布莱克本-達文*·默西赛德东北诺森伯兰*·泰恩-威尔·达勒姆*·达灵顿*·哈特尔浦*·蒂斯河畔斯托克顿*·雷德卡-克利夫兰*·米德爾斯堡*约克郡-亨伯东约克·南约克·西约克·北约克·約克*··赫尔河畔金斯顿*·北林肯*·东北林肯*东米德兰兹德比·德比城*·诺丁汉·诺丁汉城*·林肯·莱斯特·莱斯特城*·拉特蘭*·北安普顿東英格蘭瑟羅克*·濱海紹森德*·埃塞克斯·赫特福德·卢顿*·贝德福德*·中央贝德福德*·剑桥·彼得伯勒*·诺福克·萨福克 威尔士(单一制大区)布莱耐格温特·布里真德·卡菲利·加的夫·卡马森·锡尔迪金·康維·登比·弗林特·格温内斯·安格尔西岛·梅瑟蒂德菲尔·蒙茅斯·下塔尔波特港·纽波特·彭布罗克·波伊斯·朗达卡嫩塔夫·斯旺西·托法恩·格拉摩根谷·雷克瑟姆北爱尔兰(单一制大区)安特里姆-纽顿阿比·阿兹-北唐·阿马城-班布里奇-克雷加文·贝尔法斯特·堤道海岸-峡谷·德里城-斯特拉班·弗马纳-奥马·利斯本-卡斯尔雷·中和东安特里姆·中阿尔斯特·纽里-莫恩-唐 苏格兰(单一制大区)阿伯丁城·阿伯丁·安格斯·阿盖尔-比特·克拉克曼南·鄧弗里斯-加洛韋·邓迪·东艾尔·东邓巴顿·东洛锡安·东伦弗鲁·爱丁堡·外赫布里底群岛·福尔柯克·法夫·格拉斯哥·高地·因弗克萊德·中洛锡安·莫里·北艾尔·北拉纳克·奥克尼·珀斯-金罗斯·伦弗鲁·苏格兰博德斯·设得兰·南艾尔·南拉纳克·斯特灵·西邓巴顿·西洛锡安參見:英国行政区划——注:“*”英格兰的单一管理区、“s”独特的管理区 查论编凱爾特地區和泛凱爾特主義國家凱爾特聯盟定義的國家 布列塔尼 康瓦爾 爱尔兰 马恩岛 北爱尔兰 蘇格蘭 威爾斯 其他也稱為凱爾特聯盟的團體 阿斯图里亚斯 加利西亞 語言 布立吞 布列塔尼 康瓦爾 威爾斯 蓋爾 愛爾蘭 曼島 蘇格蘭蓋爾 混合 雪爾塔 紅河 人民(英语:Celts(modern)) 布列塔尼 康沃爾 愛爾蘭 愛爾蘭流浪者 曼島(英语:Manxpeople) 蘇格蘭 阿爾斯特蘇格蘭 威爾斯 文化 布列塔尼(英语:CultureofBrittany) 康瓦爾(英语:CultureofCornwall) 愛爾蘭 曼島(英语:CultureoftheIsleofMan) 蘇格蘭(英语:CultureofScotland) 威爾斯(英语:CultureofWales) 凯尔特艺术 音樂 布列塔尼(英语:MusicofBrittany) 康瓦爾(英语:MusicofCornwall) 愛爾蘭(英语:FolkmusicofIreland) 曼島(英语:MusicoftheIsleofMan) 蘇格蘭(英语:MusicofScotland) 威爾斯(英语:MusicofWales) 洛里昂國際凱爾特節(英语:FestivalInterceltiquedeLorient) 運動 Bando(英语:Bando(sport)) Cammag(英语:Cammag) Cnapan(英语:Cnapan) 康沃爾板棍球(英语:Cornishhurling) 康沃爾摔跤(英语:Cornishwrestling) 冰壺 蓋爾式足球 蓋爾式手球 高爾夫球 Gouren(英语:Gouren) 賭王 高地運動會 板棍球 保齡球(英语:Irishroadbowling) 簡化曲棍球(英语:Shinty) 查论编欧洲各国家和地區联合国會員國 阿尔巴尼亚 安道尔 亞美尼亞 奥地利 亞塞拜然 白俄罗斯 比利时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保加利亚 克罗地亚 賽普勒斯 捷克 丹麦 爱沙尼亚 芬兰 法国 喬治亞 德国 希腊 匈牙利 冰岛 爱尔兰 義大利 哈萨克斯坦 拉脱维亚 列支敦士登 立陶宛 卢森堡 馬爾他 摩尔多瓦 摩纳哥 蒙特內哥羅 荷兰 北马其顿 挪威 波兰 葡萄牙 罗马尼亚 俄罗斯 圣马力诺 塞尔维亚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西班牙 瑞典 瑞士 土耳其 乌克兰 英国 公认主权实体 馬爾他騎士團 梵蒂冈(聖座) 歐洲聯盟 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 阿布哈兹 阿尔察赫 科索沃 北塞浦路斯 顿涅茨克 卢甘斯克 南奥塞梯 德涅斯特河沿岸 属地和其他特殊政区 阿克罗蒂里和泽凯利亚 奥兰 法罗群岛 直布羅陀 扬马延 根西 澤西 马恩岛 斯瓦尔巴 查论编不列顛群島稱呼(阿爾巴 /阿尔比恩 /佈萊德恩(英语:Prydain) /不列顛 /愛爾蘭(英语:Éire) /希伯尼亞(英语:Hibernia)) ·命名爭議(英语:BritishIslesnamingdispute)政治主權國家 愛爾蘭共和國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格兰 北爱尔兰 蘇格蘭 威爾斯 王室屬地 奧爾德尼 根西 澤西 曼島 薩克 政治合作 英愛關係 英愛理事會(英语:British–IrishCouncil) 英愛政府間會議(英语:British–IrishIntergovernmentalConference) 英愛議會(英语:British–IrishParliamentaryAssembly) 共同旅行區 地理島或群島 海峡群岛 克萊德群島(英语:IslandsoftheClyde) 大不列顛島 赫布里底群岛 