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sein - 此有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名詞解釋: 「此有」是存在哲學家海德格(M. Heidegger, 1889~1976)與雅斯培(K. Jaspers, 1883~1969)用以特指「人類存在」(Human Existence)的字。
此有的英文意義為「在 ...
回首頁
網站地圖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詞彙查詢
下載專區
詞彙建議
審譯會
×
請輸入您的使用者帳號密碼
帳號
請輸入註冊的email。
密碼
密碼英文字母有分大小寫。
登入
離開
釋義
翻譯
回簡目列表
修訂/勘誤建議
單筆輸出
此有
Dasein
方永泉
2000年12月
教育大辭書
名詞解釋: 「此有」是存在哲學家海德格(M.Heidegger,1889~1976)與雅斯培(K.Jaspers,1883~1969)用以特指「人類存在」(HumanExistence)的字。
此有的英文意義為「在那兒」(beingthere),指出人類存在的特有方式。
海德格和雅斯培都認為,對於此有的理解,只能透過人類存在的途徑,而非透過本質的理解。
海德格以為「此有」有三種特性:一是「現實性」(facticity),即是「我」存在一個已經存在的我的世界中,「我」「被擲入」於一個不是由我所製造的世界中。
這種「現實性」同時也產生了對於「我」的限制,「此有」因此產生了「焦慮」(angst)。
第二種特性是「喪失性」(forfeiture)。
此有因淹沒於每日的生活,而背離了它真實存有的實現。
在此種情形下,「此有」大部分的時間都生活於「不真實」(inauthentic)的世界中,成為眾人所期待的「他們」或「一個人」。
第三種特性即是「存在性」。
「此有」不只是既與的、額外的特性,「可能性」才是它的首要特性。
「我」過我自己的生活,這生活可說就是一連串的「計畫」,既為將來,也為現在。
也因此,「我」的生活是「超越的」。
在雅斯培的分析中,此有所指的也是人類的存在。
不過是屬於人存在的第一個層次:在時空中存在的經驗性的對象。
除此之外,人還有第二層次「一般意識」(consciousnessassuch)與第三層次「精神」(spirit)的存在。
依雅斯培的觀點,這三個層次都是主體的「統攝者」(encompassing)之「內在的」模式。
除了這三種「內在的」模式外,人還有一種「超越的」模式,就是「實存」(existence)。
每個人都是「可能的實存」,而非「既存的實存」,因此,「實存」是一種「可能性」,不只是經驗、意識或是精神,而是人在面對「超越界」或站在歷史中時所有的自由、開放與真實性。
透過存在哲學家對於「此有」的分析,使得原本探討「客觀存在」的問題轉而到人自己本身所面對的問題上,使得當代哲學問題的探討重點由遙遠的「本體」變成真實的「人類存在」。
海德格和雅斯培在對「此有」分析上或有不同,但是他們對於「此有」所具有的「計畫性」或是「超越性」之說明,都可視為對於人的「可能性」的期許,而這點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也饒有意義。
此有
Dasein
以Dasein進行詞彙精確檢索結果
出處/學術領域
英文詞彙
中文詞彙
以此有進行詞彙精確檢索結果
出處/學術領域
中文詞彙
英文詞彙
引用網址:
推文
評分
評分
相關詞彙
詞彙建議
暫無建議訊息
延伸文章資訊
- 1此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在(德語:Dasein)是海德格尔在他的巨著《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哲学概念。Dasein一词无法翻译成中文的术语,它由两部分组成:da(此时此地)和sein(存有、是)。
- 2此在:海德格爾不願意用人這個概念 - 中文百科知識
此在(Dasein)是海德格爾在他的巨著《存在與時間》中提出的哲學概念。Dasein一詞無法翻譯成中文的術語,它由兩部分組成:da(此時此地)和sein(存在、是)。
- 3此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4海德格:存有與此在- EP64 - 香港01
書中海德格避免使用「人」一詞,或者是因為「人」一詞有太多原有的意思,會影響我們去理解。於書中他以「此在」(Dasein,直譯意思為「存有在這裏」,海德 ...
- 5此在與生存:海德格爾的基礎存在論 - 陳柏達的網誌
海德格爾一反傳統形而上學,選擇了人這個存在者,並把它規定為「此在」。此在這一術語字面上就表示出它與存在的關係。海德格爾說,此在是一個存在者,然而 ...