內群島 外群島 愛爾蘭島 曼島 北方群島 奥克尼 设德兰 锡利群岛 島嶼列表 根西行政區(英语:ListofislandsoftheBailiwickofGuernsey) 愛爾蘭(英语:ListofislandsofIreland) 澤西行政區島(英语:ListofislandsoftheBailiwickofJersey) 曼島(英语:ListofislandsoftheIsleofMan) 聯合王國(英语:ListofislandsoftheUnitedKingdom) 英格蘭(英语:ListofislandsofEngland) 蘇格蘭(英语:ListofislandsofScotland) 威爾士(英语:ListofislandsofWales) 歷史概述(英语:OutlineoftheHistoryoftheBritishIsles)群島列島 愛爾蘭島 現存國家 愛爾蘭共和國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格蘭 北愛爾蘭(英语:HistoryofNorthernIreland) 蘇格蘭 威爾士 根西行政區(英语:HistoryofGuernsey) 澤西行政區(英语:HistoryofJersey) 曼島(英语:HistoryoftheIsleofMan) 曾有國家 愛爾蘭自由邦 英格蘭王國 威爾士親王領地(英语:PrincipalityofWales) 大不列顛王國 愛爾蘭王國 苏格兰王国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 社會現代語言日耳曼語族 英语 低地蘇格蘭語 凯尔特语族 康瓦爾語 苏格兰盖尔语 愛爾蘭語 曼島語 威尔士语 罗曼语族 奧瑞奈語(英语:Auregnais) 法语 根西語(英语:Guernésiais) 澤西語 薩克語(英语:Sercquiais) 其他種類 英國手語 愛爾蘭手語 北愛爾蘭手語(英语:NorthernIrelandSignLanguage) 雪爾塔語 種族民族 不列顛人 康沃尔人 英格蘭人 英格蘭吉普賽人(英语:Romanichal) 爱尔兰人 愛爾蘭流浪者 卡樂人(英语:Kale(WelshRoma)) 曼島人(英语:Manxpeople) 北愛爾蘭人(英语:PeopleofNorthernIreland) 蘇格蘭人 阿爾斯特蘇格蘭人 威爾斯人 查论编北爱尔兰的英国国会选区(18席)北爱尔兰民主统一党(8席) 東貝爾法斯特 · 東安特里姆 · 東倫敦德里 · 拉甘谷 · 北安特里姆 · 南安特里姆 · 斯特蘭福德 · 上巴恩 新芬黨(7席) 北貝爾法斯特 · 西貝爾法斯特 · 弗馬納和南蒂龍 · 中阿爾斯特 · 紐里和阿馬 · 南唐 · 西蒂龍 社会民主工党(2席) 南貝爾法斯特 · 福伊爾 北愛爾蘭聯盟黨(1席) 北唐 東密德蘭 東英格蘭 倫敦 東北英格蘭 西北英格蘭 北愛爾蘭 蘇格蘭 東南英格蘭 西南英格蘭 威爾斯 西密德蘭 約克郡-亨伯 查论编1171年以来爱尔兰岛上的国家变迁(en)爱尔兰(1937年至今) ·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至今)(北爱尔兰)中世紀 緬因(357年-1500年) 康諾特王國(800年-1500年) 蓋爾愛爾蘭(英语:GaelicIreland)(史前時代-1607年) 愛爾蘭領地(1171年-1542年) 近代 愛爾蘭王國(1542年–1801年) 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801年-1922年†) 20世紀爱尔兰自由邦(1922年–1937年)其他 康諾特共和國(1798年) 愛爾蘭共和國(1919年-1922年) 芒斯特共和国(英语:MunsterRepublic)(1922年) 聯邦愛爾蘭(英语:ConfederateIreland)(1642年-1653年) †此日期標誌著愛爾蘭大部分地區脱离英國,即当时的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7年英國才正式更名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规范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NF:cb11984750z(data) FAST:1205215 GND:4075462-5 ISNI:000000012178958X LCCN:n79055927 NARA:10044299 NDL:00566023 NKC:ge118492 NLA:35391416 SUDOC:027906221 VIAF:146210387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北爱尔兰&oldid=71527107” 分类:​北愛爾蘭西欧英國地域統計單位命名法一級統計區歐盟地域統計單位命名法一級統計區英語國家地區凱爾特語國家地區蘇格蘭語國家地區1921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英國地域統計單位命名法二級統計區隐藏分类:​自2017年11月带有失效链接的条目条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链接自2021年5月待更新条目自2021年5月准确性有争议的作品拒绝当选首页新条目推荐栏目的条目含有多个问题的条目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愛爾蘭語的條目含有低地蘇格蘭語的條目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FAS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ISN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AR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L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UDO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维基导游 其他语言 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AragonésÆngliscالعربيةالدارجةمصرىAsturian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BoarischBikolCentral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বাংলাBrezhonegBosanskiБуряадCatalàChavacanodeZamboangaMìng-dĕ̤ng-ngṳ̄Cebuano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Dolnoserbskiडोटेली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SuomiFøroysktFrançaisNordfriiskFryskGaeilgeGàidhligGalegoAvañe'ẽगोंयचीकोंकणी/GõychiKonknniગુજરાતીGaelg客家語/Hak-kâ-ngî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Hornjoserbsce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nterlingueIlokano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KabɩyɛҚазақшаភាសាខ្មែរಕನ್ನಡ한국어KurdîKernowek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LinguaFrancaNovaLimburgsLigureLombardLingálaLietuviųLatvieš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ꯃꯤꯇꯩꯂꯣꯟमराठीBahasaMelayuMaltiမြန်မာဘာသာمازِرونیNapulitanoNedersaksiesनेपाली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NovialNouormandOccitanИронਪੰਜਾਬੀPicard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PortuguêsRunaSimiRumantschRomaničhibRomânăArmãneashtiРусскийSarduSicilianuScotsسنڌي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ၽႃႇသႃႇတႆး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AnarâškielâSoomaalig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eelterskSundaSvenskaதமிழ்TetunТоҷикӣไทยTagalogLeafaka-TongaTokPisin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дмурт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TiếngViệtWest-VlamsVolapükWalonWinaray吴语Хальмг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YorùbáZeêuwsBân-lâm-gú粵語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